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凌志
摘要:目的 探討在CT檢查中利用分離團注技術提高全尿路的顯示情況,即同時顯示雙側腎盂腎盞,雙側輸尿管及膀胱。方法 泌尿系統(tǒng)螺旋CT掃描的病例60例,30例行分離團注技術,30例單次團注技術,掃描包括常規(guī)平掃、皮質期、髓質期、延遲期,延遲期進行三維重建顯示全尿路,分析比較兩組成像質量。結果 ①單次團注組腎盂輸尿管全段及膀胱顯示優(yōu)19例,顯示良好10例,顯示一般1例。分離團注組腎盂輸尿管全段及膀胱顯示優(yōu)良22例,顯示良好8例。②單次團注輸尿管擴張:左側起始段46.1,中下段45.3,右側起始段55.1,中下段37.4。右側起始段55.1,中下段37.4。分離團注輸尿管擴張:左側起始段55.3,中下段59.4。右側起始段63,中下段46.7。結論 應用分離團注技術進行CTU掃描,使第一次造影劑注射劑量相對減少,在降低患者造影劑反應的同時,又可獲得優(yōu)質的可用于診斷的清晰尿路全程影像。
關鍵詞:多層螺旋CT;分離團注技術;泌尿系統(tǒng);三維重建
泌尿系統(tǒng)疾病種類較多,且泌尿系統(tǒng)位于后腹膜,與周圍組織缺乏對比,以往檢查多以KUB、IVP、B超等為主,容易受腹部條件的影響,不能顯示整個泌尿系統(tǒng)的情況。通過對30例分離團注技術與30例單次團注對比劑對全尿路的顯影情況進行比較,探討這種檢查方法的應用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文搜集了60例患者隨機分兩組進行CTU檢查,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齡21~83歲,平均60歲。所有患者腎功能正常,CT檢查前未進行有創(chuàng)性檢查或治療。臨床疑有腎占位、泌尿系結石、或其它腎實質異常,患者多有有血尿、腹痛、梗阻等癥狀,需要對其進行全尿路CT增強檢查以明確診斷。
1.2儀器設備 設備檢查用GE LIGHTSPEED16排CT機。球管旋轉速度0.8s,電壓120kv,管電流200~300mA,螺距1.375:1,掃描層厚10mm,重建圖像1.25mm,標準重建算法。在AW4.3工作站進行MPR、VR、MIP、曲面重建等后重建。
1.3方法 單次團注組采用高壓注射器上肢肘正中靜脈注射非離子型造影劑(典必樂300)300mgI/ml,總量為85~100ml,注射速率3.0~3.5ml/s,注射造影劑后進行3期掃描;分離團注組使用的造影劑以及注射速率同單次團注組,只是在進行動態(tài)增強掃描時適當減少造影劑的用量,即使用70~80ml造影劑,而在進行延遲期掃描前需再注射10~15ml造影劑。
1.4掃描方案 掃描前矚患者飲水500~1000ml,等患者有膀胱充盈感覺后,進行CT掃描。掃描范圍從腎上極到恥骨聯(lián)合下緣,屏氣后螺旋采集。全部患者均行平掃、腎動脈期、腎實質期、排泄期的延時增強全尿路掃描(延遲30 min掃描)。
1.5圖像顯示方法 主要重建技術包括多平面重建(MPR),容積再現(xiàn)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多種方法,有時也用曲面重建(CPR),在具體使用中根據不同的疾病,選擇不同的重建技術。
1.6圖像評判 方法由兩名多年影像診斷經驗的醫(yī)生對兩組病例中輸尿管全程三段進行優(yōu)、良、可用于診斷、無法用于診斷這4級標準評判,包括顯影質量(顯影長度及尿路管腔的擴張度)。優(yōu):兩側輸尿管全程充分顯示;良:一側輸尿管上、中、下某一段顯示不佳;可用于診斷:兩側輸尿管的某兩段顯示不佳;無法用于診斷:兩側輸尿管的一側顯示不佳或不顯示。同時對兩組健側輸尿管中心密度值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在輸尿管的起始處及中下段測量CT值,并取平均值。避開靠近血管或各段輸尿管的連接部,以避免輸尿管受壓或處于正常生理狹窄區(qū)。測量顯影輸尿管管腔內徑,輸尿管起始部和中下段的最大徑和最小徑,取平均值。
