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
摘 要:圖形-背景理論是認知語言學和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理論。認知語言學家把圖形-背景分離原則看成是語言組織信息的基本原則。本文從圖形-背景這一認知結構的基本思想出發(fā),通過對英語新詞中的名詞進行個例分析,探討了英語新詞中的語言信息組織,并初步探討了圖形-背景理論在幫助學習者理解新詞時所起的作用及對詞匯教學的啟示。
關鍵詞:圖形;背景理論;英語新詞;名詞
一、引言
Ungerner 和Schmid (1996) 認為認知語言學是研究語言的一種方法,提出當今的認知語言學主要是由三種角度出發(fā)進行表征的: 經(jīng)驗觀(experiential view)、突出觀(prominence view) 和注意觀(attentional view)。突出觀認為語言結構中信息的選擇和安排是由信息的突出程度決定的。圖形背景理論(Figure-Ground Theory)正是基于突出觀的一種理論。最近幾十年,當代英語詞匯急劇增長。而新詞的不斷出現(xiàn),其構建過程不是隨意的,其語言形式和意義構建受到認知規(guī)律的制約,圖形背景理論為解釋新詞提供了一個新穎的視角。
二、圖形背景理論
丹麥心理學家魯賓(Rubin)在1915年提出圖形-背景的概念, 并進行了區(qū)分。之后完形心理學家借鑒來研究知覺組織。 心理學家認為知覺場始終分為圖形和背景兩部分。人們在觀察和感知周圍事物時, 往往會將視覺或知覺上較突顯的事物作為圖形予以關注, 而將不太引起關注的那部分環(huán)境作為背景。作為圖形的事物往往輪廓會比較清晰、結構緊湊、面積小、相對穩(wěn)固, 而背景則通常為那些輪廓比較模糊的、結構松散的、面積大、不穩(wěn)固也不不規(guī)則的事物??锓紳⑽男瘢?003)則從定義特征和聯(lián)想特征兩方面闡述了圖形和背景的特點: 圖形沒有已知的空間或時間特征, 背景具有已知的空間或時間特征, 可作為參照點來描述, 確定圖形的未知特征;而空間大小、時間長短、動態(tài)性、可及性、依賴性、突顯性、關聯(lián)性及預料性則是圖形和背景的聯(lián)想特征。作為圖形的事物通常突顯程度高、關聯(lián)性強、不可立即被感知、依賴性較強、不太為人們所熟悉、不易預料。定義特征是支配人們選擇圖形和背景的決定因素, 而聯(lián)想特征則是參考因素。此外,在確定圖形和背景時,如發(fā)生沖突, 聯(lián)想特征應服從于定義特征。圖像背景具有離散性和任意性(劉國輝,2006), 其離散性是指圖形和背景一般具有可分離性, 是相互獨立的實體, 圖形具有可控性和移動性; 任意性則指圖形或背景的實體是不固定的, 圖形和背景是互動的,圖形和背景的數(shù)量沒有限制。
Tamly(2000)率先將圖形背景分離理論應用于語言研究指出語言中存在圖形和背景兩個基本的認知功能。語言中的圖形和背景與視覺中的圖形背景不同,既可以是空間中運動事件或方位事件中兩個彼此相關的實體,也可以是在時間上、因果關系上或其他情況彼此相關的兩個事件(匡旭濤,文旭,2003)。
三、圖形背景理論分析英語新詞中的名詞
本文選取了由Wordspy網(wǎng)站所提供的新詞,該網(wǎng)站收集了英語國家出現(xiàn)的各種類型的新詞,并提供這些詞的定義,詳細來源和例證。本文選取了從2013年到現(xiàn)在為止所出現(xiàn)的新詞,為了方便分析,本文將所選取的新詞中的名詞按照他們的構詞法分為三類,并增加了吸取法,下面針對具體的新詞各舉兩例進行分析。
1.衍生詞
新詞“underbrag”的定義是“A self-deprecating com-ment that acts a brag because it shows the person is confident enough to admit a failing or embarrassment(將貶低自己作為一種炫耀方式以此來顯示自己勇于面對自己的錯誤或是面對尷尬)”其中文對應詞為“炫慘”,還有人將之翻譯成“抹黑自己的裝逼”。對于underbrag這個詞,它有詞素under和brag兩部分構成,根據(jù)圖形背景凸顯原則,brag是背景,為人們所熟悉,而under和brag的看似矛盾的兩個詞的結合,會讓人們的注意力更集中于under上面。Brag的本意就是炫耀,吹噓,與up有關,但與under搭配,就凸顯了under的圖形性,很容易就制造出一種矛盾的效果,增加趣味性。
新詞“disconnectionist”指“A person who advocates spending time away from online activities, particularly for mental or spiritual rejuvenation (倡導遠離上網(wǎng)活動的人) ”。后綴“ist”設定了背景為“人”,而“disconnection”則成了“圖形”,是理解該詞的關鍵,也成了聚焦點。而作為背景的“ist”在人們熟知的“nationalist, buddhist”此類此中給人的印象是品格堅定的,有原則和操守的一類人,而加上前面的“disconnection”會讓人感受到鼓勵,控制自己對于網(wǎng)絡的過度依賴,減少一些上網(wǎng)時間。
