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眾與群眾:群體力量的異化與回歸*

      2015-04-15 03:29:42
      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年1期
      關鍵詞:群體性異化力量

      徐 文

      (西南科技大學 法學院,四川 綿陽 621010)

      ?

      從眾與群眾:群體力量的異化與回歸*

      徐 文

      (西南科技大學 法學院,四川 綿陽 621010)

      群體性事件之所以會對社會治理產生負面影響,表面上看是由個體糾紛與群體情緒兩種要素交叉引起的,實質上可歸結為一類根源,即群體力量的異化。與既有研究關注群體性事件解決手段不同,群體力量在群體性事件產生、發(fā)展軌跡中的異化與回歸更應被追蹤與關注。當群體人同時具有三個共性(理性的缺位、責任意識的缺乏、易于被暗示和傳染)時:便會產生群體力量的異化,成為從眾,被別有用心的組織者與領導者煽動與利用,此時促使群體人異化的動因反而脫離了私人利益,上升為所謂的集體的、民族的、國家的利益。但正如群體力量所具有的色彩是可控可測可被轉變的,群體力量異化后也可在正確途徑的引導下回歸:當群體人重獲理性、社會責任感、獨立與主見后,便會發(fā)生群體力量的回歸,逐步回到正常群眾的狀態(tài)。以群體力量的異化與回歸為基點,可對近十年的群體性事件的產生、發(fā)展、升級、結束全過程進行審視(2004-2013):識別組織者、煽動者、參與者、旁觀者;區(qū)分暴恐事件、意外事件與群體性事件;論證促使群體力量發(fā)生角色異化的臨界點;提出能夠引導群體力量回歸正面效應的方案。

      社會治理;群體;從眾;群眾;群體力量;群體性事件;表達方式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正生存著的時代,以及我們即將進入的時代,無疑是一個群體的時代。而群體的時代之所以能夠將自己區(qū)別于個體的時代,在于群體的無意識超越了個體的有意識。[1]1如何有效因勢利導這股由歷史孕育出來的力量,成為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至關重要的課題。無論是我國歷代的朝代更替,還是國外的社會革命,都直指群體力量的矛盾性——它可以在恰當約束下正面推動歷史進程,也可在不當刺激下反轉為阻礙歷史前進的絆腳石,“讓一個守財奴變得揮霍無度,把懷疑論者改造成信徒,把老實人變成罪犯,把懦夫變成豪杰”[2]14;它可在因勢利導下提升市民社會的民主意識,也可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于制造悲劇與血案。行動是人心的體現(xiàn),人心善則行為善,人心惡則行為惡。要規(guī)范社會成員的行為,要解決公共問題,要穩(wěn)定社會秩序,則應當從人心的角度去把握、去引領、去影響、去矯正。因此,本文旨在通過區(qū)分群體力量的“善”與“惡”,通過區(qū)分群體力量中的“仁者”、“智者”、“盲從者”,通過區(qū)分群體性事件中的參與者與旁觀者,來辨識群體性事件所映射出的野蠻與文明,并揭示人在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中的重要性。此處要說明的是,正是因為本文將群體性事件作為研究群體力量的視角,因此在行文中或有涉及群體犯罪的心理學以及群體犯罪的樣態(tài),但其并不產生研究范圍的偏差,因本文所重點研究的是如何透過群體性事件把握群體力量的走勢,以及如何在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中形成對公共問題參與主體所應當秉持的態(tài)度。

      二、群體力量:群體性事件的展示

      群體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不同的社會形態(tài)中,亦存在于不同的時代中。不論是從歷時代的縱向視角觀察,還是從同時代的橫向視角感悟,不同群體之間具有共同點——經由群體而產生的力量群,而這正是群體性事件中的“人”,是“從眾”,而非“群眾”。它經由群眾而產生,借助從眾而發(fā)揮;它不畏強權、不棄平民、不懼失敗、生生不息;它與其他不同的力量多元化結合產生不同的社會效果。不論是古時的君權神授、世俗王權的維持,還是現(xiàn)時的平等議政、自由人權的實現(xiàn),都不乏這股力量的身影;它能夠發(fā)揮的影響力超越個體之力所能及,引導、團結、作用,是它的平常功效。誰也無法保證某種社會形態(tài)的永生,誰也無法承諾某種信仰的永續(xù),正如誰也阻攔不了歷史的車輪隨著時間轟隆向前,誰也無法忽略且避免群體力量的生長壯大。以群體力量為載體、以從眾為主體展開活動是歷史的必然,不可回避、無需否認,因為不論是群體性活動,抑或群體性事件,都絕非“過渡性概念”[3]169,而是時代的產物與社會成長的必修課。群體性事件是由群體力量發(fā)起的旨在意愿表達或利益實現(xiàn)的和平抗議或暴力對抗,它或可產生積極效果,從公私利益的平衡方面助力社會治理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或可產生消極影響,迫使社會治理采用強硬方式穩(wěn)定社會秩序從而導致政府公信力與市民利益的兩敗俱傷。當群體人缺乏部分特質發(fā)生角色負面轉變,從群眾變?yōu)閺谋姇r,會發(fā)生群體力量的異化;當群體人滿足部分特質發(fā)生角色正面轉變,由從眾變?yōu)槿罕姇r,會發(fā)生群體力量的回歸。從眾在概念外延上小于等于群眾,由個體組成,但起到凝聚從眾作用的并非相同職業(yè)、相同性別、相同教育經歷,而僅僅是某一個或某幾個動因的結合。群體性事件的發(fā)起方是群體力量,依靠主體是從眾。他們通常會為了表達意愿或維護利益而與特定的公權力機構或企事業(yè)單位發(fā)生沖突或對抗;[4]46他們通常會采取帶有和平因子的散步、靜坐,帶有暴力因子的打砸搶,或兼具和平與暴力因子的游行示威等形式;他們的行為通常會產生人身損害,財物毀損,或行政秩序、生產秩序混亂的后果;[5]他們通常會關注公私利益分配格局較為敏感的領域,如不動產征收與補償、環(huán)境污染、勞資糾紛、社會保障等領域。[6]

