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茜
(神戶學院大學,日本 6512113)
芥川龍之介的中國體驗初探究
徐茜
(神戶學院大學,日本 6512113)
日俄戰(zhàn)爭后,中韓日三國的交通運輸的疏通促進了當時中國觀光業(yè)的發(fā)展。與此同時,以全世界興起的海外旅行風潮為背景,日本國內也興起了中國旅行的風潮。從名人的采訪旅行到一般高校的修學旅行,中國都是主要的旅行目的地。其中,芥川龍之介的中國之行值得注目。芥川龍之介于1921年,受大阪每日新聞之托,來到中國國土,進行了為期3個月的觀光采訪。其間,他是如何審視與記錄近代中國,并將其感受傳達給讀者的呢?本文便以芥川的《中國游記》為素材,結合歷年中日兩國的先行研究,對其中國體驗進行初步探究。
芥川龍之介近代中國體驗中國傳統文化歐洲文化
中日甲午戰(zhàn)爭(1894~1895年)中日本的勝利,不止使日本人的中國觀產生巨大轉變,同時也引起日本國民對當時中國現狀產生前所未有的好奇心。戰(zhàn)爭收益,不僅加快了日本國內的近代化發(fā)展,同時也為日本國民帶來了一定的經濟余裕。多種因素相互作用下,戰(zhàn)后的日本國內逐漸興起了中國觀光業(yè)。當時,上從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學者的公式采訪,到一般的高中生修學旅行,中國都成為主要的觀光目的地。
???萍????碚??1904??1905?凜?結? ???????? 晥摠???奪?????????? ?鐵路所有權,開始著手中韓日三國的交通建設。三國間交通運輸的疏通,不僅實現了戰(zhàn)爭物資的運輸,更加促進了當時中國觀光業(yè)的發(fā)展[1]。
綜上所述,隨著當時國民經濟余裕的產生以及三國間交通設施的健全,日本國內的中國觀光業(yè)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芥川龍之介于1921年,受大阪每日新聞之托,于1921年4~7月期間,來到中國國土,進行了為期3個月的觀光采訪。芥川的觀光以上海,北京為主要停留地,其間他也周游了江南地區(qū)以及長江沿岸。芥川還將此次的旅行經歷寫成游記,并連載于《每日新聞》(包括《大阪每日新聞》與《東京日日新聞》),雜志《改造》《女性》等報刊。
然而,芥川所執(zhí)筆的中國游記中關于中國的描寫,在現代研究中引發(fā)了不少爭議。以‘上海游記’為例,芥川對上海的風景進行了辛辣的評價“:現代的中國,已不再是古典詩文中的中國。而是現代小說中,猥褻,殘酷而又貪婪的中國”。
又如,在‘江南游記’中,芥川認為西湖風景過于“纖細”,用日本人的感官來說“一時優(yōu)美的感覺,在另一瞬間又變成一種不滿”。他又稱蕪湖是“百無聊賴的地方”,認為北京的萬壽山是“西太后的低級趣味”[2]等等。
對此,2000年之前的先行研究中,芥川的這一系列表現都被理解為其對中國的厭惡。
就中國方面的先行研究而言,如祝振媛在《中國游記(特輯芥川龍之介的作品世界)》[3]中指出,芥川接觸未知事物時產生了過剩的恐懼,這種過度反應又導致了其在游記對中國的辛辣表現,而這些表現更加反映了芥川對當時中國保有的狹隘的差別意識。
又如劉建輝[4]認為,芥川對中國的認識僅僅停留在表層,他并沒有用心審視中國的內在國情,這種態(tài)度也導致他即使在與中國的學者,也沒有達成深層次的對話。
另一方面以日本方的先行研究,則著重于批判芥川的文學表現方式。如吉田精一在《芥川龍之介1》的“二○中國旅行”中認為,芥川僅僅拘泥于中國的表象,對中國的政治問題毫無關心可言。這一論述與劉建輝的論述也有共通之處。
除此之外,1990年川本三郎在《大正幻影》中批評道,芥川的中國游記失去了應有的浪漫意識,認為其游記是‘極其貧瘠,無聊’的。
