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飛
一堂高效課堂是由多方面因素組成的,但是,筆者認為教師準確、適時、得當的“導”,是實現高效課堂重要而必備的內容和手段之一,如何在“導”字上下功夫呢?下面談幾點個人的思考:
一、課初“導”重在突出“切入點”
一般而言,老師們常常是以“問題”來啟動新課學習的。但是同一個課題,不同的老師“問題”設置是不同的,所達到的效果也是完全不一樣的,以《包裝的學問》一課為例,兩位教師是這樣設置課前導入的:
教師A,出示了一個禮盒。
師:看到這個禮盒你會考慮些什么?
生1:怎樣包裝更漂亮。
生2:考慮選擇怎樣的包裝紙更美觀。
生3:我會考慮兩點。第一,要美觀;第二,要節(jié)約。
教師B,出示同樣的一個禮盒。
師:如果讓你用紙設計制作這個禮盒,除了需要考慮精美之外,在用紙方面還要注意些什么?
生1:要考慮節(jié)約包裝紙。
以上兩位老師課前導入,都是想引出本課的教學核心——節(jié)約用紙。A教師所設置的問題內容過于寬泛,指向性不明,學生也只能根據各自的猜測泛泛而答。致使三名同學繞了一圈才達到教師所要的答案。而B教師的“導”從內容上看更有針對性,指向性也更加明確。她所設置的“問題”已經排除了“精美”等方面的考慮,由于其問題具有較強的啟發(fā)性和指向性,學生回答也就快捷、準確地直指本課教學的核心——節(jié)約包裝紙。由此可見,課前引導找準切入點,不僅能直奔教學中心,為解決重點、突破難點留足教學時間,而且有效地實現了師生互動,增強了教學實效性。
二、課中“導”重在突破“重難點”
快速導入新課學習后,課中的引導要關注的是學生學習的實效性。以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分橘子》一課為例,分享兩位老師的不同引導方法。例題:有48個橘子平均分給3個人,每人分到幾個橘子?教材要求:用小棒代替橘子,幫他們分一分,算一算,每人能分到多少個?
教師A:
(第一次分小棒)師:同學們,用48根小棒代替橘子,平均分成3份,請同桌合作,分一分。
學生兩人一組開始了分小棒,但是很多小組停了下來,不會分了。
(第二次分小棒)師:有哪個小組分好了?請到黑板前來分一分,不會分的同學要認真觀察。
有一組學生在講臺上進行了示范分小棒的過程。
師:你們看明白了嗎,他們是怎么把48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的?
生:先每人分1捆,就是10根,再分1捆和8根,每人分到6根,所以一共分到了16根小棒。
師:你觀察得很認真。接下來,我們把剛才分小棒的過程,用除法豎式來記錄……(導入除法豎式的學習)
教師B:
(第一次分小棒)師:同學們,用48根小棒代替橘子,平均分成3份,請同桌合作,分一分。
學生兩人一組開始分小棒……
(第二次分小棒)師:我發(fā)現有些小組有困難,有些小組的同學分法很復雜,現在我請一組同學來分一分,請認真觀察,他們是怎么做到用最快捷的方法,把48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的。
有一組學生在講臺上進行了示范分小棒的過程。
師:你們看明白了嗎,他們分了幾次?
生:分了兩次。
師:第一次怎么分?
生:把4捆中拿出3小捆平均分,每人分到1捆,也就是10根。
師:第二次怎么分?
