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華瑞
(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經(jīng)濟與管理學院 貴州·畢節(jié))
Osterland(2004)指出,柏靈頓和康卡斯特等幾家公司建立了由獨立董事組成的委員會來監(jiān)督公司信息披露。因為相比其他董事,當這種透明度關系到股東的利益時,獨立董事就會由于他們的特殊地位及其獨立性,很可能擁有更大的動力去確保透明度。即獨立董事監(jiān)控信息披露政策的同時也培育了一個具有更高透明度的環(huán)境。
Mace Jensen(2004)的研究中采用1997~2002年發(fā)布的管理者盈利預測的例子,發(fā)現(xiàn)管理者盈利預測的事件概率及這些預測發(fā)布的頻率與董事會中由獨立董事組成的比例呈正相關關系。研究結果還顯示,具有更大的獨立董事比例的公司會做出更準確和帶有更少樂觀偏見的預測。然而,研究沒有找到獨立董事與預測發(fā)布特征的一個重大關系。這可能歸因于董事會害怕由于更具體的預測會帶來更大的訴訟風險。
Skinner(1994),Kasznikt 和Lev(1995),Kim 和Verrecchia(1991),Baginski,Conrad 和Hassell(1993),Williams(1996)對盈利預測的研究表明,代替股東這一代表公司最大利益的人士而管理公司的管理層應該通過發(fā)出更頻繁的、具體的、準確的、詳細的盈余預測來提高上市公司盈余預告信息的透明度。然而,管理者會為了自己的利益,出于各種各樣的理由從而做出不是最優(yōu)的披露決定。包括內(nèi)幕交易和錯誤預測。獨立董事可以通過直接審查信息披露政策和收益發(fā)布以及通過培育一種環(huán)境,鼓勵更大的透明度來減輕管理者的利己主義行為并對盈利預測的發(fā)布和特征產(chǎn)生影響。NIRI(2002)在研究與收益指導相關的問題以及董事可以提高管理者領導能力的作用時,發(fā)現(xiàn)雖然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沒有明確要求委員會對所審查公司的收益情況進行公布,一些著名證券律師說,他們建議他們的客戶這樣做。同理,企業(yè)董事會成員雜志(2004)發(fā)現(xiàn)投資者一般會通過季度電話和新聞發(fā)布的溝通方式進行的評估。此外,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上市的其中一個要求是審計委員會中的獨立董事要與管理層討論信息,做出相關的發(fā)言稿及收益指導。因此,審計委員會中獨立董事的一個關鍵的責任和義務是“審查并與管理層討論任何擬議的準備向公眾發(fā)布的業(yè)績或指導信息”。因此,他們認為更大比例的獨立董事(一般是由更加獨立和有性質的成員組成)應該對盈利預測有好的影響。
以前研究機構投資者與公司信息披露政策關系的文獻,集中關注的是分析師信息披露等級與機構投資者持股的關系。希利、赫頓和帕利普(1999)發(fā)現(xiàn)公司持續(xù)增加信息披露(用分析師評級作代理變量)會出現(xiàn)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上升的現(xiàn)象。Bushee 和Noe(2000)同時使用面板數(shù)據(jù)和變化分析找到分析師披露評級與機構投資者持股之間的關系。
Bhojraj 和P.Sengupta(2005)在研究中,通過檢驗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與管理預測各種特征之間的關系擴展了之前對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的研究。他們專注于管理預測,并把它作為一個私人信息自愿披露的單一的衡量標準,而不是只看分析師預測的數(shù)據(jù)。專注于管理預測還有利于去研究具有特異性和偏見的披露。專注于管理預測的額外的好處是可以在特定的時期內(nèi)擁有更大的樣本量。鑒于公司披露尤其是盈利預測信息是被機構投資者密切監(jiān)控之外,還被那些預測公司收益前景的固定投資者所關注。所以,該研究期望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與公司發(fā)布預測的頻率呈正相關關系,也和盈利預測的具體和準確性呈正相關關系,和管理者的樂觀主義呈負相關關系。