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春秋時期的師保

      2015-05-21 01:41:56宋小克
      求是學(xué)刊 2015年3期
      關(guān)鍵詞:春秋教育

      摘 要:在春秋時期,“師保”是“傅”和“師”的通稱,從職位上分為傅、少傅,師、少師;從來源上分“君命”和“私屬”兩類。諸侯太子之外,庶子亦可有師保,但一般出身低微,甚至等同賓客。師保與所傅者,屬君臣關(guān)系,命運(yùn)休戚相關(guān)。諸公子爭位帶來殺戮,迫使師保開始反思舊有的君臣關(guān)系。管仲認(rèn)為,師保當(dāng)以社稷為重,不應(yīng)為君主一人殉身。師保為社稷之臣,而非君主之奴仆。在禮崩樂壞之際,身為師保,當(dāng)具剛正之氣,諫諍違禮,又當(dāng)謙柔禮讓,以禮自防。叔向和晏嬰為師保,大量引《詩》、賦《詩》,是禮樂文化的傳承者。春秋時期的師保,是中國古代文學(xué)中最早的帝王師形象,對社稷百姓具有強(qiáng)烈的責(zé)任意識。

      關(guān)鍵詞:春秋;師保;師;傅;教育

      作者簡介:宋小克,男,暨南大學(xué)文學(xué)院教師,從事先秦兩漢文學(xué)研究。

      中圖分類號:I209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0-7504(2015)03-0134-06

      “師?!敝柑拥慕逃?,其設(shè)置可追溯至殷商時期。據(jù)《商書·太甲》記載, 商王太甲云:“既往背師保之訓(xùn),弗克于厥初。”[1](P348)“師?!?,是“師”、“傅”、“保”的通稱。據(jù)《尚書·周官》記載,“師?!卑ㄌ珟?、少師,太傅、少傅,太保、少保等職官。前者稱“三公”,后者稱“三孤”。[1](P500)但 “三公”和“三孤”是朝廷執(zhí)政重臣通稱,非專為太子教育而設(shè)。至賈誼《新書·保傅》和《大戴禮記· 保傅》才把“三公”、“三孤”(又稱“三少”)說成教育太子的職官?!缎聲け8怠吩疲骸氨?,保其身體;傅,傅之德義;師,道之教訓(xùn)。”[2](P183)從制度設(shè)計上看,師、傅、保三者職責(zé)不同,但實際上,三者并非一時齊備,職責(zé)亦難清晰劃分??枷惹氐浼?,提到擔(dān)任師保者,或稱“師”,或稱“傅”,召公之外,罕有稱“保”者。故而在春秋時期,“師?!睂嶋H上指擔(dān)“師”或“傅”的人物?!蹲髠鳌贰ⅰ秶Z》等先秦典籍記述了大量關(guān)于“師”和“傅”的故事。本文將以此類故事為中心,考察春秋時期師保的思想、行為、境遇及其嬗變。

      一、師保的類別

      在春秋時期,“師?!笨煞Q“傅”和“師”。師保,既可指太子之傅、師,也可指君主之傅、師。如《左傳·襄公十三年》楚共王自述:“少主社稷,生十年而喪先君,未及習(xí)師保之教訓(xùn)。”[3](P1000)又《國語·晉語九》云:“順德以學(xué)子,擇言以教子,擇師保以相子。”[4](P449)以上“師?!保附逃拥穆毠?。師保,亦指輔佐君主之重臣。如《左傳·襄公十四年》記載定姜批評衛(wèi)獻(xiàn)公,云:“先君有冢卿以為師保,而蔑之。”[3](P1013)又《呂氏春秋·不茍論》記載:“故天子立輔弼,設(shè)師保,所以舉過也?!盵5](P1609)以上“師?!弊鳛槌⒅爻迹赡軗?dān)任過傅、師之職。

      師保職位又有正副、高低之分。春秋時期,師保正職稱“傅”或“師”,副職稱“少傅”或“少師”。據(jù)《左傳·昭公十九年》記載,楚平王即位,立建為太子,“使伍奢為之師。費無極為少師”[3](P1401)?!蹲髠鳌せ腹辍酚涊d,隨國有“少師”之職。楊伯峻注:“少師,疑是官名,其人姓名不可知?!盵3](P110)楚國稱師保為“師”,而中原諸侯國稱“傅”。據(jù)《左傳·襄公十九年》記載,齊靈公“使高厚傅牙,以為大子,夙沙衛(wèi)為少傅”[3](P1048)。少傅、少師,輔助傅、師,共同完成太子教育。賈誼《新書·保傅》稱《周官》“三孤”為“三少”,曰“是與太子燕者”[2](P183)。“三少”是“三公”之副,常陪伴、監(jiān)督太子。

