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麗麗
(遼寧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遼寧 大連 116081)
佛源詞通俗化方式探析
邵麗麗
(遼寧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遼寧 大連 116081)
隨著漢譯佛經(jīng)逐漸流行,大量的佛教詞語流入本土的漢語詞匯中,隨之通俗化,變成俗語詞。本文主要探討了佛教典籍中的詞語通俗化的四種方式,分別為外來詞借入,古語詞賦新義,佛教術(shù)語與俗語的相互轉(zhuǎn)化,造新詞。并且又下分小類進行具體的闡述。在漢語詞匯形成的過程中,佛教詞語的融入對漢語詞匯的發(fā)展和完善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
外來詞;古語詞;術(shù)語;俗語;造新詞
外來詞借入的方式可分為四種:音譯,意譯,音譯兼意譯以及音譯后加漢語語素,外來詞的借入是佛教詞語通俗化為漢語俗語的前提。首先,最早也最為實用的方式便是音譯,即是照著外來詞用漢語同音字對譯過來,如,‘佛’,梵語Buddha的譯音,或譯為‘浮屠’、‘勃馱’等。再如“僧”、“彌勒”、“摩羅”等。其次,意譯即根據(jù)外來詞的意義用本族語言的構(gòu)詞材料來翻譯,如“勇猛精進”一詞,“精進”梵語Virya的意譯,也譯為“勤”,意為勤修佛法。后泛指刻苦學(xué)習(xí),不斷進步。再如“煩惱(Klesa)”,“行者(Yogin)”,“地獄(naraka)”等。再次,將一個外來詞,一部分音譯,一部分意譯,即音譯兼意譯的方式。如“禪定”,是由“禪”梵語dhya^na的音譯與“定”梵語suma^dhi的意譯組合而成的。此外還有“懺悔”,“比丘眾”,“梵行”等,這類詞不僅保留了佛教的原滋原味,又很巧妙的融入了漢語詞匯。最后,還有音譯加漢語語素的方式。如“尼姑”,“尼”梵bhiks!un的音譯,加上漢語語素“姑”,所以,用“尼姑”表示女僧。再如“佛骨”,“禪學(xué)”,“佛門”等皆是。
古語詞即是“現(xiàn)代漢語中仍使用的那部分古代漢語詞語,是現(xiàn)代漢語的組成部分。”①在我們的現(xiàn)代漢語詞匯中,有很多很明顯的佛教典籍中的詞語,被賦予了新意,在原有的意義上增加了新的義項,使其詞義擴大。如“菩薩”,原為“菩提薩埵”,“梵語bodhi-sattva,巴利語bodhi-satta。又作菩提索多、冒地薩怛縛,或扶薩。意譯作道眾生、覺有情、大覺有情、道心眾生?!雹凇捌兴_”一詞被廣泛的應(yīng)用于在我們的日常用語中,除了其本義外,有新增一個義項,即“比喻心腸慈善的人?!雹墼偃纭叭痢保笳Zsama^dhi之音譯,又譯“三摩地”,意譯“正定”,現(xiàn)又新增了“奧妙;訣竅”和“三昧真火”兩義。還有“魔”梵文音譯,“魔羅”的略稱,現(xiàn)新增“惡魔”、“邪惡勢力”、“迷戀某事物的人”等義項。
術(shù)語是“各門學(xué)科中用以表示嚴格規(guī)定的意義的專門用語。”④而佛教術(shù)語,就是佛教這一領(lǐng)域中所使用的具有一定意義的專門用語。俗語,即是各個時期在群眾口中流傳、結(jié)構(gòu)相對定型通俗的語言單位。
1、佛教術(shù)語轉(zhuǎn)化為俗語
這部分主要分為兩方面,第一,通俗化為俗語后意義與原意有了一定的差別。如“吉祥”,梵語Sri,音譯作室利、師利,又稱為吉羊;“如意”,梵語阿那律Aniruddha的音譯,即爪杖?!凹椤迸c“如意”的復(fù)合詞,謂諸事吉利順遂,后通俗化為俗語,失去了佛教詞語的色彩?!八奘酪蚓墶?,“佛教指前世的生死為前生,即宿世;因而,將前世的因緣,統(tǒng)稱為‘宿世因緣’”⑤后通俗化為俗語,用以形容夫婦情分、人際交往等緣分不淺。此外還有“飛針走線”,“摩登”等。其次,這些俗語兼為另一領(lǐng)域的術(shù)語。如“世界”,梵語loka-dha^tu,猶言宇宙,世指時間,界指空間?!啊独銍澜?jīng)》卷四:‘世為遷流,界為方位。’”⑤而今,“世界”變成了一個只表空間不表時間的偏義復(fù)詞。同時,“世界”也是哲學(xué)領(lǐng)域一個用來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一切事物的總和”③的術(shù)語。“因果”,“真理”等都屬此類詞。
2、俗語轉(zhuǎn)化為佛教術(shù)語,又轉(zhuǎn)化為俗語
有一類詞原本屬于我們的日常俗語,由于其被佛教典籍吸收利用,被賦予了新義成為佛教術(shù)語。后隨漢譯佛經(jīng)的傳播,這部分詞語又以新的面貌又融入了漢語詞匯,再次轉(zhuǎn)化為俗語。如“鐵樹”即“蘇鐵”,本是一種常綠喬木,后被佛教典籍吸收賦予新義,如“《五燈元會·焦山師體禪師》中‘鐵樹開花,雄雞生卵,七十二年,搖籃繩斷?!雹茈S著漢譯佛經(jīng)的流行,“鐵樹開花”以新的面貌進入漢語詞匯,成為俗語,比喻極難實現(xiàn)的事情或非常罕見的事物。再如“彈指”一詞,原是印度的一種習(xí)俗。后在多部佛教典籍中出現(xiàn),而今用“彈指之間”比喻時間極短。此外,“泥牛入海”、“水漲船高”等皆屬此類。
