馬卉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和政治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職務犯罪的形勢不容樂觀,已成為危害黨、危害社會、危害國家和人民的一大公害,嚴重損害了我國政府及共產黨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因此,預防我國的職務犯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主要探討我國職務犯罪的成因并提出預防對策。
關鍵詞:職務犯罪;成因;預防;對策
中圖分類號:D91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5)01-0054-03
一、職務犯罪的概念與類型
所謂職務犯罪,是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之便或違反職責而實施的犯罪行為。我們通常說的職務犯罪主要包括貪污賄賂、瀆職和侵權犯罪三大類。
職務犯罪這個概念具有中國特色。英語中沒有和職務犯罪完全相對應的概念。與它比較相近的是Occupational Crime,我們可以把它翻譯成職業(yè)犯罪。但是它指的不是職務犯罪的意思,而是和職業(yè)有關的這樣一種犯罪。職業(yè)犯罪和職務犯罪又有所不同,我們所講的職務犯罪主要是針對國家工作人員,而職業(yè)犯罪所針對的不僅是國家工作人員、官員,公司企業(yè)、民間的一些組織的工作人員所實施的犯罪也包括在這個概念的范疇之內。
美國犯罪學家加里格林寫過一本書《職業(yè)犯罪》(Occupational Crime),他界定的職業(yè)犯罪是指通過合法職業(yè)創(chuàng)造的機會所實施的、依法應受懲罰的行為。他把職業(yè)犯罪分為以下幾種:第一種是國家權力職業(yè)犯罪,也就是官員通過行使國家權力實施的犯罪,比如議員受賄,官員受賄、貪污,警察毆打犯罪嫌疑人,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刑訊逼供,這些都屬于國家權力的職業(yè)犯罪。第二種是組織職業(yè)犯罪,是指那些受雇的組織能夠獲益的一種犯罪,比如公司提供虛假的產品檢測報告,銷售人員進行欺詐,為了單位利益竊取他人的商業(yè)秘密,這些都屬于組織職業(yè)犯罪。第三種是專業(yè)人員職業(yè)犯罪,指的是專業(yè)人員依據自己的職能所進行的犯罪。這種犯罪是借助犯罪者的專業(yè)職能,以它為便利實施的。比如醫(yī)生在身體檢查過程中對病人進行性侵犯,幼兒園的老師利用其職務之便對兒童的性騷擾,或者股票市場上利用職務便利獲得一些內部信息而進行的內幕交易等等。第四種是個人職業(yè)犯罪,也就是個人利用職務便利實施的普通的犯罪,但這種犯罪也是和職業(yè)、職務有關的,比如雇員侵占或者盜竊其所在公司的財物,銷售人員不正當地拿回扣,公共汽車司機醉酒駕車,雇員虛假報銷等等,這些都屬于個人職業(yè)犯罪行為。
職務犯罪這個概念,它的關鍵詞應該是公權力,這是和英語國家所講的職業(yè)犯罪的重要區(qū)別。我國所講的職務犯罪是依據犯罪主體所具有的公權力而行使的一種犯罪行為,是對公共利益的侵害。所以,這有點像西方國家所講的國家權力的職業(yè)犯罪(State Authority Occupational Crime),是國家官員利用公權力來實施的犯罪行為。當然,有時候和國外交流,為了便于理解,我們現在一般把職務犯罪翻譯成Official Occupational Crime,以此區(qū)別于一般的Occupational Crime。
關于職務犯罪的種類,主要有三類:瀆職罪、侵權犯罪和貪污賄賂犯罪。瀆職罪是我國《刑法》第九章規(guī)定的,一共37個罪名。比較常見的是濫用職權罪,例如一些黨政領導越權批土地。還有玩忽職守罪,也就是應該行使某個職權卻不作為,該管的不管。再有比較多見的是徇私舞弊,例如司法人員利用手中的權力徇私枉法等。侵權罪在我國《刑法》中一共有7個罪名。侵權罪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履行職責過程中,利用職權實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權利和民主權利的犯罪。比如刑訊逼供,這是一種典型的國家公務人員實施的侵權犯罪。另外還包括暴力取證、非法拘禁等。貪污賄賂犯罪是我國《刑法》第八章規(guī)定的,一共13個罪名,比較常見的罪名有貪污罪、受賄罪、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