      在2004年11月8日中共中央辦公廳與國務院辦公廳所轉發(fā)的《關于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置群體性事件的工作意見》的通知中,對群體性事件有如下定義:“由人民內部矛盾引發(fā)、群眾認為自身權益受到侵害,通過非法聚集、圍堵等方式,向有關機關或單位表達意愿、提出要求等事件及其醞釀、形成過程中的串聯(lián)、聚集等活動?!秉h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更是將“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置人民內部矛盾引發(fā)的群體性事件”寫入《決定》。而不論是上個世紀的“聚眾鬧事”(50年代至70年代)、“治安事件”(80年代至90年代)、“緊急治安事件”(90年代中末)、“群體性治安事件”(90年代末),還是本世紀的“群體性事件”,顯見,就群體性事件而言,社會治理一方不僅帶有強烈的立場、帶有強烈的抗拒性,還重在防范與規(guī)制群體性事件的負面影響,過于關注解決手段反而忽視“人”在其中的作用。當然,基于對社會秩序的維護職責、對民眾人身財產權益的保護職責,作為被群體性事件涉及的一方,治理國家的機構作出此定義是可以理解的。但因場合中有大量群眾參與就將其歸類為群體性事件是否妥當?因群眾參與的活動涉及民生敏感領域便將其歸類為群體性事件是否妥當?同將意愿表達型活動與暴力沖擊型事件歸于群體性事件麾下又是否恰當?在近五年發(fā)生的群體性事件中,群眾的意愿訴求已然由具體要求上升為平等、自由、正義的價值訴求又是否說明群體性事件所具有的強自我演進性?群體性事件是否一定與“民族的普遍信念和情感相悖”?[1]124就學者而言,如何在對群體性事件的研究中做到兼顧群眾利益的表達與治理國家的機構的擔憂,更為重要。[7]從群體性事件中從眾的角度出發(fā),或許會理解為何被阻塞的群體力量正亂撞式地摸索出路,是否因為沒有借鑒的他們只能以莽撞的方式試探社會對其容忍的底線?或許會理解為何大股群體力量正多元化地瘋長,是否是因為社會民主的逐步實現(xiàn)為其無拘束多樣態(tài)的演進提供了土壤?是否是因為微博微信博客等自媒體的強交互性與傳播性為群體交流提供了最有效的載體?又是否是因為群眾容易在“民族尊嚴、愛國主義”等口號下被煽動從而異化為群體性事件中的從眾?

      三、群體力量異化:前提與原因

      正如前文所述,當群體人缺乏部分特質的時候,會引起群體力量的異化,會促使大批群眾自行異化角色成為從眾,甘愿被群體性事件的組織者、領導者所煽動或利用,而這些部分特質便成為了群體力量異化的前提。

      (一)異化的前提

      首先,群體人理性的缺位。有學者認為,在定義群體性事件以及提出解決方案時治理國家的機構不應持有認定參與者非理性的態(tài)度,而應在承認參與者理性的基礎上實施對策。[8]但遺憾的是,群體性事件的參與人員,即從眾,實為理性的缺乏者。為了達到自我保護的目的所采取的手段是否必要、是否恰當是由人們自行判斷的——只要他認為該手段對自我保護是必要的并且該必要性與他人所認知的必要性相一致,便有權采取措施,該行為合法;若這兩種必要性相沖突,那么即便他依舊按照自己所想采取措施,即便初衷是為自我保護,該行為非法。這種預測與辨別自己行為是否合法或非法的意識,便是理性。[9]但理性并非在人類之始便存在,而是隨著人類自身的進化在近現(xiàn)代才出現(xiàn)的特質。[1]4不可否認,理性在與伴隨人類進化的無意識相抗衡時,力量微弱。這恰好解釋了群體性事件中參與者的無理性邏輯與行為,比如他們會因為看見“冰這種透明物質放在嘴里可以融化,于是認為同樣屬于透明物質的玻璃,放在嘴里也會融化”[1]47。而他們之所以會做出這樣的推論,全因不求甚解,只采皮毛、罔顧根本,將片面的個例推而廣之為一般例子,從而達到情緒渲染、引起恐慌的目的。不得不指出的是,這也正是操縱、煽動從眾的人的慣用手段,即利用群眾的激情、愚昧與頑固,將理性沉沒。

