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110034)
跨文化交際翻譯中的文化負遷移
王芳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110034)
在跨文化交際翻譯中,由于譯者對目標語的民族文化缺乏必要的了解,想當然地按照母語文化或思維方式去理解并翻譯,這個過程中產(chǎn)生的交際障礙被稱為跨文化交際翻譯中的文化負遷移。本文從表層文化負遷移和深層文化負遷移兩個方面對此現(xiàn)象及其產(chǎn)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和解讀,并就如何在跨文化交際翻譯中克服母語文化的負遷移提出了應對策略,以便讓我們在跨文化翻譯中真正地達到文化的相互理解與交融。
跨文化交際翻譯;文化負遷移;應對策略
著名的翻譯家金圣華在論及翻譯的作用時曾打了個比方:“翻譯就像一座橋,橋兩旁氣候懸殊,風光迥異。兩端之間,原隔著險峻的山谷,湍急的溪流。兩旁的人,各忙各的,世代相傳,分別發(fā)展出一套不同的習俗風尚以及語言文化來。有一天,這不同文化習俗的人,忽然想要跟對岸打個招呼怎么辦?要渡過峽谷,不得不架起一座橋……”(金圣華:1997)這座橋便成為了跨語言、跨文化之橋。文化交流是翻譯發(fā)生的本源,翻譯是文化交流的產(chǎn)物,翻譯從本質(zhì)上講就是跨文化交際??缥幕浑H翻譯以文化溝通為第一要務(wù),而文化的障礙往往卻是譯者面對的頭號勁敵,因此在跨文化交際翻譯中,避免或減少跨文化交際翻譯中的文化負遷移有著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不同文化的交際者在交往過程中往往傾向于將母語文化模式套用到目標語文化中,結(jié)果必然會對交際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這種現(xiàn)象就是“文化遷移”。心理學中,若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起積極的促進作用,就叫正遷移(positive transfer);而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起干擾或抑制作用就叫負遷移(negative transfer)(邵瑞珍:1997)。同樣如果母語文化在跨文化交際翻譯中被目標語吸收并成為其組成部分,則這種遷移被視為文化的正遷移。相反,由于帶有母語文化特征的言語沒有被目標語語言讀者所理解和接受,造成了文化誤讀,就會出現(xiàn)文化的負遷移。根據(jù)戴煒棟教授對文化遷移的分類,我們也可以把文化負遷移分為兩種,即表層文化負遷移和深層文化負遷移。
1.表層文化負遷移。表層文化負遷移包括物質(zhì)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負遷移,如語言形式的文化負遷移和言語行為交際模式的文化負遷移。首先,語言形式的文化負遷移主要體現(xiàn)在詞匯的誤讀、誤譯。
例如:筆者的學生在翻譯練習中將句子“Then hewasoff to Columbia Business School,where he found his Rosetta Stsone of investing”譯為“后來他進了哥倫比亞商學院,在那里找到了他投資的羅塞塔石碑”。很顯然譯者直譯了原文是由于不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造成的,Rostta Stone是一塊刻有埃及國王托勒密五世詔書的石碑,被譯作羅塞塔石碑,由于這塊石碑刻有三種不同語言版本,使得近代的考古學家得以有機會對照各語言版本的內(nèi)容后,解讀出已經(jīng)失傳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的意義與結(jié)構(gòu)。正是如此,該詞被賦予了一定的內(nèi)涵意義,即“指點迷津的東西”。這句話的正確譯法應該是“后來他進了哥倫比亞商學院,在那里找到了自己的投資指南?!?/p>
