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曉,董敏華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人文社科學院,杭州 310053)
中醫(yī)“脈象”名稱英譯探討*
——基于兩個《黃帝內(nèi)經(jīng)》英譯本中的脈象英譯比較
葉 曉,董敏華△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人文社科學院,杭州 310053)
《黃帝內(nèi)經(jīng)》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中醫(yī)學經(jīng)典著作,其收錄了十分豐富的脈診資料。然而作者在創(chuàng)建完成多個《黃帝內(nèi)經(jīng)》英譯本的雙語平行語料庫后發(fā)現(xiàn),脈象名稱的英譯存在諸多問題。借此作者提取了李照國版和Paul Unschuld版兩個譯本中關于脈象名稱的英譯語料,對其總體翻譯方法和策略、具體的名稱英譯等方面進行比較和分析,認為兩譯本在脈象的英譯上各有優(yōu)缺點,希望各英譯本在再版中能揚長避短,讓中醫(yī)典籍的英譯能夠更加準確。
黃帝內(nèi)經(jīng);英譯;脈象;語料庫
《黃帝內(nèi)經(jīng)》(以下簡稱《內(nèi)經(jīng)》)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中醫(yī)學經(jīng)典著作,雖然其并非脈學專著,但是書中有大量篇幅論述脈學的理論與臨床實踐,收錄了十分豐富的脈診資料[1]。隨著中醫(yī)藥在海外的廣泛傳播,《內(nèi)經(jīng)》目前已有多個英譯版本[2]。然而,通過創(chuàng)建多個版本的雙語平行語料庫并應用Paraconc軟件提取相關數(shù)據(jù)后,筆者發(fā)現(xiàn)《內(nèi)經(jīng)》中的脈象英譯存在較多紕漏和欠妥之處。由于不同脈象間的差異本身就很細微,國內(nèi)醫(yī)者都需經(jīng)過大量臨證才能把握,而對于通過英語學習中醫(yī)的外國人士來說,如果脈象英譯名的表述都不準確或者不一致,那么對于他們學習中醫(yī)脈象無疑是難上加難。因此,通過對《內(nèi)經(jīng)》不同譯本中脈象英譯名進行比較和分析,發(fā)現(xiàn)存在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對于《內(nèi)經(jīng)》的英譯質(zhì)量提高和中醫(yī)更好地在海外傳播都是大有裨益的。
表1顯示,本文選取《內(nèi)經(jīng)》李照國(以下簡稱A版)[3]和Paul Unschuld(以下簡稱B版)[4]兩個英譯版本進行《內(nèi)經(jīng)》中常見脈象的英譯語料提取、比較和分析。
2.1 翻譯方法和策略
兩者英譯在總體上都采用直譯的方法,即由相應形容詞和名詞pulse或vessel組成。但在不同的譯本中,有個別脈象的英譯又采用了意譯的方法,如A版中的結脈和代脈,B版中的浮脈、沉脈和真臟脈。筆者認為,在同一個英譯本中,對于同類術語的英譯應采用相同的翻譯方法,從而保證同類英譯名結構一致,便于理解和回譯。
表1《內(nèi)經(jīng)》常見脈象的英譯比較李照國版(A版)與Paul Unschuld版(B版)
在B版中,每個脈象的英譯在全文均較為一致,但是在A版中,有部分脈象的英譯不僅前后英譯名不一,而且互相重疊,如沉脈和伏脈、遲脈和緩脈、數(shù)脈和疾脈、虛脈、弱脈和微脈等。雖然英譯名重疊的脈象差別細微,但總還是有差別的,不能用相同的英譯名一概論之。為此,筆者建議在翻譯大文本書籍時,對于其中的術語應先提前羅列和英譯,從而避免英譯名前后不一甚至互相混淆的后果。
2.2 “脈”的英譯
從表1我們可以看出,對于脈象中的“脈”字,A版中用pulse,而B版中用vessel,那么到底哪個更為準確呢?
