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明清時期土家族土司花燈歌舞的表現(xiàn)形式

      2015-04-09 08:03:31熊曉輝
      四川民族學院學報 2015年1期
      關(guān)鍵詞:明清時期花燈土司

      ★民族研究★

      明清時期土家族土司花燈歌舞的表現(xiàn)形式

      熊曉輝

      【摘要】土家族花燈歌舞流行于湘鄂渝黔邊鄰的土家族聚居區(qū),具有悠久的歷史,是土家族文化重要的體現(xiàn)形式。明清土司統(tǒng)治時期是土家族花燈歌舞興盛時期,由于保存完整而且具有濃郁的地方風格,因而有著重要的文化價值、藝術(shù)價值和研究價值。土家族土司花燈歌舞在表現(xiàn)形式、表演形態(tài)、音樂特征等方面與其它民間歌舞藝術(shù)不同,有著自己的特色。

      【關(guān)鍵詞 】明清時期;土家族;土司;花燈;歌舞;表現(xiàn)形式

      【中圖分類號】I193【文獻標識碼】A

      作者簡介:熊曉輝,湖南科技大學藝術(shù)學院副院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湖南湘潭,郵編:416000)

      基金項目:(教育部2012年人文社會科學規(guī)劃

      The Forms of Flower-Lantern Dance of Tujia Headmen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Xiong Xiaohui

      Abstract【】Tujia flower-lantern dance with a long history is popular in the adjacent areas of Tujia in Hunan, Hubei, Chongqing, and Guizhou province, so it is the important embodiment form of Tujia culture. Because of the intact and rich local style in the Headmen-period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the thriving period of the Tujia's lantern dance, it has important cultural, artistic and research value. The flower-lantern dance of Heanmen in Tujia with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is much different from other folk songs and dances such in the aspects of form, performance and music feature, etc.

      【Key words】the period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ujia; headmen; flower-lantern; song and dance; form

      土家族花燈歌舞是流行于湘、鄂、渝、黔邊鄰的土家族聚居區(qū)的一種傳統(tǒng)舞蹈。土家族花燈歌舞表演形式短小多樣,有單一的方桌表演、有鋪席子在地上表演、有花燈單邊戲等等。土家族花燈歌舞動作活潑詼諧,曲調(diào)旋律優(yōu)美流暢,有著濃郁的地方鄉(xiāng)土氣息,深受土家族人喜愛。土家族花燈歌舞起源于唐宋之間,風行于明代、清代,思南土家族的許家壩、文家店、大河壩、大壩場、塘頭等地花燈盛行。[1]明清土司統(tǒng)治時期,是土家族民間藝術(shù)發(fā)展的興盛時期,尤其是歌舞戲曲音樂,最能體現(xiàn)土家族音樂文化特色。[2]據(jù)史料,唐宋時期,土家族地區(qū)就有花燈歌舞活動的記載,明清時期達到鼎盛。明清以來,土家族花燈歌舞繼承了土家族民間單花燈(跳團團)“二人轉(zhuǎn)”的傳統(tǒng)表演形式,又吸納了土家族擺手舞、儺戲、山歌等藝術(shù)元素,其伴隨著人們的民俗生活,經(jīng)過民間傳承人的不斷豐富和發(fā)展,使其逐漸演變成為一種較為完整、風格獨特的民間舞蹈藝術(shù)。土家族土司花燈歌舞分為花燈二人轉(zhuǎn)(一旦一丑)、雙花燈(二旦二丑、四旦四丑)、花燈群舞與花燈戲等形式,其集音樂、舞蹈、戲曲、詩歌為一體,它的內(nèi)容與素材直接來源于民間故事、民俗生活及宗教祭祀,并且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chǔ)和濃郁 的民族特色,具有珍貴的民族文化價值和研究價值。從明清土司統(tǒng)治時期的土家族花燈歌舞現(xiàn)象、形態(tài)來看,它不僅生動地體現(xiàn)了土家族土司文化制度及政治上的特點,而且也反映了土家族民間音樂舞蹈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時代特色,使土家族音樂活動在形式上保留在原生狀態(tài),為研究土家族土司音樂舞蹈文化提供了有益參考。

