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帥,張震中,于福鑫,袁曉霞,辛小紅,巴哈爾·哈德爾△
(1.河南省鄲城縣中醫(yī)院,河南鄲城 477150;2.新疆醫(yī)科大學中醫(yī)學院,烏魯木齊 830011; 3.新疆醫(yī)科大學附屬中醫(yī)醫(yī)院,烏魯木齊 830000;4.新疆烏魯木齊新市區(qū)銀川路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烏魯木齊 830054)
老年性癡呆中醫(yī)證型與血漿乙酰膽堿、β-淀粉樣蛋白相關性研究*
李 帥1,2,張震中3,于福鑫4,袁曉霞2,辛小紅2,巴哈爾·哈德爾2△
(1.河南省鄲城縣中醫(yī)院,河南鄲城 477150;2.新疆醫(yī)科大學中醫(yī)學院,烏魯木齊 830011; 3.新疆醫(yī)科大學附屬中醫(yī)醫(yī)院,烏魯木齊 830000;4.新疆烏魯木齊新市區(qū)銀川路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烏魯木齊 830054)
目的:探討AD中醫(yī)證型與血漿Ach、β-淀粉樣蛋白相關性。方法:將142例納入的AD患者按中醫(yī)辨證分為髓海不足證、肝腎陰虛證、脾腎兩虛證、心肝火旺證、痰濁阻竅證和氣滯血瘀證,并以30例健康老人設為正常組。采用ELISA法測定血漿Ach、β-淀粉樣蛋白含量。結(jié)果:AD患者血漿Ach含量明顯低于正常組,AD患者血漿Aβ1-40、Aβ1-42含量均明顯高于正常組。AD患者各證型間比較,髓海不足證血漿Ach的含量低于肝腎陰虛證、心肝火旺證和痰濁阻竅證,而血漿Aβ1-42含量高于心肝火旺證,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痰濁阻竅證血漿Aβ1-40含量高于肝腎陰虛證、心肝火旺證和氣滯血瘀證,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痰濁阻竅證和氣滯血瘀證血漿Aβ1-42含量均高于心肝火旺證,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jié)論:AD中醫(yī)證型與血漿Ach、β-淀粉樣蛋白含量有相關性。
老年性癡呆;中醫(yī)證型;血漿乙酰膽堿、β-淀粉樣蛋白;相關性
老年性癡呆亦稱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一種常見的進行性神經(jīng)退行性疾病,是導致老年前期和老年期癡呆的主要原因,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進行性記憶力減退、認知功能下降、語言功能缺失、視空間功能減退、社會及個人生活能力下降和情感人格改變等。隨著世界人口老齡化的進程,老年性癡呆的發(fā)病率也在逐漸上升,已成為嚴重威脅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質(zhì)量的常見病種。在治療上,除使用現(xiàn)代醫(yī)學診治手段外,以中醫(yī)理論為指導,按證型辨證論治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本研究通過檢測 AD 患者血漿乙酰膽堿(Acetylcholine,Ach)、β-淀粉樣蛋白的含量,以探討該指標與中醫(yī)證型的關系,為提高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老年性癡呆的療效提供一些理論依據(jù)。
1.1 一般資料
老年性癡呆的全部病例來源于2012年3月至2013年10月新疆醫(yī)科大學附屬中醫(yī)醫(yī)院腦病科和老年病科及烏魯木齊市5家老年公寓確診的老年性癡呆病人。經(jīng)過篩選符合診斷有效病例共142例,男性48例,女性94例,最大年齡93歲,最小年齡65歲,平均年齡(77.18±7.10)歲。其中髓海不足證30例,肝腎陰虛證20例,脾腎兩虛證27例,心肝火旺證20例,痰濁阻竅證23例,氣滯血瘀證22例。另選擇30例老年健康體檢者為正常組,其中男性13人,女性17人,最小年齡65歲,最大年齡96歲,平均年齡(79.60±8.20)歲。2組在性別、年齡分布上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主要參考照美國精神病學會(APA)修訂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第4版修訂本(DSM-IV-R)有關老年性癡呆的診斷標準[1]。
1.2.2 中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和中醫(yī)診斷學診斷標準對老年性癡呆患者進行辨證分型。本課題采用傅仁杰《老年呆病診斷、辨證分型及療效評定標準》[3],主要分為髓海不足證、肝腎陰虛證、脾腎兩虛證、心肝火旺證、痰濁阻竅證、氣滯血瘀證6個證型。
1.3 納入標準
