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奇 李偉強
·衛(wèi)生論壇·
長春市某企業(yè)2011年員工健康狀況與年齡分布情況分析
張維奇 李偉強
目的 分析某企業(yè)員工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在不同年齡段的分布現(xiàn)狀, 為開展有針對性的健康促進提供科學依據(jù)。方法 收集某企業(yè)員工2508人的體檢資料, 按員工年齡分為4個年齡段, 對異常指標的檢出率進行χ2檢驗及指標間相關(guān)性分析。結(jié)果 各年齡段超重、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心電圖異常、高丙氨酸轉(zhuǎn)氨酶(ALT)、脂肪沉積等指標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各年齡段員工體檢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心電圖異常檢出率隨著年齡的增高呈上升趨勢, 脂肪肝是高ALT檢出率的相關(guān)因素。結(jié)論 該企業(yè)員工健康狀況不容忽視, 重點關(guān)注50~60歲人群的健康狀況。
企業(yè)員工;體檢;年齡;健康狀況
近年來, 我國企業(yè)職工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倍受關(guān)注,職工的亞健康狀態(tài)已成為重要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 預防重于治療被人們認可, 企業(yè)職工體檢成為早期預防的重要手段。通過對體檢結(jié)果的統(tǒng)計分析, 為企業(yè)職工健康促進提供科學依據(jù)。
1.1 資料來源 收集某汽車生產(chǎn)企業(yè)員工2011年2508人的健康體檢結(jié)果。
1.2 方法 收集的體檢資料包括身高、體重、B超、心電圖、胸透、生化檢驗、肝功能檢測、血壓等;按員工年齡分為4個年齡段, 即20~29歲126人, 30~39歲757人, 40~49歲1227人, 50~60歲398人, 分析體檢結(jié)果異常檢出率在各年齡段的分布特征。
1.3 判定標準 高血糖:空腹血糖(FPG)≥6.1 mmol/L;高尿酸血癥(UA):參考《全國臨檢驗操作規(guī)程》(第3版):女>350 μmol/L, 男>420 μmol/L;高血脂:三酰甘油(TG)≥1.7 mmol/L或總膽固醇(TC)≥5.2 mmol/L,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0.9 mmol/L,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3.12 mmol/L;高ALT:≥40 U/L;高血壓:采用2005修訂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的標準:收縮壓(SBP)≥140 mm Hg (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張壓(DBP)≥90 mm Hg, 繼發(fā)性高血壓除外;超重:體質(zhì)量指數(shù)(BMI)≥24 kg/m2。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體檢指標異常檢出率總體分布情況 本次體檢指標異常檢出率較高的是超重、高血壓、高血脂, 在30~39歲、40~49歲、50~60年齡段中檢出率均超40%;各年齡段中超重、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高ALT、心電圖異常、脂肪沉積等指標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脂肪肝、高血尿酸異常檢出率在各年齡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各年齡段員工體檢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心電圖異常檢出率隨著年齡的增高呈上升趨勢;30~39歲年齡段脂肪肝、高ALT的檢出率較其他年齡段高(P<0.05), 其他各項體檢指標異常檢出率最高的都集中在50~60歲年齡段中。見表1。
2.2 各年齡段體檢指標異常檢出率分布特點 20~29歲員工體檢指標異常檢出率較高者為超重(37.3%)、高血壓(34.9%)、高血脂(29.4%);30~39歲職工體檢指標異常檢出率較高者為超重(51.7%)、高血脂(49.9%)、高血壓(44.5%);40~49歲員工體檢指標異常檢出率較高者為高血脂(49.6%)、超重(49.3%)、高血壓(46.8%);30~49歲人群在超重、高血脂、高血壓檢出率均超過40%以上;>50歲的職工體檢指標異常檢出率較高的為高血壓(70.6%)、高血脂(58.8%)、超重(53.8%),檢出率均>50%。見表1。
2.3 非脂肪肝與脂肪肝員工高ALT檢出情況 按員工是否有脂肪肝分為非脂肪肝2102人與脂肪肝406人, 脂肪肝員工高ALT檢出率達50.0%,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脂肪肝員工高ALT檢出率明顯高于非脂肪肝, 說明該人群脂肪肝與高ALT有關(guān)。見表2。
表1 2508名不同年齡段職工體檢指標異常檢出率情況(n, %)
表2 2508名員工非脂肪肝與脂肪肝員工高ALT的檢出情況(n, %)
3. 1 慢性病的分布情況 超重現(xiàn)象在49歲以下的2個年齡組中體檢結(jié)果異常檢出率中均為第1位, 是影響該人群健康的重要問題;血壓異常的檢出率在各年齡段均超過了30%,且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升高;各年齡段血脂異常的檢出率均較高, 30~60歲人群的檢出率>40%;高血糖的發(fā)生多集中在40~60歲人群中, 檢出率>20%;高ALT的檢出率更多集中于中青年人群, 檢出率達17%;脂肪肝在各年齡段的檢出率均>10%, 脂肪肝者高ALT檢出率明顯高于非脂肪肝者,輕年人群的檢出率與中老年人的檢出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脂肪肝的發(fā)生逐漸呈年輕化的趨勢;心電圖檢出異常者集中在中老年員工中, 可能與中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多發(fā)有一定關(guān)聯(lián);高血尿酸的發(fā)生>10%, 在40~49歲年齡段中最多。
