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警察選拔與心理訓練研究述評

      2015-04-16 03:57劉建清
      心理技術與應用 2014年4期
      關鍵詞:心理訓練綜述

      劉建清

      摘要:本文回顧與反思近四十年來西方警察心理學在心理選拔、心理訓練及心理干預領域研究的歷史與成果,得出清晰的啟示:警察任務與角色的特殊性使得警察選拔、訓練面臨著挑戰(zhàn),以心理測量、心理訓練為代表的警察心理學知識與技術的介入是一種有效的幫助;警察應激嚴重影響警察的工作效能與心理健康,以危機事件傾訴、心理咨詢?yōu)橹行牡男睦砀深A是警察積極應對應激的有效策略;以“強烈的男子氣概的精神”為中心特征的警察文化在警察品質形成與應激對策選擇中具有積極與消極的雙面性,需要理性地探索與利用其意識與無意識的作用機制。

      關鍵詞:警官選拔;心理訓練;警察文化;應激管理;綜述

      警察在職業(yè)生涯中要從事多種不同的任務,從管理公共交通、履行行政義務,到記錄受害者與目擊證人的口供、訪談嫌犯,甚至于一些隱蔽的任務。如果警察從事調查與偵查工作,他們會涉及到多種類型的違法犯罪現(xiàn)象,如青少年的違法犯罪、財產犯罪、家庭暴力、強奸、謀殺,甚至有組織犯罪、恐怖主義。在現(xiàn)代社會中,這些任務需要不同的能力與技能,而僅僅靠強有力的身體素質與一般能力是無法完成的。近四十年來,西方的警察心理學領域開始運用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探討警察適應新任務的核心技能,這集中體現(xiàn)于警察心理選拔、心理訓練與應激對策、警察文化運用等方面。

      一、警察選拔

      建立強有力的警察隊伍,警察的選拔是關鍵的第一步驟。西方警察的選拔已經從19世紀的注重身體素質向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并重,再向近三十年來開始的特別強調心理能力的方面轉變。在此選拔過程中,職業(yè)心理學家與警察心理學家的參加是一個重要的標志。20世紀中葉,美國心理學家首先系統(tǒng)地加入到警察的招募、選拔活動中,從智力測試到特定人格品質及行為模式的考查,以及之后的心理訓練。由于其效果顯著,其后不久,西歐國家也紛紛效仿這種心理選拔與訓練的做法。至20世紀90年代初,西方警察心理學家的工作中有三分之一以上屬于警察心理選拔與心理訓練領域。

      心理測試是心理選拔中的具體技術。心理測試就是用標準化的心理量表或其他心理技術探查特定個體的心理品質。什么類型的個體適合警察工作?優(yōu)秀的警察有什么特定的心理品質?這些是在警察選拔中通過心理測試而探查的問題。雖然沒有專門為警察心理選拔而設計的心理量表,但在實際工作與研究中,西方常用來進行警察心理選拔的心理測試方法有艾森克人格問卷(EPQ)、明尼蘇達多相人格調查表(MMPI)、英華德人格調查表(IPI)等,它們各具有特定品質或特征的針對性。

      艾森克人格問卷(EPQ)是測試心理品質的經典問卷,包括內—外向、神經質(穩(wěn)定性)、精神質(社會性)與測謊四個分量表,也是最早運用于警察心理選拔測試的量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選拔中特別強調外向性、堅強性與低神經質(或高穩(wěn)定性)作為優(yōu)秀的警察心理品質的重要性[1]。后續(xù)的一些研究也證明了由于EPQ操作的簡潔性、可靠性與穩(wěn)定性及標準化分數(shù)而作為警察心理選拔測試工具的重要價值(Burbeck and Furnham, 1984)。

      明尼蘇達多相人格調查表(MMPI)于20世紀40年代編制,用于篩查心理障礙(包括10個臨床量表與3個效度量表)。MMPI 在警察心理選拔中的作用是篩選出心理障礙或潛在心理障礙的個體(即臨床診斷的價值,篩選出不適合做警察的個體),同時也可用于警察成員工作業(yè)績預測(好業(yè)績與壞業(yè)績的預測因子)與業(yè)績考核參照[2]。