      一、土家族花燈歌舞的生態(tài)生成

      土家族人世代在湘鄂渝黔邊鄰山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和生產(chǎn)、生活實踐中,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且獨具一格的歌舞、音樂和戲劇,湘鄂渝黔邊鄰山區(qū)屬酉水流域,生活在這一地區(qū)最早是古代巴人,他們是土家族的先民。因受生存環(huán)境和生活習慣的制約和影響,土家族人相信梯瑪,崇拜神靈和祖先,他們認為萬物是有靈的,在萬物有靈的信念中渴望萬事如意、風調(diào)雨順、人畜平安。所以,在特定的民族習慣中形成了花燈歌舞、擺手舞、打溜子、毛古斯等,成為土家族風俗儀式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土家族人喜愛歌舞,他們以自己的勤勞、勇敢和智慧創(chuàng)造了豐富燦爛的歌舞藝術(shù)。從史料記載推斷,土家族歌舞源自古代巴渝舞,土家族先民創(chuàng)造了跳喪舞、擺手舞、毛古斯舞、八寶銅鈴舞、梅山舞、跳馬舞等等,它們都是表現(xiàn)土家族民俗生活與宗教信仰的民間藝術(shù)形式。土家族有愛戲劇的癖好,而這種習已成癖的風俗又是伴隨著其民族的生產(chǎn)活動而產(chǎn)生的。土家族聚居的湘、鄂、渝、黔邊境山區(qū),重巒疊嶂,古時必是森林莽莽,荊棘叢生,人煙稀少,交通閉塞之地。土家族先民為了生存,首先要覓食,或上山打獵,或下河捕魚。從漁獵生活步入農(nóng)耕時代,于是,有了砍火畬,挖生土,撒小米等。他們在漁獵農(nóng)耕之余,必然有求樂之思。然而,歷史和自然賦予他們的,只有對獵物姿態(tài)的模仿和生產(chǎn)活動的再度體驗,這種模仿和體驗,便產(chǎn)生了土家族最原始的戲劇——毛古斯。[3]可見,土家族毛古斯與土家族民俗生活和宗教信仰有關(guān),它所反映的是土家族先民的原始生產(chǎn)、生活狀況,并且初具了戲劇因素,形成了戲劇雛形。同毛古斯一樣,土家族花燈歌舞也是伴隨著土家族民俗生產(chǎn)而產(chǎn)生的,土家族花燈歌舞歡騰高亢、熱烈激昂、曲調(diào)悠揚、語言明快,動作性較強,載歌載舞,只在每年的新正期間十五天內(nèi)表演。土家族花燈歌舞帶有祛病去災、求禱吉祥的意義,有一種原始古樸的藝術(shù)魅力,深受人們喜愛。

      土家族花燈歌舞據(jù)傳起源于唐代京都民間“燈兒戲”。后來經(jīng)過不斷加工,逐漸演化成一種格調(diào)新穎、舞姿活潑、妙趣橫生,具有獨特民族藝術(shù)風格的民間歌舞。土家族花燈歌舞在明清時期臻于成熟,廣為流傳,它使歌、樂、舞、劇融奏在一起,成為土家族喜愛的民族歌舞。每逢婚喪喜慶、逢年過節(jié),土家族山寨一片歡騰,頓時成了歌舞的海洋。土家族花燈歌舞雖然是一種民間歌舞藝術(shù),但它最初是土家族先民們?yōu)槠砀<{吉、驅(qū)鬼除病的演出,具有強烈的祭祀性與風俗性,承載了土家族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蘊含著深邃的哲學意義。花燈歌舞最初流行于湖南湘西、張家界、常德;湖北鄂西、長陽、五峰;貴州銅仁、江口、德江、思南;重慶石柱、彭水、酉陽一帶。根據(jù)王縈緒(清)的《石柱廳志》記載,我們認為明清時期土家族流行的花燈戲就是在花燈歌舞的基礎(chǔ)上演變發(fā)展而成的。土家族花燈戲因流傳地域不同又有不同稱呼,流行于鄂西的花燈戲稱“燈戲”,流行于酉水流域龍山、永順、保靖、吉首、古丈、桑植、沅陵等地稱“酉戲”,重慶秀山、酉陽稱“酉陽絲弦燈戲”、貴州銅仁地區(qū)稱為“花燈戲”?!盎舾栉琛钡姆Q謂究竟是何時出現(xiàn)的?據(jù)明代謝肇淛所著的《俗略》記載:“元夕,家家燃燈,亦有魚龍走馬之鰲山諸戲。然皆染紙為之,無他奇巧,市上結(jié)彩為架,作松棚為小屋,然爇燈其中,游人歌舞達旦,然僅十三至十五而止。至于花爆煙花之屬,皆遠不逮他處。”這可能是花燈的最早記載。又據(jù)《中國音樂詞典》“花燈”條目解釋說:“花燈,民間歌舞。流行于云南、貴州、四川、湖南等省漢、苗、侗、布依、土家等民族中。由于流行地區(qū)不同,各地花燈有不同稱謂。如湖南稱對子花鼓、地花鼓、茶燈、耍燈或玩燈;貴州稱地燈、紅燈、小唱燈等。”[4]從《中國音樂詞典》中可看出,西南地區(qū)是花燈的發(fā)祥地。關(guān)于花燈的起源,可以從流傳地的花燈詞中找到線索。如這首流傳于貴州東北地區(qū)的花燈歌舞《盤燈》唱道:

      燈從唐朝梨園起,燈從唐朝園內(nèi)生。

      王母娘娘眼睛昏,

      許下三百六十盞大紅燈。

      九十九盞天星燈,

      九十九盞地星燈,

      七十二盞水星燈,

      七十二盞佛前燈,

      還有一十八盞無擱處,

      留下來元宵會上玩花燈。[5]

      可見,這首花燈歌詞指明了土家族花燈流傳的具體時間,概括起來分為三個問題,首先是土家族花燈起源的時間是在唐朝,產(chǎn)生于唐代梨園內(nèi);其次是玩花燈的原因是因為王母娘娘眼睛不好,于是許愿玩燈,還特定在元宵會上玩;其三指的是花燈從宮廷梨園開始,后來才流落民間的。[6]那么,土家族花燈歌舞到底起源于何時?關(guān)于土家族花燈歌舞的起源,民間有多種說法,主要是以土王娛樂、祭祀祖先、民俗生活、漢族傳入等四種觀點較為流行。據(jù)清乾隆三十年《辰州府志》卷十四(風俗)中記載:“元宵前數(shù)日,城鄉(xiāng)多剪紙為燈,或龍或獅,及各鳥獸狀。十歲以下童子扮演采茶秧歌諸故事?!睋?jù)考證,這種民俗活動萌芽于唐宋時期,盛行于明清年間。我們考察花燈歌舞,發(fā)現(xiàn)它同陽戲、儺戲有很大的淵源,陽(陽戲)花(花燈)儺(儺戲)常常同臺演出,稱作“三合班”。據(jù)清道光四年《鳳凰廳志》卷之七(風俗)記載:“元宵前數(shù)日,城鄉(xiāng)斂錢扮各樣花燈,為龍馬禽獸,魚蝦各狀,十歲以下童子扮演采茶秧歌諸故事。至十五夜,笙歌鼎沸,燈燭輝煌,謂之鬧元宵”。人們還根據(jù)秀山花燈的形狀與宋代宮燈十分相似的理由,猜測土家族花燈可能起源于宋代。研究者們的依據(jù)就是秀山花燈的唱詞內(nèi)容,其中秀山花燈《花燈起源》唱道:

      燈由何處起?

      燈由何處生?

      仁宗皇帝登龍位,

      王母娘娘瞎眼睛,

      許下紅燈三千六百盞,

      只有兩盞到如今。

      不論何說為真,但都能表明土家族花燈源遠流長,最遲在宋代即已形成。

      清代土家族詩人在《溪洲竹枝詞》中曾寫道:

      彭公祠畔賽神歌,火樹銀花招言嬌;

      儂識踏歌郎識曲,今宵相約鬧元宵。[7]

