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唐文三變說”的提出及相關(guān)問題

      2015-04-11 07:04:47
      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年2期
      關(guān)鍵詞:三變韓愈文學

      徐 海 容

      (東莞理工學院 中文系,廣東 東莞 523808)

      我國古代文學批評素有重視文學自身發(fā)展變化的傳統(tǒng),正如劉勰《文心雕龍·時序》所云“時運交移,質(zhì)文代變”[1]476, “唐文三變說”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產(chǎn)生的。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學史論述模式,“唐文三變說”引起了廣泛響應(yīng),不少文論家都卷入其中。有鑒于此,本文在梳理“唐文三變說”演進流變的基礎(chǔ)上,分析其理論依據(jù)和時代影響,探討其所蘊含的文學批評精神,以求教于方家。

      一、“唐文三變”說的提出

      唐代建立以后,大一統(tǒng)政權(quán)逐漸穩(wěn)固,文化昌明,南北合流,中國文學的發(fā)展步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有關(guān)這方面的論述也逐漸增多,如魏征《群書治要序》、楊炯《王勃集序》等都對初唐文學發(fā)展做過闡述。時至盛唐,這方面的見解更多,《大唐新語》卷八就詳細記載了張說和徐堅對李嶠、崔融、薛稷、宋之問、富嘉謨、韓休、張九齡及王翰等詩文名家的點評。而對于文學發(fā)展流變的整體考察,唐代文人也有著相當深刻的認識。代宗大歷末年,梁肅作《唐左補闕李翰前集序》,提出了“唐文三變”一說:

      唐有天下幾二百載,而文章三變。初則廣漢陳子昂以風雅革浮侈,次則燕國張公說以宏茂廣波瀾。天寶以還,則李員外、蕭功曹、賈常侍、獨孤常州比肩而作,故其道益熾。若乃其氣全,其辭辯,馳鶩古今之際,高步天地之間,則有左補闕李君。[2]5261

      梁肅是中唐古文名家,曾師從獨孤及等人,對于自初唐以來的文學變革,有著切身體會,提出此說時,已中唐晚期。伴隨著王朝的興廢,唐代文學發(fā)展也近二百年,積累豐厚,梁肅認為這期間經(jīng)歷了三次變化:第一變?yōu)殛愖影骸耙燥L雅革浮侈”,即初步實現(xiàn)文學革新;第二變?yōu)閺堈f“以宏茂廣波瀾”,振興文壇,呈現(xiàn)出盛唐文學的壯麗氣象;第三變?yōu)槔钊A、蕭穎士、賈至、獨孤及等人的“比肩而作”。歷此三變,唐代文章創(chuàng)作蔚為大觀,最終達到“氣全”、“辭辯”、“馳鶩古今之際,高步天地之間”的境地。梁肅以“三變說”為脈絡(luò),對唐興二百年來的文學發(fā)展,特別是散文發(fā)展作了系統(tǒng)梳理,并將論述的重點放到了各個時代的領(lǐng)軍人物上,這種以“三變說”為切入點的文學史論述模式得到普遍認同。自梁肅以后,論述唐代文學發(fā)展者多以此為基準,如皇甫湜《諭業(yè)》云:“自燕公已降,試為子論之。燕公之文,如椴木楠枝,締構(gòu)大廈;上棟下宇,孕育氣象??梢宰冴庩?,閱寒暑,坐天子而朝群后。許公之文,如應(yīng)鐘鼙鼓,笙簧鋅磬。崇牙樹羽,考以宮縣,可以奉神明,享宗廟。”[2]7035鄭亞《會昌一品集原序》也云:“我高祖革隋,文物大備。在貞觀中,則顏公師古、岑公文本興焉。在天后時,則李公嶠、崔公融出焉。燕、許角立于玄宗之朝;常、楊繼美于代宗之代。”[2]7531雖在具體的人物認同上與梁肅略有不同,但都以三變說為基準論述唐代文學發(fā)展,其切入點和論述視角無不受到梁肅的影響。