      太子即位前,稱師保為“傅”或“師”,即位后尊稱“太傅”、“太師”。據(jù)《國語·晉語四》記載,晉文公使陽處父傅太子“歡”(晉襄公名)。[4](P359)《左傳·文公六年》記載,趙盾制定國政,“既成,以授大傅陽子與大師賈佗,使行諸晉國,以為常法”[3](P546)。陽子,即陽處父。時晉襄公在位,故稱陽處父為“太傅”。又如,潘崇為楚太子商臣師,后協(xié)助太子弒君篡位。據(jù)《左傳·文公元年》記載:“穆王立,以其為大子之室與潘崇,使為大師,且掌環(huán)列之尹。”[3](P515)穆王,即太子商臣。商臣即位為楚王,潘崇亦升任楚王“大師”。君主之師保稱“大傅”、“大師”,與太子之“傅”、“師”區(qū)別。

      君主不但為太子設(shè)師保,也為庶子設(shè)師保。據(jù)《左傳·桓公十六年》記載,衛(wèi)宣公既使右公子傅太子急,又使左公子傅幼子壽與朔。又據(jù)《左傳·哀公八年》記載,陳哀公既立太子偃師,又使公子招與公子過傅公子留。君主使諸公子、卿大夫傅庶子,往往形成與太子爭權(quán)的態(tài)勢。衛(wèi)、陳、周等三國,為庶子立傅,結(jié)果都導(dǎo)致了宮廷內(nèi)亂。

      君主任命師保之外,尚有“私屬”之師保。春秋時期,嫡長子繼承制被破壞,庶子即位的情況非常多。庶子及其母為政治前途考慮,往往私自結(jié)交卿大夫,使之為師保。據(jù)《左傳·閔公二年》記載,魯慶父弒閔公,成季奉僖公奔邾?!蹲髠鳌纷肥鲈疲骸俺娠L(fēng)聞成季之繇,乃事之,而屬僖公焉,故成季立之?!盵3](P273)成季出生時,卜辭預(yù)言其將“為公室輔”。僖公之母成風(fēng)相信了卜辭,將其子囑托給成季。然而,若此類“私屬”行為泛濫,勢必造成結(jié)黨營私之風(fēng),破壞正常的繼承制。據(jù)《左傳·文公十八年》記載,敬嬴(魯文公次妃)勾結(jié)權(quán)臣襄仲,使傅其子(公子俀)。魯文公卒,襄仲遂殺嫡子,立庶子俀為君。[3](P631)襄仲為維護(hù)自己權(quán)勢,連殺兩嫡子,公然違背嫡長子繼承制??梢?,當(dāng)“私屬”與權(quán)力勾結(jié),會給國家和師保制度造成極大破壞。

      鑒于此,明智之士非常警惕權(quán)臣與庶子結(jié)合。據(jù)《左傳·桓公十八年》記載,周桓王既立太子佗,又命周公黑肩傅王子克。周公黑肩,時為周朝卿士,掌國政。辛伯告誡周公,曰:“并后、匹嫡、兩政、耦國,亂之本也。”[3](P154)而周公黑肩未納諫,最后參與篡立被殺。又據(jù)《晏子春秋·內(nèi)篇諫上》記載:

      景公有男子五人,所使傅之者,皆有車百乘者也,晏子為一焉。公召其傅曰:“勉之,將以而所傅者為子?!奔瓣套?,晏子辭曰:“君命其臣,據(jù)其肩以盡其力,臣敢不勉平。今有車百乘之家,此一國之權(quán)臣也,人人以君命命之曰:‘將以而所傅為子。此離樹別黨,傾國之道也,嬰不敢受命,愿君圖之?!盵7](P37)

