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晚清民國時期國學論爭主要問題研究綜述

      2015-04-10 05:58:55王文帥
      關(guān)鍵詞:國故論爭國粹

      王文帥

      (曲阜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曲阜 273165)

      晚清民國時期國學論爭主要問題研究綜述

      王文帥

      (曲阜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曲阜 273165)

      國學論爭作為中國學術(shù)界一個特殊的文化現(xiàn)象,伴隨社會轉(zhuǎn)型時斷時續(xù)被學界反復(fù)提及。國學論爭大致包括兩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概念、內(nèi)涵之爭,二是定位、價值之爭。一個多世紀以來,對于“國學”的研究與爭論不斷提出新問題,呈現(xiàn)新內(nèi)容。90年代至今,“國學熱”持續(xù)升溫。對于當前國學論爭的研究,應(yīng)該以史料為支撐,通過追本溯源,才能使研究更有厚度與說服力。從晚清民國時期這個國學論爭的起源與發(fā)展的特殊時段,梳理“國學”概念的源起與含義、定位與價值具有重要意義。

      國學;國學論爭;概念;價值

      一、對“國學”概念的源起及內(nèi)涵的爭論

      “國學”分古今二義,從知識論的角度考證,有明確文獻記載始于西周,《禮記·學記》有云:“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shù)有序,國有學”[1]1521。這里的“國學”指的是國家具有教育職能的最高學術(shù)機構(gòu),這一概念的界定偏重于古代教育體制如教育機構(gòu)、人才培育等方面,在之后得以保留和延續(xù),如“太學”“國子監(jiān)”。

      與之相對應(yīng)的是近代的“國學”概念界定,當前學界大致認同“國學”一詞是由日本傳入,甲午戰(zhàn)爭之后日本社會出現(xiàn)抵制全盤歐化的國粹主義思潮。在此背景下,1902年梁啟超黃遵憲等人在日本創(chuàng)辦《國學報》。標題鮮明地以國學創(chuàng)刊。同年8月在黃遵憲的《致梁啟超函》中,針對梁啟超創(chuàng)辦報刊之事給予答復(fù),“公謂養(yǎng)成國民,當以保國粹為主義,當取舊學磨洗而光大之。至哉斯言!恃此足以立國矣”[2]199。這里體現(xiàn)梁啟超創(chuàng)辦報刊的意圖是以保存國粹,復(fù)興舊學作為培養(yǎng)新國民之路徑。此處的“舊學”與“國學”意義大體一致,但“國學”更突出了民族性。此信中也可看出,黃遵憲對于“國學”的發(fā)展持樂觀態(tài)度,雖然對梁啟超創(chuàng)辦報刊持肯定立場,但他認為當務(wù)之急是引入新學,“國學”不會被掠奪和消亡而是在新舊碰撞中使“舊學之精神乃愈出,真道理乃益明”[2]200。

      “國粹派”的黃節(jié)主張國粹保存主義,提出“夫國粹者,國家特別之精神也”[3]。同時強調(diào)國粹是蘊藏于國民精神原質(zhì)中的獨立的思想,是一種積極開明的文化。雖此時國力貧弱但中國文化仍是一片沃土,擇良田育優(yōu)種就要保存國粹,去蕪存菁。同時他認為國粹不僅囊括本國固有文化,還應(yīng)包含國外流傳過來適合本國實際的文化,主張學習西學應(yīng)該兼顧本國國情。這些論點被國粹論者普遍認同。國粹派另一代表人物鄧實指出:“國學者何?一國所自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也?!盵4]這是從經(jīng)世致用的角度嘗試對國學概念的界定。

