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柏森
1953年10月間,張大千先生在美國偕友人游覽尼亞加拉大瀑布風(fēng)光,寫七律《觀尼亞加拉大瀑布》一首(見前書上冊(cè)373 頁),其第三聯(lián)為:“狂吟蜀客銀河落,怒激鴟夷白馬驕?!?/p>
前一句,編者未注,明顯是指李白《望廬山瀑布》中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后一句說了很多,但卻與詩意毫不相涉。編者注釋“鴟夷”為“皮制的口袋,亦用以盛酒。這里是用來比喻肚腹。此句是說,見到如此雄偉的壯哉美景,不能不搜索枯腸作文賦詩,以同前人的詩文名篇比美。白馬驕,即驕白馬。白馬:《白馬篇》之簡(jiǎn)稱,為樂府《雜曲歌辭》名,載《樂府詩集》內(nèi),內(nèi)收曹植至李白之詩?!?/p>
詩的前三聯(lián)都在極力描寫大瀑布的壯美景觀,末聯(lián)“誰是淋漓揮灑手,如椽大筆徑須要。”才歸結(jié)到他和友人的作畫、賦詩。說“鴟夷”是“皮制的口袋”不錯(cuò)。但說什么“這里是用來比喻肚腹”,“白馬:《白馬篇》之簡(jiǎn)稱”等等,就大錯(cuò)了。
這是一首七律,按詩律的要求,第二聯(lián)、第三聯(lián)必須對(duì)仗,第二聯(lián):“垂虹吸噓海離立,負(fù)螯喘噫山動(dòng)搖。”就對(duì)仗工穩(wěn)。但按編者的解說,第三聯(lián)便無法對(duì)仗了。試問“搜索枯腸”與“蜀客”,“白馬篇”與“銀河”何以對(duì)仗?至于說“同前人詩文名篇比美”,就純屬憑空臆想了。
其實(shí),這一句是用了伍子胥的典故。伍子胥為報(bào)殺父、兄之仇,由楚入?yún)?,忠心輔佐吳王。后屢諫吳王夫差伐越,吳王不納,并聽信伯嚭讒言,賜伍子胥劍,命其自殺。伍子胥自剄死,吳王取其尸盛以鴟夷,拋入江中。(參見《史記·伍子胥列傳》)后來在神話故事中,伍子胥成了“潮神”,要“朝暮乘潮,以觀吳之?dāng) !薄白允呛iT山潮頭洶涌,高數(shù)百尺,越錢塘,過魚浦,方漸低小。朝暮再來,其聲震怒,雷奔電激,聞百余里。時(shí)有見子胥乘素車白馬,在潮頭之中,因立廟以祀焉?!?見杜光庭《錄異記》)這才符合描繪大瀑布景觀壯闊的詩意,且“鴟夷”與“蜀客”、“白馬驕”與“銀河落”對(duì)仗工穩(wěn),因而是對(duì)“鴟夷白馬”正確的解釋。其實(shí),以“素車白馬”形容浪潮洶涌,早見于漢代賦家枚乘的《七發(fā)》,其中“觀潮”一節(jié)有這樣的描寫:“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鷺之下翔。其少進(jìn)焉,浩浩溰凒,如素車白馬帷蓋之張?!表槺阏f一句,注釋中對(duì)《樂府詩集》的介紹也是不確切的。它是上古歌謠和漢魏至隋唐五代樂府歌辭的總集。多為民歌,也包括部分文人摹仿樂府或借用樂府舊題所寫的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