      齊景公無嫡子,故五子皆為庶子。他為諸公子設(shè)傅并無不可,但犯了兩個錯誤:其一,向五傅皆許諾立其所傅;其二,五傅皆百乘之權(quán)臣。如此,上有君命,下有權(quán)臣輔佐,勢必導(dǎo)致諸子爭立的亂局。晏嬰因洞見禍亂之根,故而不敢接受“傅”職。

      齊景公為避免紛爭,選貴者傅太子,選賤者傅庶子。據(jù)《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秋,景公病,命國惠子、高昭子立少子荼為太子,逐群公子,遷之萊?!盵6](P1505)國、高二氏為周天子所命,世代為齊國上卿,地位崇高。太子之傅地位崇高,而庶子之傅一般則低微。太子即位,庶子遷居國外,其傅亦隨之流亡。比如,齊桓公本為庶子,其傅為鮑叔牙。據(jù)《管子·大匡》記載,鮑叔受命為傅,非常失望,云:“今君知臣不肖也,是以使賤臣傅小白也。賤臣知棄矣?!盵8](P335)據(jù)《史記·管晏列傳》記載,鮑叔曾與管仲合伙經(jīng)商,足見其出身低微。庶子之傅,身份類同賓客,常隨諸公子流亡。據(jù)《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齊襄公諸兒即位,公子糾奔魯,管仲、召忽從之;公子小白奔莒,鮑叔從之。鮑叔、管仲雖出身低微,但隨著齊桓公即位,很快成為執(zhí)政卿大夫。從這個角度看,嫡長子繼承制的被破壞,加速了“士”階層的崛起。

      二、君命與社稷

      春秋時期是禮崩樂壞的時期,也是“士”階層崛起的時期。新崛起的“士”階層,開始用新的角度審視舊有的君臣觀念。

      在周代封建制下,師保與太子、諸公子屬于君臣關(guān)系,尤其是諸公子之傅,甚至帶有依附性。據(jù)《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記載,晉懷公即位,讓狐突召回隨重耳流亡的二子——狐毛與狐偃。狐突云:“今臣之子,名在重耳,有年數(shù)矣。若又召之,教之貳也。父教子貳,何以事君?”[3](P403)在周代的封建社會,諸侯與卿大夫是君臣關(guān)系,卿大夫與家臣也是君臣關(guān)系,而諸侯與大夫之家臣,不構(gòu)成直接的君臣關(guān)系。狐突之子既已“名在重耳”,則構(gòu)成君臣關(guān)系,若再從父親、晉懷公之命,則屬于“挾貳”、背叛行為。

      當(dāng)君位未定之時,師保與諸公子或可同舟共濟(jì)。若君位已定,甚至所傅之人已死,師保將如何抉擇呢?以死殉君,成就名節(jié)?還是以社稷為重,成就功業(yè)呢?

      在周代禮法中,“臣道”尤重“忠敬”二字?!抖Y記·大學(xué)》云:“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盵1](P3632)又《論語·八佾》云:“子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薄熬础敝竾?yán)肅遵從君命。“忠”,指盡心、無私。君主任命師保,尤其是臨終托孤,更看重師保的“忠敬”品德。據(jù)《左傳》記載,晉獻(xiàn)公晚年想立驪姬之子奚齊,而廢棄太子申生。為此,驪姬以毒殺君父罪陷害申生。申生出逃新城,其傅杜原款獲罪被殺?!秶Z·晉語二》載杜原款遺言:

      款也不才,寡智不敏,不能教導(dǎo),以至于死。不能深知君之心度,棄寵求廣土而竄伏焉;小心狷介,不敢行也。是以言至而無所訟之也,故陷于大難,乃逮于讒。然款也不敢愛死,唯與讒人鈞是惡也。[4](P279)

      晉獻(xiàn)公早有廢申生而立奚齊之意,雖多方暗示,卻并未公開表態(tài)。故而,杜原款說“不能深知君之心度”。據(jù)《左傳》、《國語》記載,晉獻(xiàn)公廢太子之意,朝野皆知,杜原款不能一無所知。但杜原款受命為傅,嚴(yán)守“忠敬”二字,不敢替申生爭位,未能為太子鳴冤,致使太子蒙冤自殺。杜原款反省自己,“小心狷介,不敢行也”,可謂切中要害?!靶⌒尼椤背删土硕旁蠲?jié),卻未能挽救太子性命,也未能避免晉國內(nèi)亂。