脈象指血脈搏動而表現(xiàn)的現(xiàn)象,此義與血脈之義同指脈體,但是區(qū)別在于血脈之義偏于靜態(tài)實體,脈象之義偏于動態(tài)變化,故當別之[5]。顯然,pulse有脈沖、脈搏之義,是動態(tài)的,而vessel是脈管、血管的意思,為靜態(tài),即使原文中表達為movement in the vessel為動態(tài),但是也過于繁雜,不如pulse更為簡潔和貼切。
2.3 具體脈象的英譯比較和分析
在這兩個英譯本中,部分脈象的英譯名基本一致或者歧義較少,在此不再贅述,如散脈、短脈、弱脈、弦脈、緊脈、大脈和軟脈。對于其他脈象經(jīng)歸類后,其英譯比較和分析如下。
2.3.1 浮脈、沉脈和伏脈的英譯 浮脈特征是輕取即得,重按稍減而不空,舉之泛泛有余。古人比喻為“如水漂木”,強調(diào)其脈位淺表[6]。沉脈特征是輕取不應,重按始得。《頻湖脈學》喻其為“如石投水,必極其底”。伏脈特征是重手推筋按骨始得,甚至伏而不見。張景岳言其“如有如無,附骨乃見”。
通過解析以上概念,浮脈中的“浮”用floating翻譯從字面和內(nèi)涵來說都是十分對應的,而不必翻譯成B版中的“at the surface”。對于沉脈,其概念是與浮脈比較相對的,既然“浮”是用“floating”翻譯,那么對應過來用“sunken”翻譯“沉”字是既貼切又具有很強的回譯性,不必翻譯成B版中的“in the depth”。伏脈則與沉脈比較相似,所以A版中出現(xiàn)了用“deep pulse”同時翻譯兩者的情況。然而,從概念上看,伏脈程度比沉脈更深,甚至是伏而不見,所以這里用B版的英譯“hidden”更為形象和貼切。
2.3.2 遲脈、緩脈、數(shù)脈和疾脈的英譯 遲脈特征是脈來遲慢,一息不足四至(即每分鐘脈搏60次以下)。緩脈特征是脈來一息四至,稍快于遲脈。它有正常緩脈和主病緩脈之分。正常之緩脈,脈來從容和緩,浮沉得中,不疾不徐,柔和有力;主病之緩脈,脈來怠緩或遲緩不振,松弛無力。數(shù)脈特征是一息脈來五~六至(相當于每分鐘脈搏90~110次)。疾脈特征是脈來疾急,一息七至以上(每分鐘脈搏130次以上)。
上述4種脈象均與脈搏速度相關,從遲脈到緩脈、數(shù)脈和疾脈速度依次遞增。因此,在英譯上也可以用一些與速度程度有關的形容詞來翻譯。如世界中醫(yī)藥聯(lián)合會制定的《中醫(yī)名詞術語中英對照國際標準》就用slow、moderate、rapid和swift這一系列表示速度從慢到快的形容詞來翻譯遲、緩、數(shù)、疾4種脈象[7]。鑒于此,A版的英譯更佳,但是在疾脈的翻譯上有所欠缺。至于緩脈,由于其有正常緩脈和主病緩脈兩種概念,那是否應采用不同的英譯名呢?筆者認為,不管是正常緩脈還是主病緩脈,脈搏速度終究是該脈象的主要特征,所以僅用“moderate pulse”翻譯緩脈既體現(xiàn)了其內(nèi)涵也保持了文化特征。
2.3.3 洪脈的英譯 洪脈特征是脈來極大,狀似波濤洶涌,來盛去衰,滔滔滿指。
對于其英譯,A版用“full”可以凸顯該脈象滿滿的感覺,而B版用“vast”則展示了其盛大的形象。雖然兩者均體現(xiàn)了該脈象的部分特征,但是都不如現(xiàn)行很多中醫(yī)漢英詞典中用“surging”這個表示“大浪洶涌”的詞來翻譯“洪”字。用“surging pulse”英譯“洪脈”,其形、義、韻更佳。
2.3.4 細脈、長脈和短脈的英譯 細脈特征是脈細如線,應指明顯。長脈特征是脈體長,超過本位,首尾端直,如循長竿。短脈特征是首尾俱短,不能滿部。
這3個脈象的英譯正如A版,分別直譯為“thin pulse”、“l(fā)ong pulse”和“short pulse”即可,形意俱合。B版用“fine”對應“細”字雖然可取,但是“fine”也有健康之意,而其實這是一種病態(tài)脈象,所以在某些語境下可能會造成誤解。長脈和短脈是較相對的概念,B版既然已經(jīng)用了“short”對應“短”,當然用“l(fā)ong”翻譯“長”比“extended”更好。
2.3.5 虛脈、弱脈、微脈和實脈 虛脈特征是三部舉之無力,按之空虛;弱脈特征是沉而細軟;微脈特征是極細極軟,按之欲絕,若有若無;實脈特征是來去俱盛,三部舉按皆有力。
前3種脈象在臨床上都是提示虛證的脈象,但是第3個脈象程度更為嚴重,所以在英譯中應有所區(qū)分。A版在這3個脈象的英譯中比較混亂,不僅前后有不一致的情況,而且“weak pulse”還在這3個脈象的英譯中都有出現(xiàn),這顯然是不夠準確的。此外,A版用“indistinct”翻譯這里的“微”字沒有體現(xiàn)比“weak”更加嚴重的意味,而B版用“subtle”含有“faint and difficult to analyze”的意思,具有比“weak”更加嚴重的意味,所以該譯文更佳。