      二、“唐文三變”說的理論依據(jù)及時代精神

      梁肅的“唐文三變說”不是信口編造,而是有著一定的歷史傳統(tǒng)和理論依據(jù)。早在春秋時期,《周易·系辭下》就提出“變”的哲學:“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崩献印兜赖陆?jīng)》以“三生萬物”來闡釋宇宙,給后人留下了事物至三而質(zhì)變的發(fā)揮空間?!墩撜Z·子張》有言:“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韓詩外傳》載,孔子認為周公“有三變”,“故一人之身,能三變者,所以應(yīng)時也”[3]241。司馬遷《史記·天官書》則提出“天運三變說”:“夫天運,三十歲一小變,百年中變,五百載大變,三大變一紀,三紀而大備。”[4]1344班固《白虎通義·封公侯》認為“天道莫不成于三”,“物成于三:有始、有中、有終,明天道而終之也”[5]17。董仲舒《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zhì)文》也倡揚“三統(tǒng)三正”說。所以從民族文化精神看,中國人普遍喜歡運用“三”“三變”來解釋、推衍某類現(xiàn)象和規(guī)律,這就啟發(fā)了關(guān)于文學論述的“三變”之說。南朝宋齊時代,沈約提出文體“三變”說,其《宋書·謝靈運傳論》云:

      若夫平子艷發(fā),文以情變,絕唱高蹤,久無嗣響。至于建安,曹氏基命,二祖陳王,咸蓄盛藻,甫乃以情緯文,以文被質(zhì)。自漢至魏,四百余年,辭人才子,文體三變。相如巧為形似之言,班固長于情理之說,子建、仲宣以氣質(zhì)為體,并標能擅美,獨映當時。是以一世之士,各相慕習,原其飚流所指,莫不同祖《風》、《騷》。徒以賞好異情,故意制相詭[6]1778。

      沈約將漢魏以來的文學發(fā)展分為漢魏、晉宋兩大階段,這期間漢魏文學的三變分別以司馬相如、班固、曹植、王粲為代表人物,而晉宋文學首變是潘岳、陸機“體變曹王”,二變則是東晉玄言詩的出現(xiàn),謝靈運“興會標舉”的山水詩對玄言詩風的變革,則是三變,也是最重要的一變。其后劉勰《文心雕龍》對文學的發(fā)展流變也有著精當?shù)恼撌觯凇锻ㄗ儭贰稌r序》篇中,劉勰認為中國文學經(jīng)歷了虞夏、商周和楚漢魏晉南朝時期的三次變革,分別從“質(zhì)勝于文”、“麗而能雅,文質(zhì)彬彬”變至“文勝于質(zhì)”。此后庾信《趙國公集序》亦以三變的說法論述文學流變:“昔者屈原、宋玉,始于哀怨之深;蘇武、李陵,生于別離之世。自魏建安之末,晉太康以來,雕蟲篆刻,其體三變,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抱荊山之玉矣。”[7]658將“自魏建安之末”的文學發(fā)展延伸至整個南北朝,較之于沈約的時間涵蓋更為廣泛。初唐楊炯《唐上騎都尉高君神道碑》也以“體窮三變,潘陸不足以升堂”[8]1166贊揚友人的文學成就。

      沈約等人的文學“三變”說,開辟并規(guī)范了古代文學史論述的基本視角,將主觀判斷寓于客觀規(guī)律之中,增加了論述文學與評判作家成就的合法性,進而創(chuàng)立起一種推尊作家或流派文學成就并使之合法化的基本論述方法,即以動態(tài)的“變”來關(guān)照和研究文學史,認為文學發(fā)展是向前不斷演進的,有著內(nèi)在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傳承性,這就確立了古代文學史論述的基本原則和模式,成為梁肅“唐文三變說”的歷史依據(jù)。與沈約等人相同的是,梁肅也將論述的重心放在最后,以前兩變來襯托第三變,對李華、蕭穎士、獨孤及、李翰等古文家的創(chuàng)作大加贊賞,這除了文學論述的傳統(tǒng)外,也有現(xiàn)實的原因。

