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琛
(河南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453007)
所謂“贈二官”,是指朝廷一次性贈予某人兩個官職,且這兩個官職并非任意,而是以一定的形式組合。吳麗娛說:“這種組合可以是散官、職事官各一,也可以是中朝官與外官各一。”[1]172-173近年來隨著贈官研究的深入,作為贈官重要內容的“贈二官”問題開始進入研究者的視野。吳麗娛對“贈二官”的組合方式、發(fā)展趨勢進行了探討[1]172-173。筆者對唐前期贈散官與職事官組合則有專文研究[2]?,F有成果對贈二官的研究時段集中于唐前期,對唐后期的“贈二官”問題涉及甚少。故,唐后期的“贈二官”問題還有不少研究余地。
關于唐代“贈二官”現象存在時間,吳麗娛認為:“唐朝安史亂后,贈官者大都只贈以職事官,已經很少有贈兩官的情況?!保?]172-173筆者翻檢碑志資料,發(fā)現唐后期仍有“贈二官”現象的集中出現?!度莆摹贰度莆难a遺》《唐代墓志匯編》《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等墓志史料中均有記載。
至德后,守廉以朝議郎、內常侍贈鎮(zhèn)軍大將軍、左監(jiān)門衛(wèi)大將軍[3]771。
乾元后,丁門雅以朝議郎、內謁者監(jiān)贈中大夫、內常侍[3]917。
大歷八年(773年),佘元仙以朝散大夫、內給事贈云麾將軍、左監(jiān)門衛(wèi)將軍[4]。
貞元十二年(796年),彭獻忠以冠軍大將軍、左領軍衛(wèi)大將軍贈開府儀同三司、左武衛(wèi)上將軍[5]2890。
元和九年(814年),李輔光以正議大夫、內侍贈特進、左武衛(wèi)大將軍[6]2007。
元和十五年(820年),朱孝誠以寧遠將軍、內常侍贈云麾將軍、左監(jiān)門將軍[5]3335。
寶歷二年(826年),劉弘規(guī)以特進、右武衛(wèi)上將軍贈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大都督[7]。
咸通四年(863年),楊延祚以太中大夫、內常侍贈特進、右監(jiān)門衛(wèi)大將軍[3]1049。
中和以后,吳德鄘白身贈特進、右領軍上將軍[6]2532。
中和以后,吳士偘白身贈金紫光祿大夫、內給事[6]2532。
中和以后,吳全紹白身贈朝散大夫、內侍[6]2532。
案:《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貞元053墓主為守廉夫人仇氏,原文只記仇氏夫諱守廉,未載其姓,故文中也稱守廉。墓主守廉夫人仇氏死于貞元十四年(798年),享年五十六,當生于天寶元年(742年)。若仇氏十五歲嫁給守廉,即使夫人出嫁當年守廉亡,其死亡時間最早也在肅宗朝,故贈官時間可定為至德后?!短拼怪緟R編續(xù)集》大和047墓主是丁承議。原文載丁承議之父丁門雅曾任河中府監(jiān)軍使。案:乾元三年(758年)四月改蒲州為河中府,丁門雅所任監(jiān)軍使當在乾元三年四月后。即使丁門雅任河中府監(jiān)軍使后立即死亡,則丁門雅贈官時間記為乾元后?!短拼怪緟R編》乾寧005墓主吳承泌,官拜內樞密使,特進、左領軍衛(wèi)上將軍知內侍省事,位高權重。吳承泌是吳全紹的養(yǎng)子,故白身宦官吳德鄘、吳士偘、吳全紹的贈官都與吳承泌相關。吳承泌中和三年(881年)隨僖宗避難于寶雞時,為正七品下的內侍伯判內侍省內給事,任從三品的右監(jiān)門衛(wèi)將軍應是中和三年以后。子孫所任官在五品以上父、祖才有贈官資格,故吳德鄘、吳士偘與吳全紹三人的贈官當在中和三年后。
據相關文獻,唐后期的“贈二官”現象考釋如下。