虛脈和實脈是較為相對的概念,所以在英譯處理上A版的“deficiency pulse”和“excess pulse”及B版的“depleted pulse”和“repleted pulse”都是可取的。但是從約定俗成的角度來看,中醫(yī)“虛”和“實”的概念現(xiàn)在基本都用“deficiency”和“excess”翻譯,所以前者更為可取。
2.3.6 滑脈和澀脈的英譯 滑脈特征是應指圓滑,往來流利,入盤走珠。澀脈特征是細遲而短,往來艱澀,極不流利,如輕刀刮竹。很明顯,這兩個脈象一個流暢,一個艱澀,是一對比較相對的脈象。A版中用“slippery pulse”和“unsmooth pulse”,而B版用“smooth pulse”和“rough pulse”。筆者認為,用“smooth”和“unsmooth”這對相對的概念來分別翻譯這里的“滑”和“澀”不是更好嗎?所以這里綜合采用AB兩版的英譯或許更佳。
2.3.7 結脈和代脈的英譯 結脈特征是脈來緩,時有一止,止無定數(shù);代脈特征是脈來緩,時有一止,止有定數(shù),良久方來。
A版用“slow and long pulse with intervals”和“slow irregular and intermittent pulse”翻譯兩個脈象,是一種意譯的方式,與其他脈象的直譯方式比較略顯唐突,且該意譯并不完整甚至有誤。如前者并未譯出“止無定數(shù)”的含義,而后者“irregular”為誤譯,應改為“regular”,因為代脈是“止有定數(shù)”。B版則分別用“knotted”和“intermittent”翻譯這里的“結”和“代”,信達俱備。
各類脈象差別細微,中醫(yī)在臨床時都需要細細體會,而對于海外學者來說,脈象的英譯準確與否無疑是他們能否學好脈象的關鍵一步。
通過對以上具體英譯語料進行分析和比較,并在充分理解相應脈象具體含義的基礎上,筆者認為該兩個《內(nèi)經(jīng)》英譯本在脈象的總體和細節(jié)英譯上各有優(yōu)缺點。藉此筆者對部分脈象的英譯還進一步提出了其他的英譯名以供探討。
[1]楊杰,潘桂娟.《黃帝內(nèi)經(jīng)》脈學知識探討[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07,13(12):887-888.
[2]雷燕,施蘊中.《黃帝內(nèi)經(jīng)》英譯研究[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8,10(4):172-173.
[3]李照國.Yellow Emperor’s Cannon of Medicine– Plain Conversation[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5.
[4]Paul Unschuld,Hermann Tessenow.Huang Di Nei Jing Su Wen: An 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Huang Di's Inner Classic-Basic Questions:2 volumes[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11.
[5]張永樂.《黃帝內(nèi)經(jīng)》“脈”字考[J].江蘇中醫(yī)藥,2012,44 (2):60-61.
[6]張家錫.中醫(yī)學基礎[M].上海: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2001.
[7]世界中醫(yī)藥學聯(lián)合會.中醫(yī)基本名詞術語中英國際對照標準[S].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
R159
A
1006-3250(2015)01-0094-03
2014-09-25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12YJC740015)-《黃帝內(nèi)經(jīng)》的英譯對比研究-基于語料庫的研究;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研究課題成果(2012B007)-中醫(yī)藥名詞基本術語英譯標準數(shù)據(jù)庫研究
葉 曉(1981-),男,浙江義烏人,講師,醫(yī)學碩士,從事中醫(yī)英語翻譯與研究。
△通訊作者:董敏華,男,副教授,醫(yī)學學士,從事英語翻譯與教學,E-mail:dmhlhf@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