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試論屈原的道家思想及其文化淵源
      ——兼論其一段學術史

      2015-04-18 12:04:28
      懷化學院學報 2015年9期
      關鍵詞:楚地遠游淵源

      王 瓊

      (貴州大學 人文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25)

      試論屈原的道家思想及其文化淵源
      ——兼論其一段學術史

      王 瓊

      (貴州大學 人文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25)

      從《楚辭》相關作品中可以看出屈原有著濃厚的道家思想,而這一思想的產(chǎn)生主要源于楚人的文化傳承。上世紀初相繼有學者論及屈原道家思想和楚文化的關系,但是學術傳承不明。梳理這段學術史,有助于把握屈原的道家思想,深化對其思想的認識,同時對于《楚辭》中一些是否為屈原作品的認識也有著積極的考辨意義。

      屈原; 道家思想; 文化淵源

      關于楚辭中屈原的道家思想及其文化淵源,古今論者可謂多矣。尤以新文化運動以來,傳統(tǒng)思想束縛被打破,對此問題的研究者更是層出不窮。學者們各成一說,難見其學術傳承,更易給后學者帶來研究困難。因此,欲探究屈原的道家思想,需先對這段學術史進行梳理。

      日本漢學家小柳司氣太是上世紀較早談及屈原道家思想的學者。他于1931年刊登在《東方學報》(東京第一冊)上的《文化史上所見之古代楚國》[1]一文,指出屈原《遠游》“道可受兮不可傳,其小無內兮其大無垠”及“載營魄兮登遐”分別與《莊子·大宗師》“道可傳不可受”及《老子》“載營魄抱一,能無離兮”相通、《漁父》中漁父辭云“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與《老子》“和光同塵”同為一種處世說。此文先通過歷史文獻,分析得出道家思想淵源的鬻子及發(fā)揮光大道家思想的老子、莊子、皆為楚人,而后再指出上述楚辭與道家著作相關處,實因作者并非想專論屈原與道家思想之關系,而是論證道家思想淵源于楚地這一觀點。但他所論反過來亦解答了屈原道家思想之來源問題,即楚地的道家思想。小柳司氣太是上世紀較早指出道家思想淵源楚地,且楚地道家是屈原作品中道家思想之來源的學者。該文刊行不久,即被當時清華學子李峻之翻譯成中文,于1933年收錄至《李峻之遺著》一書,馮友蘭為此書作序。

      1934年,馮友蘭先生所著《中國哲學史》上冊“楚人精神”[2]一節(jié)中,認為《天問》對于一切人神傳說加以質問,與《老子》《莊子》對一切傳統(tǒng)思想制度加以反對,皆由于楚人多有極新之思想。他在文末引小柳司氣太的內容為注,用小柳司氣太“道家淵源于楚地”這一結論來說明楚人之極新思想是由于楚地道家思想之影響。此書雖未對屈原與道家思想之關系展開論述,但馮友蘭先生受小柳司氣太的觀點啟發(fā),已注意到屈原與道家思想之關系。

      其后,亦有學者關注屈原之道家思想。陳寅恪先生于1950年發(fā)表在《嶺南學報》的《崔浩與寇謙之》[3]一文,由《晉書·孫恩傳》(注:孫恩為東晉道士)材料兩則:“恩窮戚,乃赴海自沉,妖黨及妓妾謂之水仙”、“其婦女有嬰累不能去者,囊簏盛嬰兒投于水,而告之曰:賀汝先登天堂,我尋后就汝”推測《離騷》篇末“從彭咸之遺則”,是道家自沉成仙思想之體現(xiàn),得出“《離騷》當與道家有關”的結論。陳的結論雖不屬創(chuàng)見,但為研究屈原與道家思想之關系提供了另一個思路,即屈原或受道家成仙思想影響。早在30年代,陳寅恪先生曾為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史》做了兩篇審查報告,對馮著評價甚高,陳寅恪先生上述結論是否受馮之啟發(fā)不可獲知。