      英華德人格調查表(IPI)是專門為法律機構編制的用以鑒別人格與行為品質的量表(包括310個“對—錯”項目、25個臨床量表)。研究表明,由于其特定的法律領域設計,IPI對于警察選拔與業(yè)績預測具有更好的可靠性與準確性(Detrick and Chibnull, 2002; Cochrance,2003)。

      經過近半個世紀的探索,西方警察選拔的心理測試方面漸漸地更為成熟與標準化(雖然還沒有達到完全的標準化水平)。其中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成果是英國國家警察計劃(National Policing Plan,2005~2008)的實行。它規(guī)定了英國所有警察力量機構在招募警察時所必須執(zhí)行的操作性評價內容:包括以能力為基礎的結構性訪談,數(shù)字與文字的邏輯推理測試,寫作項目與人際互動項目。其中涉及到以下七項核心能力:解決問題能力、有效交流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社區(qū)與當事人的指向、尊重多樣性、個體責任心、冷靜性。

      目前,心理測試在警察選拔中的運用存在著一些不足。其中最突出的是心理測試理論上的統(tǒng)一性問題。個體的心理品質是素質性的還是環(huán)境訓練的結果,是穩(wěn)定的還是塑造的,對于這些疑惑,可以用人格素質論、社會化理論及訓練適應論的觀點來解釋。這些觀點的差異導致了人們對警察選拔中心理素質的測試穩(wěn)定性與準確性的懷疑。與之相聯(lián)系的另一問題是,在警察選拔中,作為警察及優(yōu)秀警察必須具備的核心心理品質及其標準并不是非常明確,也沒有完全得到警察選拔程序上的認可。也即,當前西方警察選拔中的核心心理品質的認定對于警察選拔并不是絕對意義上的結論性標準[3]。這種不甚完善的狀況還需要警察心理學家與警務工作者在研究與實務中經過更多的縱向研究與回顧性考查加以確信而建立統(tǒng)一、明確的標準。

      二、警察心理訓練

      警察選拔只是成為合格警察的基礎;科學的訓練是造就合格與優(yōu)秀警察的必要條件。所經歷訓練的角色與類型對于警察有效與高效地完成警務工作意義重大。

      西方警察訓練中,美國心理學家的加入較早,甚至在20世紀50年代就有介入,但系統(tǒng)地參加訓練工作是在20世紀的六七十年代(有的學者認為此與行為主義心理學在美國的盛行及當時的美國犯罪形勢緊張有密切的聯(lián)系)。英國及其他歐洲國家的心理學家在警察訓練中擔任指導角色出現(xiàn)在20世紀80年代。如英國倫敦的皇家警察訓練計劃(1982年)中心理學家為新招募警察設計的“個體意識訓練”(HAT:human awareness training, 后改進為警察技能訓練PST:police skills training)就是一個具有典型意義的研究與實踐代表項目(Hollin,1989)。endprint

      西方各國警察訓練中的心理訓練并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但基本包括三大領域:人際間技能、自我意識(職業(yè)喚醒水平)與處理社區(qū)關系的能力。與之相配套的是訓練中與訓練后的評價(問卷與實務活動評價)。訓練的時間包括集中訓練期與見習期,大約15個月的時間。其中有兩次前后對照比較的問卷式自我報告評價與階段性的實務活動評價。英國個體意識訓練(HAT)的研究表明,警察心理訓練的現(xiàn)有成效主要體現(xiàn)于社交性焦慮水平的下降與人際交往技能的提高;同時提示,警察心理訓練應該著力加強在促進警察對于受害人的移情能力(同情心)、自我評價以及自我喚醒水平等方面的成分訓練(Horncastle, Bull, 1989,1994)。