生:把剩下的1捆拆開,變成10根,與8根合起來,平均分成3份,每人分到6根。
師:你觀察得很認真,兩次分的是不一樣的!第一次分整捆的,第二次分零散的,這樣能快捷地分出每份是16根。
(第三次分小棒)師:現在你知道怎樣用快捷的方法把48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了吧,請兩人一組合作再分一次,一人分,另一人說分的過程。
學生再次分小棒。(此時大家都能按步驟正確分小棒,并且分的過程也說得很清楚)
師:同學們,新的挑戰(zhàn)又來了!你能用除法豎式來記錄分小棒的過程嗎?……(導入除法豎式的學習)
以上兩位教師的教學,同樣是把48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但兩位老師在教學步驟、語言評價的引導上是有區(qū)別的。教學步驟上,其中第一次分小棒與第二次分小棒,兩位老師都差不多。都是意在讓學生從自主探究,再到個別演示,實現對48根小棒平均分的過程有初步的感知。不同的是B教師還設計了“第三次分小棒”。這“第三次分小棒” 讓每個學生都有了再次經歷平均分的操作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對拆開、合并、繼續(xù)分的難點過程有了更深切的體會。這第三次分小棒是為引出除法豎式服務的,學生只有理解了這種拆開、合并、繼續(xù)分的實踐過程,才能突破豎式里“十位上的余數要與個位上的數合起來繼續(xù)除”,這也正是學習難點。從語言評價上,A教師評價比較寬泛,而B教師的語言評價引導更有針對性和指向性。比如,第一次分完小棒后,教師B引導學生“我發(fā)現有些小組有困難,有些小組的同學分法很復雜,現在我請一組同學來分一分,請認真觀察,他們是怎么做到用最快潔的方法,把48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的。” B教師不僅指出了第一次分小棒時學生操作中存在的問題,而且指出接下來觀察的方向。再如,第二次分小棒之后,教師B說:“你觀察得很認真,兩次分的是不一樣的!第一次分整捆的,第二次分零散的。……”這樣的評價引導,不僅肯定了學生觀察認真,同時又概括出了分小棒的要點,為學生理解除法豎式起到了橋梁的作用。2011版課標指出:“學生應用知識并逐步形成技能,離不開自己的實踐,學生在獲得知識技能的過程中,只有親身參與教師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才能在數學思考、問題解決和情感態(tài)度方面得到發(fā)展”。B教師正是深刻理解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才在課堂教學中游刃有余的引導了學生學習,做到了教學引導導在“重難點”上。
三、課末“導”重在突顯“生長點”
一堂40分鐘的課,臨近課末,一般只剩二三分鐘的時間。如何用好這寶貴的時間,實現課堂的完美收官呢?正確而有效的“導”就顯得更為重要了。
以《包裝的學問》一課為例,當學生“用兩個牛奶盒擺一擺”的操作探究后,學生進行了計算表面積練習。此后,學生得出了結論:“重疊的面積越大,越節(jié)約包裝紙”。同一堂課,兩位老師都做了課尾小結,如下:
教師A:
師:經過了“算一算”,你有什么發(fā)現?
生:大面重合,露出的表面積就越小。
師(課件顯示結論):重疊的面積越大,露出的表面積就越小,越節(jié)約包裝紙。
教師引導全體同學齊讀一遍,結束全課。
教師B:
師:經過了今天的探究學習,你有什么發(fā)現?
生:大面重合,露出的表面積就越小。
生:重盒的面積越大,越節(jié)約包裝紙。
師:這個結論是誰找出來的?
生(自豪地說):我們自己。
師:你們是怎樣得到這個結論的?
生:我們先是猜想,然后算一算,就發(fā)出了“重合的面積越大,越節(jié)約包裝紙”。
師:猜想,然后驗證,這是我們學習數學的好方法!希望同學們將這樣的方法帶入今后的學習中。
我們可以從兩位老師不同的課尾小結上,鮮明地感受到二者不同的數學素養(yǎng)!A教師,只關注了知識點的小結。而B教師,不僅引導學生小結了知識點,而且小結了學習的方法, 更為令人欣喜的是他關注了學生情感態(tài)度的發(fā)展。B教師在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同時,不失時機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課尾的引導是一個點睛之筆,它對全課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又是這一堂課后續(xù)學習的一種延伸。因此課后的導要關注“生長點”,進而達到課已結而意未盡,曲已終而人不散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