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史料教學”近年來運用廣泛,幾乎到了“無史料不教學”的程度,這比起早年的“無史料即在教學”是可喜的進步。但是,近年來,隨著史料的廣泛運用,史料教學問題迭出:運用史料目標不明、對不同史料的不同功能不作區(qū)分、史料有趣而無用、史料使用無限度,等等,有悖史料教學初衷。由此,我刊針對史料教學問題征文,“更好地引導史料教學的發(fā)展”,這是開展本次系列討論的出發(fā)點和目標。
教師可從自己角度解讀史料的運用諸法,并依此成文:例如,運用史料的目的不僅僅是領會,如何把史料變成有用的證據(jù)?如何讓學生學會評價證據(jù),分辨“事實”與“說法”的差異?如何用史料為學生搭建觸摸歷史的橋梁?運用史料的關鍵在于設問,設計怎樣的問題有助于學生歷史思維發(fā)展?原始材料文字艱澀,如何刪繁就簡不失原味?如何讓史料適應不同的課題和時期?如何把握史料趣味性和有用性的關系?對同一事件或情況可以提供各式史料,如何使史料的深淺層次合理呈現(xiàn)?進行史料教學,如何處理教師指導、學生探究的關系?史料的搜集、甄別與運用,是學習歷史的基礎與關鍵,這些應該在中學課堂占有多大比重?基于一課內容,應怎樣選擇史料?是基于具體內容?還是基于主題立意?等等。
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