      其次,群體人對責任意識的拋卻。人都有無窮無盡、各式各樣的欲望。當一個人有社會身份、能夠被識別的時候,他會竭力用理性壓制自己的欲望,做正確的事;當一個人身處團體或群體之中時,他會感到或盡力讓自己成為無名氏,放任欲望的膨脹,此時責任意識開始被看輕乃至最終拋卻。這便是為何一個人獨處時是謙謙君子,而在群體中卻變樣成愚昧的野蠻人;這便是為何一個人獨處時不會做出劫掠的暴行,而在群體中卻具有巨大的破壞性。其一,人多勢眾或多或少填補了群體中從眾實施某種行為時的不安全感;其二,愚昧、頑固、野蠻、破壞是人類的原始本能;其三,從眾對“法不責眾”的原始理解更加縱容了他們行為的無約束性。[2]11因此,一旦責任意識被拋棄,原始人的野蠻特質就會顯現(xiàn)。[1]16

      第三,群體人變得易于被暗示與傳染。當缺乏理性的抑制與責任意識的約束之后,群體中的人變得心理上易于被暗示以及行動上易于被傳染。群體性事件的領導者或組織者具備專橫、偏執(zhí)、具有煽動性等特點。正是他們賦予了從眾對缺乏理性會更好生活的信念,也正是他們強化了從眾對責任意識拋卻后的狂歡。[1]37其實質只不過是一個群體成員共同沉迷的游戲建設,該游戲依靠“角色模范”推動。[10]另一方面,就普通從眾而言,內心能夠強大到堅持自我排斥暗示的個體十分鮮見,而隨時準備為群體利益犧牲自我的現(xiàn)象屢屢出現(xiàn)。每個時代,不論中外,都曾出現(xiàn)過試圖對抗主流價值觀的少數人,也證明了群眾通過模仿此部分少數人而成就了小眾觀念的大眾化。既是因為模仿比創(chuàng)造容易,也是因為模仿意味著“隨大流”、“合群”。[1]104這便是為何在群體性事件的醞釀過程中治理國家的機構通過一個積極的口號和正面的榜樣即可力挽狂瀾的原因[1]18,這也是為何在群體中習慣用理性和責任意識去論證問題解決問題的人會平添無力之感。[2]13而這便是勒龐所稱“群體精神統(tǒng)一性的心理學規(guī)律(law of the mental unity of crowds)”[2]10。

      綜上可得如下結論:其一,當一個人是獨立存在的個體時,促使他做出行為的動因可能主要是對私人利益的追求和維護。但當一個人依附于群體而存在時,促使他做出某種決策的動因反而脫離了私人利益,上升為所謂的集體的、民族的或國家的利益;[1]39其二,正如群眾與從眾之間的易于轉化,群體力量所具有的色彩也是可控可測可轉變的,并非所有的表達意愿、爭取利益的事件都是惡性群體性事件,但如果放任不理或在不當因子的刺激下,良性事件也難免會朝著惡性事件的方向異化。[6]

      (二)異化的原因

      存在即合理,這句話似乎也適用于群體性事件內部的自我說服與自我鼓勵,“他們深信自己肩負著重要使命,著手搭起一座審判臺,與這種行動聯(lián)系在一起的是,他們立刻表現(xiàn)出群體的率直和幼稚的正義感”[1]138。從眾從群眾中異化而來,卻不同于群眾。最容易被異化為從眾的,是弱勢群體。該群體包括但不限于老人、未成年人、殘疾人、失業(yè)者、農民工、青少年、大學生等。[11]

      1.欲改變現(xiàn)狀

      能夠被異化、愿意被異化為從眾的個體都頑固地想要保存?zhèn)鹘y(tǒng)、逃避改變。在民族的進化中,傳統(tǒng)中留存著的千百年來所積淀的觀念與感情不斷受到新的因子的沖擊,慢慢地在內部進行更新?lián)Q代。[1]65而群體性事件中的“人”固執(zhí)地不愿承認傳統(tǒng)的運動性,不愿意接受社會現(xiàn)實對其造成的負面影響,他們所要抵制的對象并不是一般認知中傳統(tǒng)的反義詞“現(xiàn)代”,而是“現(xiàn)實”。當他們認為社會現(xiàn)實與自己所固守的、所認可的、所想要維護的傳統(tǒng)相沖突時,在一定因素的刺激下,便會異化為從眾。“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的道理正在生活中被人們慢慢領悟,群眾想要得到的平等的確通過法律予以實現(xiàn),但對自由的讓步卻成為獲取平等的代價。群眾從希望自由到渴望自由,從渴望自由到恐懼奴性,從恐懼奴性到奮力抗爭,從奮力抗爭到為群體利益的爭取貢獻力量——每一個階段都不是驟然形成的,日積月累,群眾可能“注定要去尋求那種他自己身上已經找不到的外在力量”[1]174。具體到我國當代社會而言,促使人們異化的根源恐怕便是利益分配的不均與不公。絕對的公平會導致不公,相對的公平卻又無法安撫求平均者的心。即便在以市場要素配置資源的今日,追逐不同利益的階層或群體依然會相互競爭?!靶蕛?yōu)先、兼顧公平”,當效率未惠及自身,公平亦離自己遠去時,以利益沖突為導火索的群體性事件便開始凸顯。于是不論是政策的頒布還是企業(yè)的決策,都會成為導致群體性事件爆發(fā)的引信。前者譬如征地糾紛,后者譬如企業(yè)改制。