      杜原款殺身成仁,隨后荀息亦重蹈覆轍。據(jù)《左傳·僖公四年》記載,晉獻(xiàn)公立奚齊為太子,使荀息傅之。荀息曰:“臣竭其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貞。其濟(jì),君之靈也;不濟(jì),則以死繼之?!盵3](P328)荀息自知驪姬已犯眾怒,完全明了事態(tài)的險惡,而抱定必死決心。受命托孤之時,荀息提到“忠貞”二字,意謂無論成功與否,將盡全力輔佐奚齊,不失信于獻(xiàn)公。荀息果不食其言,立奚齊為君。里克殺奚齊、卓子,荀息遂死之。

      杜原款、荀息都成就了“私德”,卻失掉君臣之大義,置社稷、宗廟于不顧。當(dāng)君命與正義、國家利益相沖突時,是以君命、私德為重,還是以正義、社稷為重?在這個問題上,齊國召忽與管仲做出了不同的選擇。據(jù)《管子·大匡》記載,齊僖公使召忽、管仲傅公子糾,鮑叔傅小白。管仲以為公子糾必不立,勸召忽將來共輔小白。召忽與荀息的觀念一致,堅持輔佐公子糾。管仲則跳出舊有君臣框架,曰:

      夷吾之為君臣也,將承君命,奉社稷,以持宗廟,豈死一糾哉?夷吾之所死者,社稷破,宗廟滅,祭祀絕,則夷吾死之;非此三者,則夷吾生。夷吾生,則齊國利;夷吾死,則齊國不利。[8](P335)

      管仲認(rèn)為,臣的終極使命是“奉社稷,以持宗廟”,而不是君主的奴仆,為一人而死?!抖Y記·曲禮下》云:“國君死社稷,大夫死眾,士死制。”[1](P2727) 制,即君之教令、命令。士以君命為重,而國君以社稷為重。當(dāng)君命與社稷利益出現(xiàn)矛盾,自然當(dāng)以社稷為重。管仲重新闡釋了君臣之義, 指出了“士”的更高使命。

      管仲的思考和抉擇具有示范意義。據(jù)《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記載,崔杼弒其君莊公。有人問晏子,是否“死君”。晏子云:“故君為社稷死,則死之;為社稷亡,則亡之。若為己死,而為己亡,非其私昵,誰敢任之?”[3](P1098)莊公與崔杼之妻私通,遂遭誘殺,可見非社稷之君。崔杼弒君,專殺大臣,亦非社稷之臣。在君主無道時,唯以社稷為重,才能保持人臣的獨立和尊嚴(yán)。

      然而,管仲不死公子糾,反輔佐“仇人”,引起不少非議。據(jù)《論語·憲問》記述: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弊釉唬骸肮苤傧嗷腹灾T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jīng)于溝瀆而莫之知也?!盵1](P5457)

      管仲為公子糾之傅,未盡保護(hù)之責(zé),不但不以死報君,反而轉(zhuǎn)輔仇敵,可謂不仁??鬃诱摴苤伲瑳]有在君臣之義的框架下,而是放在君子與社稷乃至天下的框架下。在君臣的框架下,管仲為不忠、不敬、不仁者。在君子與社稷、天下的框架下,管仲輔助桓公“霸諸侯”,使禮樂文明避免淪陷蠻夷,可謂大仁。管仲之“仁”,非愛公子糾一人之“小仁”,乃愛天下之“大仁”??鬃臃磳椤靶⌒拧倍溃M茏右陨琊?、天下為重。

      在君主廢長立幼,諸公子爭立的情況下,師保難免陷入權(quán)力爭奪的泥潭。師保的命運(yùn)已與所傅者捆綁在一起,失去了獨立性。管仲做出的努力,即提出社稷重于君,打破了君命不可違的觀念??鬃诱摗叭省?,進(jìn)一步從社稷層面提升到天下百姓和禮樂文明層面。

      三、諫諍與守禮

      其實,無論是“以死殉君”,還是“社稷為重”,都屬極端行為,不合于常道。不辨是非,盲從君命,屬于愚忠;背信棄義,拋棄所傅,則屬不仁。師保的行為,當(dāng)行于禮樂之中,合于中庸之道。師保既需剛正之氣,犯顏諫諍,又該謙柔禮讓,以禮自防。

