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梁冬林
21世紀電子文化、圖像文化蓬勃發(fā)展,“經典閱讀危機”已成為我們面臨的一大問題。人們的閱讀品味、欣賞水平正在下降,這種趨勢直接影響著經典閱讀的主體成員--中學生。因此,在今天這個大眾文化盛行的時代背景之下,語文教育更應該回歸經典,通過閱讀經典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實現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
經典著作作為人類普遍智慧的結晶,具有原創(chuàng)性、傳承性,富有鮮活的生命力,蘊含豐富的人文啟示,得到人們普遍認同,啟迪人類體悟人生價值意義,擢升人的靈魂高尚偉大,完善個人人格,豐滿個體精神,是語文閱讀教學的巨大資源。經典閱讀無疑是實現語文教學諸多目標的最佳途徑。
然而教學任務繁重、升學競爭激烈,想讓學生在課外時間大量閱讀經典只能是一個奢望。同時,大眾文化以其強大的解構功能摧毀了文化經典的神圣性,并將文化經典作為自己的資源來吸取。主觀上緊張的社會生活、各種利益關系的誘導讓人心浮躁,讓人們讀不懂經典,沒法懂經典,甚至不想懂經典。
而對于許多學生甚至家長來說,語文經典閱讀是奢侈,是負擔,唯恐避之不及。而一旦學子意識到考試只是生命中的一段經歷,人活著不是為了吃飯的時候,他們自我完善的內在需要就開始覺醒,而課外閱讀也就成了內飾生命的必需。這種生命意識的喚醒特別重要,特定意識外顯的態(tài)度遠比方法更重要!當然,這種喚醒不是只有布道式的垂直傳輸,可以是讀書報告會上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可以是讀書沙龍同伴贊許的目光,可以是在師長引導下進入作家再造的世界對別樣人生的體悟,可以是在改編名家名作時創(chuàng)造的喜悅……從此,語文經典閱讀成為生命的有機部分,就如吃飯睡眠一樣成為人的基本需要,這時候,又有什么力量能夠對它加以剝奪呢?
那么,我們該如何改變經典閱讀的尷尬現狀呢?
首先,閱讀方法指導與情意培養(yǎng)同步。閱讀方法的指導無疑是重要的,不少有心人在這方面作了探究并頗有心得,而筆者要指出的是,方法指導與情意培養(yǎng)必須同步,在某種程度上,情意的培養(yǎng)更為重要。這好比沙漠上長不出莊稼,情感的沙漠也很難產出精神的花果。一些人覺得經典名著沒看頭,而對于搞笑影視、日本漫畫看得津津有味。有人帶著獵奇心理看名著只揀刺激的描寫(戰(zhàn)斗、色情等),而對于人物的生命狀態(tài)毫不關心。這些都是由于審美情趣不高,因此必須加強情意品質的培養(yǎng),讓愛心、憐憫、責任、正義感始終伴隨閱讀。
其次,變孤立隔絕為協同聯通。充分開展閱讀的共享交流,可以顯著提高閱讀效益。老師和學生一起讀,共享讀書樂趣。對于經典作品,教師在指導學生讀書之前首先讀書,這樣的讀書指導也就讓學生服貼??梢赃x定專題,讓同學們共同開始閱讀行動,共同撰寫閱讀報告。
而且?guī)熒沧x、生生共讀能夠形成場效應。閱讀中的寂寞有時候正如旅途中的獨行一樣難耐。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同樣的一段路程,一個人走時分外漫長而無聊,好友伴行則不知不覺已“春風十里”,情趣盎然。在語文經典閱讀開展過程中,教師要創(chuàng)造條件讓同學們多一些讀書伙伴。師生共讀、生生共讀都是好辦法。老師要以平等的身份參與進來,可以向同學們推薦自己心中的佳作,也可以從學生那里了解新面市的圖書佳作,可以解答同學的疑難,可以袒露自己的感受,可以傳授讀書心得,還可以說明自己的困惑,鼓勵同學探究其中奧秘。
中學生尚處于人生的叛逆期,教師苦心傾情的教導,學生即使接受,在逆反心理的支配下,這種接受又要大打折扣。而同伴之間則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同伴之間,生活經歷比較相似,學習環(huán)境基本一致,生理、心理發(fā)展都有相通之處,使得學生之間原有的閱讀能力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在閱讀活動過程中會采取基本一致的閱讀習慣,運用相似的閱讀思維進行閱讀活動。但同時,閱讀過程中必然產生的閱讀能力又具有個體差異性。如果在同伴推薦閱讀的前提下同時讀同一種、同一類書,閱讀之后又由彼此分享閱讀心得,必定會使得雙方或多方對閱讀材料獲得更深的理解,知識積累和閱讀能力共同獲得提高,而知識意義的建構正是在同伴互動、共振、碰撞、爭鳴而發(fā)生的場效應中逐漸完成的。
最后與中考、高考適度對接。經典閱讀如果既能促進人的精神成長,又能在應試中助學子一臂之力,則誰還會反對阻遏?而事實上經典閱讀對學生應試水平的提升是肯定的,只是很多時候,人們沒有意識到罷了。語文老師要做的是將這種促進顯著化——顯者,看得見也;著者,相當大也。打個不恰當的比方,一些奇珍異寶在自然生長的情況下,需要幾十年甚至數百年上千年才能成形有用,一旦有了先進技術,其生長周期可以大大縮短,短到人們覺得值得為之投入,為之等待。語文老師就是要幫助學子將經典閱讀對應試水平促進的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有效性轉變?yōu)轱@效性。
另外,要強化學生培育優(yōu)勢資源、學以致用的意識,鼓勵、指導學生對閱讀的名著進行多角度深層次的開發(fā)利用,如對名著中的某個人物進行評論、與名著中的某個人物進行對話、借名著中的人事聯系現實進行發(fā)揮、名著新編等等,這些工作實際上就是為有品位的有個性的作文應試作準備,學生嘗到甜頭,自會欲罷不能,形成課外閱讀的良性循環(huán)。
當然,對新生來說,中考或者高考在三年后才會來到,遠水解不了近渴?;谶@樣的考慮,可以在平時的考試中拿出一定比例的分數塊檢測近階段經典閱讀的效果,讓那些扎扎實實讀下來的同學有成就感。
(陳平 梁冬林 河南省永城市實驗高級中學 47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