      2.欲捍衛(wèi)正義

      當群眾認為民族的未來或國家的前途受到威脅時,便會以民族維護者或愛國者自居,異化為正義斗士,并自動冠其行為以所謂的正當性,以“民族的榮譽、前途或愛國主義”為信仰的幌子,試圖進一步擴大隊伍,尋找存在的價值。[2]15大批群眾之所以愿意異化為從眾,是因為在他們的藍圖中,通過對崇高道德或正義的堅守,可以在簡單的命令與服從中達到“人性凈化”的效果,可以在權威與崇拜中通過舍棄自身利益顯示自己的高尚與他人的渺小,更可以“用火與劍去清除那些反對建立新信仰的人”。但從眾們所忘記或故意選擇視而不見的是在暴力與血腥中所泯滅的無辜者的靈魂,是對自己肩上社會道德的拋棄,更是對“群體為國家和民族而犯罪不是犯罪”此種荒謬邏輯的追從。[2]16具體到我國近年的群體性事件,以“正義斗士”為信仰的群體性事件大多集中于兩個方面:其一,針對公權力機構在政策制定或法律執(zhí)行時候的不作為、非法作為,或工作中的不自檢而爆發(fā)的群體性事件。例如在農地征收或房屋拆遷中的“一言堂”,未聽取被征收人訴求就執(zhí)行征收方案,未征求被拆遷人意見就執(zhí)行安置方案,以及在征收或安置后補償款遲遲不到位等;再如部分腐敗分子對公款的挪用,對國有或集體財產的貪污等。[12]其二,針對公權力機構與企業(yè)所作出的可能危及代際利益的決策而爆發(fā)的群體性事件,譬如針對PX項目與鉬銅項目的落戶,就曾在2007年至2013年間引起廈門、寧波、大連、什邡、啟東、海寧、成都、昆明等八個城市的群體性事件。我們看到,在“改變現(xiàn)狀”的愿望和“正義斗士”的激憤下,源源不斷的群體人完成了從群眾到從眾的轉變,助力了群體力量的異化,從而滋生了大批群體性事件的爆發(fā)與升級。

      四、異化后的群體性事件:屬性定位

      當前學界對群體性事件的分類大致有兩類標準:根據引起群體性事件的利益沖突是否直接進行劃分,即直接利益沖突事件與非直接利益沖突事件;[13]5根據群體性事件的主要內容進行劃分,即意愿表達型事件與利益維護型事件。[5]本文認為無論是第一種劃分標準還是第二種劃分標準都存在弊端。首先,就第一種劃分標準而言,該分類標準所涉概念本身就不確定,該分類標準的不確定直接導致群體性事件的歸類模糊。比如在2008年6月28日發(fā)生的“甕安群體性事件”中,長達7小時的騷亂是因一個初中女生離奇死亡之因被草率鑒定而始,若根據直接利益與非直接利益的劃分標準,該群體性事件應當歸于哪一類?其次,就第二種劃分標準而言,以利益的切實受到損害、將要受到損害并不能有效區(qū)分不同類型的群體性事件。譬如從2007年至2013年,針對PX項目或鉬銅項目的落戶地,在廈門、寧波、大連、什邡、啟東、海寧、成都、昆明等八個城市發(fā)生的針對環(huán)境污染的群體性事件應當歸入哪一類?

      (一)本質屬性是物質類還是精神類?

      本文暫別傳統(tǒng)觀點中的直接利益與間接利益維護的動因,轉而借助“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類的需求按照由低至高的順序,分別為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情感和歸屬需求(love and belonging)、尊重需求(esteem),以及自我實現(xiàn)需求(self-actualization))。[14]基于此,筆者按照“危害生存需求”、“危害安全需求(人身安全與財產安全)”、“要求受他人尊重需求”、“要求實現(xiàn)公平正義需求”將近十年的群體性事件做了歸類,分別為“求生存類群體性事件”、“求安全類群體性事件”、“求尊重類群體性事件”、“求公正類群體性事件”。

      (二)群體力量是群眾還是從眾?

      借由前文所論述的從眾特征進行分類:(1)群體力量對事件性質和走向的認知是否具有理性,是否一受到個例的刺激便匆忙將一切表面上類似的事件聯(lián)系在一起并將片面的個例推廣為具有普適性的例子,從而造成社會秩序的動搖與群眾的恐慌;(2)群體力量在事件中是否具有責任意識,是否做出了一些在群體之外不會做也不敢做的不受到法律承認與保護的行為;(3)群體力量是否屬于易于被煽動與被傳染的群體,是否是失業(yè)者、失地者、殘障人士、教育程度低者、老人、婦女、學生?是否跟隨主要行為者做出了模仿的行為?從表1可見幾乎所有的群體性事件的參與者中都存在從眾(煽動者、盲從者)以及群眾(圍觀者)。

      表1 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起數及表達方式分類統(tǒng)計(2004-2013)

      (三)群體力量的表達方式是和平還是暴力?

