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圖書館讀者工作除了傳統(tǒng)的借還業(yè)務外,還應注重服務向思想和知識的傳播延伸。以莞城圖書館為例,其讀者服務的外延性主要體現在地域文化的傳承和閱讀文化的交流兩個方面。
關鍵詞:讀者服務;外延;傳承
藏書體系和讀者網絡,是圖書館的業(yè)務工作體系的兩個主要方面。傳統(tǒng)的圖書館讀者工作以圖書借還服務為主線,盡管通過文明接待、延長服務時間、提高借還便捷性、設立24小時借還書服務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便民利民的效果,但總的來說,這些服務僅僅限于圖書的借還手段的優(yōu)化,屬于傳統(tǒng)圖書館工作的范疇,對照現代圖書館知識傳播,推廣閱讀的功能要求,仍存在相當大的距離。由單一的圖書借閱功能向全方位知識傳播功能過度,是當前傳統(tǒng)圖書館向現代圖書館轉型升級的主要趨勢。要實現成功轉型,新服務理念、變革服務方式、更深化服務層次,全方位拓展讀者服務外延可謂至關重要。
莞城圖書館是一所以藝術、文史類圖書和古籍收藏研究為特色的專業(yè)化公共圖書館,集外借、閱覽、保藏、研究、交流、教育等功能于一體。近年來,莞城圖書館積極面對當前公共圖書館新局面、新考驗,始終貫徹以“精”辦館的原則,在“提高文化輻射力,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目標引領下,結合自身優(yōu)勢資源,進一步理清專業(yè)化特色辦館思路。在不斷優(yōu)化借閱服務的同時,該館致力于提升圖書館知識傳播及教化的延伸功能,形成身心具備的全方位讀者服務網絡。概括來說,其知讀者服務的外延性主要體現在:地域文化的傳承和閱讀文化的交流兩個方面。
1 地域文化的傳承
在圖書館讀者工作中堅持資源共享的原則,對單個的圖書館而言,可以變“一館之藏”為“地區(qū)之藏”、“國家之藏”,以至“世界之藏”,從而更加充分地發(fā)揮館藏文獻信息資源的作用。[1]
古籍圖書是莞城圖書館的特色館藏之一。莞城圖書館現有古籍(1912年以前)近2500冊。其中,明版善本古籍有7種(合94冊),清版善本古籍有9種(合152冊),目前館藏版本最早的一套善本古籍是明隆慶六年(1572)謝廷杰刻本的《王文成公全書》,另有《史記》(明崇禎間刻本)、《廿一史彈詞注》(清雍正樹玉堂精寫刻本)和《松雪堂印萃》(清乾隆五十年(1785)鈐印本)三部善本古籍于2012年成功入選首批《廣東省珍貴古籍名錄》,這也使莞城圖書館成為廣東省內唯一一家有館藏古籍入選名錄的鎮(zhèn)街級圖書館。
此外,莞城圖書館也非常注重收藏清代、民國及解放初期的東莞古籍和線裝書,如館藏《東莞詩錄》(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張氏寓園刻本)、《明代千遺民詩詠(初編、二編)》(民國十八年(1929)鉛印本)、《明史竊》(民國二十三年(1934)東莞博物圖書館刊本)、《莫伯驥五十萬卷樓群書跋文》(民國三十七年(1948)鉛印本)等一批與東莞有關的古籍舊文獻,深受東莞文史研究者的青睞。而作為一大亮點收藏的廣東木魚書,現有館藏也有近200種,約1000冊,其中不乏清光緒年間莞城萃英樓刻本等的珍貴版本。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東莞著名文史學家、莞城圖書館榮譽館長楊寶霖先生捐贈的2萬5千余種珍貴圖書存放于館內自力齋藏書室中。
鄉(xiāng)鎮(zhèn)圖書館有著明顯的服務性,它的一切工作最終都要歸結到利用文獻資源來為讀者服務。[2]這批古籍圖書,可以說是東莞歷史文化的重要典藏,對于傳播東莞本土文化,意義重大。但這些圖書十分珍貴,而且部分書籍由于年代久遠,已經出現一定程度的損壞,需要恒溫保護,并聘請專人定期防腐,不利于以借閱的方式向公眾傳播。古籍圖書不可再生資源,但這些圖書蘊含的信息,則可以代代相傳,永不磨滅。有鑒于此,莞城圖書館在活化古籍文獻方面作了積極探索。
一是出版物活化。2011年以來,莞城圖書館發(fā)起東莞文史學者楊寶霖先生主編大型地方文獻匯總《東莞歷代著作叢書》(以下簡稱《叢書》)。《叢書》至今共發(fā)行四輯,分別為第一輯《歷代莞人著作(一)》(十冊,上海古籍出版社),第二輯《容庚學術著作全集》(二十二冊,中華書局),第三輯《莞城歷代詩詞選》(上)(八冊,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和第四輯《容肇祖全集》(八冊,齊魯書社出版)。出版《叢書》,是莞城圖書館敢為天下先的開創(chuàng)性嘗試,這是全省第一家鎮(zhèn)街級圖書館出版大型地方文獻系列叢書,受到全省同行和文史愛好者的高度關注。
