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邦
(五邑大學,廣東江門529020)
論嶺南心學
劉興邦
(五邑大學,廣東江門529020)
嶺南心學是陳白沙開創(chuàng)、湛甘泉集大成的心學學術派別。陳白沙建構(gòu)了以心為主的“自得之學”的心本論,實現(xiàn)了明代程朱理學向明代心學的轉(zhuǎn)變。湛甘泉建構(gòu)了以心為主的“隨處體認天理”的心本論,形成了與王陽明心學不同的另一條心學路線。嶺南心學的核心思想是心無內(nèi)外、理無內(nèi)外的內(nèi)外合一之學,而與程朱理學“偏于外”的支離之學和王陽明心學“偏于內(nèi)”的支離之學相區(qū)別。
嶺南心學;心主體;心本體;內(nèi)外合一
嶺南心學是由明代嶺南心學思想家陳白沙開創(chuàng)、湛甘泉集大成的嶺南地區(qū)的心學學術派別。陳白沙構(gòu)建了“為學當求諸心”的心學思想體系,創(chuàng)立了江門學派,實現(xiàn)了明代理學向心學的轉(zhuǎn)變,成為嶺南心學的開啟者。湛甘泉繼承和發(fā)展了陳白沙心學思想,建構(gòu)了“吾所謂天理者,體認于心,即心學也”的心學思想體系,創(chuàng)立甘泉學派,形成了與王陽明心學不同的另一條明代心學思想路線,成為嶺南心學的集大成者。由陳白沙開創(chuàng)、湛甘泉集大成的嶺南心學具有獨特的心學學派性質(zhì)、學術特征和歷史地位。本文就嶺南心學的學派性質(zhì)、學術特征及歷史地位作些分析,以就教于學術界。
一
明代嶺南心學思想家陳白沙建構(gòu)的哲學體系屬于心學思想體系,創(chuàng)立的江門學派屬于心學學術派別。陳白沙說:“為學當求諸心必得。所謂虛明靜一者為之主,徐取古人緊要文字讀之,庶能有所契合,不為影響依附,以陷于徇外自欺之弊,此心學法門也?!保?]68在這里,陳白沙明確地提出了“心學法門”的概念。所謂“心學法門”是指其哲學體系是心學思想體系,其為學方法也是心學的方法,“心學法門”表明其哲學體系和為學方法是統(tǒng)一的,有什么樣的哲學體系就有什么樣的為學方法,其為學方法是建立在哲學體系之上并為其哲學體系服務的。陳白沙關于哲學體系與為學方法統(tǒng)一性的看法具有一定的真理性。陳白沙哲學體系是心學思想體系,“所謂虛明靜一者為之主”就表明了其哲學體系是以心為主的心學思想體系。“虛明靜一者”指的是心,其學以“虛明靜一者”為主,表明了心在其哲學體系中的主要地位。陳白沙哲學思想體系不是以理為主,也不是以氣為主,而是以心為主,表明白沙哲學屬于心學。白沙哲學的為學方法是心學的方法?!盀閷W當求諸心”的方法是一種反省內(nèi)求的心學方法,但白沙哲學不僅僅是反省內(nèi)求的心學方法。白沙哲學在“求諸心”的反省內(nèi)求的基礎上,也注重“徐取古人緊要文字讀之”的向外求索的方法,因此可以說白沙哲學的為學方法是內(nèi)外合一的方法。白沙哲學內(nèi)外合一的為學方法是在克服程朱理學與陸九淵心學的為學方法的基礎上提出來的。程朱理學的為學方法是“即物窮理”的外在方法,白沙哲學認為程朱理學的為學方法是“徇外”的方法。陸九淵心學的為學方法是“先立乎其大”的內(nèi)在方法,白沙哲學認為陸九淵心學的為學方法是“自欺”的方法。白沙哲學的為學方法不受程朱理學和陸九淵心學的為學方法的影響,也不依附其中的任何一種方法,白沙哲學的為學方法是在“求諸心”的基礎上“徐取古人緊要文字讀之”的內(nèi)外合一的方法,這是白沙哲學的法門。