      一個多世紀以來“國學”究竟是指中國古代固有學術(shù)還是泛指中國學術(shù),即“國學”這一概念是否囊括古代、近代、現(xiàn)代學術(shù),是一個發(fā)展的概念,這一問題至今懸而未決。而民國時期對于“國學”概念界定的爭論集中在“國學”是“國故學”的簡稱還是特指中國學術(shù),恰恰體現(xiàn)了這個問題從一開始就具有糾結(jié)性和爭議性。1919年毛子水受章太炎《國故論衡》的啟發(fā),論證出“國故”的定義,即“國故就是中國古代的學術(shù)思想和中國民族過去的歷史”[5]。進而又闡發(fā)了“國故”與“國故學”的關(guān)系:“古人的學術(shù)思想,是國故;我們現(xiàn)在研究古人的學術(shù)思想,這個學問,亦就是我們的國新了。這個學問應(yīng)該叫做國故學:他自己并不是國新,他的材料是國故”[5]。這篇文章發(fā)表后張煊對此進行了駁斥,對“國”與“故”進行了新的定位。作為回應(yīng),毛子水在《駁〈新潮〉“國故和科學精神”篇訂誤》中對張煊提到的“補苴罅漏”和“張皇幽眇”進行了定性:“所謂‘補苴罅漏’,純粹是國新;所謂‘張皇幽渺’,純粹是國故學,亦就是國新的一種?!盵6]在胡適的《〈國學季刊〉發(fā)刊宣言》中有了明確的定義:“‘國學’在我們的心眼里,只是‘國故學’的縮寫。中國的一切過去的文化歷史,都是我們的‘國故’;研究這一切過去的歷史文化的學問,就是‘國故學’,省稱為‘國學’”[7]。之后在吳文祺、曹聚仁等學者的文章中對“國故”和“國故學”作了闡述。由于胡適在學界的地位以及“整理國故”運動的影響力,“國學”是“國故學”的簡稱,這一概念在20世紀20年代大行其道。從這一觀點的問世為開端,后來的學術(shù)文章大多沿用了這一定義,或者以此為基礎(chǔ)展開論述。需要指出的是由于這一概念影響深遠,往往直接拿來使用,而忽略了對這一概念緣起的追問,以及與清末“國粹派”等學者標榜的國學概念之間的異同。胡適認為“國故”一詞無褒貶之意,是一個中立詞,囊括了“國粹”與“國渣”。若不認清“國渣”,“國粹”就無從談起。所以當務(wù)之急是“整理國故”,著眼于整個中國全部的歷史文化,即擴充“國學”研究的范圍,以公正客觀的態(tài)度看待中國歷史文化,消除門戶之見。不難看出,胡適提倡“整理國故”,提出“國故”“國故學”繼而簡化為“國學”這一系列概念是為了涵蓋“國粹派”所做的研究,繼而開拓出“國學”研究的新思路?!皣鴮W”是“國故學”的簡稱這一概念在20年代得到了大批學者的支持與呼應(yīng),如曹聚仁、顧頡剛、錢玄同、郭紹虞等學者。當然也有學者如陳西瀅、成仿吾等存有憂慮與質(zhì)疑,他們認為過于激進,同時憂慮在學界研究良莠不齊的情況下會被曲解進而混淆視聽。民國時期,對于“國學”概念的界定,還有一種論點比較常見,即“國學”是中國學術(shù)的簡稱,始于20世紀30年代。蔡尚思認為:“國是一國,學是學術(shù),國學便是一國的學術(shù)。其在中國就是中國的學術(shù)?!盵8]5持同樣觀點的還有譚正璧:“所謂‘國學’,不過是指‘中國的學術(shù)’而言,以示和‘西洋的學術(shù)’不同,并無什么費解,也沒有什么特殊的意義?!盵9]1胡懷琛的解釋直截了當:“‘國學’二字,就字面說,很容易解釋,‘國’就是中國的簡稱,‘學’就是‘學術(shù)’的簡稱?!畤鴮W就是中國學術(shù)’的簡稱”[10]1。他們反對“國故學”的說法,認為既無亡國,何來“故”字一說?文化尚無絕種,“國故學”一說無從談起。朱自清則認為“國學”一詞過于含混模糊,對其使用與否值得商榷,同時他認為“國學”不應(yīng)該僅局限于古代,研究對象僅為“國故”,應(yīng)該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概念,現(xiàn)代正在發(fā)展的學術(shù)也應(yīng)該納入其中。