      儒家有“父子不責(zé)善”的觀念。師保在君主和太子之間,就是擔(dān)當(dāng)“責(zé)善”的角色:既要替太子向君主諫諍,也要替君主勸誡太子。諫君的風(fēng)險自不必說,勸諫太子也需要同樣的勇氣。若太子不善,一旦即位,很可能失敬于師保,甚至報往日之怨。因此,明智之士常視師保為畏途。據(jù)《國語·楚語上》記載,楚莊王使士亹為太子傅,申叔時誡士亹曰:“教備而不從者,非人也。其可興乎!夫子踐位則退,自退則敬,否則赧?!盵4](P483)申叔時認(rèn)識到教育的局限性,認(rèn)為強(qiáng)行諫諍不但于事無補(bǔ),反而招致怨恨、羞辱。

      賢君很清楚這一點,故常褒獎犯顏直諫的師保。據(jù)《說苑·至公》記載:

      楚莊王之時,太子車立于茅門之內(nèi),少師慶逐之。太子怒,入謁王曰:“少師慶逐臣之車。”王曰:“舍之。老君在前而不逾,少君在后而不豫,是國之寶臣也?!盵9](P361)

      茅門,即雉門,君主宮門。按楚國法令,群臣、諸公子入朝,馬蹄不得踏入茅門。少師,師之副手,常陪伴、監(jiān)督太子。少師慶,《韓非子·外儲說》作“廷理”[10](P790),蓋兼掌外朝之法。少師慶為匡正太子的違法行為,不惜直接觸怒太子,可謂剛正無私。

      師保之道,亦需剛?cè)岵?jì),一味剛直則容易違禮。晉陽處父為襄公太傅,位高權(quán)重,常強(qiáng)行干涉政事。據(jù)《左傳·文公六年》記載,晉襄公既立狐射姑為中軍帥,陽處父強(qiáng)諫,換成趙盾,引起朝廷紛爭:

      賈季怨陽子之易其班也,而知其無援于晉也。九月,賈季使續(xù)鞫居殺陽處父。書曰:“晉殺其大夫?!鼻止僖?。[3](P552)

      賈季,即狐射姑。按晉國政治傳統(tǒng),以中軍帥執(zhí)政為常。晉襄公既立狐射姑為中軍帥,而陽處父強(qiáng)諫,故為“侵官”,即超越職權(quán),干擾國政。據(jù)《公羊傳》記載,晉襄公隨即把陽處父強(qiáng)諫的事泄露給賈季。[1](P4925)從“君漏言”看,襄公雖未逆太傅之志,卻對其“侵官”深懷不滿。此前,陽處父早以“剛”著稱。據(jù)《左傳·文公五年》記載,晉寧嬴初欲從陽處父,不久離去,其妻問之,曰:“以剛?!渡虝吩唬骸驖u剛克,高明柔克。夫子壹之,其不沒乎。天為剛德,猶不干時,況在人乎?”[3](P541)天之道,剛?cè)嵯酀?jì),行剛德而不干犯四時。陽處父以剛直為名,卻行亂政,違禮之實。

      陽處父貌似剛直,實則不知禮?;驊陀陉柼幐钢盁o禮”,晉國此后任命師保,選擇了重禮、守禮的范武子。據(jù)《左傳·宣公十六年》記載,晉景公“戊申,以黻冕命士會將中軍,且為大傅”[3](P768)。士會,封于范,故稱范武子。范武子執(zhí)政,首先制定禮法。據(jù)《左傳·宣公十六年》記載,周定王宴請范武子,并講了“享禮”,“武子歸而講求典禮,以修晉國之法”[3](P770)。范武子制禮,在晉國具有深遠(yuǎn)影響。據(jù)《國語·晉語七》記載,晉悼公選百官,云:“武子宣法以定晉國,至于今是用?!盵4](P405)宣,宣明也。法,指制度,涵蓋刑法與禮制等。范武子為晉國制禮、立法,也為太子教育制度打下基礎(chǔ)。范武子樹立的典范,在晉國得到繼承。據(jù)《左傳·成公十八年》記載,晉悼公任命百官,“使士渥濁為大傅,使修范武子之法”[3](P909)。又《國語·晉語七》記載:“君知士貞子之帥志博聞而宣惠于教也,使為大傅?!盵4](P406)士貞子,即是渥濁,范武子同族。帥志,意謂盡心為公,不營私,亦如范武子“言于晉國無隱情”[3](P1133)。宣惠于教,意謂士貞子之教周遍而和順。可見,范武子為傅,制禮法,提倡禮讓之風(fēng),已具有典范意義。