白沙哲學屬于心學,心在白沙哲學中具有什么樣的含義?“虛明靜一者為之主”表明“心”在白沙哲學思想體系中具有主體、主宰的意義。心的主體、主宰意義表現(xiàn)在心與身、心與事、心與理等的關系中。在心與身的關系中,“心寓于形而為主。”[1]237心寓于人的形體之中而主宰人的形體,它表明了心的主宰意義。在心與事關系中,“事物雖多,莫非在我?!保?]55天下萬事萬物都不離我(心)而存在,表明心對萬事萬物具有決定性價值,突出心對萬事萬物的主宰意義。在心與理關系中,“君子一心,萬理完具。”[1]55萬理具于一心,表明心對理的主宰意義。
在白沙哲學體系中,心不僅是主體之心,心是萬事萬物的主宰;心還是道德之心(本心),它是天地萬物的本體。“仁,人心也。充是心也,足以保四海;不能充之,不足以保妻子。”[1]28心是人的仁義之心,即人的道德本心。人的道德本心是人所特有的,是人與動物區(qū)別的根本標志?!叭司咂叱咧|,除了此心此理,便無可貴,渾是一包膿血裹一大塊骨頭。饑能食,渴能飲,能著衣服,能行淫欲。貧賤而思富貴,富貴而貪權勢,忿而爭,憂而悲,窮則濫,樂則淫。凡百所為,一信氣血,老死而后已,則命之曰‘禽獸’可也?!保?]61人的道德本心是最具有價值的,它體現(xiàn)了人的本質(zhì)特征,使人與動物區(qū)別開來。人的道德本心雖然是人的形體所具有的,但它可以超越人的形體乃至天地萬物而存在天地萬物之上?!吧砭尤f物中,心在萬物上?!保?]517超越天地萬物之上的心就是天地萬物的本體?!肮湃私袢藷o不同也。同其心不同其跡可也,同其歸不同其入可也。入者,門也;歸者,其本也?!保?]65這個本體之心是古今之人共同具有的,它超越天地萬物而成為天地萬物的本體。
在白沙哲學思想體系中,心雖然是身、物、理的主宰,但心與理、心與物、心與身是合一的。在白沙哲學思想體系中,心與理是合一的。理在白沙哲學思想中主要是指人的道德理性?!胺蛱煜轮?,至于中而止矣。中無定體,隨時處宜,極吾心之安焉耳?!保?]125理是“吾心之安”的中正之理,是人的道德理性?!叭司咂叱咧|,除了此心此理,便無可貴,渾是一包膿血裹一大塊骨頭?!保?]61理與心具有相同的含義,它們都是人的道德理性。理除了具有人的道德理性的含義之外,理還具有物理的含義?!绑w認物理,稽諸圣訓。”[1]145“物理”在白沙哲學思想中稱為“天道”,道德理性稱為“圣道”?!疤斓乐翢o心。比其著于兩間者,千怪萬狀,不復有可及。至巧矣,然皆一元之所為。圣道至無意。比其形于功業(yè)者,神妙莫測,不復有可加。亦至巧矣,然皆一心之所致?!保?]57不論是“天道”還是“圣道”,它們都是“理”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在白沙哲學思想中,心與理是合一的、不可分割的?!熬右恍?,萬理完具?!保?]55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之理不離心而存在,它就存在于心之中,它也存在于事物之中?!叭耍ㄐ模┎荒芡馐拢虏荒芡饫??!保?]55心不能離開事物而存在,心也不能離開事物之理而存在。心與事合,心與理合,而形成心無內(nèi)外、理無內(nèi)外的內(nèi)與外合一關系。“(心)終日乾乾,只是收拾此(理)而已。此理干涉至大,無內(nèi)外,無終始,無一處不到,無一息不運,……此理包羅上下,貫徹終始,滾作一片,都無分別,無盡藏故也?!保?]217心與理滾作一片,融為一體,沒有分別,沒有終始,這就是心與理的合一關系。在白沙哲學思想中,心具有本體的含義,心收拾理,與理滾作一片之后,理也具有本體的含義而上升為天地萬物的本體了。“道至大,天地亦至大,天地與道若可相侔矣。然以天地而視道,則道為天地之本?!保?]54道作為天地萬物的本體是超越天地萬物之上而存在的?!暗莱螝庠獰o一,人與乾坤本是三”。[1]499白沙哲學中有道本體論的思想,但不能把白沙哲學歸結(jié)為道本體論,因為白沙哲學思想中的道本體論是從屬于心本體論的,是建立在心本體論思想之上的?!笆枪实酪舱撸晕业弥?,自我言之,可也。”[1]131道只有從心的層面去把握才有意義。道本體論也只有從心本體論的層面去理解才有意義。