(一)得贈者均為宦官,且身份差別較大。其中有卒前散官與職事官均在三品以上的大宦官。劉弘規(guī)卒前散官為正二品特進,職事官為從二品的右武衛(wèi)上將軍;彭獻忠卒前散官為正三品的冠軍大將軍,職事官為正三品的左領軍衛(wèi)大將軍。也有散官與職事官在四至六品間的中小宦官,守廉卒前散官為正六品上的朝議郎,卒前職事官為正五品下的內常侍;佘元仙卒前散官為從五品下的朝散大夫,職事官為從五品下的內給事;李輔光卒前散官為正四品上的正議大夫,卒前職事官為從四品上的內侍。此外,還有朱孝誠、丁門雅、楊延祚等人。得贈者中還有無官無職的白身宦官,如吳德鄘、吳士偘、吳全紹祖孫三代均是。
(二)“贈二官”均為散官與職事官的組合。這種組合主要表現為三種形式:一是開府儀同三司與揚州大都督的組合。自高力士得贈揚州大都督始,宦官得贈的大都督均為揚州大都督,如:楊志廉以開府儀同三司、左監(jiān)門衛(wèi)大將軍贈揚州大都督[3]800,馬存亮以開府儀同三司、右領軍衛(wèi)上將軍贈揚州大都督[8],梁守謙以開府儀同三司、右衛(wèi)上將軍贈揚州大都督[9]122。贈官中的大都督專指揚州大都督后,贈開府儀同三司與大都督的結合就成了開府儀同三司與揚州大都督的組合。劉弘規(guī)贈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大都督可為例證。二是一至三品散官往往與禁衛(wèi)將軍、大將軍、上將軍結合。如彭獻忠贈開府儀同三司、左武衛(wèi)上將軍,吳德鄘贈特進、右領軍上將軍,楊延祚贈特進、右監(jiān)門衛(wèi)大將軍。此外,還有李輔光、守廉、佘元仙、朱孝誠等人。三是三品及以下散官與內侍省官結合,如丁門雅贈中大夫、內常侍,吳士偘贈金紫光祿大夫、內給事,吳全紹贈朝散大夫、內侍。
(三)卒前官與贈官的階次變化既有散階與散階之間的上升,也有職事品與職事品之間的上升。引例中,從卒前官到贈官,散階最高進11階,最低進1階,其間有進8階、6階、5階、4階、3階的情況,散階進階幅度差別較大。職事品最高進8階,最低不進階,其間有進7階、6階、4階、3階、1階的情況。同時,散官官階的上升與職事官官品的上升并沒有特定關系,如:守廉散官進11階,職事官進7階;佘元仙散官進8階,職事官進8階;朱孝誠散官進6階,職事官進6階;彭獻忠散官進3階,職事官進1階;李輔光散官進4階,職事官進3階;丁門雅散官進5階,職事官進4階;劉弘規(guī)散官進1階,職事官沒進階;楊延祚散官進6階,職事官進7階??梢姡淝肮倥c贈官的前后階次變化,出現在散官與散官、職事官與職事官之間。
綜上,唐后期贈官對象為整個宦官群體,既有大宦官也有中小宦官乃至白身宦官?;鹿儋浌賰热轂樯⒐倥c職事官組合,高品散官與揚州大都督、禁衛(wèi)將軍、大將軍、上將軍結合,低品散官則與內侍官結合?;鹿僮淝肮倥c贈官階次變化主要是在散官與散官、職事官與職事官之間單獨進行,且進階幅度差別較大。
吳麗娛認為,唐后期朝臣贈二官現象的消失與這一時期散官地位的下降有關,“由于唐代后期以至五代,職事官作為品級和寄祿標準之作用實際已取代散官,所以贈官體系中散官同樣也愈來愈不作為給贈的依據”[10]。以此為基點,她又指出:“唐朝安史亂后,贈官者大都只贈以職事官,已經很少有贈兩官的情況?!保?]172-173吳麗娛的論述重點是朝臣“贈二官”,這一結論針對朝臣無疑是客觀和精當的。但唐后期散官本階地位被職事官取代后,宦官得贈散官與職事官組合的“贈二官”事例卻集中出現。且在這種組合中,宦官卒前官與贈官階次的變化,是在散官與散官、職事官與職事官之間分別進行的,與吳麗娛所論職事官取代散官位階地位的情況似不大一致。故上述問題,均有進一步探討的必要。