      可以肯定,在土家族地區(qū)早已有玩花燈的歷史,最遲在北宋時期花燈已經(jīng)盛行了。筆者通過對土家族地區(qū)花燈歌舞及土家族歷史文化的考察發(fā)現(xiàn),土家族花燈歌舞起源于北宋年間,原屬于祭祀、風俗性歌舞,是由漢族花燈以土家族其他歌舞藝術(shù)組合并演變而來。土家族花燈最初是人們?yōu)榱蓑?qū)鬼除病、祈福納吉的演出,后來逐漸向世俗化發(fā)展,娛人、自娛成分加強,至明清土司統(tǒng)治時期,花燈歌舞極盛一時。

      二、土家族花燈歌舞的表現(xiàn)形式與表演形態(tài)

      明清時期土家族花燈歌舞繼承了古代巴人“好歌喜舞”的傳統(tǒng),在毛谷斯、擺手舞、山歌的基礎(chǔ)上,從土家族人祭祀舞蹈的“跳團團”(也稱門斗轉(zhuǎn))逐漸演變?yōu)橐坏?也稱旦角、花妹、幺妹子)、一丑(也稱丑角、花子、賴花子)的單花燈,到兩旦一丑或兩丑一旦,兩旦兩丑,四旦四丑的雙花燈,再到多丑多旦、集體歌舞的花燈小戲(也稱單邊戲),成為一種古樸、詼諧、抒情優(yōu)美,集歌、舞、韻白為一體,并成為獨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民間歌舞藝術(shù)。

      (一)基本程序

      1.啟燈

      土家族花燈歌舞在春節(jié)的初二至十五(元宵)舉行,初二的首場表演很重要,人們俗稱“啟燈”。首場演出前,藝人們先要扎兩盞花燈。花燈精巧別致,六片花瓣,雕花鏤空,花絮垂懸,色彩鮮艷,顯得春意盎然。出燈前,花燈班要在燈堂舉行莊嚴的“啟燈”儀式,燈堂上供有“蠟光仙人”“金花小姐”“銀花二娘”等神位。掌燈師(主持)敬過神靈后,要唱“啟燈調(diào)”。如這首流行于重慶秀山地區(qū)的《啟燈調(diào)》:

      迎請燈來叩請燈,迎請燈神降福臨。

      來有三杯下馬酒,請來燈前跳花燈。

      金花小姐聽我講,銀花二娘聽端詳。

      一張方桌四角方,金杯玉盞擺中央。

      七色供果來擺起,出燈老少保平安。

      由于土家族花燈歌舞輕便靈活,演出時不需要很大的場地,只要有一個土坡、草坪,甚至兩張門板或一張飯桌就可以表演。

      2.送燈

      土家族花燈歌舞的演出,一般是在春節(jié)期間,由藝人組織玩燈班子,走鄉(xiāng)串寨依次演出,俗稱“送燈”?;羰紫仍诒敬灏ぜ野粞莩?,然后才走村串寨去演出,先由“下燈貼”的人手提大紅燈籠,挨家挨戶通知主人家接燈。主人家都把這看成是喜慶吉祥的象征,都熱烈歡迎。待花燈班來臨時,各家都會擺設(shè)香案,燃放鞭炮,虔誠相迎,人人心中充滿了對花燈的熱情,寄托美好的希望?;舭嗝康揭粦舯硌輹r,一般都要先唱祝福之類的歌,如:“正月里好拜年,將身來到貴府門,身作揖慢下禮,招財?shù)耐用Ψ銎?,祿位早高升,玩花燈家發(fā)人也興”。然后,由主人點唱或看人演唱,如家有老人就唱“送壽”,做買賣的就唱“送財”,表演結(jié)束時,主人得送一些彩禮(一般為錢和糯米粑粑),這時還得唱“謝茶歌”,以示主人的感謝?;舭嘧舆M入別的村寨演出,要先去參拜該村的燈堂,行參燈禮,然后才能進到各家各戶去演出,一般首先要唱《開財門》,祝賀主人家開門大吉。土家族“送燈”活動往往是與“接燈神”和“送燈神”以及其他酬神內(nèi)容結(jié)合起來。