      文革期間,學術界一片蕭索,鮮有談及道家與屈原之關系。文革結束后,馮友蘭先生以八十幾歲高齡開始寫作《中國哲學史新編》,在第一冊“老子和道家哲學體系的建立”及“稷下唯物派”[4]這兩章中,他對之前在《中國哲學史》書中未展開討論的屈原思想與道家思想之關系問題進行了詳細論述。在討論老子及其道家學說的建立時,馮友蘭先生繼承小柳司氣太的觀點,認為老子為楚人,道家與楚地深有淵源。其后論稷下唯物派,他認為道家在戰(zhàn)國時已向法家過渡,而過渡之任務則由稷下唯物派完成,戰(zhàn)國時屈原受稷下唯物派的影響,表現(xiàn)為他相信宇宙的根本是“元氣”,相信“精”“氣”說。馮友蘭先生還提出屈原《離騷》之“內美”“中正”,即道家所說的“內德”,亦即精氣。此屬創(chuàng)見,為解讀屈原形象提供了新角度。整本書論及屈原的道家思想,主要是為說明稷下派的思想在戰(zhàn)國有很大影響,但是卻給研究屈原道家思想的后學者提供了寶貴的借鑒。

      1983年,馮友蘭先生的學生涂又光在楚史研究會年會上發(fā)表了《論屈原的精氣說》[5],該文論及屈原的道家思想,多是繼承其師馮友蘭先生的觀點,但在文中未指明其學術源流。該文亦有一些新見,如涂又光認為屈原的名與字,是受稷下唯物派的“正”“平”“靈”等精氣說影響之體現(xiàn),屈原之所以會接受齊國稷下派的學術思想,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屈原對本國文化的認同,及道家思想之理想浪漫特質與屈原性格的契合,且因為齊國稷下思想屬于道家,楚是道家的故鄉(xiāng),屈原曾出使過齊國。這些觀點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有利于全面理解屈原的道家思想。涂又光先生作為馮友蘭先生的得意弟子,發(fā)揚老師之學說,自在情理之中,但作為研究楚國哲學史的學者,此文卻有失學術源流分明之傳統(tǒng)。

      上世紀末至本世紀初,從事中國道家道教及文學研究的張松輝教授也注意到了道家與楚辭及屈原的關系。他于2003年發(fā)表在船山學刊的《道家對先秦楚辭的影響》[6]一文,談到道家對屈原的影響時,其觀點與馮友蘭先生及涂又光先生的論說相近,應有借鑒兩位前輩學者的觀點,卻同樣未對學術傳承加以說明。值得一提的是,此文提出了最早對屈原進行評價的是道家,道家人物對楚辭的評價奠定了楚辭的歷史地位這一觀點,這提供了新的方式,即從道家后學評價接受楚辭的角度來看屈原的道家思想,使楚辭中屈原的道家思想之內容更為清晰易見,便于深入研究屈原道家思想及其文化淵源。

      自上世紀小柳司氣太最早提及屈原道家思想淵源于楚地道家這一觀點以來,經(jīng)馮友蘭、涂又光、張松輝等學者的相繼傳承和研究,屈原作品中濃厚的道家思想淵源于楚地道家文化這一觀點已基本成定論,這一段學術史的發(fā)展脈絡也得以撥云見霧?,F(xiàn)今還有一些材料,可以成為佐證這一定論的新材料,于此作一個補充:上世紀70年代以來,在楚地出土大量前屈原時代的簡帛資料,其中湖北郭店楚簡《太一生水》篇和上海博物館館藏楚簡《恒先》篇,被認為是荊楚傳習的十分珍貴的先秦道家佚籍。學者李零在《道家與帛書》書中指出馬王堆帛書《經(jīng)法》[7]為道家書。這些出土的道家竹簡和帛書說明,楚地在屈原以前已盛行道家思想,屈原的道家思想來自楚國道家文化的說法更為可信。