唐代后期宦官“贈二官”現象的集中出現與宦官所任職官性質的特殊性有關。因為宦官無論充任何種職事,均要監(jiān)領內侍省職官。這是因為宦官充任的內諸使本身沒有品級,需要監(jiān)領內侍省職官來確定其品級與俸祿,而監(jiān)領內侍省官往往是以同正員形式出現。早在神龍年間,就有“超授七品以上員外官者凡千余人”[11]的記載。唐朝后期,自從九品下的宮教博士到從四品上的內侍省內侍,整個內侍省的各級職官基本都可以授同正員,如李孝鈞任掖庭局監(jiān)作員外置同正員(從九品下)[3]965,孟秀榮任掖庭局宮教博士員外置同正員(從九品下)[3]994,李德義任內府局丞員外置同正員(正九品下)[3]939,魏國珍任奚局丞員外置同正員(正九品下)[3]1071,樊自和任宮闈局丞員外置同正員(從八品下)[3]1061,吳全繢任內府局令員外置同正員(正八品下)[3]1047。內侍官加授同正員用來表示內諸使的品級,開始了內侍省官階官化的進程。不過,內侍官在階官化進程中卻存在著官階嚴重不足的狀況,將內侍六局官與三十階官品結構相比,可以發(fā)現內侍六局官缺少從九品上、正九品上、從八品上、正八品上、正七品上、從七品上、正七品上、從六品上、從六品下、正六品上、從五品上、正五品上、從四品下、正四品上、正四品下、從三品、正二品、從二品、正一品、從一品等二十個階次。內侍省正三品的內侍監(jiān)一般是不授同正員官的,故內侍六局官在階官化進程中,其實缺少二十一個階次。
唐朝廷先后以禁衛(wèi)將軍、禁衛(wèi)大將軍、禁衛(wèi)上將軍授予宦官,將宦官階次提高到從二品到從三品之間,宦官加官禁衛(wèi)將軍監(jiān)領的內侍省官以“知省事”的形式出現,這樣就解決了從二品到從三品之間的官階不足。但總體看,內侍六局官仍缺十七階次。在這種情況下,加授散官、勛官等形式成為宦官提高品階等級的方式。勛官與散官的階次比較嚴整,可起到補充宦官官階的作用,但由于勛官濫化現象很嚴重,許多品階不高的宦官也加授最高勛上柱國,如吳全紹儒林郎(正八品上)行內侍省內仆局丞員外置同正員(正九品下)、上柱國[3]1046,孟秀榮文林郎(從九品上)行內侍省內仆局丞員外置同正員(正九品下)、上柱國[3]994,魏國珍登仕郎(正九品下)行內侍省奚局丞員外置同正員(正九品下)、上柱國[3]1071。散官有文、武散官之分,自從一品至從九品下各有二十九階,能充分起到補充官階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散官在唐后期加授朝臣雖已濫化,但宦官歷階執(zhí)行的確相當嚴格。
筆者試舉兩例說明:
主要生活在玄宗朝的高力士:武周時為內翰林學士轉文林郎、宮教博士。唐隆政變后,為朝散大夫、內給事充內弓箭庫使。先天中,超拜銀青光祿大夫行內侍同正員。天寶初,加冠軍大將軍、右監(jiān)門衛(wèi)將軍大將軍,歷鎮(zhèn)軍、輔國。天寶七載(748年),加驃騎大將軍。天寶十四載(755年),隨玄宗幸蜀加開府儀同三司[12]。
主要生活在德宗朝的楊志廉:肅宗時補內癢生,轉授文林郎、掖庭局監(jiān)作。興元初,遷內給事進階朝散大夫。貞元四年(788年),加中散大夫。貞元十二年(796年),進中大夫,又監(jiān)鄭滑節(jié)度,拜左神策護軍中尉、左街坊功德使。憲宗即位除開府儀同三司[3]800-801。
從以上兩例來看,唐后期即使大宦官的歷階也十分艱難,如高力士先天初已為從三品的銀青光祿大夫散階,近三十年才進一階至正三品的冠軍大將軍。再如楊守廉興元初已為從五品下的朝散大夫,五年左右進階至正五品上的中散大夫,再過八年才進一階至從四品下的中大夫。但是,高力士由從五品下的朝散大夫超拜從三品銀青光祿大夫,卻一次進了八個階次,看似沒有嚴格遵循宦官考敘。其實,這是因為高力士參與唐隆政變有翊贊之功,故以超升階次來破格獎賞。楊守廉也因擁戴憲宗有功,很快進階至開府儀同三司。唐后期的一般大宦官就沒有這樣的幸運了,《舊唐書·宦者傳》所列的大宦官楊思勖、程元振、竇文場、王守澄、仇士良等,均進階至驃騎大將軍,并未進至開府儀同三司。需要說明的是,文、武散官開府儀同三司與驃騎大將軍雖同為從一品散官,但開府儀同三司地位高于驃騎大將軍,如引例所見,高力士天寶七載(748年)已拜驃騎大將軍,十四載(754年)又加階至開府儀同三司。梁守謙元和十五年(820年)遷驃騎大將軍兼右武衛(wèi)大將軍,長慶四年(824年)拜開府儀同三司兼右武衛(wèi)上將軍[9]122。