      該事件發(fā)生之始所秉承的理念是和平抗議還是暴力示威?是否存在和平轉暴力或暴力轉和平的情勢?根據這套標準,筆者對近十年來的群體性事件做了梳理與分類,得出如下公式:(1)發(fā)生動因+參與者=判定一個事件是否為群體性事件的標準;(2)發(fā)生動因+表現(xiàn)形式=該群體性事件應歸入何類的標準。因為只有確定判定群體性事件的標準,才能夠將普通的圍觀群眾打抱不平與事態(tài)升級式的群體性事件區(qū)分開來。若是不作區(qū)分,很可能會出現(xiàn)矯枉過正,導致社會良善風氣的日下,并使得見義勇為等行為成為被避之不及或恐懼的對象。

      五、群體力量的回歸

      為探討如何使已異化的群體力量回歸正常,下文以群體人的異化原因為標準,將已發(fā)生的以及可能會發(fā)生的群體性事件分為四類,即“求生存類群體性事件”、“求安全類群體性事件”、“求尊重類群體性事件”、“求公正類群體性事件”。而就回歸方式而言,筆者傾向于從群體性事件參與者的行為和人心把握,而不是從群體性事件的抽象解決去把握。因筆者認為作為學者,觀察、考慮問題的方式應當與統(tǒng)治階層有稍許不同,統(tǒng)治者也許對待某一類社會事件最關心的問題是“我如何最快地通過解決問題達到穩(wěn)定政局的目的”,而學者對待某一類社會事件最關心的問題應當是“我如何從事物本身去把握事件走向,從而獲得解決問題的答案”。而后者正是本文所持有的問題解決思路。*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于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于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于從政乎何有?”季康子作為統(tǒng)治者,直截了當地問孔子,由、賜、求是否能夠從政?夫子卻是從三者所具有的長處,即果(有決斷力)、通(達事理)、藝(多才能)來回答季康子的提問。從季康子與夫子對待問題的態(tài)度,可見統(tǒng)治階層與學者的問題解決思維的不同。參見[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86頁?!暗乐哉R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15]55,正是下文所建議應對方案的宗旨與精神。

      (一)群體力量異化后的四大特點

      1.求生存與求公正是異化主因

      結合表1可知:(1)最多的是對公平正義的需求,而也正是它刺激了求公正類群體性事件的升級,不論是在參與人數上的升級還是在訴求表現(xiàn)方式上的暴力升級;(2)其次占較大比例的是求生存類群體性事件,它反映了參與群體對生存環(huán)境與必需品受侵害的擔憂;(3)占有第三比重的是求安全類群體性事件,結合上文的分析,此處的安全多指參與者對財產安全受到侵犯的擔憂;(4)最后是求尊重類群體性事件。

      2.異化原因決定表達方式

      結合表1及相關數據可知,和平因子和暴力因子的多少直接同訴求類型相關。在表1所列41起群體性事件中,采用和平方式表達訴求的僅14起(包括1起由暴力轉和平的事件),余下27起均采取暴力對抗的方式(包括2起由和平轉為暴力的事件)。若是從百分比上顯示,求生存類群體性事件中暴力事件約占該類總數的46.2%,和平事件約占該類總數的53.8%;求安全類群體性事件中暴力事件約占該類總數的77.8%,和平事件約占22.2%;求公正類群體性事件中暴力事件約占該類總數的77.8%,和平事件約占22.2%。顯見,求安全類群體性事件與求公正類群體性事件最易在事件發(fā)生過程中在不法分子的煽動下進行事態(tài)升級,發(fā)生暴力事件,沖擊政府機關,打砸公私財物。而求尊重類群體性事件在筆者已知范圍內均采取和平抗議的方式。

      3.發(fā)生年限受經濟因素影響

      圖1 發(fā)生年限分布圖(2004-2013)

      結合圖1及相關數據可知群體性事件的爆發(fā)呈分散化基礎上的集中:在2008-2009年、2011-2012年、2012-2013年區(qū)間內爆發(fā)群體性事件較多,分別為15起、10起及5起。聯(lián)系全球及本國經濟形勢,可推知在2008年的美債引起的金融危機和2011年歐債引起的金融危機下,我國的經濟環(huán)境、社會穩(wěn)定性也受到了牽連與波及,因而相比其他年份,群體性事件更易受到催生。

      4.分布地點呈分散化

      圖2 發(fā)生地點分布圖(2004-2013)

      結合圖2及相關數據可知,雖然群體性事件爆發(fā)地點遍及各省市,但主要發(fā)生在北京、陜西、貴州、湖北、湖南、重慶、云南、四川、浙江、江蘇、廣東、上海等12個城市,其中又以廣東、四川、浙江、重慶、云南、湖北為甚。