      3.贊燈

      土家族花燈在表演時,一般都是針對性的表演一些吉祥喜慶的花燈曲目,人們稱“贊燈”。“贊燈”唱詞題材十分廣泛,內(nèi)容豐富,除了在贊燈時所唱的“福、祿、壽、喜”之外,其它大量的是反映勞動人民的生產(chǎn)、愛情,以及講述歷史典故,傳授生產(chǎn)、生活知識和規(guī)勸親人之類,它包括贊美大自然,歌頌愛情,講述人生哲理,詠嘆歷史人物和歷史故事,歌頌真善美,鞭笞假丑惡,真是包羅萬象。如《唱古人》《采花調(diào)》《十勸》《種茶》《一顆秧苗》等。

      4.燒燈

      正月十五最后的一場表演叫“收燈”,表演完后,都要把燈燒掉,來年又重新制作。每年正月十五演出結(jié)束時,土家族人都要舉行辭燈儀式,通常在河邊舉行,唱《辭燈調(diào)》,然后把花燈燒掉,目的是讓吉祥光明之火將花燈送上天庭。表演結(jié)束后,主人家要給花燈班“打發(fā)錢”,有的還要請花燈班喝酒吃肉、吃甜酒粑粑,這充分反映了土家族熱情好客的傳統(tǒng)美德。

      (二)舞蹈形式

      土家族花燈歌舞分“單花燈”“雙花燈”“群花燈”三種。

      1.單花燈

      土家族單花燈就是“一旦一丑”兩人跳,俗稱“二人轉(zhuǎn)”,其他人和聲伴唱。單花燈的舞蹈形式從單一的方桌表演發(fā)展到搭花臺,鋪席子在地上表演,花燈單邊戲等多種形式。但不論什么形式都只有一男一女兩個角色,女裝男扮居多。土家族單花燈有旦角、丑角之分,旦角叫“幺妹”,也叫“花妹”,多是男扮女裝,扎假鞭,包頭巾,系花裙,穿短圍衣;右手執(zhí)綢邊花折扇,左手執(zhí)彩巾;幺妹子踏著丁丁步,輕搖折扇,曼舞彩巾,翩翩起舞,楚楚動人。丑角叫“賴花子”,也叫“花子”。“賴花子”把頭巾扎成“半邊月”,反穿皮襖,扎紅綢腰帶,手拿大蒲扇。賴花子圍著幺妹子,踩著矮樁步,揮著大蒲扇又跳又唱,動作活潑詼諧,形象滑稽逗樂,妙趣橫生。[8]在湘西自治州的土家族地區(qū),花燈歌舞的演出形式多以單花燈為主,土家族人稱為“對子花燈”?!皩ψ踊簟奔匆恍〉?女)、一小丑(男)兩人表演。明清時期,“對子花燈”均由十歲左右的男孩扮演。早期玩花燈只演不唱,由掌燈師傅幫唱(幫腔),以后發(fā)展到又演又唱,所以土家族人有“擺燈”(即啞燈)、“跳燈”之稱。這種形式在湘西自治州土家族地區(qū)比較普遍,劇目也最多,如《四季花兒開》《繡荷包》《鬧五更》《進花園》等。另外,人們又在“對子花燈”的基礎(chǔ)上,吸收了一些民間武術(shù)動作,發(fā)展而成了“武花燈”,如《十打》等。

      2.雙花燈

      土家族雙花燈主要是二旦二丑、四旦四丑表演的花燈,常常表演《雙盜花》《雙采茶》《大采茶》等,表演者邊唱邊舞,基本上保留了單花燈的表演樣式。還有兩旦一丑的“姊妹花燈”,如《姐妹觀花》等。

      3.群花燈(團場)

      土家族群花燈屬于帶有一定歌唱成份的小型歌舞,多旦多丑,具有廣場演出形式,其特點是隊形變化多,充分運用舞蹈和道具來渲染氣氛。據(jù)歷史文獻考證,土家族群花燈盛行于清代,并帶有一定故事情節(jié),當時是由群舞伴著一個“打岔”的角色成對歌對舞形式。這類花燈以別出心裁的情節(jié)表現(xiàn)嬉戲熱鬧的氣氛,如《趕春》《大采茶》和伴有武術(shù)成分的《十打》等。