劉奉進以驃騎大將軍贈開府儀同三司[3]1894。中小宦官進階更加艱辛,楊選略大和二年(828年)以正九品下的登仕郎進階,經十八年才進階至從五品上的朝散大夫。從會昌六年(846年)到大中十二年(858年),歷經十二年進階至從三品的銀青光祿大夫。吳全繢在從八品上的承奉郎上呆了十一年,直到咸通二年(861年)因有大功才進階至從五品下的朝散大夫,以后又經十一年才進階至正四品上的正議大夫??梢?,由于歷階艱難,宦官群體卒前散階普遍較低,很難進階至開府儀同三司這一最高級別。由于散官在宦官任職中具有補充官階的作用,故宦官卒前官往往以散官與職事官組合的形式來表現宦官的等級,死后宦官贈官也以散官與職事官組合的形式彰顯地位。需要說明的是,宦官贈散官與職事官組合的出現,是因為散官在宦官所任職官中具有補充官階的特殊作用,并非是一種位階形式的表現。那么,吳麗娛“職事官作為品級和寄祿標準之作用實際已取代散官,所以贈官體系中散官同樣也愈來愈不作為給贈的依據”的論述與筆者所論宦官贈散官與職事官組合的集中出現,其實并無抵牾。
唐后期宦官“贈二官”集中出現與朝臣“贈二官”的消失,均與散官在宦官職官階官化中的作用密切相關。安史亂后,官賞無度,散官官階濫化,散官本階地位被職事官取代,朝臣“贈二官”因此消失。但在內諸司使系統(tǒng)中,由于宦官監(jiān)領的內侍省官官階嚴重不足,而散官則具有補充官階的作用,故宦官的卒前官與往往以散官與職事官組合的形式來表示宦官充任諸使的品階等級,贈官也就隨之成為散官與職事官的組合形式。散官不充任位階,只是充當補充官階的作用,故卒前官與贈官的階次變化也就表現在散官與散官、職事官與職事官之間單獨進行,且變化幅度不一??梢哉f,唐后期的散官與職事官組合對宦官內諸司使系統(tǒng)的發(fā)展起了推動作用,宦官可通過充任內諸司使不斷攫取權力,“贈二官”對宦官權勢的膨脹有輔助作用。
[1]吳麗娛.喪葬令研讀筆記三篇[M]//唐研究:第十二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張琛.唐前期贈散官與職事官組合研究[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7).
[3]周紹良,趙超.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吳鋼.全唐文補遺第八輯[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83.
[5]董誥.全唐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6]周紹良.唐代墓志匯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7]吳鋼.全唐文補遺:第二輯[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45.
[8]李德裕.李衛(wèi)公會昌一品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5:218.
[9]吳鋼.全唐文補遺:第四輯[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
[10]吳麗娛.唐代贈官的賻贈與贈謚——《天圣令》看唐代贈官制度[M]//唐研究:第十四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436.
[11]王溥.唐會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337.
[12]吳鋼.全唐文補遺:第七輯[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