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倩穎,漆婷
很多年前的“草鞋碼頭”瓷都是這樣的:昌江河里運載著瓷土、釉里的船只來來往往,河道兩旁灰墻黛瓦的改良徽派建筑鱗次櫛比,叫賣聲、吆喝聲、船篙的碰撞聲、馬蹄聲、流水聲,交織成一幅陶瓷鼎盛時期的繁榮畫卷。
碼頭在老瓷都人的記憶里,有擺渡、輪渡,南來北往人潮匯聚的地方。經歷了一段不短不長的傳奇,如今老碼頭已經被取代或是消失不見,但碼頭上仍留著鎮(zhèn)巴佬對母親河的眷戀。
清末,水運出境瓷器年均6萬擔
檔案記載,景德鎮(zhèn)地處贛東北要沖,古為饒徽通衢,明代是通京要道;又有昌江航道貫穿境內,上達安徽,下經鄱陽湖入長江,水運甚為發(fā)達。清末,僅水運出境瓷器年均6萬擔。
在民國之前,我市主要貨運都依靠水運,為此我市的碼頭非常之多。據記載,“民國時期,我市港區(qū)有8個主要碼頭,其中浮梁縣有4個主要碼頭”。景德鎮(zhèn)港的三閭廟、里市渡、中渡口和浮梁縣的東港碼頭,這幾個碼頭都是采用條石砌成,為臺階式碼頭,其它港口碼頭都是利用自然坡岸作靠泊點,為斜坡式的坡岸碼頭,貨物裝卸和渡客上下的主要通道是跳板。各碼頭分工明顯,種類很多,有窯柴、米船、灰糞等裝卸碼頭。
上世紀50年代以后,景德鎮(zhèn)港口碼頭設施不斷擴建更新,港區(qū)內建有倉庫和碼頭泊位,新建碼頭5座,配備了起重、裝卸等設備。上世紀70年代末,昌江東岸修建護坡,拆除了大部分碼頭,港口物資轉至太白園、中渡口兩處碼頭裝卸。
如今,這些碼頭多數已經變成市民休閑娛樂之地了。
三閭廟碼頭是繁華的見證
從明代時,我市就開始有碼頭了,那么我市最早的碼頭是哪里?有市民認為,三閭廟碼頭應該算得上我市較早的碼。
多年前,三閭廟古街是當年景德鎮(zhèn)商船云集、人聲喧嘩的水路碼頭,數百塊兩米長的青條石砌成的臺階由昌江河邊直接街口。作為明清之際景德鎮(zhèn)最重要的貨運碼頭,景德鎮(zhèn)瓷器就是從這里裝船啟航,經鄱陽湖入長江,運往世界各地。
三閭廟碼頭在解放前兩岸來往全靠人工渡船,是景德鎮(zhèn)通往鄱陽、都昌、九江和安徽等地的主要交通碼頭。早在明朝,三閭廟街己初具規(guī)模,三閭廟碼頭是昌江河西岸的主要集鎮(zhèn)碼頭。在清代中期,三閭廟集鎮(zhèn)已發(fā)展成為較有影響的繁華商埠碼頭。
如今,三閭廟碼頭的歷史篇章已經翻過去了,上世紀50年代,因為西河部分河段斷航,碼頭水位低淺,枯水期船舶不能靠近碼頭作業(yè)而廢棄。不過曾經這里為景德鎮(zhèn)的繁榮與發(fā)展作出過巨大的歷史貢獻。
渡船已成遠去的記憶
在景德鎮(zhèn)人心目中,中渡口碼頭最讓大家熟知。中渡口碼頭位于昌江東岸樟樹弄口河岸,建于宋代,為柴船??看a頭,為當時的要道,碼頭長150米,泊位15個,前沿最小水深0.5米,最大靠泊能力100噸級。