唯一例外的是1997年關口安義的研究。他雖然對芥川的中國之行進行了深入探討,并對其游記作出了客觀評價,但在2000年前,對芥川的游記評價仍然是批判論占絕大多數。
然而2000年以后,中國之行相關的資料不斷被挖掘出來。除了芥川的游記之外,1921年旅行前后芥川的書信,同時期出版的文學作品,相關人物對其的追憶等等,都成為了有力的研究對象,對芥川游記的研究也日趨成熟。
以秦剛為例,他在‘芥川龍之介與谷崎潤一郎的中國表象—批判‘中國趣味’的《中國游記》’[5]中指出,芥川之所以在游記中表現出強烈的抵觸,其實另有深意。芥川表現中國之旅的方式,相對于同時期的谷崎潤一郎來說,更加冷靜而犀利。谷崎潤一郎更加沉浸于中西相結合的美感中,而芥川則表現出另一番理解。他對歐美文化對亞洲的侵入感到深深的憂慮,并認為‘中國的風景與其吸收的歐洲文明完全不相協調’。
在此背后,不得不推測道,芥川某種程度上隱約將日本的國情投影于中國。其對中國焦急的心境,也可以從另一層次上理解為對無條件吸收歐美文化的日本的擔憂。
在此,不得不提到當時日本的發(fā)展現狀。1888年以后,隨著“東京市區(qū)改正事業(yè)”等一系列近代化建設的進行,日本原有的傳統景觀,所謂的“江戶風情”也逐漸從城市中消失。一方面吸收歐洲文化進行近代化建設,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開始兼顧傳統文化的背景下,在這個時期,日本的文學家之間興起了“中國趣味”。通過中國旅行追尋傳統文化的蹤跡,并寫下游記以表達他們對中國的深厚感情。
芥川也可以說是如此。走訪各地,與當時的中國名家相會面,暢談中國國情,既對中國傳統景觀表現出興趣的同時,又對破壞中國傳統之美的大量歐式景觀不遺余力地加以諷刺與批判。
本文以上述先行研究為基礎,以下通過對芥川的書信以及游記內容的相互對照,對芥川筆下的中國體驗進行再次探討。
首先,以芥川在關于中國之旅的書信中,對其觀光的各地都作出了不同的評價。本文在此略舉一二。
關于上海:
4月23日(致岡榮一郎[6]明信片)
此地為上海城內的湖心亭。中國人皆手攜鳥籠于此,一邊傾聽云雀目白清啼,一邊悠然品茶。但亭外尿味甚臭。
5月(收信人不明)
目前仍在上海閑游。上海話也略知一打。此地氛圍與其說是中國,不如稱作西洋,而且應該稱為低等西洋。(筆者譯文,后略)
關于西湖:
5月5日
昨日從杭州歸來,西湖如明畫般景致。夜半湖上螢火蟲飛舞,甚為感嘆。
關于南京:
5月16日致小穴隆一[7]明信片:‘南京名所烏龍?zhí)丁?/p>
觀其軍隊之風流,可想而知,中國景致與進口之西洋文明毫不協調。
關于北京:
6月14日(致岡榮一郎)
已達北京。北京不愧為王者之城。若能北京住上兩三年也是甚好。
6月21日(致室生犀星[8]明信片)
至北京三天我已徹底沉醉于此城。若不能居于東京,住在北京最為理想。(中略)與北京之壯觀相比,上海之類應屬俗地。
6月24日(致下島勛[9]明信片)
(前略)
眼下正身著唐裝,每日于北京城中東奔西跑。此處御府之畫甚為絕妙,若能留學北京一兩年甚好。
以上書信中的表現可以發(fā)現,芥川不僅對上海與北京的態(tài)度截然相反,并且對江南等地的看法,并沒有像《游記》中表現得那么厭惡而極端。
書信中,他感嘆道‘北京不愧為王者之城’,‘若能北京住上兩三年也是甚好’,‘至北京三天我已徹底沉醉于這座城市’等等,對北京的熱愛可以說是毫無保留地在書信中流露出來。與此同時,提到上海,他卻辛辣地評價道,‘這地方的氛圍與其說是中國,不如叫西洋,而且應該叫低等的西洋’。并且但凡與上海有所類似的地方,如南京等地,芥川也毫不留情地給予了批判。
那么是什么讓芥川對兩地產生如此不同的感情呢?探討芥川所批判的地區(qū),可以發(fā)現,無論是他最為反感的上海,還是冷眼相視的杭州,天津,這些地區(qū)共同的特點就是都存在著歐美文化的投影。