在心與物(事)的關系上,白沙哲學認為心與物(事)是合一的。白沙哲學中的事與物往往聯(lián)系在一起,表示其客觀的存在之物。“天下事物,雜然前陳。事之非我所自出,物之非我所素有,……然事必有所不能已,物必有所不能無,來于吾前矣,得謂與我不相涉耶?”[1]55白沙哲學雖然承認事物的外在性、客觀性,但認為外在的客觀事物是與心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得謂與我不相涉耶。”[1]55“事物雖多,莫非在我?!碧煜率挛锊荒茈x開我(心)而存在。我(心)也不能離開事物而存在?!叭耍ㄐ模┎荒芡馐?,事不能外理?!保?]517心不能外在于事物而存在,心就內(nèi)在于事物之中,心與事物是一體的。理不能外在于事物而存在,理也內(nèi)在于事物之中,理與事物合為一體。在心與形、即人的精神與人的形體的關系上,白沙哲學認為人的精神與人的形體是合一的?!按松硪坏?,精神具隨?!保?]55心雖然依賴人的形體而存在,但心對人的形體具有主宰作用?!靶脑⒂谛味鵀橹鳎魇渲?,反亂于氣,亦疾病之所由起也。今人惟知形體之為害,而不知歸罪其心,多矣。”[1]237心寓于人的形體之中,對人的形體起主宰作用,心如果失去了對人的形體的主宰作用,人的形體就會產(chǎn)生各種疾病。通過對心與理、心與事、心與形的關系的分析,心與理、心與事、心與形是合一的。但在心與理、心與事、心與形的合一關系中,心在白沙心學中處于核心的地位,心始終處于主導地位而具有核心的價值。天地之中的萬事萬物因心而存在,因心而具有自身的價值?!疤斓匚伊?,萬化我出,宇宙在我矣?!保?]217因此,我們主張白沙哲學是心學。
二
湛甘泉是陳白沙的衣缽傳人,湛甘泉繼承和發(fā)展了陳白沙心學思想,成為嶺南心學的集大成者。湛甘泉建構(gòu)的哲學思想體系是心學思想體系,湛甘泉創(chuàng)立的甘泉學派屬于嶺南心學的學術派別,湛甘泉給心學以明確的定義?!笆ト酥畬W,心學也。如何謂心學?萬事萬物,莫非心也?!保?]529湛甘泉認為圣人之學是心學。但心學的實質(zhì)含義是相對于心與萬事萬物的關系來說的。萬事萬物莫不因心而存在,莫不因心而具有價值和意義,這是甘泉心學的本質(zhì)含義,湛甘泉的“萬事萬物,莫非心也”的心學思想是對陳白沙的“事物雖多,莫非在我”的心學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從“事物雖多,莫非在我”到“萬事萬物,莫非心也”是一脈相承的,它體現(xiàn)了嶺南心學的學派特征。在此基礎上,湛甘泉把其哲學思想的核心命題歸之于心學?!拔崴^天理者,體認于心,即心學也?!保?]901“隨處體認天理”是湛甘泉哲學思想體系的核心命題,湛甘泉把“隨處體認天理”歸之于心,顯示了其心學的內(nèi)在含義,它與陳白沙的“為學當求諸心必得”的“心學法門”是一脈相承的。陳白沙充分肯定了“隨處體認天理”心學思想命題。“日用間隨處體認天理,著此一鞭,何患不到古人佳處也?!保?]193陳白沙之所以充分肯定了“隨處體認天理”思想命題,是因為“隨處體認天理”就是“自得于天理”,它體現(xiàn)了嶺南心學的本質(zhì)特征。當然,湛甘泉把“隨處體認天理”歸入于“體認于心”的心學方法,并不認為“隨處體認天理”僅僅是內(nèi)在的方法,它也包含了外在的方法,是內(nèi)外合一的方法。就象陳白沙在提出“為學當求諸心必得”之后,緊接又提出了“徐取古人緊要文字讀之”,主張內(nèi)與外合一的方法。湛甘泉在提出“體認天理于心”之后,接著提出了向外體認的思想。“吾之所謂隨處云者,隨心、隨意、隨身、隨家、隨國、隨天下,蓋隨其所寂、所感時耳?!保?]843湛甘泉“隨處體認天理”的心學思想是內(nèi)外合一之學,它體現(xiàn)了從陳白沙心學到湛甘泉心學的嶺南心學內(nèi)外合一之學的特征。