      四、詩書與禮樂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諸侯、卿大夫多不知禮。據(jù)《左傳·襄公四年》記載,晉悼公享叔孫豹,奏《肆夏》、《文王》?!端料摹肥翘熳酉碇T侯之樂,《文王》是兩君相見之樂,因此叔孫豹不敢答拜,而晉侯卻渾然不知。

      春秋時期的教育,以《詩》、《書》、《禮》為主要內(nèi)容,本質(zhì)上是禮樂教育。據(jù)《國語·楚語上》記載,申叔時為太子開出《春秋》、《詩》、《禮》、《樂》等九門課程。[4](P483)傅作為教育者,首先要博通典籍,具備良好的禮樂修養(yǎng)。

      叔向是晉悼公太子之傅,為人博學(xué)而正直。據(jù)《國語·晉語七》記載,司馬侯云:“羊舌肸習(xí)于《春秋》?!盵4](P415)羊舌肸,即叔向。又據(jù)《左傳·昭公十四年》,叔向判叔魚被殺案,云:“《夏書》曰:‘昏、墨、賊,殺。皋陶之刑也。”[3](P1366)此《春秋》,當(dāng)為晉國國史,《夏書》為古逸書,蓋記述夏朝史書。叔向知《夏書》,習(xí)于《春秋》,可見熟悉晉國歷史、國情,明于治亂。

      晉平公時期,叔向為太傅,常輔佐平公應(yīng)對諸侯。如《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記載,齊景公、鄭簡公如晉,平公享之,叔向相禮:

      晉侯賦《嘉樂》。國景子相齊侯,賦《蓼蕭》。子展相鄭伯,賦《緇衣》。叔向命晉侯拜二君曰:“寡君敢拜齊君之安我先君之宗祧也,敢拜鄭君之不貳也?!盵3](P1116)

      春期時期,諸侯宴饗間常有賦詩傳統(tǒng)。晉侯賦《嘉樂》,取“嘉樂君子”之義;齊侯賦《蓼蕭》,喻晉君恩澤諸侯;鄭伯賦《緇衣》,言不敢疏遠(yuǎn)晉國。三方賦《詩》,皆斷章取義,若非熟悉掌握《詩》、《書》典籍,必不能擔(dān)此重任。

      叔向的禮樂修養(yǎng),由其引《詩》、賦《詩》的頻率可見一斑。據(jù)《左傳》記載,叔向引詩五次,分別見于襄公二十一年、襄公三十一年、昭公二年、昭公六年、昭公八年。此外參與賦詩、解詩活動五次,分別見于襄公十六年、襄公十九年、襄公二十六年(兩次)、襄公二十八年。嫻熟的辭令,源于其深厚的禮樂修養(yǎng)。據(jù)《左傳·襄公二十一年》記載,范宣子逐欒盈,叔虎黨于欒盈,被殺。叔向為叔虎異母弟,有作亂嫌疑,亦牽連入獄。有人譏其不智,叔向曰:“與其死亡若何?《詩》曰:‘優(yōu)哉游哉,聊以卒歲。知也?!盵3](P1059)“若何”句,意謂雖被囚,總比被殺好?!皟?yōu)哉游哉”,出自《小雅·采菽》,用其從容、閑暇之義。當(dāng)生死攸關(guān)之際,尚樂天知命,從容賦《詩》,足其深厚的禮樂修養(yǎng)。