符合老年性癡呆診斷標準、年齡在65歲以上的患者,男女不限;入院后確診患者,再用智能障礙相關量表進一步檢測,簡易精神狀態(tài)檢查(MMSE)﹤24分;Hachinski缺血評分量表(HIS)≤4分;Cornell抑郁量表(CSDD)<8分;患者及(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不符合納入標準的老年性患者;患有血管性癡呆、混合性癡呆以及其他癡呆患者;伴有昏迷、失語、聽力障礙等不能配合的患者;有腦外傷、中毒、精神性疾病等對智能影響比較明顯的患者;頭顱CT平掃顯示腦部梗塞灶、軟化灶及其他占位性病變的患者;患有甲狀腺功能減退、腎衰竭或透析性癡呆、感染性腦部疾病、甲狀旁腺疾病、顱腦外傷、腦水腫、惡性腫瘤及維生素缺乏引起的營養(yǎng)不良性患者。
1.5 方法
1.5.1 標本采集 所有病例組和正常組的檢測對象均禁食12 h,清晨空腹安靜狀態(tài)下采肘前靜脈血,取5 ml置EDTA抗凝管中混勻,3000 r/min離心10min,分離血細胞,取血漿用于測定Ach和β-淀粉樣蛋白。同天抽取的靜脈血當天在實驗室完成分離,-80℃冰箱保存待測。
1.5.2 實驗方法 試劑盒由北京永輝科技公司提供。檢測方法:用ELISA法定量測定人血漿中的Ach和β-淀粉樣蛋白含量。在新疆醫(yī)科大學一附院實驗中心進行檢測,具體實驗步驟按照說明書內(nèi)容依次操作。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各組實驗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病例組和正常組血漿 Ach、Aβ1-40及Aβ1-42含量比較
表1顯示,病例組AD患者血漿Ach含量明顯低于正常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病例組AD患者血漿Aβ1-40及Aβ1-42含量均明顯高于正常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病例組和正常組血漿Ach、Aβ1-40及Aβ1-42含量比較(±s)
表1 病例組和正常組血漿Ach、Aβ1-40及Aβ1-42含量比較(±s)
注:與正常組比較:*P<0.05
組 別 例數(shù) Ach(ng/L) Aβ1-40(ug/L) Aβ1-42(pg/ml)病例組 142 27.31±15.72*72.94±14.73* 45.07±17.07*30 41.22±22.11 62.75± 5.30 35.26± 4.23正常組
2.2 老年性癡呆不同中醫(yī)證型及正常組血漿Ach、Aβ1-40及Aβ1-42含量比較
表2顯示,AD髓海不足證、脾腎兩虛證和氣滯血瘀證的患者,血漿Ach的含量均低于正常組(P<0.01),而肝腎陰虛證、心肝火旺證和痰濁阻竅證的AD患者,血漿Ach的含量與正常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D不同中醫(yī)證型患者的血漿Aβ1-40的含量均明顯高于正常組(P<0.01或P<0.05)。AD除心肝火旺證型外,其他5個證型患者的血漿Aβ1-42含量均顯著高于正常組(P<0.01或P<0.05)。AD患者各證型組間比較,髓海不足證血漿Ach的含量低于肝腎陰虛證、心肝火旺證和痰濁阻竅證(P<0.05);髓海不足證血漿Aβ1-42含量高于心肝火旺證(P<0.05);痰濁阻竅證血漿Aβ1-40的含量均高于肝腎陰虛證、心肝火旺證和氣滯血瘀證(P<0.01或 P<0.05);痰濁阻竅證和氣滯血瘀證血漿Aβ1-42的含量均高于心肝火旺證(P<0.05或P<0.01)。
AD已成為嚴重危害人類生活的高發(fā)疾病,目前是導致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僅次于心腦血管疾病和惡性腫瘤。其特征性病理學改變是大腦皮層和皮層下結(jié)構(gòu)細胞內(nèi)神經(jīng)元纖維纏結(jié)(NFT)、細胞外大量老年斑(SP)形成及神經(jīng)元缺失。而β淀粉樣肽(Aβ)是SP的主要成分。β-AP是由39~43個氨基酸組成的多肽,是淀粉樣前體蛋白(APP)的代謝產(chǎn)物,其主要成分為Aβ1-40和Aβ1-42兩種[4]。目前,針對AD的發(fā)病機制,多數(shù)醫(yī)家廣泛接受膽堿能受損假說。該假說認為,腦內(nèi)乙酰膽堿(Ach)被認為與記憶密切相關,AD患者腦中乙酰膽堿酯酶活性以及乙酰膽堿的合成和釋放等功能下降,乙酰膽堿缺失是導致AD發(fā)病的關鍵原因[5]。而Aβ在腦內(nèi)的沉積可使膽堿能神經(jīng)元數(shù)量減少或變性,從而引起膽堿能系統(tǒng)功能異常[6]。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AD患者血漿Ach含量明顯降低,Aβ1-40、Aβ1-42含量明顯升高,與文獻報道一致。
表2 各證型和正常組血漿Ach、Aβ1-40及Aβ1-42含量比較(±s)
表2 各證型和正常組血漿Ach、Aβ1-40及Aβ1-42含量比較(±s)
注:與正常組比較:*P<0.05,**P<0.01;與髓海不足證比較:▲P<0.05;與肝腎陰虛證比較:△P<0.05;與心肝火旺證比較:#P<0.05,##P<0.01;與氣滯血瘀證比較:★P<0.01