漢譯佛經(jīng)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佛教詞語,有的直接被我們吸收利用,成為漢語詞匯的一部分,而有則是在原詞的基礎(chǔ)上添加了語素,即利用佛教詞語造新詞。如“苦口婆心”一詞,“婆心”即“老婆心”,源于禪門。后以“婆心”指仁慈之心。今變?yōu)椤翱嗫谄判摹?,比喻善意而又耐心地勸?dǎo)?!叭行摇币辉~,“三生”佛教語,指前生、今生、來生?!坝行摇保稳輼O大的幸運。今用以形容極難得的好運氣。還有“無事不登三寶殿”等皆屬此類。
此外,還有一種方式,即人們根據(jù)佛教典籍中的情節(jié)或故事,造出既符合漢語構(gòu)詞規(guī)律,又符合日常交際的詞語。如“天女散花”,本源自《維摩經(jīng)·觀眾生品》,講的是天女以天華散諸菩薩及大弟子等的故事。后多以“天女散花”形容拋灑東西或大雪紛飛的樣子。如“盲人摸象”本源自《大般涅槃經(jīng)》中,大王讓眾盲摸象的故事,每個人摸的地方不同對象的認識就不同。后用“盲人摸象”比喻看問題以偏概全。再另還有一些,如“引火燒身”、“心猿意馬”“頑石點頭”等等。
漢譯佛經(jīng)傳入中國,不僅豐富了中國的宗教文化,更是為我們翻譯外來典籍,豐富漢語詞匯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同時也沖擊了漢語詞匯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為漢語詞匯增添了許多新的元素,以更多新的形式創(chuàng)造出新詞。其實,對漢譯佛經(jīng)的研究不僅對漢語詞匯,而且在研究文字,訓(xùn)詁等方面都有很大幫助。此外,有一些佛教典籍中以哲理故事對為人處事方面也有很可取的教育意義。所以,隨著對漢譯佛經(jīng)研究的加深,我們將會挖掘出更多更有用的資源。
注釋:
①黃伯榮,廖序東.現(xiàn)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261.
②佛學(xué)大辭典V2.2.2(電子版2006).
③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2:1010.
③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2:1185.
④漢典http://www.zdic.net/c/f/77/120509.htm.
④漢典http://www.zdic.net/c/1/156/341312.htm.
⑤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俗語佛源[M].上海:中西書局, 2013:68.
[1]黃伯榮,廖序東.現(xiàn)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藍吉富.中華佛教百科全書[M].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2006.
[3]許威漢.漢語詞匯學(xué)引論[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2.
[4]鄒華清.漢語大字典[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
[5]漢典http://www.zdic.net/c/1/156/341311.htm.
[6]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俗語佛源[M].上海:中西書局, 2013.
[7]高列過.成語佛源舉例[J].語文學(xué)刊,2007,(7).
[8]樸洪艷.試論漢語佛源俗語的特點[J].宗教知識,2008,(1).
[9]任利霞.漢語外來詞中的佛源詞匯研究[J].語言應(yīng)用研究,2010,(9).
[10]宋海燕.現(xiàn)代漢語佛源詞匯探析[J].語文學(xué)刊,2008,(9).
[11]溫端政.“中國俗語大全”前言[J].語文研究,2004,(2).
B222
A
1008-7508(2015)09-0143-02
2015-04-21
邵麗麗(1991-),女,遼寧興城人,遼寧師范大學(xué)2013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漢語言文字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