近代的中國飽受列強侵略,與此同時,歐洲文化也伴隨侵略大量流入中國。在芥川看來,傳統景致中西洋建筑突兀的存在,便是列強侵略的象征。而在此時期,上海,正是受歐美侵略最為深刻,歐美文化浸透最為深入的地區(qū)。當時的上海,一方面大量吸收西洋文化,一方面卻將傳統文化置之不顧,導致了傳統景觀的逐漸遺失,這也是上文所提到的,為何芥川評論中國不再是“詩文中的中國”的原因所在。
相比之下,仍然保留著醇厚傳統文化的首都北京,便成為了芥川最為熱愛之地。因此,結合芥川的游記,對于前文所述的芥川的批判,又可以產生新層次的理解。重新探討“游記”中的表述,便可以得到新一層次的理解。
如在‘上海游記’中的‘西洋’這一部分,芥川其實已經表明了自己的態(tài)度。‘西洋’中,他再次辛辣地評價了上海的西洋景致,聲稱“這里的西洋住宅大多都不值一提。至少至今所見都是如此,均為下等之物”,另一方面又對自己的態(tài)度作出了明確的解釋:“我并非討厭西洋,而是厭惡低俗的東西”,“無論如何上海確實飽含了西洋這一面容。不論是好是壞,都是饒有風味之處。只不過在我眼里,還是總有格格不入之感罷了”(筆者譯文)。
在“江南游記”中,關于西湖的評論,也不得不注意到芥川對西湖的不滿,并非由于對中國文化的不解:“如果僅僅停留于此,那么西湖倒還可以算是怯于春寒的中國美人??墒沁@位中國美人,卻偏偏因為岸邊接踵而至的,紅灰相間而又粗俗的煉瓦房,受到致命地摧殘”(筆者譯文)。
也就是說芥川并非厭惡西湖,而是認為摻雜于西湖景致的西洋建筑破壞了“東方美人”西湖美感。
能夠表現芥川深意的文章仍然隨處可見,并且,芥川游記中的文學表現上,也無不透露出對中國古典文化的喜愛。描寫西湖的短短數頁篇幅中,便有6處引用詩文,2處回憶古典小說,1處聯想到國畫[10]。由此可見他對中國文化的高度熱情。
除此之外,芥川又是如何理解當時日本對近代中國的侵略呢?其實,在游記的“雜信一束”部分,他也已經進行了尖銳的批判。在說到當時日本占領的偽滿鐵道時,他諷刺地將其描述為“如一條橫穿廣闊土地的百足蟲”??梢钥闯觯娲▽致詰?zhàn)爭抱有深深的反感。
綜上,本文以中日先行研究為基礎,結合芥川龍之介的書信,對芥川的《中國游記》中的中國表現進行了反復探討。由以上分析可知,游記中芥川辛辣的評論,并非是對中國文化的批判,而是反復強調了對歐美文化入侵的反感。這種感情既可透視出芥川對傳統中國文化的喜愛,從另一側面也可探知他對歐洲乃至日本侵略行為的批判。而其旅行期間的書信,便成為探知芥川深意的有力證據。
除此之外,芥川在回到日本后執(zhí)筆的多部小說,都可隱約窺見中國體驗的投影,如《桃太郎》、《將軍》、《湖南之扇》等等?!短姨伞芬晃母潜煌茰y為與章炳麟會談后的影響之作,也還有待進一步考察分析。通過一系列文學素材來研究芥川的中國體驗,這一嘗試將作為筆者新的課題,進行更加深入的探討。
[1]《魔都上海:日本知識分子的近代體驗》.2000年6月.
[2]????? □???譯???????? .
[3]《國文學解釋與鑒賞》64(11),p.115-119,1999年1月.
[4]《魔都上海:日本知識分子的近代體驗》,2000年6月.
[5]《國文學解釋與鑒賞》83(11),p.57-69,2006年11月.
[6]岡榮一郎(1890~1966):近代日本劇作家.生于石川縣,東京大學出身.為芥川龍之介的同級生.
[7]小穴隆一(1894~1966):洋畫家,俳人.生于長崎縣,為芥川好友.
[8]室生犀星(1899~1962年):俳人,小說家.受芥川,志賀直哉影響開始小說生涯.
[9]下島勛(1870~1947年):醫(yī)師,俳人,隨筆家.當時芥川的主治醫(yī)師.
[10]芥川在描寫西湖斷橋時引用詩文3回,秋瑾、名妓蘇小小之墓,岳飛的岳王廟時各引用1回,秦檜像以及西湖水面時言及中國古典小說,描寫俞樓時提及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