      梳理和解讀晚清民國時期對于“國學”概念的論爭,不難看出,晚清“國粹派”鄧實等人將“國學”定義為“一國自有之學”,是針對“西學”而言,強調(diào)的是“國”,是在中西文化碰撞中出于對本國文化存亡的憂思,體現(xiàn)的是中西文化的矛盾;而胡適等人“國故學”的主張的側(cè)重點是“故”,著眼于“國學”的研究對象和范圍,“國故學”簡稱“國學”的說法實際上是將復(fù)雜的“國學”概念簡化為單一向度來使用,用“國故”置換“國粹”,在囊括了“國粹派”的研究之上,另辟蹊徑,在研究“國故”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新學,體現(xiàn)了古今文化的矛盾;而將“國學”視作“中國學術(shù)”,是針對西學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延續(xù)了晚清對于中西文化碰撞中本國文化的重視與反思,同時也是對重“國”和重“故”的一種調(diào)和,比之前的概念,體現(xiàn)出了一種包容與開放的姿態(tài),也是“國學”研究走向成熟的表現(xiàn)。

      二、對“國學”的定位與價值的論爭

      對“國學”進行價值定位首推晚清“國粹派”,鴉片戰(zhàn)爭之后,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學來勢洶洶,中學受到極大的沖擊,面臨著滅種的危局。黃節(jié)、鄧實等人成立國學保存會,創(chuàng)辦《政藝通報》《國粹學報》,呼吁重視“國學”,保存國粹。1902年黃節(jié)指出:“夫粹者,人人之所欲也。我不保存之,則人將攘奪之,還以我之粹而攻我之不粹,則國不成其為國矣”[11]。而后進一步提出“學亡則亡國,國亡則亡族”[11]。鄧實在1904年提出“國必有學而始立”[12]的觀點,其在《國粹學報》發(fā)表的多篇文章都談及了這個觀點,具體概括為,中國歷史上王朝更迭頻繁,亡國之事時有發(fā)生,因文化的火種未滅,因此國家得以延續(xù)和復(fù)興,如今之勢在于國家未滅亡而學先亡,比之古代亡國之禍更甚,國家前途堪憂,因此強調(diào)存學、保種的重要性??梢钥闯?,他們將“國學”上升到事關(guān)國運的高度,保存“國學”與愛國、保種相聯(lián)系。這一論點在當時被許多學者所認同,在不少文章中被反復(fù)提及。如在許守微的《論國粹無阻于歐化》中在呼應(yīng)黃節(jié)的觀點時又提出了國有學即使國家滅亡也會復(fù)興,反之則復(fù)興無望。

      1906年章太炎在《國學講習會序》中提到:“吾聞處競爭之世,徒恃國學固不足以立國矣,而吾未聞國學不興而國能自立者也。吾聞有國亡而國學不亡者矣,而吾未聞國學先亡而國仍立者也。故今日國學之無人興起,即將影響于國家之存滅,是不亦視前世為尤岌岌乎?”[13]215-216由此可見“國學”的興衰與此時國家前途命運休戚相關(guān),“國學”的價值定位與民族國家危亡緊密相連,這也可看作晚清時期研究“國學”的初衷。

