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堅守中國學術本位、嫻熟運用中國詩學話語的藝術技巧和深厚的傳統(tǒng)學術素養(yǎng),這種學術價值追求對當下學界倡導之中國氣派、中國學術、中國話語無疑是一份積極的響應。對詩話的校注過程,也是校注者和經典對話、和傳統(tǒng)交流的過程,既能夠引領讀者感受到經典的溫情,也能夠引領讀者體會到傳統(tǒng)的親切。
關鍵詞:經典 傳統(tǒng) 校注
江守義、李成玉歷時四年多,對趙翼的《甌北詩話》進行校注,成《甌北詩話校注》,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皇皇巨著,五十萬言,滿含了校注者對學術經典孜孜以求的執(zhí)著精神,彰顯了校注者的文學傳統(tǒng)思想和學術理念。從前言到整理凡例直至附錄都能夠感受到濃郁的經典意識和深厚的傳統(tǒng)底蘊,讀來令人嘆羨。
在前言中校注者概括出《甌北詩話》的三個主要方面的內容:創(chuàng)新,愛古不薄今,史與詩的結合。在對這三個方面的論述中,恰當?shù)厝诤狭私浀浜蛡鹘y(tǒng)。從對劉勰“文變染乎世情,廢興系于時序”(《文心雕龍·時序》、南朝范曄“以意為主,則其旨必見”(《宋書》)到宋代葛立方“不得錢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明事,此作文之要也”(《韻語陽秋》)的引述過程中既有力地論證了創(chuàng)新思想,也能夠讓讀者明晰地感受到經典的溫度和傳統(tǒng)的親切。趙翼《論詩》之“李杜詩篇萬古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shù)百年”,因其膾炙人口、影響深遠,而引起了多角度的闡釋和解讀。以致有極時尚的說法: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shù)十年,各領風騷數(shù)十天,等等,以昌明當下社會諸結構變化之迅疾。校注者穿行于經典與傳統(tǒng)之中,別具慧眼地提煉出其“愛古不薄今”的詩學思想。在對“史與詩的結合”這一方面內容論述過程中,最為充分地體現(xiàn)了經典與傳統(tǒng)的融合,既親密接觸了經典,又和傳統(tǒng)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具體表現(xiàn)在五點上,一是因為趙翼選擇了李白、杜甫、韓愈、白居易、蘇軾、陸游,這六位經典詩人,而稱賞其史家眼光;二是提煉出趙翼論詩思想的儒家正統(tǒng)觀念;三是從趙翼贊賞蘇軾熟悉諸史的論述中,推崇其“史識”意識;第四、第五點分別是以詩考史和以史證詩,在史與詩的互動中,將我們引領進入生動的傳統(tǒng)語境,重溫了數(shù)部經典,諸如:《職官》、《食貨》、《輿服志》、《海角遺編》、《明史·流賊傳》等。
在整理凡例中,編輯、???、注釋及按語這三個部分蘊含有豐富的傳統(tǒng)和經典信息,校注者自述其校注“底本據(jù)《續(xù)修四庫全書》影印嘉慶湛貽堂刻本《甌北詩話》,參照其他版本,對其粗疏、錯訛、缺漏等處予以匡補,對不同版本之間的差異進行說明,力求整理出一部可靠的善本”。在校注者的君子自道中,明白無誤地體現(xiàn)了其對古代文獻經典的理想追求與完美期待?!肮偶票尽笔敲恳粋€從事中國古典文獻、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的學者最可靠的盟友,無“古籍善本”為基礎,中國古典文獻、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閱讀校注本,我們可以說校注者的《甌北詩話校注》為中國古典詩學的源頭活水增添了一線清新的溪流。在注釋中,引用了眾多中華經典書目,諸如:《史記》、《李太白全集》、《杜詩詳注》、《劍南詩稿》、《歷代名畫記》《新唐書》、《舊唐書》、《魯春秋》、《詩經》等等,不勝枚舉;在引用的過程中既展現(xiàn)了校注者廣博的學術視野,也有力地呈現(xiàn)了中華傳統(tǒng)經典文獻的豐厚底蘊。在按語中,既可見校注者之才力、思力、識力,也可知曉他們堅守中國學術本位、嫻熟運用中國詩學話語的藝術技巧和深厚的傳統(tǒng)學術素養(yǎng),這種學術價值追求對當下學界倡導之中國氣派、中國學術、中國話語無疑是一份積極的響應。在此不妨摘引“蘊藉吞吐,言短意長”按語,以顯示校注者之厚愛經典、倡揚傳統(tǒng)的學術祈向,“中國古代詩論傳統(tǒng)重含蓄蘊藉,言短意長。皎然《詩式》所謂‘但見性情,不睹文字,《詩品·含蓄》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歐陽修《六一詩話》所引梅堯臣語‘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都強調詩歌的含蓄蘊藉。詩歌要含蓄,作詩就有講究。它可以通過以下兩種途徑來實現(xiàn):一、選詞用字時注重字詞之外的意蘊。如鐘嶸《詩品序》所謂‘文已盡而意有余、殷璠《河岳英靈集》評常建詩所謂‘其旨遠,其興僻、司空圖《與李生論詩書》所謂‘近而不浮,遠而不盡都強調文字背后的意蘊。二、得意忘言,注重塑造詩歌的字詞背后的‘意境。如皎然《詩式》所謂‘兩重意已上,皆文外之旨、劉禹錫《董武陵集序》所謂‘詩者,其文章之蘊耶!義得而言喪,故微而難能;境生象外,故精而寡和、司空圖《與極浦書》所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都提供了具體的塑造意境的方法”。此按語中放逐了相關西方詩論話語,傳播了中華經典詩學話語“意境”,傳遞了滿滿的傳統(tǒng)意蘊信息,凸顯了中國學術的本體地位。
我們認為對詩話的校注過程,也是校注者和經典對話、和傳統(tǒng)交流的過程,既能夠引領讀者感受到經典的溫情,也能夠引領讀者體會到傳統(tǒng)的親切。整個的校注工作,既是富有意義的學術工程,也是行走在經典和傳統(tǒng)的密林中,能不時享受到經典與傳統(tǒng)贈與的清新氣息。
(作者介紹:張迪平,揚州大學文藝學博士生,研究方向:中西文論、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