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格案”的重審改判無罪的漫漫路途上,新華社內(nèi)蒙古分社記者湯計老師可以說居功至偉,《新華每日電訊》(簡稱每日電訊)獨家約請湯計老師完整自述了9年撰寫5篇內(nèi)參持續(xù)跟蹤推動此案重審的曲折歷程。2014年11月28日,每日電訊“草地周刊”和評論部聯(lián)動,同天推出深度報道《為呼格案奔走9年,我一直相信正義等得到》和評論《心懷法制信仰,正義終將抵達》。稿件在紙媒、“草地周刊”和“新華視點”以及新華社《我報道》的微信公號上反響熱烈,超出我們的預料。大家紛紛點贊,為新華社記者對良知的堅守叫好。業(yè)界也認為“新聞界需要湯計這樣的記者提振士氣”。
回顧這組報道的策劃始末,讓人記憶猶新。2014年10月30日,“呼格案”將重審的消息引發(fā)全國關注。隨后有社外媒體開始追溯案件的來龍去脈并將目光投向湯計老師?!安莸刂芸庇幸粋€欄目“聞所未文”,宗旨是讓記者講述新聞背后的故事和采寫體會,字數(shù)1500左右。本來是想邀請湯計老師寫個簡短的文字介紹跟蹤“呼格案”的歷程,每日電訊總編輯方立新大膽決策,說讓湯計老師放開寫,一個版甚至更多都可以,每日電訊就應該為這種事呼吁,為這樣有良知有新聞理想的記者提供舞臺。方總還和內(nèi)蒙古分社領導就湯計老師寫稿事宜進一步溝通。
現(xiàn)在看,推動“呼格案”平反的人都是功臣,都是英雄,可是倒退一年,這可是冒風險的事,雖然很多人確信平反只是時間問題,但前路依舊茫茫。即使到了即將重審的階段,也有一陣子是不可隨便報道的。我們在等待,沒多長時間,終于傳來案件重審的消息,這顯然是機會。
2014年12月22日,湯計老師做客每日電訊,方總在微信上留言:我們相談頗為投機,印象最深有四:一、他非常感謝每日電訊反復動員,讓他打消顧慮,最終他自己通過每日電訊講述為“呼格案”奔走9年的經(jīng)歷,沒想到報道刊發(fā)后影響那么大,他以后要更多地用好每日電訊這個平臺;二、他強烈認為,記者的筆不能圍著考核指揮棒轉(zhuǎn),不是用來掙工分的,應該是為了新聞理想奮筆疾書;三、面對不公不義,一定要堅信正義等得到,但必須講策略,敢于斗爭更要善于斗爭;四、一些輿論對政法委有誤解,至少就“呼格案”平反來看,政法委的作用是積極的。
湯計老師在微信上回應:感謝方總,感謝你的堅持。沒想到會成為微信圈的熱帖。這篇文章能在每日電訊刊發(fā)并配發(fā)評論,反映每日電訊總編的大膽創(chuàng)新、敢于發(fā)聲,無疑,也激蕩著社領導的心靈,呼喚著在人們心靈深處酣睡已久的良知醒來。
新華社北京分社視頻欄目“真相”還就“呼格案”昭雪制作了專題節(jié)目,肖春飛老師在微信上的一段話道出了新華社同仁的心聲:沒錯,我們遭遇著職業(yè)的困惑,常常有無力與沮喪感。但今天,我們能夠從一位即將退休的新華社老記者身上,看到很多很多,比如恐懼以及對抗恐懼的努力與成果。這遠不是一個溫暖的年代,但我們總要向著溫暖努力,讓冤案昭雪,讓老人甘心,讓我們的孩子,能夠盡量避免人為的荼毒。新華社從來不刻意宣傳自己的記者,在過去的時光中,有很多像湯計這樣的新華社記者,即使他們的脊背被時間之鞭抽打得血肉模糊,卻依然不肯彎一下腰,他們相信自己的努力。在這個職業(yè)污水淋漓的年代,國社的傳統(tǒng),前輩的堅守,給了我們繼續(xù)走下去的勇氣與信心。
12月24日,每日電訊“草地周刊”聯(lián)合社團委邀請湯計老師作報告,新聞大廈多功能廳內(nèi)座無虛席,大家的情緒隨著一名堅守一線報道30年的新華社老兵的講述悲歡起伏,現(xiàn)場不時爆發(fā)由衷的掌聲,晚輩們從湯計老師的良知堅守、斗智斗勇的職業(yè)經(jīng)歷受益良多。
12月26日,“草地周刊”封面刊出副總編輯謝銳佳撰寫并拍攝的圖文現(xiàn)場側(cè)記《老湯的哽咽》,周刊微信公號刊出后(鏈接了湯計老師淚灑講壇最感人一幕的視頻),同樣反響強烈。
每日電訊以刊發(fā)新華社通稿為基本職責,但原創(chuàng)稿件的缺乏也影響到報紙的核心競爭力,“草地周刊”致力于補上這塊短板,無論是報道和專欄,均追求獨家首發(fā)。
我們相信,除了通稿、內(nèi)參等的表達形式外,新華社記者還需要另一種表達:可以不那么考慮字數(shù)的約束;可以更多地描述細節(jié),更多地講故事,更多地專注人性;可以創(chuàng)造文體,追求個性的語言風格;可以把目光投射到好像不是“新聞”的事件上,這些事也許不是那么熱點,但其蘊含的歷史、人性、復雜性卻是讓人不能釋懷的。“草地周刊”愿意不惜版面刊發(fā)此類作品。
無獨有偶,河北省有一起與“呼格案”非常相似的“聶樹斌案”:兩個年輕人在同一個年代皆因為奸殺案被判死刑并迅速執(zhí)行;同在2005年,“真兇”浮現(xiàn);均有新華社記者的執(zhí)著追問,前者有湯計老師,后者有原新華社河南分社《河南商報》總編馬云龍和記者范友峰。2014年12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指令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對案件進行異地復查。
隨后,“草地周刊”記者專程赴石家莊采訪聶樹斌的母親和姐姐、“聶樹斌案”代理律師、馬云龍和范友峰老師。12月19日,“草地周刊”刊發(fā)特約文章《聶樹斌案從“鐵案”到疑案的始末》。同期同版,“草地周刊”欄目“新聞考古”發(fā)表周刊記者吉玲撰寫的評論《不止生命的代價》,為“聶案”糾錯鼓與呼。
之前2014年8月29日,“草地周刊”欄目“新聞考古”還發(fā)表了記者李坤晟撰寫的針對福建“念斌冤案”的述評《滾釘板的親人》。我們一直在關注這類涉及公平正義以及人物命運的案例,我們有一點小心愿:希望我們的關注能使這社會更美好。
(作者系《新華每日電訊》“草地周刊”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