甘泉哲學是心學。心在甘泉哲學中的含義是什么?心在甘泉哲學思想體系中有主體心和本體心的兩層含義。湛甘泉說:“氣之精靈中正處即心?!保?]529這里,“氣之精靈”指的心是知覺之心,它是主宰意義的心?!皻庵姓敝傅男氖堑赖轮?,它是本體意義的心。對于主宰意義的認知之心,湛甘泉在其哲學思想體系中多有論述,他認為認知之心就是人的精神?!昂沃^心,人之神明是也?!保?]“人之神明”具有“至虛應變”的作用。“謂心何如?至虛應變而已者也?!保?]卷17心的這種至虛應變的作用,實際上就是心的認知作用?!靶闹賱t思,思者,心之知覺也?!保?]卷1心的知覺作用具有主宰的含義,它就是主宰意義的心,它對于人的形體,對于天地萬事萬物具有主宰的作用?!敖穹蛉酥簧?,主之惟心思?!保?]467心對于人的形體的各個部分具有主宰、主導作用。“夫天地之生人,與是心,所以御是形也,非以御于形也?!保?]卷26心不僅對人的形體具有主宰、主導作用,而且對天地萬物也具有主宰、主導作用?!昂沃^心學?萬事萬物莫非心也?!保?]卷14“萬事萬物莫非心”是指心對萬事萬物具有主導、主宰作用,萬事萬物因心才具有價值和意義?!案嗜釉唬骸问露切囊??故有是實心,則有是實事。有其心而無其事者,吾未之聞也;無其心而有其事者,亦未之聞也?!保?]681心對事具有主宰作用,構(gòu)成了心與事相即不離的關系。有其心則有其事,任何事都離不開心的主導作用,離開心的主導作用的事是不存在。
心不僅是主宰意義的認知之心,心也是具有道德理性的本心?!叭?,人心也,天理也。”[2]770人心就是人的本心,即仁義之心,即天理?!胺蛐囊舱撸斓乱?,生意根本之類也;……夫仁義禮智,天德也,擴之至于足以保四海,王道備也。”[2]485仁義禮智之心,是人的道德本心。仁義禮智的道德本心是超越宇宙時空而存在的,它是宇宙萬物的本體之心。“故上下四方之宇,古今往來之宙,同一天地,同一氣也,同一心也。是故堯舜之心,即禹、湯、文、武之心;禹、湯、文、武之心,即孔孟之心;孔孟之心,即周、程之心;周、程之心,即白沙先生之心;白沙先生之心,即侍御吳君之心。初無二心,初無二道,在覺而存之者耳矣?!保?]781心不僅超越天地萬物,而且還存在于天地萬物之中,構(gòu)成了心無內(nèi)外的內(nèi)與外合一的甘泉心學思想體系。“故心也者,包乎天地萬物之外,而貫夫天地萬物之中者也。中外非二也。天地無內(nèi)外,心亦無內(nèi)外,極言之耳矣?!保?]538湛甘泉“心無內(nèi)外”的內(nèi)外合一的心學思想是對陳白沙“心無內(nèi)外”的心學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它體現(xiàn)了嶺南心學“內(nèi)外合一”之學的理論特色,從而與程朱理學“偏于外”和陸王心學“偏于內(nèi)”的內(nèi)外割裂的支離之學相區(qū)別。“夫所謂支離者,二之之謂也。非徒逐外而忘內(nèi),謂之支離也;是內(nèi)而非外者,亦謂之支離也,過猶不及耳,必體用一原,顯微無間,一以貫之,斯可以免也夫!”[5]549
在甘泉哲學思想體系中,心與理、心與物、心與身的關系如何呢?在上文分析心的主宰意義時,我們分析了心與物、心與身的關系。在心與形的關系中,“夫天地之生人,與是心,所以御是形也,非以御于形也?!保?]卷26心駕御形、主宰人的形體,不是人的形體駕御、主宰心。在心與物(事)的關系中,“故有是實心,則有是實事?!保?]681任何事物都離不開心的參與、主導,離開心的參與、主導的事物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心與事是相即不離的合一關系。“心包乎事物之外,事物行乎心之中,內(nèi)外合矣?!