      與叔向同時,有齊國晏嬰,為齊景公太子之傅,亦以儉樸、正直著稱。叔向用《詩》多在外交場合,而晏子用《詩》則在諷諫。據(jù)《左傳》記載,晏子諫齊景公,引詩三次,共五首,分別見于昭公二十年(一次兩首)、昭公二十六年(兩次三首)。另據(jù)《晏子春秋》記載,晏子引詩六次,十一首。可見,晏子熟悉《詩》,且充分用于諷諫。據(jù)《左傳·昭公二十六年》記載,齊景公問誰將代齊,晏子對曰:“公厚斂焉,陳氏厚施焉,民歸之矣?!对姟吩唬骸m無德與女,式歌且舞。陳氏之施,民歌舞之矣?!盵3](P1480)陳氏,指田乞,又稱田僖子。齊景公時期,陳氏已大,有取代姜氏之勢。陳氏“厚施”,看似為君養(yǎng)民,實則與君“爭民”。晏嬰引《小雅· 弁》詩句,既渲染陳氏深得民心之貌,又警告了景公失民心的危險。晏嬰指出陳氏“爭民”已屬直諫,而引《詩》渲染更加強(qiáng)了進(jìn)諫的效果。

      叔向、晏嬰皆名臣,禮樂文化素養(yǎng)深厚,但生于衰世,亦難有作為。據(jù)《左傳·昭公三年》記載,二人有一段深入的談話,涉及齊、晉兩國現(xiàn)狀。晏嬰云:“齊其為陳氏矣!公棄其民,而歸于陳氏。”叔向云:“晉之公族盡矣。”[3](P1234)當(dāng)時,國政在卿大夫,國君或成虛位。國情如此,傅、太傅不僅難有作為,自身處境亦陷艱難。據(jù)《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吳季札告誡叔向:“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將在家。吾子好直,必思自免于難?!盵3](P1167)一面是君主“棄民”縱欲,一面是卿大夫的專權(quán)、猜忌,使得傅、太傅進(jìn)退維谷。忌于田氏,晏嬰甚至不敢與景公交往過密。據(jù)《左傳·昭公三年》記載,齊景公強(qiáng)行為晏子更宅,晏子不受,并托田桓子求情,讓景公收回成命。晏子拒“更宅”,屬儉樸作風(fēng),而托田桓子求情,很明顯在自明無私。春秋時期的教育,本質(zhì)上屬于禮樂教育,身為師保的叔向、晏嬰,不僅是名臣、名傅,更是禮樂文化的傳承者。

      春秋時期的師保,是中國古代文學(xué)中最早的“帝王師”形象。他們產(chǎn)生于禮樂文化,對社稷百姓具有強(qiáng)烈的責(zé)任感。管仲以社稷為重的觀念,使師保超越“君命”,獲得獨立的價值,成為諫諍的道德力量來源。范武子制禮,叔向好直,晏嬰詩諫,皆非維護(hù)君主或一己私利,乃出于對社稷百姓的強(qiáng)烈責(zé)任感。師保之職,雖為太子教育而設(shè),卻承擔(dān)了社稷天下責(zé),肩負(fù)了傳承禮樂的重任。

      參 考 文 獻(xiàn)

      [1] 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2009.

      [2] 閻振益、鐘夏:《新書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

      [3]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

      [4] 徐元誥:《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

      [5] 陳奇猷:《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 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

      [7] 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2.

      [8] 黎翔鳳:《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

      [9] 向宗魯:《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

      [10] 陳奇猷:《韓非子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1] 郭慶藩:《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1.

      [責(zé)任編輯 杜桂萍 馬麗敏]

      猜你喜歡
      春秋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題解教育『三問』
      軟件工程教育與教學(xué)改革
      “雙減”如劍,“體外教育”何去何從?
      教育有道——關(guān)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春秋》大義對宋代紀(jì)傳史體的影響
      試論《秋海棠》在20世紀(jì)40年代的媒介傳播
      春秋禮樂文化的研究探討
      戲劇之家(2016年15期)2016-08-15 20:25:45
      穀梁春秋哲學(xué)構(gòu)建及其意義
      人民論壇(2016年5期)2016-03-24 22:28:23
      女性| 万年县| 大新县| 沈阳市| 方山县| 扎兰屯市| 双辽市| 延庆县| 霞浦县| 湘阴县| 建德市| 肥城市| 长治市| 阿勒泰市| 湛江市| 固镇县| 繁峙县| 光山县| 武冈市| 治县。| 东阳市| 弥勒县| 朝阳县| 长垣县| 永兴县| 洛川县| 张北县| 汾阳市| 沾益县| 西和县| 荔浦县| 梓潼县| 江口县| 沭阳县| 九寨沟县| 鄂伦春自治旗| 衡阳市| 阳江市| 邢台县| 漳平市| 黔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