3. 2 檢出率較高慢性病據(jù)WHO全球BMI監(jiān)測數(shù)據(jù)庫的資料顯示, 人口的BMI在近幾十年來均呈逐年增長趨勢, 超重和肥胖率呈持續(xù)上升[1]。說明超重現(xiàn)象已經(jīng)比較嚴重且不容忽視。肥胖是多因素引起的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 可導致高血糖和脂質(zhì)代謝紊亂, 超重者患高血壓的危險是正常體重的3~4倍[2], 被 WHO 列為疾病負擔的 10 大危險因素之一[3]。為預防與超重和肥胖相關(guān)的疾病, 要從預防體重超標做起。中國高血壓患者1.6億, 患病率為18.8%, 且有繼續(xù)增高的趨勢[4]。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病的主要危險因素, 遺傳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是高血壓發(fā)生的重要因素, 飲食因素中鈉鹽的平均攝入水平、蛋白質(zhì)攝入量及飲用酒精含量都與血壓水平密切相關(guān), 生活工作中的體力活動量、精神緊張程度、噪聲等也可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血壓水平。高血脂癥狀較輕, 常不為患者覺察, 只有依靠血脂檢測確診, 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見病,與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臟猝死、腦卒中等有密切的關(guān)系。因此良好的飲食習慣、合理的膳食結(jié)構(gòu)和運動鍛煉對預防和控制超重、高血壓、高血脂有重要意義[5]。
輕度脂肪肝患者大多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 嚴重者肝脂肪代謝出現(xiàn)障礙, 導致肝功能受損。據(jù)統(tǒng)計, 發(fā)達國家成人脂肪肝患病率為20%~30%[6], 西方發(fā)達國家脂肪肝患病率為20%~40%[7];東北地區(qū)成人脂肪肝患病率達38.1%[8]。據(jù)國外報道, 超重和肥胖是引起脂肪肝的重要因素之一[9];據(jù)國內(nèi)報道, 高血脂和超重肥胖的居民, 患脂肪肝的危險度顯著高于其他居民[10];高脂和高鹽飲食均是引起脂肪肝的重要危險因素[11];脂肪肝的患病率與BMI、血脂、血糖、血壓等指標的水平顯著相關(guān)[12];脂肪肝患者肝細胞內(nèi)TG增高是可逆的[13]。因此脂肪肝是可逆性疾病, 通過合理的膳食結(jié)構(gòu)、低糖低脂飲食、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控制體重是預防脂肪肝的重要措施[14]。
很多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均不是單一性疾病, 而且與其他疾病有密切關(guān)系, 常會在同一機體同時發(fā)生, 一旦發(fā)生會給機體帶來病痛并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質(zhì)量。建議重視對員工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工作。員工的健康和身體素質(zhì)將對企業(yè)的發(fā)展起到?jīng)Q定性作用, 而該企業(yè)員工的健康狀況并不樂觀, 因此重視企業(yè)人群的健康促進尤為重要。
[1] UNSCN. Overweight and Obesity:A New Nutrition Emergency. SCN News, 2005(29):3.
[2] 國際生命科學會中國辦事處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中國成人體質(zhì)指數(shù)分類的推薦意見簡介.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 2001, 35(5):349-359.
[3] 唐永忠, 王萍.肥胖與高血壓、高脂血癥、高血糖的相關(guān)性.海南醫(yī)學, 2008, 19(11):56.
[4]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5修訂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6:8-16.
[5] Cowbrough K. How dietary measures can help reduce unhealthy blood cholesterol levels. Prof Nurse, 2004, 20(4):33-35.
[6] Preiss D, Sattar N. Non 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an overview of prevalence, diagnosis, pathogenesis and treatm entconsiderations. Clin Sci , 2008, 115(5):141-150.
[7] Chitturi S, Farrell GC, Hashimoto E, et al. Non 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definitionsand overview ofproposed guidelines.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7, 22(6):778-787.
[8] 李金萍, 丁媛媛, 王炳元. 東北地區(qū)城市脂肪肝的患病率及其危險因素的流行病學調(diào)查.胃腸病學和肝病雜志, 2011, 20(7):617-623.
[9] Chen QK, Chen HY, Huang KH, et al. Clinical features and risk factors of patients with fatty liver in Guangzhou area.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4, 10(6):899-902.
[10] 張寶友, 戚依平, 徐朝峰, 等.舟山市海島居民脂肪肝危險因素研究.中國公共衛(wèi)生管理, 2005, 21(3):253.
[11] 馬金香, 陳平雁, 周永健, 等. 廣東省脂肪肝危險因素1:1配對病例對照研究.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 2008(35):648-650.
[12] Ratziu V, BellentaniS, Cortez pinto H, et al. A position statem enton NAFLD /NASH based on the EASL 2009 specialconference. J Hepatol, 2010(53):372-384.
[13] 王兆江. 脂肪肝診治進展.黑龍江醫(yī)學, 2007, 31(10):757.
[14] 劉晶. 685名男醫(yī)務人員脂肪肝患病情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中國民康醫(yī)學, 2009, 21(19):2353.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4.210
2015-04-27]
吉林省科技成果登記號碼2014261
130011 吉林省長春市一汽總醫(yī)院
李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