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燕
[摘 要]《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育要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币虼?,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學情出發(fā),分層設計目標,實施異步教學,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關鍵詞]分層設計 異步教學 充分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14-047
美國學者杜威說過:“千篇一律地對待兒童,就不可能建立一個真正科學的教育。”同一班級學生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其中小學高年級學生兩極分化現象尤為突出。如何直面現狀,關注中間兼顧兩頭,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數學課堂中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我嘗試著開展分層異步教學,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一個合適的位置,讓他們在不同目標引領和分層次的練習中獲得切實有效的發(fā)展。
一、基于學生特征,分層設置目標
也許有些教師會質疑因材施教、分層教學是否有悖于“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的新課程理念,其實它們的精神是一致的。因此,教師應給每個學生制定不同的階段性學習標準,并依據學生的不同年齡、生理、認知等方面的特征,合理設置分層目標,使每一個學生在人格和地位上是平等的,都受到相應的尊重和關懷。而且,這樣直面差異的分層教學,恰是為了實現“使不同的人獲得不同的發(fā)展,每個人都受到良好的數學教育”的課程標準理念。
例如,教學“三角形面積”時,我根據學生的學情,建立了不同類型的學習小組,從“最近發(fā)展區(qū)”角度將教學目標設置為三級:一級目標,將三角形轉化為平行四邊形,掌握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二級目標,理解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能應用公式解決一些基本問題;三級目標,能夠用不同的方法推導出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并能靈活應用公式解決較復雜的實際問題。同時,我鼓勵學生根據自身實際,選擇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達到的任務目標,并激勵他們朝該目標努力奮進。有了明確的目標驅動,所有的學生都有了挑戰(zhàn)的任務目標,在接下來的自主探究學習中,個個勁頭很足。當學生一個個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了自己所定的目標、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時,興奮之情溢于言表。后來的幾次新課,我都采用了這種不同的任務驅動模式進行教學,學生的學習興趣始終高漲,信心也不斷增強。
二、統(tǒng)籌安排內容,實施異步教學
針對學生在學習習慣、思維能力、智力水平等方面的差異,我還嘗試將教學內容統(tǒng)籌安排,在課堂中實施異步教學,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
例如,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時,為了兼顧全體學生,我把教學內容分層安排:1.長方體、正方體各部分名稱;2.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3.長方體、正方體之間的關系。課上,我先讓學有困難的學生尋找教室內以及生活中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然后采用直觀教學,讓他們利用長方體模型思考以下問題:長方體有幾個面?從不同角度看長方體,最多能同時看到幾個面?在學生認識“面”之后,讓他們摸一摸長方體的各個面,再摸一摸兩個面相交的地方,然后我直接給他們介紹“棱”,并讓他們親手摸一摸三條棱相交的地方,感受一個個尖尖的角,使他們認識到這就是長方體的“頂點”。在認識正方體時,我開始適當放手,讓學生循著剛才的學法,利用正方體模型看一看、摸一摸,一步步地認識正方體各部分的名稱。而對于其他學生,則讓他們做小評委,及時點評、肯定。通過異步交錯、分層指導,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每一節(jié)數學課上都盡可能地得到發(fā)展。
三、把握學習情況,分層設計練習
課堂練習是鞏固、內化新知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在分層異步教學中,練習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應根據不同學習層次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不同容量、不同形式、不同難度的練習內容,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如中等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能靈活運用,學優(yōu)生在綜合運用中鍛煉多向思維,學有困難的學生在舉一反三中培養(yǎng)學習興趣。
例如,在學習“公倍數”之后,我針對本班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以下一組練習題,供不同層次的學生自由選擇練習:1.寫出30以內2和5的倍數,并圈出它們的公倍數。2.50以內3和5的公倍數有哪些?它們的最小公倍數是多少?3.用一種長30厘米、寬20厘米的地磚拼成一個正方形,最少需要多少塊地磚?4.小紅每隔8天去圖書館一次,小蘭每隔12天去一次圖書館,她們相約7月1日同時去圖書館,幾月幾日她們會在圖書館再次相遇?這樣分層設計習題,由學生自主選擇練習,可以讓學優(yōu)生“吃好”,讓中等生“吃飽”,讓學有困難的學生“有得吃”。
在分層設計練習時,我們還可以設計基本題和拓展題、必答題和選答題,或者按照由易到難的梯度設計智力闖關題。這樣有梯度的練習,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作為,得到不同的鍛煉和發(fā)展。
(責編 藍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