      民國初年,曾學傳在《國學鉤元》中為“國學”正名,提出“國學”關(guān)乎國命,在他看來中國是禮義文明之邦,“國學”應(yīng)該是禮義的載體,復(fù)興“國學”是培植國命的基礎(chǔ)。他將孔學視為“國學”正宗,并將道家、墨家和佛學納入其中。反對忽視禮教以歐化治理國家,在變革之際,國學論爭群言蜂起之時,為“國學”鉤元。在蕭公弼的《科學國學并重論》中將“國學”定位為唯心之學,按當前語境相當于人文社會科學,而科學則屬于西方自然科學、應(yīng)用科學的范疇。針對當時重西方科學的傾向他提出科學與“國學”應(yīng)當并重,共同發(fā)展。此二者,與人生社會關(guān)系緊密,各有所長,并行不悖。蕭公弼在文章中實際是強調(diào)“國學”作為發(fā)展精神之學的價值,精神世界得到滿足才能擴張智能,有遠大的思想才能成就偉大的科學事業(yè)。他將國學定位成經(jīng)國濟世之學,是國性、國魂的載體。聞一多的《論振興國學》指出:“國于天地,必有與立,文字是也。文字者,文明之所寄,而國粹之所憑也?!盵14]282文興則國盛,當今之勢,古學式微,新學盛行,長此以往,國勢衰微,這與提倡維新主張背道而馳。如今,亡羊補牢,時猶未晚,“國學”依然大有可為,振興“國學”,發(fā)揚國粹,新興文字,國家才有希望。

      晚清民國初,“國學”事關(guān)國運、國勢、國命的價值定位十分普及,“國學”在中西文化互動與交流過程中越來越被重視,“國學”的興衰與國家的前途命運之間關(guān)系的討論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毫無疑問,“國學”與愛國密不可分,對“國學”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進一步激發(fā)了國民的愛國熱情和憂國憂民的情懷,而對于“國學”促進愛國的內(nèi)在機制研究較少。1920年惲震的《愛國與國粹》,對于愛國與國粹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不少觀點在今天看來仍具啟發(fā)意義。他認為合理的愛國之心的發(fā)生機制應(yīng)歸因于互助生活、防御公敵、滿足信仰。愛國是把愛全人類之心限定在一國之中,實際上是一種范圍的限制與縮小,曲解愛國之心,盲從愛國,往往會釀成慘劇。對于國粹,他認為,國粹非特別獨有的東西,而是一個國家民族創(chuàng)造的能促進世界文明的聰明智慧的結(jié)晶,無國界之分,不能局限于本國范圍內(nèi)虛榮爭勝,而是要面向全人類,最終成為世界粹。國粹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要隨著時代發(fā)展不斷洗練陶冶的文化。最后他提出了愛國是生存手段,國粹則是為了促進世界文明的發(fā)展,愛國與國粹沒有絕對關(guān)聯(lián)性。單從兩者受眾的角度來看,這一結(jié)論有其獨到和新穎之處,但如果因此機械地割裂兩者關(guān)系,在今天看來,不甚妥帖。

      對于“國學”之價值,大多學者對其定位時都持肯定樂觀的態(tài)度,但陳獨秀對此提出質(zhì)疑,在《寸鐵·國學》中,針對胡適、曹聚仁等學者致力于“國學”價值的發(fā)掘,毫不客氣地指出這是“妙想天開,要在糞穢里尋找香水”[15]516。陳獨秀承認文史哲等分科,但不認同“國學”一說,進一步指出“就是再審訂一百年也未必能得到明確的觀念,因為‘國學’本來是含混糊涂不成一個名詞”[15]517。這首先是對胡適等人“國學”概念的質(zhì)疑(見前文),由此產(chǎn)生對“國學”價值定位的否定。同樣作為新文化運動的領(lǐng)軍人物,陳獨秀認為當務(wù)之急是用引進新學革新社會風氣,而不是像胡適這樣在故紙堆中創(chuàng)造新學,在他看來這種做法毫無價值。之后吳文祺和曹聚仁分別在《重新估定國學之價值》和《國故學之意義與價值》中重新厘清了“國學”“國故學”的相關(guān)概念,對當時的一些觀點進行了批判。吳文祺認為“國學”的價值蘊藏在國故材料本身。國故研究的價值體現(xiàn)在滿足求知欲;溫故知新;以史為鑒,尋找病源,對癥下藥;明晰古人學說思想的本來面目;克服迷信附會前人的弊端。曹聚仁認為“國故學”本身具有其獨立存在的價值,雖然根據(jù)現(xiàn)代分科分為不同的門類,但國故中蘊含著中華民族獨特之精神,“國故學”應(yīng)暫居統(tǒng)攝地位。30年代末至40年代,國學論爭漸趨平靜,這一階段的學者主要以總結(jié)與反思為主,如曹恭、曹樸、舒蕪、馬一浮等人,他們對之前的“國學”的概念、范圍、研究方法等進行總結(jié)與反思,加之抗日戰(zhàn)爭的爆發(fā),“國學”的民族性進一步凸顯,“國學”的價值再次與國性、國命聯(lián)系到一起。