      楚辭中還有一些語句與一些道家類著作中的內容非常相近,是否可見屈原的道家思想,筆者限于學力有限,無法一一分析,現(xiàn)列舉如下,以待來者:

      1.《老子·十章》有“載營魄抱一”[14],而《遠游》有“載營魄而登霞兮”[8]。

      2.《老子·十二章》有“五色令人目盲”[14],而《遠游》有“五色雜而炫耀”[8]。

      4.《淮南子·原道訓》有“四時為馬,陰陽為御”[10],《莊子·天運》有“乘乎云氣而養(yǎng)陰陽”[11],而《九歌·大司命》有“乘清氣兮御陰陽”[8]。

      6.《管子·戒第》有“御正六氣之變”[9],《莊子·逍遙游》有“乘天地之正,以御六氣之辯”[11],而《遠游》有“餐六氣而飲沆瀣兮,漱正陽而含朝霞”[8]。

      7.《列子·天瑞》有“天有所短,地有所長”[16],《卜居》有“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8]。

      8.《莊子·天地》有“泰初有無無,有無名”[11],《遠游》有“超無為以至清兮,與泰初而為鄰”[8]。

      9.《莊子·天運》有“其心以為不然者,天門弗開矣”[11],《九歌·大司命》有“廣開兮天門,紛吾乘兮玄云”[8]。

      10.《莊子·大宗師》有“(道)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11],《遠游》有“道可受兮不可傳”[8]。

      結合諸家之說,及所舉楚辭與道家著作之一致處,不難得出屈原深受道家思想影響這一結論,而屈子之道家思想的源頭乃楚國本土的道家文化,我們可用此結論來考辨楚辭作品中哪些實為屈原所作。對此,學界討論主要是集中在《遠游》篇上。

      自清代學者始,否定《遠游》為屈原作品的學術觀點一直在學界占上風。這種觀點以《遠游》中多道家、神仙思想,而屈原一生在楚國,無由得知道家、神仙思想為主要依據(jù)。近有劉永濟《屈子非道家〈遠游〉非屈子所作》[17]一文,認為道家全生遠害和聽天由命的消極思想,與屈原的貞剛秉性及救國之熱情不合,故認為《遠游》亦非屈子所作。但是這些依據(jù)大多出于主觀推斷,實在難以令人信服。

      對此,有不少學者進行了駁斥:上世紀70年代馮友蘭先生就在《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一冊》一書中認為《遠游》為屈原所作無疑,因為屈原在當時所走的路線是法家革新、前進的路線,不是儒家的保守、倒退路線,《遠游》中有黃老之學不應成為非屈子所作的證據(jù)[4]。這是從屈子的政治立場方面來進行批駁,言之有理。其后有湯炳正先生贊同馮友蘭先生的說法,他在《楚辭今注》中指出屈原同漢代張良、賈誼等人一樣,都是黃老、刑名備于一身,積極用世與消極避世之思想兼而有之,不能因此說《遠游》不是屈原所作[18]。這兩位學者合理地駁斥了《遠游》非屈子作的觀點,學術界逐漸認同《遠游》實為屈作。

      80年代姜昆武先生撰有《遠游真?zhèn)无q》[19],論證了《遠游》思想與屈原整體思想一致、《遠游》的語言運用(文風、修辭、語法、韻律方面)與《離騷》《九章》基本一致,而《遠游》這些方面皆與司馬相如《大人賦》差異明顯,從而認為《遠游》為屈原作品無疑,為這一段學術爭議下了一個定論,姜亮夫先生十分認同此文所說,把該文收錄他的《楚辭學論文集》。后有湯璋平撰文《〈遠游〉應確認為屈原作品》[20],以楚地出土前屈原時代的竹簡、帛書、帛畫中都有《遠游》涉及的“服食”、“行氣”、“導引”術這些道家內容,且在楚辭其他篇中也有反映,從而認為《遠游》確認為屈原所作。該文材料新穎,有力地補充論證了《遠游》是屈原所寫這一觀點。

      現(xiàn)今學術界已比較認同《遠游》是屈原的作品。在明確了屈原與道家思想之淵源后,筆者認為《遠游》當為屈子所作。屈原作品中的道家思想,正說明了其思想的博大宏遠,以及對楚國文化的推崇和喜愛,兩千年后的今天仍讓楚地后學敬仰不已。

      [1]李峻之.李峻之遺著[M].北京:北京書局,1933:129-130.