瀆職侵權犯罪其實是一種社會危害性非常嚴重的犯罪。玩忽職守、濫用職權,權力不該用的時候濫用,改用的時候不用,這些都可能給國家、人民帶來重大的損失。實施瀆職侵權犯罪行為的官員可能沒有貪污受賄,可能沒有為自己牟取私利,但是他給社會和人民造成的危害卻可能比貪污受賄更大。一個瀆職行為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往往上億元,單從數額來看,它的危害就比一個官員受賄所帶來的損失更大。最近幾年不斷發(fā)生的一些重大事故,比如礦難、橋梁垮塌等,背后往往都存在瀆職的犯罪行為。
貪污賄賂犯罪是職務犯罪中最嚴重的一個方面,它可以說是我國官員腐敗的基本表現形式。主要表現在腐敗的普遍性、貪官查處難等。
二、職務犯罪的成因分析
腐敗現象具有蔓延性。像瘟疫、流感,如果沒有嚴密的防控措施,就會在社會中不斷蔓延。原因是社會正處在從物質生活到精神生活的全面轉型期。一方面,社會貧富差距拉大,群體矛盾激化;另一方面,道德規(guī)范乏力,精神信仰相對缺失。
一是經濟的高速發(fā)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卻伴隨著社會文化的滑坡?,F在整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一種泛娛樂化的現象。這對于腐敗問題的出現有一定的影響。
二是當前社會存在一種官本位和金本位混合的社會成就觀。人在社會中生活,其實都需要成就感,沒有很好的社會成就感,就會缺少一種幸福感。但是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中,社會成就觀是不一樣的。封建社會的社會成就觀基本是管本位的,所謂一人當官雞犬升天,當官后衣錦還鄉(xiāng),在社會上有一種很大的成就感。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以后,社會成就觀逐漸由官本位轉變?yōu)榻鸨疚?,一個人是不是有成就的衡量標準是看他有多少財富。然而我們現在的社會,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官本位與金本位混合的社會成就觀。在當下的我國,當官的誘惑很多,不僅有權有勢,而且有名有利,能給人帶來巨大的成就感。所以社會成就觀在一定程度上對于人心靈的腐蝕影響還是很大的。
三是官商勾結現象。自古以來就是所謂官無商不富,商無官不安,官商很容易勾結,特別是當官員的權力可以和商人的財富置換時。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官商勾結既是對政權基石的侵蝕蛀空,也是對民憤民怨的煽風點火。我們的政權就如同大樓一樣,如果大家都去把大樓的基石給掏空,或者形成一種壓力差,政權也很可能會垮塌。因此,我們必須警惕。
四是部分官員道德水準下滑嚴重。通過很多報道也能看出,我們一些地方、地區(qū)官員群體道德水準下滑嚴重,這也是現在社會的一種普遍現象。以前我們追求高尚,現在各行各業(yè)追求的則是成功。高尚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成了弱智的代名詞。以前我們講為人民服務,現在人們更多的講的是個人奮斗。雖然說這些感覺很虛,但是它反映了我們社會道德價值觀的一種轉變。有些貪官從酒桌上輪流講黃段子,到公開談論、包養(yǎng)情婦,甚至一些官員嫖宿幼女等等,如果說社會上有人存在這些行為在所難免,那么,這種現象已經可以公開談論,則說明社會對道德滑坡的約束和譴責相對乏力。
五是制度不夠完善。比如法治環(huán)境有待優(yōu)化與制度的不夠完善。法治行為其實是一種習慣,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環(huán)境的影響。職務犯罪處于一種多發(fā)的狀態(tài),就如我們一些官員“不把違法當違法,不把犯罪當犯罪”,大家都這樣干,那么行為的約束力就很弱,官員做這些事情的時候犯罪意識就不強烈。我國需要法治,也一定要走法治的道路。法治的基本精神可以解讀為兩各中心,一個基本點。所謂兩個中心,一是立法,即法律的制定;二是施法,即法律的實施;一個基本點就是治官限權。我們講依法治國,好像所謂的治國就是治民。其實法治的本來意義不是治民,而是治官。凡是法治搞得好的國家,那一定是治管治理的好的國家。所以,法治的基本原則是為官者不得違法,是公民個人權利必須受到法律的保障。西方有句諺語:“我的房子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這就是法治的精神之所在。
三、預防職務犯罪的對策路徑
一是建立“三嚴高效”的反腐敗體系。真正的反腐敗,應該建立“三嚴高效”的反腐敗體系。所謂“三嚴”,就是嚴防、嚴查、嚴懲。其中,嚴防是反腐敗的基礎,嚴查是反腐敗的關鍵,而嚴懲只是反腐敗的一種威懾手段。所謂“高效”,主要是指查辦腐敗案件的效率。如果我們能夠做到伸手必被捉,那就會明顯提高官員貪腐的風險成本,就會遏制官員貪腐的僥幸心理。