保?]895在心與理的關系中,心與理是合一的。“蓋物我一體,理無內(nèi)外,萬物皆備于我之說盡之矣。然謂之在物為理則不可,此理畢竟在心,通貫乎萬事萬物?!保?]卷8湛甘泉認為理在于心,理不在物。理在于物是程朱理學的思想。程朱理學主張格物窮理,通過格外物之理以啟發(fā)心中的理,湛甘泉認為理就在心中。可是,湛甘泉并不否認外物之理的存在,他認為心中之理就是天地萬物之理。在甘泉哲學思想體系中,理主要是道德性的理,不是知識性的理,理的內(nèi)涵主要是仁義禮智?!坝拗^天理二字,千圣千賢大頭腦處,堯舜以來至于孔孟,說中說極,說仁義禮智,千言萬語,都已該括在內(nèi)?!保?]851仁義禮智之理就內(nèi)在于人的心中,是每個人都具有的?!疤炖矶郑巳斯逃?,非由外鑠。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故‘人皆可以為堯舜,途之人可以為禹’者,同有此耳。故途之人之心即是禹之心,禹之心即堯舜之心??偸且恍?,更無二心。初學之于對圣人,同此心,同此一個天理,雖欲強無之又不得?!保?]890理雖然是心中之天理,但當心與外在事物接觸時,又表現(xiàn)為外在事物之理?!吧w心與事應,然后天理見焉。天理非在外也,特因事之來,隨感而應耳。故事物之來,體之者心也。心得中正,則天理也?!保?]845在湛甘泉哲學思想中,心是無內(nèi)無外、內(nèi)外合一的。“夫道無內(nèi)外,內(nèi)外一道也;心無動靜,動靜一心也。故知動靜之皆心,則內(nèi)外一。內(nèi)外一,又何往而非道?合內(nèi)外,混動靜,則澄然無事而后能止。”[2]826在湛甘泉哲學思想體系中,心是內(nèi)外合一之心,理是內(nèi)外合一之理,它體現(xiàn)了內(nèi)外合一的嶺南心學特征。
三
陳白沙開創(chuàng),湛甘泉集大成的嶺南心學奠定了其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地位,對嶺南學術思想乃至整個明代學術思想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陳白沙開創(chuàng)的嶺南心學在嶺南學術思想史上實現(xiàn)了儒學嶺南化向嶺南化儒學的轉(zhuǎn)變(這個轉(zhuǎn)變在本文不予論述),在明代學術思想史上實現(xiàn)了明代程朱理學向明代心學的轉(zhuǎn)變?!霸蛎鞒踔T儒,皆朱子門人之支流余裔,師承有自,矩矱秩然。曹端、胡居仁篤踐履、謹繩墨,守先儒之正傳,無敢改錯。學術之分,則自陳獻章、王守仁始。宗獻章者曰江門之學……,宗守仁者曰姚江之學。”[6]7222《明史》作者從明初的文化危機的角度,指出了陳白沙、王守仁實現(xiàn)了明代文化的轉(zhuǎn)變。明代初年,由于程朱理學居于統(tǒng)治地位,形成了“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的文化專制局面,造成了思想僵化、學術教條的文化危機。陳白沙從挽救明初思想文化危機的角度創(chuàng)立江門學派,實現(xiàn)了明代文化的轉(zhuǎn)變。與《明史》作者從明初文化危機的角度揭示白沙心學實現(xiàn)了明代文化轉(zhuǎn)變的原因不同,黃宗羲則從明代學術發(fā)展的層面揭示了白沙心學實現(xiàn)了明代文化轉(zhuǎn)變的原因?!坝忻髦畬W,至白沙始入精微。其吃緊功夫,全在涵養(yǎng),喜怒未發(fā)而非空,萬感交集而不動。至陽明而后大。”[3]78白沙心學的工夫在涵養(yǎng),這就是陳白沙所說的“為學當求諸心必得?!保?]68“求諸心”的涵養(yǎng)工夫是白沙心學的基本方法,這與朱熹理學“即物窮理”的方法是不同的。