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姬文慧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來回循環(huán)地走,那是自古也就這樣了。風霜雨雪,受得住的就過去了,受不住的,就尋求著自然的結(jié)果。那自然的結(jié)果不大好,把一個人默默地一聲不響地就拉著離開了這人間的世界了。至于那還沒有被拉去的,就風霜雨雪,仍舊在人間被吹打著?!边@些如詩般的語言出自呼蘭河的女兒蕭紅之手。蕭紅一生都活在世人的眼光中,可是倔強寂寞的她,在自己的故事中盡情歌唱著生命的無聲流淌。
蕭紅,原名張乃瑩,出生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qū),代表作《生死場》《馬伯樂》《呼蘭河傳》。作家只有放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才能看出她存在的意義,然而那個時代顯然不是蕭紅的,生于1911年,病逝于1942年,31年的生命如流星滑過天際,短暫而明亮。她的文字清澈而干靜,帶著史詩般的韻律。梳著兩個小辮,臉上掛著羞澀的笑容,蕭紅與那個動蕩的年代顯得格格不入。注定寂寞的蕭紅一直尋找著自己的親密愛人,與愛人蕭軍的結(jié)束,與青年作家端木的開始被她理解為一個問題的結(jié)束與另一個問題的開始。蕭紅一生都在為內(nèi)心尋找出路,可至死,她都為情所困,被愛人所傷。從某種意義上說,蕭紅冷漠的外表下藏著一顆火熱的心,她注定為愛而生,為藝術(shù)而亡。
當蕭紅被搬上熒幕的時候,作家蕭紅已經(jīng)不再只是一個普通的女人。作為女人,她也有身為女人的悲哀,生下孩子無力撫養(yǎng),只能送人,于是有了《棄兒》,世人譴責她的不負責任,但是《棄兒》中的種種辛酸,恐怕只有她能體會得更深,對一個母親而言,拋棄孩子的自責會像影子一樣一直跟隨著她,令她一生無法安寧。人們訴說蕭紅的無情,用蔑視的眼光苛責她作為一個母親應(yīng)該擔當?shù)呢熑?,可是她是“作家”蕭紅,她代表著一種文化符號,她向往自由,卻一生都在被男人左右。她勇敢選擇,卻難得世人諒解。
魯迅曾認為,這個女孩比誰都更有前途。但就是這個個性率真、追求完美的女孩比別人承受著更多的痛苦。蕭紅的意義在于對自然的生命方式的敘述及對文學的至真探索。想必這也是魯迅最欣賞她的地方。帶著有溫度的文字,蕭紅迎來了她的“黃金時代”。成名后的蕭紅雖然不再貧窮,不再饑餓,但是心靈依舊不能夠自由,或許這份孤獨作為平常人的我們無從明白。當看到病榻上的蕭紅遲遲不肯放下手中的筆時,喜歡蕭紅的心在這一刻更加堅定,因為蕭紅以文學溫潤著我們的內(nèi)心,閱讀蕭紅,就是在閱讀一個偉大女人的受難史,閱讀一種生的態(tài)度。蕭紅比任何人來得更直接、更純粹,在她的世界里只有黑和白,愛與恨,沒有模棱兩可的屈服與遷就。
“呼蘭河這小城里邊,以前住著我的祖父,現(xiàn)在埋著我的祖父,我生的時候,祖父已經(jīng)六十多歲了,我長到四五歲,祖父就快七十了,我還沒長到二十歲,祖父就八十歲了,祖父一過了八十,祖父就死了。”在《呼蘭河傳》的尾聲,祖父的離去帶走了她最后的牽掛。蕭紅孤獨而寂寞地承受著苦難的重量,她瑰麗的文字如深夜開出的花朵,驚艷而璀璨,她用她極具穿透力的心靈吶喊為活著的人們詮釋著生命最初的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