      中國文學的審美風尚,自漢魏以來不斷發(fā)展,延至六朝,終至高峰。初唐文人也多注重對文章形式美的追求,謝無量《駢文指南》云:“唐興,文士半為陳隋之遺彥,沿徐庾之舊體。太宗本好輕艷之文,首用瀛洲學士,參與密勿,綸浩之言,咸用儷偶。爾后鳳池專出納之司,翰苑掌文章之柄,率以華縟典贍為高?!盵9]213初唐文壇南朝文士占據(jù)主流,兼之皇帝喜好,使得徐庾體駢儷之文風靡一時,這種綺艷靡麗的文風,注重形制體式之美而內(nèi)容流于空洞虛浮,顯然和唐王朝蒸蒸日上的發(fā)展格局不相適應(yīng)。伴隨著新的強盛時代的到來,文壇呼喚清新剛健、質(zhì)實有力的創(chuàng)作風氣,以順應(yīng)歷史潮流,促進大一統(tǒng)政權(quán)的盛世建設(shè)。四杰、陳子昂等感受到了這種氣息,為此發(fā)起文學改革,如王勃《平臺秘略贊·藝文》提倡“氣凌云漢,字挾風霜”[10]428,陳子昂《修竹篇序》呼吁“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11]895的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傳統(tǒng),追求清新剛健昂揚的創(chuàng)作精神。正如盧藏用《陳伯玉文集序》所云:“天下翕然,質(zhì)文一變。”[2]2403此后以張說、蘇颋等為代表的盛唐作家,追求文學的“濟時適用”[12]130,倡導文質(zhì)并重、雅正壯麗的創(chuàng)作思想,“精義探系表之微,英辭鼓天下之動”[13]3056,最終確立了一種合乎時代發(fā)展潮流及社會政治需要的新體文風,以致“及燕(張說)、許(蘇颋)以氣格為主,而風氣一變。于是漸厭齊、梁,而崇漢、魏矣”[14]1133。

      逮至中唐,安史之亂后,盛世不再,國力衰微,伴隨著時代風氣與文體自身的演變,自初唐以來的散體古文日漸興盛,備受文人重視,由駢而散已成文章發(fā)展不可阻擋之勢。這一時期的作家,如李華、蕭穎士、賈至、獨孤及、權(quán)德輿等,都投身于古體散文的寫作,追求質(zhì)實有力、清新剛健的創(chuàng)作風尚,借文學變革推動政治變革,挽救時弊以求中興。梁肅目睹了安史之亂后唐代社會的種種變化,在創(chuàng)作上又和李華、獨孤及等有著師承關(guān)系,自然對中唐文風之變甚為重視,對李華、獨孤及等古文家推崇有加,其《常州刺史獨孤及集后序》云:“初,公視肅為友,肅仰公為師”,“故道德仁義,非文不明,禮樂刑政,非文不立”[2]5260;在《補闕李君前集序》一文中,梁肅又提倡“文之作,上所以發(fā)揚道德,正性命之紀;次所以財成典禮,厚人倫之義;又其次所以昭顯義類,立天下之中”,贊揚“賈生、馬遷、劉向、班固,其文博厚,出于王風者也”[2]5261,這和李華、蕭穎士等古文家的創(chuàng)作思想相一致,都弘揚孔孟儒道思想,重視文學為現(xiàn)實政治服務(wù)的功能,倡導秦漢文風,振興時政。崔恭《唐右補闕梁肅文集序》說梁肅:“公之習尚,敦古風,閱傳記,硜硜然以此導引于人,以為其?!?jīng)論贊碑頌,能言賢者之事,不能言小人之稱”[2]4904,對梁肅的文學改革思想作了高度評價。正是出于中唐改革文體、整頓文風需要,梁肅縱論唐文三變,認為李華、蕭穎士、獨孤及等人承前啟后,是推動唐文三變的重要一環(huán),贊譽其文學創(chuàng)作成就和文體改革精神。這種推崇與文學發(fā)展潮流及時代需求相關(guān),有著廣闊的歷史背景和文化精神。

      三、“唐文三變說”的演進及影響

      在繼承沈約文體三變說的基礎(chǔ)上,梁肅提出的“唐文三變”說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文學史意義,其所言唐文之變,不僅指文章形式的題材、體制之變,更是指文章從內(nèi)容到形式的整體變革,這是比沈約之說更為進步的地方。作為對唐代文學發(fā)展理論形態(tài)的總結(jié),梁肅的說法得到廣泛響應(yīng)。后世論述唐文發(fā)展,多以三變劃分,但在具體領(lǐng)軍人物的認定上,則出現(xiàn)不少分歧。這在宋代表現(xiàn)最為突出,如歐陽修《新唐書·文藝傳上》闡述唐代文學的流變:

      唐有天下三百年,文章無慮三變。高祖、太宗,大難始夷,沿江左余風,締句繪章,揣合低印,故王、楊為之伯。玄宗好經(jīng)術(shù),群臣稍厭雕琢,索理致,崇雅黜浮,氣益雄渾,則燕、許擅其宗。是時,唐興已百年,諸儒爭自名家。大歷、貞元間,美才輩出,……于是韓愈倡之,柳宗元、李翱、皇甫浞等和之,排逐百家,法度森嚴,抵轢晉、魏,上軋漢、周,唐之文完然為一王法,此其極也[15]5725。

