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才
摘 要:語文素質的內涵包括文化知識、審美情趣以及“聽說讀寫”的能力等。在社會飛速發(fā)展的今天,語言表達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農村初中留守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培養(yǎng)顯得更為重要。但不少教師迫于升學率,對“讀寫”寵愛有加,而對“聽說”的教學不夠重視。從語文教學的發(fā)展趨勢以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來看,重視“說話”訓練,是不能忽視的,教師應加強這方面的訓練。特別是初中階段的農村留守學生處于身心發(fā)展變化的特殊時期,學習任務繁重,表現在說話方面的問題主要有有話不敢說、敢說無話說、有話說不好。針對這種現象,教師應采取相應的措施來改變這種狀況。
關鍵詞:留守學生;說話;人才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5)03-0043-01
語文素質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它包括文化知識、審美情趣以及“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等。在重視素質教育的今天,培養(yǎng)農村初中留守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尤為重要。由于受升學率等影響,學校教育對“讀寫”寵愛有加,而對“聽說”的教學則不夠重視。而從語文教學的發(fā)展趨勢以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來看,重視“說話”訓練,是不能忽視的,教師應在這方面下功夫。初中階段是農村留守學生處于身心發(fā)展變化的特殊時期,學習任務普遍繁重,表現在說話方面的問題主要有有話不敢說、敢說無話說、有話說不好。
一、有話不敢說
【表現】這類農村初中留守學生大多性格內向,不善言辭,不善交往。他們不敢在大庭廣眾下說話、練習時,時??诎l(fā)澀,腳發(fā)軟,滿臉通紅,語無倫次,或前言不搭后語,或聲輕如蚊。
【原因】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恐懼心理。正如羅斯福所說:“每一個新手,常常都有一種心慌病。心慌病并不是膽小,乃是一種速度的神經刺激。一個人初次立在許多聽眾面前講話,正像突然地見到了一只牝鹿,或是首次走向戰(zhàn)場。”因此,讓農村初中留守學生輕松自如闡述自己的看法,克服當眾講話的膽怯性,是敢說的前提。
【措施】第一,要讓農村初中留守學生明確說話能力在生活工作方面的重要性。給他們講講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講講戰(zhàn)國時期游說之士的故事等,讓農村初中留守學生懂得一言可以興邦,也可以誤大事的道理。第二,要盡可能為農村初中留守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輕松愉悅的說話環(huán)境。應多鼓勵、多肯定,絕不批評,讓他們無所顧忌地說話。第三,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在平時訓練中加強小范圍的說話訓練,可開展同桌交流、4人小組討論,逐步增強農村初中留守學生的信心。要求也要逐步提高,可先從看稿說到脫稿說,再到即興發(fā)言。第四,要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讓農村初中留守學生說話。除鼓勵課堂發(fā)言外,開設課前兩分鐘演講也不失為一良策。同時,要充分利用課余時間,為農村初中留守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鍛煉機會,增強農村初中留守學生當眾說話的自信心。
二、敢說無話說
【表現】有些農村初中留守學生雖然敢說,但說的話往往話題不集中,東拉西扯,不知所云。有事敘不出,有情抒不出,有感發(fā)不出,出現“茶壺煮餃子”的現象。
【原因】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生活閱歷淺、知識面窄,沒有掌握從多方面說明問題的材料,語言詞匯量貧乏。
【措施】第一,要向書本學習,豐富知識,掌握更多的詞匯量?!笆熳x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古今中外著名的演講家無不是酷愛讀書的人。林肯可以背誦拜倫、勃朗寧的詩篇;毛澤東、周恩來等無產階級革命家在艱苦的戰(zhàn)爭歲月里一直堅持讀書、做筆記。要想出口成章,朗讀記憶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特別是朗讀一些文學作品,對精彩的篇章要“死記硬背”,從而增強語感,豐富語言儲備。同時,對文言文中的名篇要多讓農村初中留守學生接觸,吸取其中的精華。第二,要讓農村初中留守學生走出課堂,向社會學習,向生活學習,向群眾學習,增長知識,培養(yǎng)能力?!靶腥f里路,讀萬卷書?!鄙钍寝r村初中留守學生一本讀不完、看不厭的書,只有讓他們到生活中增長知識,掌握更多的材料,他們才能見多識廣,滔滔不絕。課外假期多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如社會調查、社會實踐、探名跡訪名人、體驗勞動等。這樣,能開闊農村初中留守學生的視野,擴大他們的交際圈,培養(yǎng)他們對社會、對人生敏銳的洞察力。
三、有話說不好
【表現】此類農村初中留守學生往往語音不準、語調平淡、表情呆板,語言缺乏生動性、形象性,單調枯燥,沒有激情,不能引起聽眾的共鳴。
【原因】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觀方面,如地域的關系、方言的影響,也有主觀方面,如語言表達缺乏藝術性等。
【措施】第一,要打好普通話基礎,養(yǎng)成講普通話的習慣。對處于方言區(qū)的農村初中留守學生來說,往往普通話不標準,甚至不能很好地用普通話表達。作為教師,在課堂上一定要抓好語音教學這一環(huán)節(jié),注意自己的語言規(guī)范。第二,加強思想修養(yǎng),教育農村初中留守學生不講假話、不講空話。言為心聲。要使自己的話能引起聽眾的共鳴,首先自己要對所表達的事物有正確的理解、有真切的感受、有真情的流露。美國政治家柏壽安說過:“所謂口才流利,就是從心底發(fā)出來的話,內心則充滿了熱誠。”空洞的叫喊是不具有感染力的。第三,要使農村初中留守學生掌握說話技巧,做到聲情并茂。說話是一門藝術,要讓農村初中留守學生懂得同樣的話可采用不同的說法,不同的語調語氣也可表達截然不同的意思。教師要向農村初中留守學生傳授重音、停頓、語調等方面的知識技能。如開展詩歌朗誦會、演講比賽、討論會、自編自演課本劇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時注意結合手勢、表情等態(tài)勢語言,提高語言形象。
總之,我們只有從人才需求角度出發(fā),重視農村初中留守學生的“說話”訓練,才能真正提高他們的說話能力。
參考文獻:
[1]楊永泉.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中說話能力的培養(yǎng)[J].甘肅教育,2002(04).
[2]李書川.談學生說話能力的培養(yǎng)[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