再如:有人把句子“The United States has now setup a loneliness industry”翻譯成“美國現(xiàn)在已建立了一種孤獨的工業(yè)”。什么是孤獨的工業(yè)?實際上,loneliness industry既不孤獨,也不是什么工業(yè),它是美國社會福利事業(yè)的一部分。在六七十年代的美國由于越來越多的子女不和父母居住,孤寡老人的數(shù)量不斷攀升,成了社會一大問題。因此,美國政府建立了一種為孤寡老人服務(wù)的社會項目就以loneliness industry命名。原來上述譯文又是因為譯者不清楚美國社會發(fā)生的一些現(xiàn)象而望文生義機械對譯造成的。
其次,在外語交際中將母語詞匯的文化內(nèi)涵遷移到目標語詞匯上的現(xiàn)象也屢見不鮮,例如中國人一見面會很自然地問對方“吃飯了嗎?”或“到哪去呀?”然而這種既友好又隨和的問候方式在被譯為“Have you had yourmeal?”和“Where’re you going?”之后就會讓英美人覺得是在干涉他們的個人行為而難以理解和接受了。
2.深層文化負遷移。深層文化負遷移包含觀念文化的負遷移,即人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情趣、道德情操、宗教感情和民族心理等的遷移。
例如:“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如果被直譯成“to hope one’s son to become a dragon,and one’s daugter to become a phoniex”字面意思沒錯,但從目標語讀者的心理層面來講卻難以接受,因為“龍”和“鳳”兩個詞在英美文化中有著不同的情感意義。“龍”在中國文化中有著獨特的地位,包含著“至高無上”的含義,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中國人常把自己比喻為“龍的傳人”,最近報道的中印發(fā)展就被譽為“龍象共舞”,但在英語文化中,“龍”卻是一種兇殘恐怖的怪物,是邪惡的象征。這也是為什么北京奧運會沒有以“龍”作為吉祥物的原因?!傍P”在漢語文化中是一種神鳥,寓意著“高貴”之意,中國古代多用“龍”比喻皇帝,以“鳳”比喻皇后,有“龍鳳呈祥”一說,而在英語文化中“鳳”則喻指“再生、復活”。綜上所述,我們把這句話翻譯成“to hope thatone’s child will become somebody”,既譯出了原意,又迎合了目標語讀者的心理。
中國人的文化崇尚“謙卑”,中國人請英美人吃飯時常會說“飯菜不好,請多多包涵”,若把這句話直譯成“These dishes are notgood.Pleasemake dowith them”英美人就會詫異,他們?nèi)粽埲顺燥垼瑫邢喾吹淖龇?,通常會夸贊自己做的飯菜,即使不是贊美也不會說“飯菜不好吃”這樣的話。
再如,有一家公司通過一名翻譯面試前來應聘的中國員工李先生(曾與前任領(lǐng)導關(guān)系不好而辭職),以下是他們的對話:
Interviewee:Mr.Li,can you tellme aboutyour former boss?Did he treat everybbody well?Did you disagreewith him?Did you arguewith him?
翻譯:李先生,您能不能談?wù)勀阍瓉淼睦习濉K麑T工好么?你是否跟他有過意見分歧?吵過架么?
李先生:我原來的老板很好,沒問題。
翻譯:His former boss was wonderful.No problem.
Interviewee:Neverargued with him?
翻譯:您從來沒有與他爭論過?
李先生:沒有,我一直對他非常尊重。
翻譯:Never.He said hewas respectful.
李先生自認為回答得體,但卻沒有被錄用。原因很簡單,在中國文化中“君臣有別”,所以回答問題時處處體現(xiàn)了對領(lǐng)導的畢恭畢敬,而在英美人心目中領(lǐng)導卻不是高高在上,他們與員工是平等的。美國《獨立宣言》指出:眾人生而平等。這種原則恰恰容不得李先生在是非曲直面前不斷的遷就。李先生在跨文化交際中下意識的用母語的文化標準判斷了對方的提問意圖,而更為糟糕的是譯者在為雙方溝通時也忽略了這一問題,將李先生的跨文化交際負遷移為“忠實”傳譯。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翻譯中如此之多的文化負遷移現(xiàn)象呢?我們可以采取哪些策略避免或是減少跨文化交際翻譯中的文化負遷移現(xiàn)象呢?