      (三)唱詞形式

      生動的地方民間語言是土家族花燈歌舞唱詞的一大特色,它以通俗、幽默、平實的口語化形式抒發(fā)感情,說明道理,聽起來十分耐人尋味,倍感親切。如《開財門》《上茶山》等。在花燈的“對子花燈”中花子道白多是即興創(chuàng)作,隨意發(fā)揮。在調(diào)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鄂西地區(qū)的土家族花燈唱詞常常為七言句,上下對偶,句式一般為二、二、三字句,有時也出現(xiàn)十字句的。有的句式為三、三、四字句或三、四、字句,十字句的唱詞出現(xiàn)得很少。鄂西土家族花燈唱調(diào)非常押韻,其與流向的地方戲曲一樣,唱詞押韻,而且處理的方式也相同,也就是起句起著定韻的作用,嚴格要求句式上仄下平,雙句通押,一韻到底,唱段句數(shù)呈偶數(shù)。鄂西土家族花燈在“道白”和“打引上韻”的韻白上類似與恩施南劇,其唇齒音不多,往往是將普通話的陽平聲字念成上聲,而把普通話屬上聲的字念成了去聲,普通話聲母為q、k、h,韻母為e的字,恩施話則將e讀作o,如“河”讀成“活”等。鄂西土家族花燈唱詞運用的是恩施本地方言,讀字發(fā)音聲調(diào)調(diào)值為陽平(11)、陰平(55)、上聲(54)、去聲(35)。

      (四)音樂形式

      1.旋法

      土家族花燈歌舞音樂旋律流暢、歡快、喜慶,富有歌唱性,表演時常常是專調(diào)專曲,沒有一曲填多詞的現(xiàn)象。據(jù)考察,土家族花燈曲調(diào)有千首之多,但已搜集的有500多首,分為24大調(diào),有正調(diào)類、雜調(diào)類和鑼鈸類之分。史料顯示,明清以來,土家族花燈歌舞表演的專用腔調(diào)是由“正調(diào)”和“小調(diào)”組成。屬于“正調(diào)”類的聲腔有“本腔”“ 四平調(diào)”、 “一字板”“七句半”“悲腔”“神狗調(diào)”、及“辰河調(diào)”等,而且都屬于板腔體?!氨厩弧眲t是鄂西土家族花燈歌舞的主要腔調(diào),在民間被廣泛使用,宮、商、角、徵、羽諸調(diào)式都有,雖然單一調(diào)式的花燈曲牌數(shù)量最多,但常常有時也穿插著交替調(diào)式,如角羽交替、羽商交替,甚至徵商調(diào)式、商宮調(diào)式等等,大部分屬于五聲音階。在表演中,土家族花燈曲調(diào)與花燈舞蹈動作緊密配合,音樂與動作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由于表演形式與場地的要求與局限,使得土家族花燈音樂在曲調(diào)和節(jié)奏方面必須有相應的發(fā)展,如旋律曲調(diào)多為平行級進,跳躍較少,尤其是四、五度以上的大跳就不多見,使花燈旋律曲調(diào)顯得歡快流暢。土家族花燈歌舞音樂的曲式結(jié)構(gòu)一般是兩個單樂句,有時也為四個樂句的單樂句,并且分為“正調(diào)”“雜調(diào)”?!罢{(diào)”多唱傳統(tǒng)詞,“雜調(diào)”可即興新編,靈活多變。以四季、十二月、數(shù)十的數(shù)字為邏輯順序組織唱段,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2.唱腔