      總的來看,晚清民國時期“國學”價值的論爭與時代背景密切相關(guān),也是“國學”概念論爭的延續(xù)和深層思考?!皣鴮W”的價值定位涉及國家前途,民族危亡以及文化建設(shè)問題。在中西文化的互動與交流中,“國學”價值的論爭也是古今中西文化矛盾的集中體現(xiàn)。

      三、對晚清民國時期“國學論爭”思潮的感想

      縱觀晚清民國時期的國學論爭歷程,“國學”概念之爭是論爭的中心與基礎(chǔ),學者們對于“國學”概念的不同認識決定了他們對其進行價值定位與研究方法上的異同?!皣鴮W”之概念引發(fā)的論爭,首先在于“國學”一詞在使用時的含混不清,“國學”概念尚未明確,學者們各抒己見,互不相讓,也有人借“國學”之名,魚目混珠,進一步混淆了“國學”概念;其次是由“國學”概念出發(fā)對于“國學”范圍的圈定存有爭議,“國學”是僅包含古代還是應(yīng)該涵蓋現(xiàn)代,是中國固有學術(shù),爭論不休;還有對“國學”價值定位的論爭,這既包含了對“國學”本身的價值思考,也包含了對“國學”研究的價值取向。如今國學論爭早已超出那時所討論的范疇,不斷出現(xiàn)新問題,呈現(xiàn)新內(nèi)容,“國學”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問題的研究日益深入,中國文化建構(gòu)理論不斷豐富,國學論爭蘊含的民族性與時代性更加凸顯?!皣鴮W”的概念也遠遠不是一個“國故學”所能涵蓋的?!皣鴮W”概念本身就是一個內(nèi)涵豐富的概念,單一向度進行界定往往會使研究的范圍縮小,在特定范圍內(nèi)可能會獨當一面,但從全局來看,其結(jié)論往往是以偏概全。

      國學論爭一個多世紀以來懸而未決,這一問題的未完成性在當時可見端倪,即使是20世紀40年代,國學論爭趨于平靜,學者們在進行總結(jié)梳理時,其側(cè)重點也存在差異,觀點也是各有千秋。國學論爭的延續(xù)既與當時的時代背景、社會轉(zhuǎn)型密不可分,同時這也說明“國學”本身具有生命力,因此“國學”概念的厘清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會在某個時代劃上句號,不同時代,對于“國學”的界定千差萬別,即使是同一時代,也會不斷引發(fā)爭論與修正。因此“國學”的相關(guān)問題隨著時代發(fā)展不斷被提及并引發(fā)新的爭論與思考。百年來國學論爭時斷時續(xù)反復(fù)出現(xiàn),而每一次的出現(xiàn)都被賦予新的內(nèi)容,這說明這一問題本身就是一個隨歷史時代發(fā)展而呈現(xiàn)出多元復(fù)雜、不斷發(fā)展的問題。對于這一問題的研究,不可孤立地看待,忽視對其進行歷史語境的考察,只有以史料為支撐,把握其發(fā)展脈絡(luò),追本溯源,才能使研究更具厚度和說服力。晚清民國時期的國學論爭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獻資料和學術(shù)思想,我們有必要對其進行整理和研究,在此基礎(chǔ)上挖掘其發(fā)生、發(fā)展的深層原因,明晰理論動向和時代指向,從中找出規(guī)律性的東西,對于當前的國學論爭研究提供有益借鑒,而不是生搬硬套、全盤吸收或者全盤否定。學理層面的歷史語境考察應(yīng)是當前國學論爭的研究一項基礎(chǔ)工作,通過總結(jié)梳理,沉思明辨,從更高起點上推進這一問題的研究。

      [1] 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下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2] 鄭海麟,張偉雄編校.黃遵憲文集[M].上海:中文出版社,1991.