      當今西方在警察心理訓練中的最新研究與實務成果是模擬訓練與浸入式學習。模擬訓練是在行為主義心理學操作性條件反射原理的基礎上,旨在加強警察的心理素質與靈活有效的警務能力,通過模擬情境的反復練習、強化與修正而實現(xiàn)警務技能高效化的訓練模式。在訓練中不僅特別強調有效行為模式的練習、強化,而且注重有效行為與適當職業(yè)意識、合理認識決策與行為模式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促使警察在復雜化的實戰(zhàn)情景中能夠靈活運用。如今,模擬訓練可以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模擬多種警務情景,直觀地實現(xiàn)逼真的訓練。如此,一方面,可以大大地提高警察角色的塑造與偵查技能的形成;另一方面,可以迅速地訓練團隊合作與決策訓練能力。由于采用了訓練信息的及時記錄與互動技術,使得模擬方案要素的更新、及時準確地反饋與重新修正成為可能。如對謀殺、強奸、搶劫、縱火、劫持、危機談判等不同犯罪類型案件的偵查技能的訓練(模擬案件加上真實案件的模擬重現(xiàn)),能夠較高效地實現(xiàn)特定警務人員相應技能的提升。而針對警察抗壓力的堅強性與冷靜性等核心心理品質的浸入式訓練方案(immersive police training)則可以設計出高復雜性、高危機性與重復失敗的訓練方案(挫折方案),以造就警察在面對失敗時的經驗、體驗(行為習慣化技術),掌握自我調節(jié)的心理策略、方法。另外,浸入式訓練中的角色互換(甚至于警察角色與犯罪者、受害者角色的互換)與事后團體討論中對具體情景技能的廣泛質疑、交流探討也能較好彌補模擬訓練中的相對簡單性困境。

      三、警察應激與管理

      應激的概念自20世紀50年代由加拿大生理心理學家塞耶爾(H. Selye,1956)從生理學角度引入健康領后便一直受到健康心理學家的廣泛關注。許多心理學家都從環(huán)境刺激與個體反應兩個方面來理解、應用應激的概念。應激反應通常區(qū)分為生理反應、心理反應與行為反應三個維度。警察作為特殊職業(yè),應激的特殊性與高風險性使得警察心理應激的研究與應用尤其具有重要的價值。

      警察是公認的高危險職業(yè)。警察職業(yè)帶來的高應激水平嚴重地威脅警察的身心健康、生活質量與工作效能,其中工作效能的降低表現(xiàn)為無法專心工作,甚至工作倦怠、放棄工作。

      早期的警察應激研究是以生活事件量表(SRRS,Holmes, Rae,1967)為主要工具展開,主要考查警察經歷的生活事件(43項)的狀況及其對身心的影響力(健康的預測指標)。隨后發(fā)展出針對警察特殊職業(yè)的應激關鍵事件量表,它包括警察生活與工作中經常遇到的144項應激事件(Sewell, 1983)。顯然,應激事件的針對性大大推動了警察應激的應用研究。

      在此背景下,西方警察應激研究中提出了較有應用性、適應性的警察應激源二維度模式:內部—外部應激、任務指向—個體指向應激[4]。警察的外部應激源主要包括對于警察隊伍或特定案件的公眾負面意見、消極的新聞報道與對法院判決的不滿意;警察的內部應激源主要涉及對訓練與獲得報酬的不滿意;警察的任務指向應激源集中于警察局工作的性質,包括工作的危險性與開展調查、偵查的案件的類型(如調查兒童受虐案件的警察往往會引發(fā)較高水平的持續(xù)應激狀態(tài));警察個體指向的應激源主要包括警察對自我能力、培訓、安全感與成就關注(Cooper,1982)。不同等級的警察具有典型代表意義不同的應激源:較高等級警察的應激主要指向工作負荷等任務壓力,而較低等級的警察應激則主要涉及他們在日常工作中必須面臨的危險事件(暴力傷害,或對自己或家人的生命威脅);當被要求主觀評價他們日常生活與工作面臨的45種情景時,排列最高等級的應激是被恐怖分子劫為人質,而最低等級的應激是需要進入陌生人的家中進行調查(Gudjonsson, Adlam, 1983)。

      由于警察職業(yè)的特殊性而帶來的應激源的特殊性,世界各國對于警察應激對警察人員及警察職業(yè)效能的影響力都給予很大的重視,由此開展了警察心理健康與應激對策的研究。

      警察應激的管理可以在個體層面與機構層面上展開,但西方傳統(tǒng)上傾向于強調機構層面對應激管理的作用;在實際作用上,機構層面的力量確實發(fā)揮著更為明確的功效。其中,警察職業(yè)應激管理方法中五項有效機構要素得到驗證:應對應激的訓練、得到上級警官的支持、更好地熟悉警務程序、改善警察機構與社區(qū)民眾的關系與減少官僚機構的人為障礙等(Gudjonsson,1983,1989)。令研究者感到吃驚的是,近三十年來,西方的警察人員并沒有認可心理咨詢與危機干預措施作為應激管理所起的作用。此與警察的特定文化緊密相聯(lián)系,即西方警察文化中普遍存在“尋求心理咨詢專業(yè)人員的幫助是自己無能的表現(xiàn)”的意識(Miller,1995)。