      (二)可回歸途徑建議

      1.求生存類群體性事件

      根據“發(fā)生動因+表現(xiàn)形式”的標準可知,在表1所列的41起事件中共有13起可歸為此類群體性事件。一方面,就發(fā)生動因而言,有反對將會造成環(huán)境污染的項目落戶的事件(“廈門反對PX項目事件”、“上海反對磁懸浮事件”、“番禺反對垃圾焚燒廠事件”、“大連反對PX項目事件”、“什邡反對鉬銅項目事件”、“啟東反對環(huán)境污染事件”、“寧波反對PX項目事件”、“成都反對PX項目事件”、“昆明反對PX項目事件”、“江門鶴山反核事件”),或是抗議已經造成環(huán)境污染的工廠繼續(xù)生產的事件(“麗江抗議環(huán)境污染事件”、“開縣抗議環(huán)境污染事件”、“海寧抗議環(huán)境污染事件”),均是為了保護當地居民基本的生存環(huán)境,避免水質或食物受到污染從而產生不可逆的后果,此為對滿足生存需求的尋求。另一方面,就表現(xiàn)形式而言,13個事件中,采取和平方式的有7個,采取暴力方式的有5個,由和平轉為暴力的1個??梢?,此類群體性事件的相對方一般為民眾與政府或民眾與造成環(huán)境污染的企業(yè)。最開始的表達訴求方式一般為在組織者煽動下的和平的游行或集會,但隨著訴求的未被重視或事件發(fā)生時間的過長,會為少數不法分子趁機作亂提供可乘之機,從而蠱惑煽動盲從者采取暴力方式促使事態(tài)升級。比如2011年9月15日至17日發(fā)生的海寧抗議環(huán)境污染的群體性事件、2012年7月1日至7月3日發(fā)生的什邡反對鉬銅項目落戶群體性事件,以及2012年10月26日至28日發(fā)生的寧波反對PX項目落戶的群體性事件。

      回歸途徑。第一步,嚴格遵循“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的行政機關內部重大決策審查程序*《十八屆四中全會公報指出》:“要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確定為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機關內部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由政府委托具有資質的監(jiān)測機構對群體所反對的化工項目作環(huán)境監(jiān)測報告、環(huán)境污染預測報告并向社會公開,根據具體數據公正不倚地在保護環(huán)境與經濟發(fā)展之間作出取舍;第二步,由政府發(fā)起(適用于政府決策與民眾訴求有沖突的此類事件),或由政府牽頭(適用于企業(yè)污染與民眾訴求有沖突的此類事件),向事件的組織者或群眾代表充分說明情況,做到不掩飾、不捏造、不作虛假承諾、不作虛假讓步;第三步,在事件發(fā)生事態(tài)升級后及時依法將煽動者、組織者隔離,并進行溝通,在盲從者大規(guī)模加入之前限制群體力量的增長、控制群體力量的走向。

      2.求安全類群體性事件

      根據“發(fā)生動因+表現(xiàn)形式”的標準可知,在表1所列的41起事件中共有8起可歸為此類事件。一方面,就發(fā)生動因而言,有膠農與企業(yè)利益分配不均所引起的財產安全維護型事件(“孟連事件”),有非法集資人與非法集資公司就集資款處置所引起的財產安全維護型事件(“吉首事件”),有因勞資糾紛所引起的財產安全維護型事件(“東莞事件”),有因村民與企業(yè)因木材的砍伐運輸經濟利益分配不公所引起的財產安全維護型事件(“銅鼓事件”),有因集體土地征地補償款不到位所引起的財產安全維護型事件(“廊坊事件”、“通安事件”),有因拆遷糾紛所引起的財產安全維護型事件(“武漢拆遷事件”、“隴南事件”),以及因村民阻撓企業(yè)施工引起的財產安全型維護事件(“三亞鳳凰鎮(zhèn)事件”)。另一方面,就表現(xiàn)形式而言,采取和平方式的只有兩起,即“吉首事件”、“通安事件”,其他六起均采取暴力方式,另有一起由開始的和平方式轉為暴力方式,即“銅鼓事件”??梢?,此類事件的相對方多體現(xiàn)為平等主體的自然人與法人,伴有少數地方政府與村集體。相較于求生存類群體性事件,此類事件的表現(xiàn)形式較為暴力。究其原因,多是在私力救濟無法實現(xiàn)訴求,沖突雙方又不信任公力救濟或缺乏公力救濟的意識下發(fā)生。比如“孟連事件”、“吉首事件”、“東莞事件”、“三亞鳳凰鎮(zhèn)事件”等。引發(fā)此類群體性事件的直接原因一般是債權或物權糾紛,后來之所以擴大、升級為群體性事件,一方面是糾紛長期無法得到解決,或糾紛雙方不愿在司法程序上浪費成本、精力與時間,另一方面自然也少不了煽動者的鼓吹和盲從者的愚頑。