      土家族花燈唱腔主要為上、下句結(jié)構(gòu)的板腔體,生(男)角與旦(女)角同腔。有時表演花燈時,唱腔主要又為板腔變化體的結(jié)構(gòu)形式,腔調(diào)屬于“正格”,且屬于句幅一樣長短的對偶上、下句。我們也發(fā)現(xiàn),花燈藝人們平時也將一整句唱詞分為兩段來唱,構(gòu)成了上、下樂句的規(guī)整唱腔,人們常常稱之為“一流”板體。土家族花燈唱腔還有三句式,唱腔處理時是將第三句的唱詞分解為兩個半句,構(gòu)成了上、下樂句,于是出現(xiàn)了“七句半”的“整句”“半句”“快句”之分。土家族花燈歌舞唱腔中大量運用襯腔,這樣既豐富了曲調(diào)的表現(xiàn)力,又增添了歌舞的生活氣息,突出體現(xiàn)了花燈歌舞對地方特色與民族風格。土家族花燈歌舞的襯腔運用是有一定規(guī)律的,一般用在唱詞的詞與句之間,有時又用在詞與句之前,襯腔用在詞與句之后也常見。所用的襯詞襯句多種多樣,不同地區(qū)有不同的特色?;舫~頗具文采,五、七字句居多,燈詞輕快活潑。在鄂西土家族地區(qū),花燈演出時一般男、女行當都常常用本嗓演唱,但有時根據(jù)劇情的需要,男人扮演旦角,運用假嗓演唱。有時男聲在幫腔中也用假嗓演唱,其演唱方法類似土家族山歌演唱。土家族花燈歌舞的唱腔板式變化并不多,非??谡Z化,而且用演唱速度來刻畫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在花燈唱腔的開頭和結(jié)尾有時采用鑼鼓起板引腔,鑼鼓收板收腔?;魸櫱欢嘤蒙?、下滑音和顫音,在演唱較長唱段時,常常將其中的上句移調(diào)演唱,花燈藝人們俗稱其為“花燈公母調(diào)”。

      3.節(jié)奏

      土家族花燈歌舞節(jié)奏自成一體,節(jié)奏活躍,較短時值的音符節(jié)奏較多,較長時值的音符節(jié)奏則用得比較少,典型的節(jié)奏型多為:×× ××× ×××× ×××。就這類節(jié)奏型進行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這類節(jié)奏型適合律動,而且比較適合動態(tài)不大、動律較快的舞蹈律動這樣,花燈歌舞中歡快跳躍、風趣活潑的情緒得以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明清以期,土家族花燈的伴奏樂器只是鑼鼓,表演時也只有一些簡單的鑼鼓點,如花燈《十八相送》的鼓點為:“匡乃七七|匡匡匡七|乃乃七乃乃匡|乃乃七乃七乃匡||”等,鑼鼓可以獨立配合舞蹈動作,也可以用來渲染氣氛。

      4.伴奏樂器

      史料記載,清康熙時期,土家族花燈歌舞的伴奏樂隊編制有了改進,當時有“文場”(弦樂)和“武場”(打擊樂)之分,但花燈歌舞的“文場”只固定了一人操琴(大筒子),兼吹嗩吶,常以1=A為調(diào),定弦為2-6?!拔鋱觥币补潭ㄒ蝗怂竟模渌绻磋?、小鑼、土鑼、土鈸等,以不登臺的演員輪流演奏。在當時花燈戲班人員極少的情況下,也只有一人操胡琴、吹嗩吶,又敲擊裝有鼓、鈸的特制“鑼鼓架子”,用來代替“武場”樂器的伴奏功能。土家族的花燈歌舞演唱部分舞蹈性都不強,而且常常每唱完一段詞,再由鑼鼓樂伴奏表演花燈舞蹈,但是鑼鼓點子十分復雜、多樣,表演舞蹈的藝人根據(jù)變化多端的鑼鼓點,跳出優(yōu)美動人的舞蹈。明清土司統(tǒng)治以前,土家族花燈歌舞的主要伴奏樂器只是鑼、鼓等打擊樂。明清土司統(tǒng)治以后,才逐漸增加了嗩吶、竹笛、胡琴等吹管、絲弦樂器。