      [3] 黃 節(jié).國粹保存主義[J].政藝通報,1902(22).

      [4] 鄧 實.國學講習記[J].國粹學報,1905(19).

      [5] 毛子水.國故和科學的精神[J].新潮,1919(5).

      [6] 毛子水.駁《新潮》“國故和科學精神”篇訂誤[J].新潮,1919(10).

      [7] 胡 適.《國學季刊》發(fā)刊宣言[J].國學季刊,1923(1).

      [8] 蔡尚思.國學之定義及分類[M]//中國學術(shù)大綱.上海:上海啟智書局,1931.

      [9] 譚正璧.國學概論講話[M].上海:上海光明書局,1935.

      [12] 胡懷琛.國學概論[M].上海:上海樂華圖書公司,1935.

      [11] 黃 節(jié).社說[J].國粹學報,1905(1).

      [12] 鄧 實.國粹學[J].政藝通報,1904(8).

      [13] 湯志鈞.章太炎年譜長編: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9.

      [14] 聞一多.論振興國學[M]//聞一多全集:第2卷.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15] 陳獨秀.寸鐵·國學[M]//陳獨秀著作選:第2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責任編輯 袁培堯]

      Summary of the Main Issues on the Sinology Debate 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WANG Wenshuai

      (SchoolofMarxism,QufuNormalUniversity,Qufu273165,China)

      Sinology Debate, as a special cultural phenomenon in Chinese academics debate, is repeatedly mentioned in intermittent circles with social transformation. Generally Sinology debates include two aspects: the dispute of the concept and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debate of the positioned and the value. Over a century, the research and debate constantly produced new questions, and presented new content. Since 1990s, “Chinese Literature” has heated up. The study on the current Sinology debate should be supported with historical data by bending over backwards to make research more thick and convincing. The paper combed the Debates’ origin and development from the late Qing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carding “National” concept of origin and meaning, location and value,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Sinology; Sinology Debate; concept; value

      2015-09-10

      王文帥(1990- ),男,山東臨朐人,曲阜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8127(2015)06-0126-04

      猜你喜歡
      國故論爭國粹
      論五四時期毛子水的國故觀
      華夏文化(2023年4期)2023-03-22 04:05:47
      “整理國故”之原始
      書屋(2022年9期)2022-05-30 00:24:52
      中國國粹——京劇
      大灰狼畫報(2022年1期)2022-05-23 12:53:38
      《論風格》文本系譜與論爭
      媒介論爭,孰是孰非
      傳媒評論(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保護好我們的國粹
      中華詩詞(2019年10期)2019-09-19 08:59:34
      中學新詩教材的一場論爭及其意義
      名作欣賞(2017年25期)2017-11-06 01:40:12
      飄逸在方寸里的國粹
      學與玩(2017年12期)2017-02-16 06:51:18
      村上春樹文學翻譯論爭背后的譯論之辨
      走進國粹臉譜大本營
      學生天地(2016年35期)2016-04-16 05:16:43
      新化县| 哈尔滨市| 承德县| 洪江市| 兴和县| 密云县| 偃师市| 自贡市| 中宁县| 宁都县| 达州市| 淮安市| 鹿泉市| 靖江市| 海原县| 灵武市| 余庆县| 松原市| 鹿泉市| 台湾省| 湖南省| 平陆县| 隆林| 开阳县| 定西市| 安陆市| 清新县| 西藏| 电白县| 武威市| 甘南县| 齐齐哈尔市| 临夏市| 孟村| 隆昌县| 镇平县| 疏附县| 富源县| 九寨沟县| 阿克陶县| 江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