2.混成法
新詞“geriaction”是指“an action movie genre that features aging actor in the leading roles (年齡較大的演員主演的動作電影) ”。這個單詞最早出現(xiàn)在2009年的“Urban Dictionary”(城市詞典,美國在線俚語詞典,收錄很多常規(guī)詞典里查不到的流行英語)。詞“geriaction”是單詞“geriatric”和“action”所混合而成。“Action”作為背景很容易被人感知,而在想到action moive 的時候,人們更多想到的是年青的男演員們的打斗場面,而作為圖像的“geri”要在整個動作片的背景下進行聯(lián)想,結果更加出人意料,提高人們對于老年人的重視程度,同時可能會增加此類電影的收視率。
新詞“Debtroit”的定義是“Pejorative nickname for the bankrupt city of Detroit”,(對底特律城腐敗的貶義昵稱)。第一眼看上去,該詞跟“Detroit(底特律,美國的鋼鐵之城)”極其相似,甚至會有人把該詞當成“Detroit”。而單詞的前半部分“Debt”作為圖形,則起到了一定的凸顯作用,會讓人聯(lián)想到著名的鋼鐵之都的腐敗和墮落,使這個城市的形象更加生動,也達到了對該城的”抹黑“效果。
3.復合法
新詞“forever-day”的定義是“A known software flaw that never gets fixed, particular one that exposes a security hole (從未被修補的已知的軟件漏洞,特別是存在安全風險的) ”。對于“forever”這樣的背景詞,人們更多的聯(lián)想到的是“Stay young forever/I want that moment to last forever”,之類的具有一些夢幻色彩的美好想象。以此作為參照點,人們對于forever-day的理解會更傾向于“a fabulous indelible day”。但該詞的真正涵義卻是意指一個一直存在卻被人忽視的電腦漏洞,這樣的意義凸顯會讓人們對于加深對于此次的理解,可能會起到警醒人們及時修補電腦漏洞的作用。表面意義與真正涵義的反差讓人們對此單詞印象深刻。
新詞“Powerpoint Ranger”是指“A military officer who excels at creating Powerpoint presentations(擅長做課件匯報的軍官)”。根據(jù)圖形背景分離原則,此處的“Ranger”是背景,表明了身份,同時該詞之前也可以加入諸多修飾和限定詞,因而人們的關注點便轉移到了處于“圖形”地位的Powerpoint。而背景Ranger的意思是指“巡邏隊隊員,突擊隊員”,在此背景限制下,人們對于該詞的聯(lián)想自然而然地會指向形象高大,英勇善戰(zhàn)的“武”軍官。而前面的“Powerpoint”這一圖形形象則凸顯了軍官的“文”形象,也諷刺了某些軍官的文強武弱的現(xiàn)實。
4.析取法
新詞“usie or ussie”指“A group photograph taken by one of the members of the group(由其中一人所拍的群體自拍照)”。usie (群體自拍)是 “us+selfie”,作為背景的selfie(自拍)已為人們所熟知,而在前面的圖形“us”的 凸顯下,人們不難聯(lián)想到該詞的意思為”群體自拍“,正如前文提到的那樣,圖形只有在特定的背景的凸顯下才會具有一定的意義。而析取成為“ie”也從一個沒有任何意義的字母組合變成了相當于“自拍”的后綴。同時,它滿足了作為析取成分的三個條件,即,正確的聯(lián)系,詞素語音特點,充當詞綴的作用(王文斌,2005),而這樣的析取有很強的生命力,方便人們創(chuàng)造新詞。
四、結語
本文論述了圖形和背景的一些基本特征,探討了圖形背景這一認知結構在分析英語新詞時的所起到的獨特作用。圖形在新詞的闡釋中具有凸顯單詞特定的感情色彩的作用,并使單詞產(chǎn)生獨特而生動的形象,加深人們對單詞的理解和印象,從而達到擴散傳播的作用。而在今后的英語教學中可運用圖形-背景理論為基礎對相應的單詞進行分析。
參考文獻:
[1]Tamly, L.2000.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Volume 1: Concept structur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2]Ungerer, F. & H. J. Sch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London: 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 1996.
[3]王文斌,2005,英語構詞中析取現(xiàn)象透視。外語研究(2),31-35。
[4]匡芳濤, 文旭,2003, 圖形-背景的現(xiàn)實化。 外國語(4):24-31。
[5]劉國輝,2006,圖形-背景空間概念及其在語言中的隱喻性表征。外語教學(2):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