      歐陽修論述唐代文學發(fā)展固然不出梁肅三變的敘述模式,但對各個時段的領(lǐng)軍人物則多有不同看法:第一變推崇王勃、楊炯、陳子昂;第二變則推崇張說、蘇颋;而對于第三變的領(lǐng)軍人物,則以韓愈、柳宗元等取代李華、蕭穎士等,對韓柳的文體變革之功給予高度肯定和贊揚。

      就時間而言,梁肅提出“唐文三變”的時候,韓愈尚不足十歲,故梁肅所論三變中第三變,因為時代局限的原因,自然無法提及韓愈。時至北宋,唐代文學發(fā)展已經(jīng)定型,韓愈的文學貢獻也有目共睹,而宋初道學不振,文壇流行臺閣體、西昆體等,追求華靡不實的文風,正如石介《上蔡副樞書》所言:“今夫文者,以風云為之體,花木為之象,辭華為之質(zhì),韻句為之數(shù),聲律為之本,雕鎪為之飾……棄禮樂孝悌功業(yè)教化刑政號令而為之文也?!盵16]144有鑒于此,歐陽修與尹洙等人居官洛陽時,就革新文風開始了探索。在此背景下,韓愈之“文道”受到重視,如柳開《答梁拾遺改名書》自敘“年十六七時”,對韓文“酷而學之”[17]289,在《答臧丙第一書》中,又認為“韓愈氏驟登其區(qū),廣開以辭,圣人之道大于唐焉”[17]289,王禹偁《答張扶之書》提出“遠師六經(jīng),近師吏部”[17]396,歐陽修更傾心學韓,以致“言韓退之文,皆成誦。中原父戲以為韓文究”[18]140,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也說韓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19]988。以歐陽修為代表的宋代文人,出于弘揚儒道、改革文風的時代需要,學習韓愈、尊崇韓愈,在論述唐文三變時,必然要對梁肅的三變說進行調(diào)整,將首變集中于王勃、楊炯等人,將二變集中于張說、蘇颋,這和梁肅的認識相同,體現(xiàn)出對前兩變的普遍認可與接受;重點在第三變,歐陽修將第三變中的魁首調(diào)整為韓愈、柳宗元,并給予高度評價,“超卓群流,獨高邃古”,將其列為一代文章宗師,這就有別于梁肅推崇的李華、蕭穎士、獨孤及等,這種論述在此后姚鉉《唐文粹序》、蘇轍《歐陽文忠公神道碑》等文中得到積極回應(yīng)。當然,歐陽修等人推崇韓愈,固然有著時代的現(xiàn)實需要,但從長遠來看,也合乎文學自身的發(fā)展史,事實上,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李華,蕭穎士等人的文體改革努力及文章創(chuàng)作成就都難以和韓柳相比。

      自歐陽修以后,文論家關(guān)于“唐文三變說”的論述日益清晰,韓愈的文學地位亦日益穩(wěn)固,元人吳萊的《春秋纂例辨疑后題》云:“自唐世言文者,一變而王、楊、盧、駱,再變而燕、許,三變而韓、柳?!盵20]91近人錢基博的《中國文學史》對此已有詳細論述,[21]208—209在此不贅 。

      “唐文三變說”的影響是深遠的,不僅影響到文章發(fā)展領(lǐng)域,也衍生到對其他文體演變的論述。宋代以后,文人嘗試以三變理論對各朝文學進行敘述和概括,如周必大的《廣昌縣學記》就提出宋文三變說,認為宋文“無慮三變”[17]233,樓鈅的《北海先生文集序》亦云:“夫唐文三變,宋之文亦幾變矣。止論駢儷之體,亦復屢變。”[17]103吳淵的《鶴山集學》更具體闡釋說:“藝祖救百王之弊……而文章亦無慮三變。始也厭五季之萎薾,而昆體出,漸歸雅醇,猶事織組,則楊晏為之倡;已而回瀾障川,黜雕返樸,崇議論,勵風節(jié),要以關(guān)世教、達國體為急,則歐蘇擅其宗;已而濂溪周子出焉,其言重道德,而謂文之能藝焉耳?!盵17]24上述各種觀點都對楊億、晏殊、歐陽修及蘇軾等人在宋代文學不同發(fā)展階段的貢獻作了高度評價。宋人還以“唐文三變說”來關(guān)照唐詩,提出唐詩三變的理論,如楊龜山就認為:“詩自‘河梁’之后,詩之變至唐而止,元和之詩極盛。是有盛唐、中唐、晚唐,五代陋矣。”[22]270南宋劉克莊也說:“昔人有言,唐文三變,詩然,亦故有盛唐、中唐、晚唐之體?!盵23]此外,劉克莊、汪莘等還提出了“宋詩三變”、“宋詞三變”的說法,至朱熹則提出“古今之詩三變”的說法,其后元人陳基提出“元文三變”的說法,楊維楨又提出“元詩三變”的說法,明人黃佐提出“明文三變”和“明詩三變’的說法,今人蔣寅更提出“清詩三變”的說法[24]。