朱熹說:“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保?]20朱熹主張通過窮盡外在之物理以啟發(fā)人心中的性理,其方法是外在的,陳白沙稱之為“徇外”的支離方法。同時,白沙心學對朱熹理學“理本論”的理氣關系進行了改造,以顯示白沙心學理氣觀的特征。朱熹理學主張“理本氣具”,“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生物之具也?!保?]2755白沙心學認為,“天地間一氣而已,屈信相感,其變無窮?!保?]41理只是事物之理,“人不能外事,事不能外理。”[1]517白沙心學雖然提出了“通天下一氣”的思想,但并沒有走向氣本論。在白沙心學中,氣只是宇宙層面的概念,只有心才具有本體論的含義,“身居萬物中,心在萬物上?!保?]517因此,白沙心學不是理學,不是氣學,也不是“以理(道)與氣為本體”的心學,而是以心為本體的心學。
湛甘泉繼承和發(fā)展了陳白沙的心學思想,建構(gòu)了“隨處體認天理”的心學思想,形成了與王陽明“致良知”不同的另一條明代心學思想路線。黃宗羲雖然認為白沙心學與陽明心學都屬于心學范疇,但沒有認識到白沙心學與陽明心學是心學內(nèi)部的不同的路線?!坝忻髦畬W,至白沙始入精微?!陵柮鞫蟠?。兩先生之學,最為相近,不知陽明后來從不說起,其故何也。”[3]78王陽明從不提起陳白沙,是因為王陽明的心學思想與陳白沙的心學思想不同。這種不同以王陽明的“致良知”與湛甘泉的“隨處體認天理”表現(xiàn)出來。“先生(湛甘泉)與陽明分主教事,陽明宗旨致良知,先生宗旨隨處體認天理。學者遂以良知之學,各立門戶。”[3]876黃宗羲指出了王陽明與湛甘泉的學術分歧在于“致良知”與“隨處體認天理”,實際上王陽明的“致良知”與湛甘泉的“隨處體認天理”代表了明代心學內(nèi)部兩條不同的思想路線。湛甘泉的“隨處體認天理”是內(nèi)外合一的心學路線,湛甘泉說:“所謂隨處體認天理者,隨未發(fā)已發(fā),隨動隨靜,蓋動靜皆吾心之本體,體用一源故也。若謂靜未發(fā)為本體,而外已發(fā)而動以為言,恐亦歧而二之也?!保?]885“隨處體認天理”包括內(nèi)與外,已發(fā)與未發(fā)的功夫,是內(nèi)與外合一的功夫,“隨處體認天理”就是格物?!案裎镎?,即至其理也,意心身與家國天下,隨處體認天理?!保?]883王陽明的“致良知”是“偏于內(nèi)”的心學路線?!八^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之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保?]45“致良知”是把心中之良知推致于外在事物中,使心中的良知在每一事物顯現(xiàn)出來,從而使每一事物接受良知的規(guī)范。湛甘泉認為王陽明的推致良知于事事物物之中的功夫是“支離”之學?!笆枪手щx之弊生,是內(nèi)而非外也,重心而略事也,猶然不悟,反謂立本,誤矣。千百年來,道學不明,非此之故乎!故學者必內(nèi)外本末心事合一也,乃為孔孟之正脈?!保?]548湛甘泉“隨處體認天理”與王陽明“致良知”的不同,還在于湛甘泉繼承和發(fā)展了陳白沙“通天下一氣”的思想?!叭f物宇宙間,渾然同一氣?!保?]卷31宇宙萬物由氣構(gòu)成。在氣與理的關系上,湛甘泉同陳白沙一樣,認為理在氣中。“一陰一陽之謂道,外陰陽則道不可言矣,陰陽息則無以見道矣?!保?]卷2湛甘泉理在氣中的思想與陳白沙“事不能外理”的思想是一脈相承,是對朱熹“理本氣末”的“理本論”的改造。甘泉心學“萬物宇宙間,渾然同一氣”的思想與陽明心學是不同的,陽明心學很少有“氣學”的論述。相反,從白沙心學到甘泉心學都包含著“氣學”的思想,嶺南心學的氣學思想與程朱理學的氣學思想,與張載“氣學”思想以及明代羅欽順、王廷相的氣學思想也是不同的,它從一個側(cè)面體現(xiàn)了嶺南心學的特色和特征。