二是書籍信息活化。古籍圖書畢竟具有小眾性,對于沒有經過專業(yè)古文訓練,地方文史知識有限的大眾群體來說,閱讀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有鑒于此,莞城圖書館每月舉辦楊寶霖先生專題系列講座,至今已舉辦超過20期;每周在莞城《文化周末報》設《莞城古籍話滄?!穼?,介紹和解讀古籍藏品,至今已出版超過100期;不定期舉辦老照片、圖片展覽,展現東莞的變遷和城市印跡。通過活化古籍圖書信息,大大提升古籍圖書的傳播力,使莞城圖書館成為傳播東莞文化的重要陣地。
2 閱讀文化的交流
“不可否認在如今快速發(fā)展的現代社會中,互聯網,電視、廣播和電子信息對閱讀的沖擊影響使得世界各地的人們都逐漸遠離閱讀。”[3]要構建“全民閱讀”的良好氛圍,不能光靠圖書館與讀者之間“單線聯系”,更應該牢牢抓住讀者之間交流這條“復線”。作為服務讀者的公共媒介,圖書館有義務、也有責任應為讀者打造相互交流的平臺。書店到處都有,甚至足不出戶就可以從網上購到自己想要的圖書。
2010年起,莞城圖書館精心策劃一年一度的“莞圖曬書大會”,旨在打造““曬書、曬人、曬思想;交換、交流、交朋友”的新平臺,此活動具有以下三個特色:
一是在活動內涵上發(fā)揚傳統(tǒng)。俗諺說,六月六,家家曬紅綠。古人有農歷“六月六”曬書的傳統(tǒng)習俗,為延續(xù)該傳統(tǒng),推陳出新,并在全市范圍內搭建起了這個愛書之人自由交流的新平臺,莞城圖書館在每年農歷六月六期間舉辦“莞圖曬書大會”,邀請地方藏家分享個人珍藏典籍的同時,號召讀者拿出各自心愛的藏書,聚集在莞城圖書館,以藏書為媒介,以閱讀為話題,通過各種途徑進行分享與交流,推動全民閱讀。
二是在活動形式上推陳出新。從時間上,曬書大會不局限于曬書當日,新穎的“微博曬書”環(huán)節(jié),并深受網友們的追捧;從曬書主體上,除普通書友們自發(fā)帶藏書來外,各特色書店與私人藏書家也會各自帶上珍本來,而莞城圖書館也會將部分珍藏的書籍曬出來,參與主體多樣,內容豐富,為普通讀者接觸珍本書籍、古書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從活動環(huán)節(jié)上,曬書大會現場設有藏家曬書區(qū)、莞圖曬書區(qū)、特色書店曬書區(qū)、交流空間等多個功能區(qū),參與活動的書友們不但可提前微博曬書,更可在現場曬出自己或欣賞他人的特色藏書、留言交流、參與閱讀話題討論、鑒賞莞圖曬出的珍貴古籍、與書友進行圖書交換等,活動形式靈活多樣,趣味無窮。經過幾年的積累,莞圖曬書大會在活動形式上通過不斷的創(chuàng)新,注入新的元素,每一屆都能辦出新亮點,真正為廣大的愛書之人提供了一個多方位多層次的交流新平臺。
三是在活動內容上雅俗共賞。通過曬書大會,啟動了東莞市內小眾藏書與大眾分享閱讀交流新模式。目前,東莞的私人藏書家鮮有機會公開與大眾分享交流藏書。參與莞圖曬書大會的藏家們大多是有主題性藏書的私人藏書家,其藏書大多質量高、價值大,卻“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莞圖曬書大會既為他們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同時也打通了私人藏書家、普通讀者、特色書店、公共圖書館等多方的溝通交流渠道,能使各方進一步加深認識與了解,有助于形成多層次的閱讀互通。
隨著“曬書大會”活動規(guī)模逐年提升,品牌效應逐年增強,社會反響更是一年比一年熱烈,該項目已逐漸成為東莞廣大愛書之人一年一度的固定聚會。
參考文獻
[1]劉久昌.讀者工作[M].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第13頁
[2]盧子博.鄉(xiāng)鎮(zhèn)圖書館工作[M].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第8頁
[3]李東來.書香社會[M].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第181頁
作者簡介
張笑艷(1985-),女,廣東東莞人,漢族,學歷本科,研究方向:讀者活動宣傳策劃推廣、古籍修復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