      西方警察應激管理得到廣泛支持的理論模式是應激源二維度模式:警察的應激包括內部—外部應激、任務指向—個體指向應激,它們特定的工作任務與警察級別發(fā)揮著差異性的影響力。以此為基礎的警察應激管理的應用技術包括心理訓練中對應激源預測力訓練、對應激事件控制力訓練,以及應激事件發(fā)生后的干預技術[5]。

      心理訓練中的應激源預測訓練,是讓警察了解警察活動中必然遇到的、具體的任務應激源、個體生活事件應激源,并從主體要素與主體外要素的角度去分析理解它們。這種事先(真實應激發(fā)生之前)獲得的間接經驗式、模擬式的心理準備,對于警察在任務與生活中遇到真實應激時產生的消極反應有較好的預防與緩沖作用。與之相聯(lián)系的是對應激事件的控制力訓練,即警察人員系統(tǒng)地學習、掌握(知識獲得與行為方式練習)在必然遇到的應激事件中應采取的恰當?shù)摹⒂行У膽獙Ψ绞?、技術,這些具體而針對性的應對方式、技術,通過簡單而明確的心理方案(信念支持、行為反應與言語暗示三維指向)為應激反應提供預備方案。這些具體的應對方式包括來自心理應激管理中的應對方式的擴展與延伸:放松技術、換位思考技術、角色訓練技術、時間與項目管理技術、情緒克制技術、冷靜緩沖技術、頭腦風暴技術、團隊支持技術等。endprint

      警察應激管理中的心理干預技術是針對應激事件發(fā)生后(常常是危機的應激事件發(fā)生后)的緊急心理干預技術,以及時防止、減小應激的消極反應后果。現(xiàn)在較為成熟的技術為危機事件應激傾訴(CISD: 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debriefing):經歷災難事件或者危機事件的警察當事人向警察心理學家(或心理咨詢小組)自由而詳細地匯報自己經歷的事件細節(jié)、感受與自己的觀點;由警察心理學家或心理咨詢小組對其呈現(xiàn)的或隱含的觀點、體驗與行為反應進行風險評估與應對指導。其作用包括經歷創(chuàng)傷后的傾訴、關愛(心理支持)與風險評估、風險對策兩大方面。實際證明,危機事件應激傾訴能夠大大降低警察經歷危機事件后的心理傷害,對于警察形成適應性的應激應對策略具有積極的幫助,并具有較長時間的心理免疫效果(對日后應激的正向引導作用)[6]。

      四、警察文化影響力

      警察工作是一個特殊的職業(yè),警察隊伍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工作任務的高危險性與以男性為主體的群體形成了一種具有明顯堅強性、堅韌性的意志品質與“強烈的男子氣概的精神”。這種傳承而來的職業(yè)文化直接對警察成員的心理世界與行為模式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堅強性特征的文化使得警察的自信心與自我效能得到良好的發(fā)展,并在任務中勇敢地表現(xiàn)自己,這種積極的心理氛圍極大地推動著警察優(yōu)良品質的形成。同時他們能夠時時刻刻體會到警察團隊的堅強力量,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但是,當他們真實面對挫折或應激事件而引發(fā)消極應激反應時,“堅強的意志”使得他們不會在同事之間談論與分享自己或同事的消極體驗或者尋求幫助,因為這樣做會被警察文化標定為“無能”“脆弱”“失敗”。相應地,警察在遭遇心理問題時多數(shù)不會主動甚至于不意愿去尋求心理專家的幫助(Brown,2000;Ainsworth,2002)。即使在經歷危機事件后被要求進行的應激傾訴(匯報與咨詢)中,警察往往會產生強烈的心理阻抗,這種來自警察文化作用下的強烈自我防御機制會嚴重地阻礙應激干預的進程與效果。這一情況在心理咨詢的初期尤為明顯。

