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源
【摘 要】為能在有限的40分鐘課堂教學以內,達到教學目標,完成教學內容,就要追求教學的有效性。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語文教學的生命,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途徑在于教師必須先鉆研、理解文本;教師創(chuàng)設運用一些新穎、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營造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關鍵詞】語文;有效性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顧名思議,就是在有限的40分鐘課堂教學以內,達到教學目標,完成教學內容,追求教學的最大效率。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而這生命能否得以延續(xù),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充分發(fā)掘學生的興趣點,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否做到與文本有機結合,真情演繹文本內涵,提升孩子們對文本的感悟,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呈現實效。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兼顧知識的傳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養(yǎng)和個性塑造的過程。語文作為基礎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起有力的支撐作用。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是以語文能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融合。語文素養(yǎng)不僅表現為較強的識字能力、閱讀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而且表現為較強的綜合運用能力——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能力以及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語文素養(yǎng)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和諧發(fā)展的語文素質,因此,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將是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那么,怎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
一、深入鉆研教材
深入鉆研課本新課程提倡開發(fā)與利用教學資源,其實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就是語文教科書。老師們都會有這樣的經驗,如果在課前對于教材內容鉆研得比較深入,準備得比較充分的話,課上才可能做到運用自如,淺顯易懂。簡單地說:只有鉆得深,才有可能講得淺。對于教材的探討,如果能夠達到一定的深度和廣度的話,才可以使教師心里有底,在講課中遇到的問題,該肯定的敢于肯定,該否定的敢于否定。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途徑在于教師必須先鉆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幾個來回,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挖掘訓練要素,并選取符合教材與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師自身對文本沒有吃透,不了解編寫意圖,教學目標不明,教學重點不詳,甚至南轅北轍,便很難做到以文本為憑借,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yǎng)。課文也很少朗讀,上課時對教材內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這樣的課堂教學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鉆研教材,可以有幾種不同的形式。其一,運用系統(tǒng)論的觀點,從整體上進行分析研究。這樣做,以便全面了解系統(tǒng)教材的內容,掌握來龍去脈,可以明確其中各個部分教材與整體的關系,講課時可以做到前后呼應,前邊可以做好孕伏工作,后邊可以做到逐步整理,使已學的知識得以再現。便于學生形成認知結構。其二,搞好單元教材的研究。了解單元教材內容;明確單元教學的目的要求;掌握教學重點及教學難點;以便在每一節(jié)課里針對全單元的要求使任務得到落實。其三,仔細揣摩每一節(jié)課的教材。
二、創(chuàng)設語文教學情境
《新課標》指出: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教學過程應是學習主體的主動建構過程,教學目的不僅在于使學生“學會了”,還在于使學生“會學了”。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愈發(fā)地感到,創(chuàng)設適當的情境可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作用。它可激起學生的情緒,有效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課堂活動中去,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接受和掌握知識,陶冶情操,從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創(chuàng)設運用一些新穎、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對語文的學習動機,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培養(yǎng)他們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對語文知識的真摯濃厚的感情,使他們各方面的素質都得到全面、充分、和諧的發(fā)展。有時可以創(chuàng)設問題教學情境,比如在教學《斜塔上的實驗》一文時,先讓學生想像一根羽毛和一個鉛球從同一個高度同時拋下,結果哪個先著地。對于學生的答案先不表態(tài),讓學生帶著好奇去學課文。這樣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可使學生形成懸念,課堂上必然會聚精會神地隨教師一起研究新課內容,探求問題的答案。當學生的學習動機被激起后,若刻板地去教,學生又因失望而使形成的動機弱化,以至消失。因此由鋪墊引出新知把學生帶入情境后,應根據內容的需要,使情境成為一個連續(xù)的動態(tài)客體。要利用學生能夠敏銳感知鮮明、富有色彩的形象,善于用形象色彩和聲音去思維,由此向抽象思維過渡的特點,盡可能地避免分析不斷、發(fā)問不止的“注入式”,運用直觀教具、學具等去創(chuàng)設具體的、生動的、能直接感知的情境,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努力提高他們的參與程度,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體作用。
三、營造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
活躍的課堂氣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真正做到教師只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要想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應改變以往教師—學生之間單向的教學互動,尋求建立一種有效的雙向或多向的師生教學互動。只有雙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體諒,才能產生共鳴,實現心與心的溝通,才能很好實現教學目標。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想實施高效的課堂教學,就必須重視調動學習主體的積極性,創(chuàng)設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努力營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活動的自由度,大膽放手,讓學生嘗試,使每一個學生成為學習的參與者、探索者、發(fā)現者。教師營造的課堂氛圍要讓學生產生“安全感”并學會開放自己,敢于質疑問難,敢于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能主動思考探究問題,積極參與合作討論,真正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從而提高課堂效率。要達到這樣的效果,教師就要解放思想、開拓思路、鼓勵創(chuàng)新、尊重分歧,尤其注意營造一種熱烈踴躍的課堂氣氛,這才符合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要求,在教學實踐中一定會受教師和學生的青睞??梢哉f,這樣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氛圍是師生創(chuàng)造性得以充分發(fā)揮的催化劑,是促進教師與學生的性情與靈魂提升的沃土。
四、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弊灾?、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一個完整的統(tǒng)一體,探究學習離不開自主,因為沒有個人的自主就談不上個人的探究;探究學習離不開合作,因為沒有人際之間的合作就不會有集思廣益的集體智慧來進行探究。只有在自主探究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合作探究學習,才能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改變學習方式,實際上是改變一種習慣,是學習領域的“移風易俗”。當務之急在于建立教學新理念,由過去的傳授式學習變?yōu)樽灾鳌⒑献?、探究式學習。自主學習(意義學習)是相對于被動學習(機械學習)而言的,在教學條件下的學生高質量的學習。而合作學習是針對教學條件下學習的組織形式而言的,相對的是個體學習。探究學習(發(fā)現學習)是相對于接受學習而言的。自主學習是讓學生的學習變被動為主動,合作學習是讓學生的學習既個動又互動,探究學習則是讓學生的學習由促動到能動。所以,要把學生看做學習的主體、發(fā)展的主體。真正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習方式的改革是重要手段,也是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