[1]陳獻章.陳獻章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7.
[2]湛甘泉.儒藏(精華編253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3]黃宗羲.明儒學案[M].北京:中華書局,1985.
[4]湛甘泉.湛甘泉先生文集[M].[出版地不詳]萬歷七年35卷本.
[5]湛甘泉.湛甘泉先生文集(影印本)[M].濟南:齊魯書社, 1997.
[6]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7.
[7]朱熹.朱子全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8]王陽明.王陽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責任編輯:劉嶺峰2572756826@qq.com)
On the Theory of the Philosophy of the Lingnan Mind
LIUXing-bang
(Wuyi University,Jiangmen 529020,China)
The philosophy of the Lingnan mind was initiated by Chen Baisha and epitomized by Zhan Ganquan.Chen Baisha constructed the naturalistic idea of mind named as“Self-satisfied Learning”and implemen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Neo-Confucianism to the philosophy of mind in the Ming dynasty.Zhan Ganquan developed the temperament theory based on“appreciating the natural principles anywhere”forming another philosophy of mind different from Wang Yangming.The core concept of the philosophy of the Lingnan mind is that there is no inside or outside in our mind and no reason either outside or inside.It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Cheng and Zhu’s Neo-Confucianism and Wang Yangming’s study of“being in the inside”.
the philosophy of the Lingnan mind;heart body,heart ontology;unity of inside and outside
B248.1
A
1008-018X(2015)06-0001-06
2015-09-10
廣東省社科基金項目“白沙心學與嶺南化儒學”的階段性成果(GD12CZX01)
劉興邦(1948-),湖南常寧人,廣東五邑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