      四、結(jié)語

      梁肅的“唐文三變說”承前啟后,以動態(tài)的“變”關(guān)照文學發(fā)展大勢,將作家置于文學演進的大潮之中,在比較分析的過程中探討其才華貢獻,這就避免了將作家按門第、藻性等劃分為若干等級和品階的俗套,給予時代文學流變及作家個人創(chuàng)作以客觀定位,最終開啟了一種新的文學史論述模式,這一模式能準確突顯作家的文學成就和地位,從而樹立一種文學偶像和經(jīng)典。韓愈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黃庭堅在宋詩史上的地位,辛棄疾在宋詞史上的地位,主要就是通過這種方法樹立起來的,所以“唐文三變說”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具有文學進化論的意味。當然,“三變說”在作為方法論運用時又具有某種機械性和局限性,文論家們出于主觀因素,為抬高或打壓某個作家,常不乏編造或調(diào)整“三變”邏輯,這是我們在研究歷代“三變說”時必須注意的。

      [1] 周振甫.文心雕龍注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2] 董誥.全唐文:卷五一八[M].北京:中華書局,1983.

      [3] 韓嬰.韓詩外傳集釋:卷七[M].北京:中華書局,1980.

      [4] 司馬遷.史記:卷二七[M].北京:中華書局,1982.

      [5] 班固.白虎通義:卷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6] 沈約.宋書:卷六七[M].北京:中華書局,1974.

      [7] 庾信.庾子山集注:卷十一[M].北京:中華書局,1980.

      [8] 董誥.全唐文:卷一九四[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9] 謝無量文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10] 王勃.王子安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1] 全唐詩:卷八三[M].北京:中華書局,1960.

      [12] 劉肅.大唐新語:卷八[M].北京:中華書局,1984.

      [13] 劉昫.舊唐書:卷九七[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4] 高步瀛.唐宋文舉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5] 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二零一[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6] 石介.徂徠石先生文集:卷十三[M].北京:中華書局,1984.

      [17] 曾棗莊.全宋文:卷一二零[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18] 邵博.邵氏聞見后錄:卷十八[M].北京:中華書局,1983.

      [19] 蘇軾.蘇軾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0] 李修生.全元文[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4.

      [21] 錢基博.中國文學史[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

      [22] 王構(gòu).修辭鑒衡[M].臺灣:文淵閣四庫全書.1986.

      [23] 劉克莊.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四《中興五七言絕句》,四部叢刊初編本.

      [24] 蔣寅.清代文學的特征、分期及歷史地位——《清代文學通論》引言[J].煙臺師范學院學報,2004,(3).

      猜你喜歡
      三變韓愈文學
      晚春
      我們需要文學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貴州黃平縣:“三變”改革激發(fā)產(chǎn)業(yè)活力
      晚春
      兒童繪本(2019年6期)2019-04-15 01:28:26
      “太虛幻境”的文學溯源
      紅樓夢學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貴陽城鄉(xiāng)“三變”了不得
      三角恒等變換之“三變”
      聰明的韓愈
      我與文學三十年
      小說林(2014年5期)2014-02-28 19:51:51
      文學
      南宫市| 琼结县| 大足县| 云霄县| 安多县| 莒南县| 邢台县| 靖西县| 新民市| 临朐县| 剑河县| 汉寿县| 资中县| 望谟县| 南雄市| 宁都县| 彭水| 灵宝市| 安庆市| 乌拉特前旗| 曲水县| 分宜县| 社会| 若羌县| 麟游县| 衡南县| 陵水| 栾城县| 塔城市| 肥城市| 枝江市| 郴州市| 章丘市| 绍兴县| 土默特右旗| 栖霞市| 龙泉市| 安新县| 宁武县| 宁河县| 临洮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