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梅
日前,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對北京、黑龍江、江西和山東四省市2萬名小學生及家長進行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當前男孩在成長過程中,潛能發(fā)揮遭遇束縛,處于一種被動的教育困境中。
調(diào)查顯示,逾五成家庭的子女教育是母親在唱獨角戲,三成家庭能夠做到父母共同負責子女教育,而父親擔起主要教育職責的家庭僅占一成,可見生活中“隱形爸爸”的現(xiàn)象較為常見。
調(diào)查顯示,無論在生活還是學習中,父母均有對男孩更加溺愛的傾向。當孩子分內(nèi)的事向大人求助時,男孩父母選擇“有求必應”的比例高于女孩(男3.07%,女2.40%),而選擇“要求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比例低于女孩(男40.99%,女41.02%),說明父母對男孩更易遷就,缺乏原則性;在學習中,學生做完家庭作業(yè)后,男孩父母選擇“代孩子檢查”(男19.30%,女17.89%)和“讓孩子先檢查一遍,家長再檢查一遍”(男53.15%,女52.99%)的比例高于女孩,而選擇“督促他自己檢查”(男20.08%,女20.99%)和“隨他自己安排”(男5.41%,女6.31%)的比例則低于女孩。
從溝通話題、溝通方式、是否主動溝通三方面來看,男孩與父母間的話題更多聊“我的學習”和“學校的事”,而“什么都聊”的比例也明顯低于女孩(男33.94%,女35.83%)。在溝通方式上,男孩父母選擇“孩子不愿對我說心里話”“找不到共同感興趣的話題”“找不到好的溝通方法”三者比例均高于女孩。由此可見,男孩與父母間溝通話題范圍較窄,缺乏適宜的溝通方式。
當孩子面對父母給予的壓力時,女孩選擇“和父母溝通,尋求理解”(男36.26%,女45.38%)和“向同學傾訴”(男4.12%,女7.12%)的比例明顯高于男生,而男孩選擇“向父母反抗”(男6.67%,女4.51%)和“忍耐”(男46.56%,女37.51%)的比例明顯高于女孩,表明男孩較少主動跟父母溝通。
當孩子獨自寫作業(yè)時,女孩最不喜歡父母“總給我送吃送喝”“不停地催促我”“太吵,影響我寫作業(yè)”,男生則最不喜歡父母“不停糾正、指錯”及“總有人盯著”,表明男孩獨自學習時不喜歡被大人監(jiān)督和干涉,更喜歡擁有自由的空間。
在考察對男孩的了解程度時,父母選擇比例較高的三個選項是:“三個以上孩子的好朋友”“孩子喜歡的老師”“孩子最喜歡的課和不喜歡的課”;選擇比例較低的選項是:“孩子近期最大的愿望”“孩子不愿提的缺點或糗事兒”“孩子最崇拜的人”。由此可見,父母對男孩的了解多為學習、交往等外在情況,而對于男孩的愿望、心事等內(nèi)心世界缺乏了解。對于興趣班,男孩選擇“父母決定的”(男22.21%,女16.74%)、“老師建議的”(男2.12%,女1.64%)比例則高于女孩。可見,家長對待男孩的教育方式較為獨斷。
專家提醒,男孩的父母需要認識和了解男孩在智力、行為、性格、習慣、心理等方面的發(fā)展特點,運用順應或更適宜的方式進行引導,幫助男孩發(fā)揮出自身優(yōu)勢,促進其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