      [2]馮友蘭.中國哲學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187.

      [3]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40.

      [4]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一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249-313,311.

      [5]涂又光.涂又光文存[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94-103.

      [6]張松輝.道家對先秦楚辭的影響[J].船山學刊,2003,2:82-84

      [7]李零.待兔軒文存[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314.

      [8]洪興祖.楚辭補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3:166,69,196,167,174-175,4-5,128,128,129,168,169,164,69,165頁,166,178,175,68,167.

      [9]黎翔鳳.管子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4:950,136,799,509.

      [10]何寧.淮南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2011:520,1101,18.

      [11]郭象注.成玄英疏.莊子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2013:414,223,404,284,11,230,282,136.

      [13]王利器.新語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6:37.

      [14]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jīng)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3:25,31,109.

      [16]楊伯峻.列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79:9.

      [17]劉永濟.屈賦通箋·箋屈余義[M].北京:中華書局,2007:224-225.

      [18]湯炳正.楚辭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79-180.

      [19]姜昆武.《遠游》真?zhèn)无q[J].文學遺產(chǎn),1981,3.

      [20]湯璋平.《遠游》應確認為屈原作品[J].中州學刊,2009,3:202-206.

      On Qu Yuan’s Taoism Thought and the Cultural Origins ——And on a Part of Academic History

      WANG Qiong

      (HumanitiesSchool,GuizhouUniversity,Guiyang,Guizhou550025)

      From the works related Songs of the South we can see that Qu Yuan has strong Taoism thought,which arises mainly from the heritage of Chu culture.At the beginning of the last century,several scholars talked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Qu Yuan’s Taoism thought and the Chu culture,but the academic inheritance was unknown.To comb this sort of academic history,we can hold Qu Yuan’s Taoism thought and understand his thought deeply.At the same time there has a positive meaning for us to judge some works whether they are Qu Yuan’s or not.

      Qu Yuan; Taoism thought; cultural origins

      2015-08-22

      王 瓊,1989年生,女,湖南婁底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先秦兩漢文學。

      I206.2

      A

      1671-9743(2015)09-0085-03

      猜你喜歡
      楚地遠游淵源
      成語名場面
      騷體詩
      西夏“城主”及其淵源考
      西夏學(2020年2期)2020-01-24 07:42:46
      小船兒的第一次離鄉(xiāng)
      周人傳統(tǒng)與西周“禮樂”淵源
      音樂研究(2019年5期)2019-11-22 06:48:28
      遠游
      鄉(xiāng)愁
      父母在,共遠游
      幸福家庭(2019年14期)2019-01-14 05:14:57
      STAR FLOWER WATER 百年“明星”兩岸淵源 1929年產(chǎn)量超過1000萬瓶
      中國化妝品(2018年8期)2018-12-06 08:17:04
      在路上的夢工廠:“遠游志”網(wǎng)絡旅行雜志的眾籌之路
      傳媒評論(2017年2期)2017-06-01 12:10:16
      都昌县| 方山县| 南召县| 大渡口区| 陆良县| 石狮市| 高密市| 浏阳市| 安陆市| 双牌县| 文昌市| 北流市| 龙州县| 嘉鱼县| 自贡市| 北碚区| 蒙阴县| 会昌县| 建湖县| 长子县| 中宁县| 武宁县| 桦川县| 新河县| 巴塘县| 彭州市| 太仓市| 柯坪县| 津市市| 宁强县| 舞阳县| 手游| 黄大仙区| 宁德市| 金川县| 阜宁县| 烟台市| 修文县| 赞皇县| 闽清县| 苍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