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良勝
[摘 要]解讀教材就是發(fā)掘教材、利用教材,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服務。教師解讀教材的過程就是與教材融合的過程。要從“教語文”的角度來解讀教材,要符合文本的文體特點。這樣,才能為設計出好的教學方案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解讀教材 語文素養(yǎng) 文本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10-038
何為教材?教材是“材料”,是教師和學生進行教和學的材料;教材是“媒介”,是落實新課標的媒介,是傳遞教學信息的重要媒介。何為解讀教材?教材是“材料”,就可以打磨、裁剪和充實;是“媒介”,教師就要用它以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簡而言之,解讀教材就是發(fā)掘教材、利用教材,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服務。
一、從“教語文”的角度解讀教材
絕大多數(shù)語文教材的編排都圍繞某個主題組織單元課文。如,“園丁之歌”是贊頌教師崇高、偉大的,“科學奧秘”就安排了一些科普知識,科學小品等。這給教師解讀教材、設計教案提出較高的要求。無論什么主題的課文,作為語文教師都應站在“教語文”的角度,根據(jù)課標提出的三維目標去解讀課文,設計教案。如,對蘇教版五年級上冊《我給江主席獻花》一文,很多教師教成了歷史課。文中的對話描寫往往被教師忽略。在教學這課時,筆者這樣展開:
師:(板書課題《我給江主席鮮花》學生齊讀)“我”是誰呀?
生:姜咪咪,15歲,讀中一。
師:你們怎么知道的?
生:從她和董建華伯伯的對話里知道的。
(教師出示對話,指導朗讀)
師:真是巧妙,借助對話描寫作了自我介紹。今天我們又學會了一招寫作的技巧。
出示:
公共汽車上我給老爺爺讓座。他拍拍我的肩膀坐下?;剡^頭樂呵呵地問:____我羞答答地回答:____
這是站在語文的角度解讀文本,挖掘文本中的語文教學資源。
二、解讀教材是教師與教材融合的過程
在課堂上,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材是主題。課堂是師生圍繞主題合作探究、共同成長的地方。教師和教材要為學生的成長提供支持與幫助。教材要通過教師才能發(fā)揮作用,教師要依據(jù)教材對學生施加影響。只有教師和教材形成合力,才能幫助學生成長。因此,教師就要認真解讀教材,內(nèi)化教材,并用自己的方式方法演繹教材,讓教材發(fā)揮出最大的功效。例如,教學《我給江主席獻花》一文,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感受作者的興奮、激動之情。我結合自身的特點,播放與《南京條約》相關的圖片,并簡介相關的歷史背景;適時出示并聲情并茂地朗誦聞一多先生寫的《七子之歌——香港》。學生在欣賞畫面、音樂、朗誦中感知了歷史。這樣再讓他們?nèi)ダ斫狻Ⅲw會作者的喜悅激動之情,就水到渠成。接下來,聯(lián)系詩歌理解“我就像一個失散多年的孩子重又回到了母親的懷抱,頓時感到一股暖流流遍全身”這一語雙關的句子就不是難點了。這樣,學生的朗讀、理解、表達能力的訓練就迎刃而解,使他們在知識技能、過程方法和情感態(tài)度各方面都有了收獲。這得益于認真的解讀教材,使教師與文本很好地融合。
三、解讀文本要符合文體特點
解讀文本有個性,也有共性的,即無論怎樣解讀都不應該改變文體的特點。有不少教師自認為找到了教好語文的訣竅:抓住關鍵詞句——美其名曰“文眼”,賞析重點詞句,并讀讀、談談,這樣一篇課文的教學就結束了。教師不問文體,不管是記敘文還是科學小品,教出來的課都是無味、無效。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師解讀教材時忽略了文體特點。教記敘文就應該教出記敘文的味道來,教科學小品就應該有科學小品的味道,教古詩就應該有古詩的味道。例如,教學古詩《江雪》,教師這樣展開:
(教師先后出示《笠翁對韻》《江雪》,學生齊讀)
師:(指著《江雪》)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古詩。你們讀后發(fā)現(xiàn)什么啦?
生:對仗!“千山”對“萬徑”,“鳥飛絕”對“人蹤滅”,“孤舟”對“獨釣”,“蓑笠翁”對“寒江雪”。
師:它們對得工整嗎?
(學生通過平時的積累和自己的理解說說每組詞語的意思,在體會對仗工整的同時也理解了古詩的意思)
師:真聰明,男生讀上句女生對下句。同桌互相配合朗讀。
正因為解讀時關注到古詩這一體裁的特點,利用這一特點設計教學方案,才教出了古詩味道。
準確解讀文本為設計出好的教學方案打下堅實的基礎,為學生的成長助一臂之力,為教師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奠基。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