      研究表明,警察文化的這種雙面性特征,具有強烈而持久的效果,它彌散在警察的認知、情感、意志與人格品質、行為模式的各個方面,而且警察文化的這種消極作用常常是以意識或者潛意識的方式發(fā)生的(Stephens,1997)。它需要在警察的心理訓練與應激管理中加以注意,尤其注意其在應激干預中有意識地化解或減弱的消極的阻抗作用。如在警察文化中傳遞堅強性格與心理幫助之間的恰當關系(如“尋求幫助并不代表自我的無能與失敗”),心理學專業(yè)知識與技術對心理訓練、工作效能及心理健康的價值。

      五、小結

      隨著警察心理學家加入與心理學技術的運用,警察訓練中的心理訓練已經成為各國普遍接受的項目。以人際技能、職業(yè)意識與特定心理品質為核心要素的心理訓練項目正得到警察訓練與實務的檢驗與逐步推廣。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模擬訓練與浸入式學習對于特定的角色形成、技能練習具有良好的效果。但警察心理訓練需要進一步與整體的警察訓練程序、警察實務緊密配合;也需要探討具有核心價值的心理品質在警察文化中的變化過程。

      警察的高風險讓警察成員經常性地面對應激事件,應激的心理干預體現(xiàn)出了心理對策與技術的重要性。其中總的趨勢是漸漸放棄了深度的心理分析(如精神分析傾向的技術只是在少數(shù)的來訪對象上運用),而選擇了行為主義、行為主義與認知學派相結合的客觀、務實技術。與此同時,特定犯罪類型或工作情境的應激與應激對策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以確認具有高效價值的策略與技術。

      警察文化是特殊的影響力量,具有雙面性。需要利用警察文化的力量,進一步培育積極的文化支持環(huán)境,如堅強性、堅韌性的品質,也需要面對警察文化中的消極方面,改變一些不當?shù)挠^點,消除“尋求心理咨詢專業(yè)人員的幫助是自己無能的表現(xiàn)”的錯誤觀念,幫助警察認識到接納警察心理咨詢、心理干預在警察職業(yè)中的必要性。

      近四十年來,西方警察機構對心理學知識與技術越來越體現(xiàn)出開放的態(tài)度,在警察心理選拔、心理訓練與心理干預等領域取得了積極的成效。警察心理學家與警察機構的合作,將心理學及行為科學知識、技術與警察實務、實踐經驗的緊密結合是推動警察職業(yè)與警察心理學積極發(fā)展的智慧之道。

      注:本研究得到教育部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2013-693)的資助。

      參考文獻

      [1] Bartol C R. Police psychology: Then ,now and beyond[J]. Criminal Justice and Behaviour, 1996,23:70-89.

      [2] Ainsworth P B. Psychology and policing[M]. Cullompton, Devon: Willan, 2002.

      [3]Bull R, Horncastle P. Evaluation of police recruit training involving psychology[J].Psychology ,Crime and Law, 1994,1:143-149.

      [4]Toch H. Stree and Policing[M].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2.

      [5] Brown J M, Campbell E A. Stress and policing: Sources and strategies[M]. Chichester: Wiley, 1994.

      [6]Ross L, Alison L. 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debriefing and its effects on coping strategies anger in a sample of Australian police station officers involved in shooting incidents[J]. Work and Stress, 1999,13(2):144-161.endprint

      猜你喜歡
      心理訓練綜述
      SEBS改性瀝青綜述
      NBA新賽季綜述
      近代顯示技術綜述
      跆拳道心理訓練方法探討
      柔道運動員賽前心理訓練初探
      體校訓練中撐竿跳高運動員的心理訓練研究
      青少年女子舉重訓練負荷探討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校園足球運動員賽前心理障礙成因探析
      Progress of DNA-based Methods for Species Identification
      珠海市| 修文县| 吉安县| 琼海市| 高阳县| 湖南省| 布尔津县| 赤城县| 乌兰察布市| 秭归县| 石棉县| 南木林县| 佳木斯市| 泌阳县| 资溪县| 恩施市| 丹棱县| 利辛县| 仁寿县| 孟村| 白城市| 巍山| 六盘水市| 潜江市| 寿宁县| 满洲里市| 西林县| 永定县| 宜川县| 新河县| 榕江县| 桓仁| 新乐市| 东乌| 苍南县| 北流市| 乌拉特后旗| 璧山县| 高青县| 东台市| 长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