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校教育文化是全新的行業(yè)文化內涵,其黨校教育的發(fā)展就已經經歷了八十多年的歷史,但是其內涵和文化底蘊沒有得到較好的重視。在現代社會中,文化意識已經成為主流,社會需求對黨校教育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對黨校教育文化進行構建和優(yōu)化,以便促進黨校教育文化的發(fā)展。本文就黨校教育文化的孕育和構建的現實需求進行分析,探討黨校教育文化孕育和構建的策略,從而為黨校教育文化的發(fā)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黨校教育文化;孕育;構建策略
作者簡介:黃文婷,女,1981年10月出生,工作單位:甘肅省甘南州卓尼縣委黨校,本科學歷,教師。
[中圖分類號]:D261.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2--01
引言
文化的內涵不是一成不變的,其會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不斷的進步。文化進步的本質就是不斷地朝著更加深層次的文化模式和機制轉變。在黨校教育文化的孕育和構建中,需要對其教育文化進行優(yōu)化整合,并根據社會實際需求進行適當的調整。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中,黨校教育文化被賦予了不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責任。因此,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需要對其進行不同的分析研究,在當今時代中,還需要對社會環(huán)境進行分析,以便更好的構建黨校教育文化[1]。
1.黨校教育文化孕育和構建的現實需求
黨校主要是培養(yǎng)執(zhí)政黨領導干部的場所,其主要作用是通過黨和社會意識文化來培養(yǎng)社會中堅力量。但是在實際中,人們對黨校教育文化的認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從而使得教育文化缺位現象比較嚴重。首先,黨校教育文化內涵的缺失。黨校教育文化是一種全新的文化,但是針對黨校教育文化的內涵是什么。至今,均沒有確切的說法。其次,黨校教育文化中通常會以知識來代替文化。通常將知識與文化兩者相混淆,分不清知識與文化的內質差別,只是一味地將知識和文化等同起來,認為傳授知識就是在傳承文化。通過使用知識育人來替代文化育人的本質。對書本中的理論知識過分重視,反而忽視了領導干部的人文素質培養(yǎng)。另外,黨校教育文化具有自我封閉的現象[2]。文化是一個龐大的社會互動系統(tǒng),黨校教育文化在育人的過程中,不能只是在封閉的校園內進行,需要對全社會開放,以便培養(yǎng)出能夠更好的適應時代需求的人才。但是,現如今的大多數黨校仍然沿襲著以往的教學模式,其教學方式比較封閉,文化視野短淺。最后,黨校教育文化比較形式化。文化育人的重要任務是務本求實,以便獲取長遠的發(fā)展優(yōu)勢和條件,從而更好的促進黨校教育文化的發(fā)展。不做表面文章,不急功近利,不熱衷于形式主義。黨校教育文化的孕育和構建需要摒棄現有的不良作風和習慣,不能只是徒有其表。針對這些問題,總體來說,就是黨校教育文化中的文化意識缺位,由于文化意識是現今的主流,同時,也是黨校教育文化孕育和構建的前提條件。在孕育和構建黨校教育文化的時候,需要充分了解黨校教育文化的內涵。其文化的核心是人,現代化的發(fā)展需要將人的創(chuàng)造主體、興趣以及價值觀念放在生產位置的主體上,需要重視教育文化的構建和孕育。其中一切的生產活動以及經濟活動均與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構建黨校教育文化的時候,需要將文化背景和文化素養(yǎng)有機的結合起來,以便形成加好的文化創(chuàng)造力,抓住文化力的核心[3]。另外,教育主要是文化作為人力資源開發(fā)的途徑和方式,在這個過程中,教育可以讓文化力產生出較大的改變能力,教育是社會的一種現象,是面對全社會的文化傳承和發(fā)展的,教育文化需要著眼于人的社會本位,對人類的文化心理結構發(fā)揮出作用。在當今黨校教育文化的孕育和構建中需要對教育文化進行細致的研究,充分了解黨校教育文化的內涵,從而更好的對其進行構建。
2.黨校教育文化孕育和構建的策略
在進行黨校教育文化孕育和構建的時候,需要在整合方法方面進行考慮。在思維方面,需要突破原有的主流文化局面,轉變對多維度變化的關注上,并且通過辨證、批判性的選取,以及通過結構化的處理,對不同文化的精華進行借鑒和優(yōu)化整合。從而形成具有核心的統(tǒng)一的教育文化內涵。在進行整合的時候,需要對黨校教育文化的主導價值觀進行明確規(guī)定,并且構建黨校教育文化的總體結構,對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和層面的結構和內容進行規(guī)劃。為了有效的進行整合,還需要遵循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則[4]。首先,分析原則。該項原則要求黨校教育文化在構建的過程中,需要對現有的文化狀態(tài)以及價值進行評價和判斷。由于我國已經出現多元化的文化,這為新文化的形成提供了較豐富的資源,同時,在資源的取舍方面需要進行科學合理的取舍。需要根據歷史和現實狀況進行分析,對文化出現的條件以及合理成分進行研究,以便明確教育文化的特點和特殊價值,并在此基礎上進行適當的取舍。在借鑒方面不只是簡單的借鑒,還需要對有利的資源進行分析,充分利用各種有效的信息和資源,以符合黨校教育文化構建的形式。其次,需要遵循綜合原則。在每個環(huán)節(jié)的分析評價基礎上,需要對其進行綜合。其綜合的原則是形成結構和關系的原則。需要對各種文化的形態(tài)和關系性質進行研究分析,并掌握各種關系網絡,對其相互作用以及性質進行了解。黨校教育文化的構建和孕育主要是以自身發(fā)展和需求來構建的,通過對關系進行分析,可以將一些真正適合以及需要的精華部分以一個主結構的方式來綜合。并且需要對其進行適當的定位,以便形成一種符合黨校教育需求的文化模式[5]。
3.總結
黨校主要是培養(yǎng)社會中堅力量的主要場所,隨著當今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戰(zhàn)略思想的提出,需要將其重要責任放在黨校教育中。在黨校教育文化的孕育和構建中,需要根據現實社會情況進行分析,對黨校教育文化進行細致的研究,以便提高黨校教育文化的內涵,促進黨校教育文化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葉瀾.世紀之交中國學校教育文化使命之思考[J].教育改革,2012,14(05):157-158.
[2]劉旭東,何波.教育文化略論[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21(04):215-216.
[3]龍樹森.新世紀黨校教育面臨的幾點不適應[J].創(chuàng)造,2011,14(05):154-155.
[4]劉加植.黨校教育要講辯證法[J].福州黨校學報,2011,16(02):547-548.
[5]張廣昆.“四個如何認識”在黨校教育中的定位[J].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32(04)::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