1.跨文化交際翻譯中文化負遷移的原因。從客觀原因來看,一是思維方式的差異,語言大師呂叔湘先生曾指出“思維方式、思維特征和思維風格是語言生成的哲學機制。語言實際上是緊緊附著在思維這個有無限縱深基礎(chǔ)上的結(jié)構(gòu)體?!保▍问逑妫?990)這些差異必然會在語言結(jié)構(gòu)中表現(xiàn)出來,所以思維差異是造成語言差異和文化負遷移現(xiàn)象的一個重要原因。二是文化價值觀的差異,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時時地體現(xiàn)和反映著文化,中西文化在傳統(tǒng)習俗、價值觀念和倫理道德上常常表現(xiàn)出的相反的傾向在語言中自然會有所映射。因而用一種語言文化去解釋、承載另一種語言文化必定會造成文化的負遷移。
從主觀原因來看,一是對于目標語的文化把握不足。至今還有很多人認為手持一本詞典就可以安心做翻譯了,豈不知是大錯。首先,就詞的含義來講,除了詞典上能查找到的外延意義,一個詞還具備內(nèi)涵意義、風格意義、情感意義、聯(lián)想意義、搭配意義和主題意義。這些意義就和這種語言所承載的文化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individualism”和“個人主義”、“politacian”和“政治家”、“west wind”和“西風”從文化的角度講就都不是完全對應的。所以,翻譯不但要跨語言更要跨文化。二是盲目地遵守忠實翻譯的原則。由于翻譯的原則被公認為忠實于原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容易盲目地遵守而導致譯文機械呆板;直譯不等于死譯,忠實不等于不變通。
2.避免跨文化交際翻譯中文化負遷移的策略。
關(guān)于如何避免跨文化交際翻譯中文化的負遷移,筆者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一是積累掌握目標語中的文化知識。王佐良先生說:“不了解語言當中的社會文化,誰也無法正真掌握語言”。翻譯家尤金·奈達也說過:“對于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為重要,因為詞語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義?!保ㄓ冉稹つ芜_:1993)可見譯者應該熟悉目標語國家的各種社會文化,如歷史、宗教、政治、地理、軍事、外交、經(jīng)濟、文藝、科學、風土人情、民俗習慣等,而譯者也只有對此有較多的了解才能深刻準確地理解原文、洞察兩種文化的異同,向目標語讀者完美地展現(xiàn)原作所要傳達的思想內(nèi)容。
二是掌握運用適當?shù)姆g技巧。由于文化的差異,兩種語言互譯若一味地采用直譯的方法就會使目標語讀者難以理解,這時就可以也有必要借用目標語中意義相同或相近,并且有自己鮮明文化色彩的表達對原文進行歸化。歸化(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譯中采用透明、流暢的風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譯策略(Shuttleworth&Cowie, 1997)。它應盡可能的讓源語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標語讀者的世界,從而達到源語文化與目標語文化之間的“文化對等”。這一技巧常被用在翻譯成語、典故等文化色彩較濃的文本中,利于目標語讀者接受。例如:“Idon’tunderstand how he can think she isgood-looking,but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就可運用歸化譯法譯成“我不明白他怎么會覺得她漂亮,不過情人眼里出西施嘛”。
三是培養(yǎng)適度的“文化移情”意識。所謂文化移情,就是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主體自覺地轉(zhuǎn)換文化立場,在跨文化交際中有意識地超越本土文化的框架模式,擺脫自身原有文化的傳統(tǒng)積淀和約束,將自己置于另一種文化模式中,在主動的對話和平等的欣賞中達到如實地感受、領(lǐng)悟和理解另一種文化的目的。文化移情是跨文化交際中連接不同語言文化的情感橋梁和紐帶,是不同語言文化進行有效溝通的保證?!?/p>
[1]Shuttleworth,M.&M.Cowie,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St.Jerome Publishing,1997.43~44.
[2]戴煒棟,張紅玲.外語交際中的文化遷移及其對外語教改的啟示[J].外語界,2000,(2):5.
[3]法小鷹,辛敏嘉.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負遷移與適度文化移情[J].學術(shù)論壇,2011,(5):175.
[4]高永晨.跨文化交際中文化移情的適度原則[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8):29~31
[5]金圣華.橋畔談譯—翻譯散論八十篇[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7.3.
[6]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7]馬會娟.漢英文化比較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有限公司,2014.
[8]邵瑞珍.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220~225.
[9]尤金·奈達.語言、文化與翻譯[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3.110.
Negative Cultural Transfer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ranslation
Wang Fang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110034)
Negative Cultural Transfer occurs when the translator translate based on his own culture and thinking pattern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ranslation,due to lacking of necessary information about the culture in target language.In this paper,the writer analyzes the cause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negative cultural transfer from both its surface-structure and deep-structure,which will contribute to the real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cultural ble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ranslation,negative cultural transfer,coping strategies
H 319
A
1674-0416(2015)01-0125-03
[責任編輯:王靖宇]
2014-09-23
王芳,女,1982年生,遼寧營口人,講師,英語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