今日的中渡口,已經沒有當年“爭渡者日夜不息”的情景,中渡口門樓至中渡口浮橋途中,小攤販零零散散,大多數賣的是膠水等日用品和甘蔗等食物。橋邊停著兩條船,無人看管更無人渡,有幾分“野渡無人舟自橫”的味道。橋邊的船是漲水拆除浮橋以及退水時連接浮橋所用,平時基本閑置。而緊挨著浮橋的排污水站,看起來像是一間無人打理的廢棄房屋。從窗子往里望,空落落的房間布滿灰塵。
“解放初期,是中渡口最繁華的時候?!敝卸煽诟浇喾簧吓患揖频昀习遴嚱鹚缡钦f。
“很早以前,中渡口碼頭主要是負責運輸柴和炭的?!奔易≯喾簧吓?5歲老人譚菊風說。在她記憶中,中渡口碼頭上停滿了船。
譚菊風告訴記者,當年中渡口碼頭除了運貨之外,還負責將居民運到對岸區(qū),過去中渡口碼頭上有一條很大的渡船,這條渡船為公家船,路人可以免費乘坐,極少數有錢人家會有私家船。在交通極不發(fā)達的時代,中渡口東西兩邊渡船不計其數,給人們帶來很大方便。
“小時候,我和小伙伴經常在船上轉悠,有時還將船上的柴帶上幾根回家。”鄧金水滿臉笑意地對記者說。
過去這里有十八只渡船除中渡口外,十八渡也是以前市區(qū)重要渡口之一?!耙郧斑@邊有十八個作坊,十八渡有十八只渡船,所以叫十八渡?!痹谑硕缮盍?8年的江菜田從父輩口中聽說,過去十八渡的每家作坊都有一只渡船,用于運坯運瓷。
據檔案記載,十八渡建于元代。清代,昌江西岸有瓷還和成瓷由河上往來,運輸繁忙,渡船多至18只。
過去,十八渡對面有多個瓷廠,瓷廠的窯磚、坯以及瓷器運送依托于十八渡的渡船?!耙郧拔乙蔡暨^窯磚,一擔磚有一百七八十斤,把磚運上船也很累人的?!睆男【幼≡谑硕蓚扰膹埥鸷;貞浄Q,過去十八渡有專運窯磚的船,一只船運四五千塊磚,共4人運。
“窯磚要曬干后再上船,運到十八渡碼頭早先是用土車,后來做了柏油路,土車不允許走,改用大板車?!睆埥鸷8嬖V記者,“現(xiàn)在古窯的磚也是我們十八渡的窯磚。”
張金海介紹,十八渡渡船是木制小船。上世紀50年代渡船不收費,上世紀60年代開始收錢,1分錢一渡,上1個人收1分錢。張金海印象中的木渡船從一兩分錢一渡到5分、1角錢一渡,而到上世紀80年代小船改成機動船,機動船大概是2角錢一渡。
碼頭也淡出民眾的視線
解放后,公路交通得到了迅速恢復和發(fā)展,到上世紀60年代,公路運輸占據了主要地位,而航空運輸業(yè)已初步形成。碼頭逐漸淡出市民的生活中。
城區(qū)橋梁越來越多,交通越來越發(fā)達,人們過河不再依靠渡船。2002年4月,十八渡機動輪渡停擺,十八渡渡船徹了人們對十八渡的新印象。十八渡浮橋的建成,緩解了其他橋梁的交通壓力,也給兩岸居民帶來了很大方便?!拔壹易γ娲骷遗?,以前我也坐過渡船過河,當然沒有現(xiàn)在過橋方便?!闭谶^浮橋的一位路人告訴記者。
除了十八渡之外,中渡口也建了浮橋,比十八渡更早,中渡口浮橋只能通人和非機動車,它對兩岸居民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家住中渡口附近坂坊上橫弄的張大爺告訴記者,他經常跟老伴去中渡口散散步,鍛煉身體。如今失去碼頭功能的碼頭,儼然己成為附近居民休閑散步的好去處。
(來源:瓷都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