經(jīng)過研究發(fā)現(xiàn),那些具有較高的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的公司更傾向于發(fā)布盈利預測。在六年的采樣周期里,這些公司發(fā)布盈利預測很頻繁,并且這種預測也更準確。使用子樣本點預測,該研究也發(fā)現(xiàn)這種預測的準確度與機構投資者的持股比例呈正相關關系。而樂觀的預測偏差與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呈負相關關系。即在那些具有較高比例的機構投資者的公司管理層會有更保守的預估。他們在測試這種效應的程度后,發(fā)現(xiàn)那些具有較集中的機構投資者的公司不太可能發(fā)布收益預測,而且預測往往是不太具體的。因此,機構投資者的集中性對披露屬性有不利影響。
Healy,Hutton 和Palepu(1999),Bushee 和Noe(2000)的研究表明機構投資者更愿意購買能夠持續(xù)增加信息披露的公司股票。這些機構投資者將繼續(xù)要求公司進一步增強信息披露。代表主要機構投資者、公司、金融中介機構利益的國際上通用的公司治理理論中,有一個關鍵的格言,這個格言與通信和報告有關,指出“企業(yè)應披露準確、充足和及時的信息,以允許投資者作出有關收購以及出售股票的明智決定。”
卡拉馬諾和Vafeas(2004)也專注于公司治理結構和盈利預測的關系的研究,他們檢驗了治理結構對管理預測的影響。他們從1995年到1999年《財富》500 強的275 個公司中開始篩選樣本,最終選取了一個更小的樣本,但他們的研究包含了一組更廣泛的控制變量,這些控制變量包括獨立董事參加董事會議的次數(shù)和審計委員會成員的構成。結論顯示獨立董事與機構投資者影響管理層盈余預告性質。
魏冬(2004),從公司治理角度分析了對盈余管理的影響,并選取了獨立董事比例這個變量,研究發(fā)現(xiàn)當公司外部董事比例增高時,公司利用流動性應計項目進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就發(fā)生相應的降低。總的來說,現(xiàn)有研究普遍支持獨立董事對公司會計信息質量具有正向影響。
陳勝藍和魏明海(2007)用2001~2004年A 股公司數(shù)據(jù),研究董事會特征、盈余穩(wěn)健性與投資者保護的關系,發(fā)現(xiàn)董事會特征的提高有利于增強盈余穩(wěn)健性,保護中小股東的利益。
石軍、馮根福和黃謙(2011)指出如果機構投資者準確的判斷了企業(yè)的盈余管理行為,他們會采取客觀的投資行為,并通過投資調整上市公司股票供需關系來決定上市公司的股票價格,進而決定上市公司的市場報酬率。機構投資者通過客觀的市場報酬率來決定自身下一步的投資行為,這樣就能影響管理層盈余預告信息的質量。
由于國外研究比較成熟,主要綜合考慮了獨立董事、機構投資者兩者共同對管理層盈余預告性質的影響,然而國內(nèi)只是單純考慮獨立董事對管理層盈余預告性質的影響或者機構投資者對管理層盈余預告性質的影響,所以,未來文獻可以綜合獨立董事、機構投資者兩者共同對管理層盈余預告性質的影響來研究。同時,由于管理層盈余預告信息披露在中國是一個較新的研究課題,國內(nèi)相應的研究為數(shù)不多。以管理層對年度盈余預告信息的披露這一特定信息作為研究對象,立足于獨立董事與機構投資者對管理層盈余預告信息質量的影響這一視角,對中國上市公司盈余預告信息披露問題進行了研究,這一視角是未來研究方向的創(chuàng)新。
[1]BUSHEE,B.J.“The Influence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on Myopic R&D Investment Behavior.”The Accounting Review,73.1998.
[2]B.B.S.Bhojraj,P.Sengupta.The Association between Outside Directors,Institutional Investors and the Properties of Management Earnings Forecasts.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5.43.3.
[3]夏冬林,李剛.機構投資者持股和會計盈余質量.當代財經(jīng),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