      (五)道具與服裝

      在湘西土家族地區(qū),花燈歌舞演員的化妝是,男(丑)穿馬衣彩褲,頭戴羅帽,扎綢腰帶,鼻梁上畫白花。男子扮演的旦角多以青絲帕代替假發(fā),做成發(fā)髻或編成長辮,系勒子,辮梢扎紅頭繩,頭上插12條茉莉花針戴通花草。由于受到辰河戲的影響,有的地方旦角也有頭戴鳳冠的,服飾以大襟、對襟為主,大襟要繡欄于花邊,也有素花大襟的,下身要系羅裙或花裙,項上戴銀牙簽或項圈,有的地方還披云肩。女(旦)穿彩衣彩褲,梳蝴蝶頭,結(jié)一大辮,頭上插花。表演時,女的一手拿扇、一手拿帕,男的有拿扇和不拿扇兩種。在鄂西土家族地區(qū),土家族花燈歌舞的道具與服裝非常簡單,表演時幾乎沒有什么舞臺布景與裝飾。表演時。藝人只穿一件官衣,頭戴紗帽,手拿三副口條(紅白黑三種)和一把木劍。臉上只畫了眉毛,畫眉毛的顏料是演員自己制做的“煙于”,偶爾也用胭脂涂染嘴唇和兩腮,服飾色彩以紅色花色為主,從這些衣著上看,都基本保留了土家族婦女的服飾特征。值得注意的是,鄂西土家族花燈歌舞所表演的內(nèi)容基本上是沒有涉及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因此戲班不需要制做蟒袍玉帶、鳳冠霞帔。鄂西土家族花燈歌舞多是表現(xiàn)下層勞動人民生活的戲文,演出中藝人穿的都是土家族民俗生活裝。

      土家族花燈歌舞是土家族人在其獨特的人文環(huán)境和地理環(huán)境中創(chuàng)造的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一種民間歌舞形式,是土家族人在客觀事物的審美過程中所持有的態(tài)度和看法。在土家族地區(qū),花燈歌舞的普及率是相當高的,并且還保留了土家族的藝術(shù)特色。土家族花燈歌舞是土家族人寶貴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人們?nèi)罕娛腔舾栉璧膭?chuàng)造者、傳承者、傳播者,也正是廣大土家族人在生產(chǎn)和生活的實踐中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文化,正是他們以口耳相傳和表演形式等使土家族文化根植于民間,保留著自己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土家族花燈歌舞在民俗文化中具有顯著的傳承性特征,它在民族文化發(fā)展中得到傳承與保護。因為土家族花燈歌舞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chǔ),是土家族人自娛性的歌舞,它凝聚了土家族深厚的歷史文化,這也是其具有傳承性和生命力的真正原因。人們在花燈歌舞中可以窺見到土家族樂觀、進取、向上的精神,土家族用花燈歌舞來豐富、充實自己的生活,來傳承自己的民族文化,可以說,土家族花燈歌舞是土家族文化傳承的載體。

      參考文獻

      [1]胡萍、蔡清萬.武陵地區(qū)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及其文獻集成[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p156

      [2]熊曉輝.明清時期土家族土司戲曲音樂生態(tài)生成與特征[J].三峽大學學報,2013年第1期,p1

      [3]田荊貴.中國土家族習俗[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1年,p166

      [4]中國音樂詞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5年,p167

      [5]田永紅.走進土家山寨——貴州土家族風情錄[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p189

      [6]黃柏權(quán).鄂西南燈戲的源流及藝術(shù)特色[J].土家族研究,2005年第1期,p43

      [7]楊昌鑫.土家族風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0年,p146

      [8]彭英明.土家族文化通志新編[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p261

      [責任編輯:古卿]

      猜你喜歡
      明清時期花燈土司
      看花燈
      心聲歌刊(2022年4期)2022-12-16 07:11:02
      掛花燈
      黃河之聲(2021年19期)2021-02-24 03:25:24
      “土司文化圈”的內(nèi)涵、特征與意義
      Fort Besieged
      做花燈
      鬧花燈
      揚州明清人文聚落分布概況
      明清室內(nèi)陳設(shè)藝術(shù)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3:37:53
      明清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在牙人牙行興盛中的作用
      商(2016年30期)2016-11-09 14:00:19
      烏江流域土司文化述略
      康定县| 丰台区| 内乡县| 鸡东县| 于田县| 孟津县| 吉安市| 桂林市| 江阴市| 邳州市| 锡林郭勒盟| 沂南县| 通州市| 桑日县| 巫山县| 清水县| 永平县| 突泉县| 卢氏县| 昌都县| 子洲县| 康平县| 霍山县| 松江区| 乡宁县| 德兴市| 嫩江县| 仪陇县| 内乡县| 博兴县| 宁乡县| 巩义市| 富锦市| 右玉县| 锡林浩特市| 通河县| 南昌县| 北票市| 台北市| 房产| 广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