在“三嚴”當中,嚴懲不如嚴查。這些年我們反腐敗主要強調嚴懲,反腐敗的習慣思路是殺一儆百,制定的政策也是嚴懲少數來教育、挽救大多數。實際上,嚴懲的效果并不好,與世界上很多國家相比,我國針對官員腐敗行為的刑罰是非常嚴厲的,包括死刑。歐洲國家基本已經廢除了死刑,還保存死刑的國家中,比如美國,死刑只保留在傳統(tǒng)的故意殺人罪等情況下,官員腐敗案件是不會被判死刑的。所以我國的刑法是非常嚴厲的,但是如果只迷信殺一儆百的效用,反腐敗的效果恐怕體現不出來。因為,嚴懲只是一個稻草人,只能用來嚇唬那些膽小或者老實的人,起不到真正威懾貪官的作用。在法制比較健全的國家,它們的刑罰并不嚴厲,真正查出來受賄的官員也最多判幾年有期徒刑,但是這些國家查貪污腐敗問題查的很嚴,往往一貪污就會被查出來。所以,不僅僅是懲處的嚴厲程度,更重要的是有多大的查處概率,這才是貪腐風險成本之體現。
嚴查又不如嚴防。反腐敗主要還是反今天的腐敗,反明天的腐敗,不是總等人退休以后再去查他以前的腐敗情況。所以為了防止一些官員走上腐敗的道路,反腐敗必須從源頭上進行治理。要把住腐敗大道的入口,阻止那些禁不住誘惑的官員們誤入歧途。這才是最有效的反腐敗手段。
二是建立官員財產公開申報制度。反腐敗需要完善有效的預防腐敗的制度,簡言之,就是陽光制度。腐敗主要涉及權力和金錢的交換。反腐敗一方面要增強權力運作的透明度,加強民眾對權力使用的監(jiān)督;另一方面就是要照亮官員的私有財產,防止官員在運作公權力的過程中形成私有財產的不正當增長。比如官員財產公開申報制度。前者從行為上加強監(jiān)督,后者從結果上加強監(jiān)督。而在當下我國的反腐敗斗爭中,后者更具有現實意義。
官員財產公開申報制度的功能,就是通過財產申報,限制權錢交易,既可以預防腐敗,又能增加政府的透明度,提高政府的公信力。通過官員公開申報財產,可以加強官員的行為約束,提高官員的道德水平。其實在一個社會中,絕對高尚的人很少,絕對惡劣的人也不多,絕大多數具有兩者之間。我們的制度設計的基本出發(fā)點就是如何使這些不好不壞的人不干壞事。通過財產申報制度,至少可以從行為層面提高官員的道德水平。通過官員公開申報財產,還可以加強對官員財產的監(jiān)控,防止社會財富外流。
三是緩查貪官為制度解套。從世界各國經驗來看,官員公開申報財產制度確實很有效。但坦率地說,目前我國很難建立真正的官員財產申報制度。一些地區(qū)和部門的調研結果顯示,官員中所謂的灰色收入比較多,灰色財產收入是不合法的財產,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些官員被套牢了,制度也就被套牢了,那么如何解這個“套”?筆者認為有三條路徑。上策是強力推進官員財產申報制度,嚴查一切貪官。中策是用緩查換取官員的財產公開申報制度,下策是通過新官新政的做法,即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來逐步建立官員財產公開申報制度。上策固然好,但在當下的我國較難實現。中策比較可取。所謂緩查貪官為制度解套,首先是選擇適當的時機宣布對過去的貪污受賄行為實行附條件的緩查,或者叫做特赦。只要在規(guī)定之日以前如實申報財產,而且以后不再有新的犯罪行為,以往的貪污受賄行為就不再查辦,以此同時,要建立嚴格的、全面的、透明的官員財產申報制度,無條件地允許公民審查,做到真正“公開透明”。官員的財產申報制度最關鍵的是公開,要真正做到公開申報,就必須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如果歷史遺留問題成為官員身上的包袱,制度就很難出臺。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緩查貪官是先為制度解套,然后再給官員帶上一種誠信的圈套。如果官員如實申報財產,保證以后不貪,則既往不咎;如果不如實申報,一旦查出來,過去的腐敗行為就要嚴懲。
此外,反腐敗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和配套措施,比如整合分散的反腐敗力量,建立全國集中的職務犯罪偵查體制,保證偵查效率;嚴查官員財產申報狀況并及時向社會公開,還要完善金融實名制、不動產登記制、境外或居住地外財產核實制等。
參考文獻:
〔1〕高銘暄,陳璐.當代我國職務犯罪的懲治與預防[J].法學雜志,2011(2).
〔2〕何秉松.職務犯罪的預防與懲治[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1999.
〔3〕車承軍.職務犯罪控制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 徐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