組 別 例數(shù) Ach(ng/L) Aβ1-40(ug/L) Aβ1-42(pg/ml)髓海不足證 30 22.08±12.39** 70.66±16.37** 42.39±12.58*30 41.22±22.11 62.75±5.30 35.26±4.23肝腎陰虛證 20 32.13±15.46▲ 66.48±18.09** 47.52±24.46**脾腎兩虛證 27 24.36±13.37** 71.55±16.68** 42.46±15.97**心肝火旺證 20 33.45±11.08▲ 65.87±17.38* 35.67±11.38▲痰濁阻竅證 23 28.62±11.58▲ 78.63±14.68**△##★44.47±17.93**##氣滯血瘀證 22 23.27±19.38** 67.05±16.39** 43.84±13.28**#正 常 組
在我國古代醫(yī)籍中,雖然沒有老年性癡呆的病名,但卻有很多相關的記載,根據(jù)其病因病機及其臨床表現(xiàn),此病可見于愚癡、郁證、呆病、善忘、神呆等疾病的論述中。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AD病例數(shù)以髓海不足證、脾腎兩虛證最多,且血漿乙酰膽堿的含量明顯低于正常組,血漿Aβ1-40、Aβ1-42含量明顯高于正常組,說明該病的發(fā)生與腎精不足、髓海虧虛有密切關系。從AD各證型組間來看,AD的發(fā)病與痰濁和瘀血有關。正如清·陳士鐸在《石室秘錄》指出:“痰氣最盛,呆氣最深”,“治呆之奇法,治痰即治呆也”,明確說明老年性癡呆與痰濁的關系。同時,清·唐容川在《血證論》指出:“又凡心有瘀血,亦令健忘……血在上則濁蔽而不明矣。凡失血家猝得健忘者,每有瘀血?!闭J為瘀血也是導致AD發(fā)生的重要原因。從本研究中可以看出,AD為虛多實少、虛實夾雜、虛瘀痰互見。目前文獻較一致的觀點是,AD是一種全身性疾病,病位在腦,與腎、脾、心、肝等臟腑功能失調(diào)均有關,而關鍵在腎。其病理性質(zhì)為本虛標實,五臟虛衰、氣血虧損、髓??仗?、心神失養(yǎng)、清陽不升、腦竅失養(yǎng)為本,瘀血、痰濁內(nèi)阻,濁陰不降、上蒙清竅為標[7]。
本次研究選取的AD患者臨床病例及實驗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顯示,AD血漿Ach、β-淀粉樣蛋白與中醫(yī)證型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并有其內(nèi)在的客觀機制。課題組將繼續(xù)進行更大規(guī)模的臨床研究,探討AD中醫(yī)證型與血漿Ach、β-淀粉樣蛋白含量的相關性,以便在AD中醫(yī)辨證分型方面有更多的生化指標作為分型標準,也為中醫(yī)證候?qū)W研究提供理論依據(jù),更好地指導臨床實踐。
[1]賈建平,崔麗英,王偉.神經(jīng)病學[M].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217-218.
[2]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91-99.
[3]傅仁杰.老年呆病的診斷、辨證分型及療效評定標準(討論稿)[J].中醫(yī)雜志,1991,32(2):56-57.
[4]徐寶鋼.β淀粉樣多肽1-42(Aβ42)多克隆抗體的制備及其鑒定[J].放射免疫學雜志,2003,16(6):322-325.
[5]鄭清川,楚慧郢,牛瑞娟,等.人類乙酰膽堿酯酶(AChE)與抑制劑小分子的對接研究[J].中國科學,2009,39(11):1454-1460.
[6]Harkany T,O'mahony S,Kelly JP,et al.Beta-amyloid[Phe (S03H)24]25-35 in rat nucleus basalis induces behavioral dysfunctions,impairs learning and memory and disrupts cortical cholinergic innervation[J].Behav Brain Res,1998,90(2):133-145.
[7]白慧梅.中醫(yī)藥治療老年性癡呆臨床研究概況[J].河北中醫(yī),2008,30(6):658-660.
R285.5
B
1006-3250(2015)01-0076-02
2014-10-06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81260563)-老年性癡呆維醫(yī)分型與中醫(yī)辨證分型規(guī)律的交互性研究
李 帥(1981-),男,河南鄲城人,住院醫(yī)師,醫(yī)學碩士,從事中醫(yī)腦病學研究。
△通訊作者:巴哈爾·哈德爾,女(維吾爾族),新疆哈密人,副主任醫(yī)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Tel:0991-4366153,E-mail:13018854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