      回歸途徑。其一,抽絲剝繭、直搗黃龍,竭力將引發(fā)此類群體性事件的直接原因引入司法程序。因財產利益引起的糾紛或由于合同一方的違約引致,或是由于一方侵權所致,均屬民法可調整的范圍。政府應勸說雙方訴至人民法院,由法院出面調解。調解不成,則應引導受損害一方依據《合同法》、《物權法》、《侵權法》提出訴訟請求,進入民事訴訟程序,讓整個事件的事態(tài)升級缺乏理由;其二,對盲從者進行勸說,對煽動者予以治安處罰,其中涉及刑事犯罪的予以提起公訴。

      3.求尊重類群體性事件

      根據“發(fā)生動因+表現(xiàn)形式”的標準可知,在表1所列的41起事件中僅有1起(“川渝教師罷課事件”)可歸為此類群體性事件。一方面,就發(fā)生動因而言,川渝兩地的教師在工資薪酬上比同地區(qū)同時期公務員基本工資要低,這使教師的價值在社會上無法得到承認、教師的社會地位受到貶低、教師的人格受到不尊重。另一方面,就表現(xiàn)形式而言,鑒于教師群體的職業(yè)素養(yǎng)與理性程度平均水平較高,亦采取了較為平和的方式??梢?,此類群體性事件一般發(fā)生在政府與某個行業(yè)之間,所采取的表達方式也較為平和。但既有的平和表達方式并不意味著以后不會出現(xiàn)暴力升級,并且此類事件的訴求雖然看似簡單,卻并不似前兩類事件般具體,實則抽象。因為本文認為,無論是對工資水平的要求上漲,還是對社會地位的要求尊重,都是對某個行業(yè)本身價值以及從業(yè)者社會價值的肯定。但事件參與者所要求的尊重與肯定并不是通過政府決策或通告便可以實現(xiàn)的,更無法一勞永逸地實現(xiàn)。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從業(yè)者會對自身的價值不斷提高,而當自我評估與社會評估出現(xiàn)偏差時,便無法避免出現(xiàn)此類群體性事件。就“川渝教師罷課事件”而言,的確可以立即將教師工資提高,但工資要提高到何種程度才會引致教師社會地位的提升?教師工資與公務員或其他行業(yè)相比工資是應當持平還是增長?此類事件的不確定性之大令筆者尚未思考出較為具有可行性的應對之策,留待后續(xù)研究。

      4.求公正類群體性事件

      根據“發(fā)生動因+表現(xiàn)形式”的標準可知,在表1所列的41起事件中共有18起可歸為此類事件。一方面,就發(fā)生動因而言,有因弱勢群體受到不公待遇而引發(fā)事態(tài)升級的群體性事件(民工被假稱公務員人毆打——“萬州事件”;女性非正常死亡而引發(fā)事態(tài)升級的群體性事件——“達州事件”、“甕安事件”、“京溫事件”);有因警察或交警執(zhí)法不當與死者家屬發(fā)生沖突而引發(fā)事態(tài)升級的群體性事件(“府谷事件”、“寶安事件”、“石首事件”);有因地方政府工作人員濫用權力而引發(fā)事態(tài)升級的群體性事件(“三江鎮(zhèn)事件”、“織里事件”、“利川事件”、“烏坎事件”);有因城管暴力執(zhí)法而引發(fā)事態(tài)升級的群體性事件(“九亭事件”、“增城事件”、“黔西事件”);有因市民彼此沖突而發(fā)生事態(tài)升級的群體性事件(“池州事件”、“巫溪事件”、“西烏旗事件”);有因愛國而發(fā)生事態(tài)升級的群體性事件(“多地保釣事件”)。另一方面,就表現(xiàn)形式而言,采取和平方式的僅3起(“京溫事件”、“九亭事件”、“西烏旗事件”),經由暴力轉為和平方式的有1起(“烏坎事件”),余下14起均采取了暴力的方式。可見,引起此類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原因一般是某個犯罪行為或執(zhí)法不當行為未得到司法機關及時處罰或處理不當從而引起民眾的憤怒。一方面,公權力救濟不到位自然引發(fā)群眾的“另謀出路”,另一方面,在煽動者的鼓動下和帶頭下,盲從者借著“求公平正義”的“正當性”自然為所欲為、毫無禁忌。特別是當引起群體性事件的犯罪行為的受害人是弱勢群體的時候(老人、學生、孕婦、女性),更加為煽動者與盲從者提供了“道德的制高點”。

      回歸途徑。其一,此類事件發(fā)生的根源大多在于執(zhí)法過程中的不公正、不公開、不公平,應當建立行政執(zhí)法和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將引起不公平現(xiàn)象的執(zhí)法人員及時懲處并依法移送司法機關,并對執(zhí)法人員進行素質訓練、資質篩選、崗前培訓,在執(zhí)法中貫徹“執(zhí)行公開、管理公開、結果公開”的原則*對于執(zhí)法文明公開,《十八屆四中全會公報》指出:要“堅持嚴格規(guī)范公正文明執(zhí)法,依法懲處各類違法行為,加大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領域執(zhí)法力度,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權基準制度,全面落實行政執(zhí)法責任制。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jiān)督,完善糾錯問責機制。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堅持以公開為常態(tài)、不公開為例外原則,推進決策公開、執(zhí)行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結果公開?!保钥吹靡姷姆绞较蛉罕娬故菊轿拿鲌?zhí)法的決心;其二,對于因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公正執(zhí)法而受到人身傷害、財產損失的個體進行安撫,并為其指派律師提供法律援助,使其可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國家賠償;其三,對煽動者或組織者依法進行隔離談話審查,群龍無首盲從者自然會一一散去,切莫用暴力機器應對盲從者,否則會適得其反,使政府處于“道德的谷底”。