2結果
一組30例單純一次注射造影劑,腎盂輸尿管全段及膀胱顯示優(yōu)19例,顯示良好10例,顯示一般1例。第二組延遲期掃描前注射少量造影劑后,腎盂輸尿管全段及膀胱顯示優(yōu)良22例,顯示良好8例。動態(tài)螺旋增強CT可清晰觀察腎臟、輸尿管、膀胱等泌尿系統(tǒng)的情況,在延遲期掃描前再注射少量造影劑,過5min后再進行掃描,對于顯示泌尿系統(tǒng)特別是全程輸尿管的顯示情況更為良好。
60例患者,用兩種方法進行CTU成像,應用SPSS11.5進行統(tǒng)計分析。對兩種不同成像方法所獲得輸尿管圖像的質量進行wilcoxon等級資料兩樣本比較,u=2.892>2.58,P<0.01,表明兩組圖像間存在明顯的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兩種成像方法的圖像質量存在明顯顯著性差異,即分離團注組的輸尿管成像質量要明顯優(yōu)于單次團注組,見表1。
分離團注管腔內CT值與單次團注法所得分泌期圖像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通過對t=0.262,P=0.794說明分離團注技術對于尿路結石的影響與單次團注技術無明顯差異。
3討論
在CT泌尿系造影檢查中,為提高輸尿管的顯影度和擴張度,有作者采用靜脈注射速尿、靜脈推注生理鹽水、壓迫輸尿管中段等,對于此項造影檢查使患者需要承受一定的痛苦[1,2]。
本組螺旋CT泌尿系統(tǒng)成像是指經靜脈注入造影劑后,利用CT對受檢層面進行連續(xù)的容積掃描,經腎臟的分泌功能使腎盞、腎盂及輸尿管、膀胱充盈,可顯示腎皮質、腎髓質、輸尿管全程及膀胱的圖像信息,然后運用計算機進行圖像后處理,從而一次獲得整個立體顯示的泌尿系成像的技術,完全可以滿足臨床對腎、輸尿管及膀胱病變的診斷,對泌尿系統(tǒng)的病變不容易漏診,適合于泌尿系統(tǒng)微小病變的檢查[3],但也有缺點,在進行延遲期的掃描時,在采集圖像時由于輸尿管的自身蠕動收縮使這一段的輸尿管中無造影劑的充盈,而呈現(xiàn)缺如現(xiàn)象。有的學者應用先行CT間隔平掃觀察腎盂、輸尿管充盈情況,來確定最佳掃描時間[4]。
總之,由于造影劑排泄時間存在個體差異,但分離團注掃描方法對于輸尿管的顯影長度、擴張程度及減少患者對造影劑的過敏反應比傳統(tǒng)單次團注掃描有一定的優(yōu)勢。
參考文獻:
[1]馬蘭生.多層螺旋CT在泌尿系統(tǒng)尿路梗阻性疾病中的應用[J].醫(yī)學創(chuàng)新研究,2011,4(23):165.
[2]游瑞雄,李銀官,曹代榮,等.多層螺旋CT輸尿管三維成像臨床應用價值[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12,20(6):909-911.
[3]任安,盧延,陳立,等.非增強螺旋CT輸尿管重建診斷輸尿管結石[J].中華放射學雜志,2011,35(7):545-546.
[4]王鶴,孫曉偉,王繼琛.正常集合系統(tǒng)分次團注雙期與傳統(tǒng)單次團注多期CT泌尿系造影的比較[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10,25(11):2076-2079.
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