      六、結 語

      本文雖未從政府的視角去分析如何在群體性事件的處置中提升政府公信力,未從群眾的視角去分析如何在利益的維護與意愿的表達中采取有效溝通機制進行交流,卻從群體力量發(fā)生與演進的角度對群體性事件進行了分析、認定、歸類。群體性事件已經成為社會公共問題,如何對其認知和處理不僅關乎社會穩(wěn)定,更關乎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中的核心價值體系能否被民眾接受、服務型政府能否得到公眾的信任。在近十年發(fā)生的群體性事件中,群眾的訴求已然由具體的問題解決型上升為平等、自由、正義的普適性價值訴求,這說明群體力量具有強自我演進性,更說明群體力量的發(fā)展方向是可控可測可被引導的。若能夠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立對群體力量進行正面引導,則大批群眾在受到野蠻、冷漠、自私等風氣的煽動時便能夠有效抵制;若是能夠通過政府公信力的強化對群體力量表示關切與跟蹤,則別有用心者用來組織與煽動群眾的所謂的“為了民族尊嚴、為了國家、為了自我發(fā)展”的口號將不攻自破??傊鐣卫憩F(xiàn)代化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需要根據社會問題調整自身結構,更需要根據“人”的需求調整社會治理模式,實現(xiàn)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中公主體與私主體的互動、互助、互察、互諒。

      [1] 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馮克利,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2] 馮克利.民主直通獨裁的心理機制[M]//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中譯者序.

      [3] 張愛軍.群體性事件概念之名實辨析[J].社會科學論壇,2010(13):167-173.

      [4] 孟慶英.論群體性事件的誘因及預防[J].理論探索,2006(6):136-138.

      [5] 趙克.群體性事件的根源分析及其化解——基于社會運行機制的分析[J].學習與實踐,2008(4):167-173.

      [6] 何哲.群體性事件的演化和治理策略——基于集體行為和西方社會運動理論的分析[J].理論與改革,2010(4):105-109.

      [7] 王賜江.群體性事件類型化及發(fā)展趨向[J].長江論壇,2010(4):47-53.

      [8] 季乃禮.群體性突發(fā)事件的有限理性分析——以貴州“甕安事件”為例[J].桂海論叢,2014(1):90-94.

      [9] 賀海仁.從私力救濟到公力救濟[J].法商研究,2004(1):33-41.

      [10] 王凌.理性人、道德異鄉(xiāng)人與道德烏托邦[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3(8):68-73.

      [11] 王常柱.群體性事件的根源、誘因、訴求及倫理應對[J].嶺南學刊,2014(1):105-109.

      [12] 王戰(zhàn)軍.群體性事件的界定及其多維分析[J].政法學刊,2006(5):9-13.

      [13] 劉平.群體性事件的法律解決之道[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09:5.

      [14] 姚順良.論馬克思關于人的需要的理論——兼論馬克思同弗洛伊德和馬斯洛的關系[J].東南學術,2008(2):105-113.

      [15]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責任編輯 劉榮軍

      10.13718/j.cnki.xdsk.2015.01.006

      2014-10-06

      徐文,法學博士,西南科技大學法學院,講師。

      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省犯罪防控研究中心”一般項目“私法文化視域下的群體性事件研究”(FZFK11-02),項目負責人:徐云峰;西南科技大學“中拉民事權利比較研究”(13sxt007),項目負責人:徐文。

      C912.6

      A

      1673-9841(2015)01-0046-09

      猜你喜歡
      群體性異化力量
      農村聘禮的異化與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視角
      商品交換中的所有權正義及其異化
      異化圖像的人文回歸
      麥嘜力量 (一)
      當前大眾文化審丑異化的批判性解讀
      孤獨的力量
      37°女人(2017年1期)2017-01-14 02:32:18
      密切黨群關系在群體性事件治理中的作用及途徑
      學習月刊(2016年19期)2016-07-11 01:59:44
      談涉警網絡群體性事件的應對之策
      新聞傳播(2015年21期)2015-07-18 11:14:21
      懷疑一切的力量
      論網絡與群體性事件
      抚松县| 苏尼特右旗| 陈巴尔虎旗| 高阳县| 吉林省| 龙江县| 拉萨市| 邻水| 辽阳市| 新津县| 南木林县| 喀喇| 馆陶县| 建始县| 博白县| 兴宁市| 子长县| 新昌县| 汉中市| 通山县| 贵定县| 同江市| 锦屏县| 重庆市| 蓬莱市| 永吉县| 平凉市| 黄骅市| 都匀市| 江源县| 逊克县| 三穗县| 上高县| 平果县| 馆陶县| 永平县| 密云县| 朝阳市| 读书| 天镇县| 巴彦淖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