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直接關系著教學目標的實現,在教學開展中,應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尋找“教”與“學”的良好契合點,利用“以學定教”、“先學后教”、“以學評教”等方式教學,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提高教學質量。下面則對小學低年級語文“教”與“學”的有效結合途徑予以闡述。
一、“教”與“學”的結合方式
自新課改實施以來,小學語文教學方法是學校、教師的探索重點,以此探索有效的教學模式,實現課堂教學效率最大化。在此背景下,人們提出“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研學后教”、“以學評教”等有效結合“教”與“學”方式。其中,“以學定教、順學而導”指的是依據學生的知識、能力基礎、課前預習程度對教學方法、起點、策略進行準確確定,以學生為主要參考開展教學。在此教學模式中,師生雙邊互動得以強調,教催生著學、學呼喚著教,從而實現探究與質疑并行、遐思與求索共進。同時,“研學后教”在本質上與“以學定教”一致,即教師深入研究教材、課標、學情,在此基礎上提出引導學生的學習內容、目標、方法,并根據學生鉆研后留下的問題、疑問進行交流,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二、小學低年級語文“教”與“學”的尋找途徑
1、全面檢測學生,掌握學情。在目前教學中,教材改動不大,一部分教學計劃、教材已無法滿足學生需求或不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而開展有效課堂,“教”與“學”有效結合的基礎是學生,因此,在課堂開展前,教師應對學生知識水平進行檢測,并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情感等,制定教學策略。例如,在漢語拼音、簡單的漢字教學前,應通過檢測對學生進行摸底,測試學生拼寫聲母、韻母、簡單的漢字的能力。在測試的過程中,教師還對學生的答題情況進行觀察,發(fā)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如漢語拼音書寫不規(guī)范、聲母、韻母讀音掌握混淆等。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制定、調整教學計劃,加強漢字筆順教學,在黑板上書寫漢字,呈現書寫步驟,改變學生的書寫陋習。此外,還應在平時課堂教學中,注意觀察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態(tài)度,總結學生練習、作業(yè)存在的問題,結合學生學習態(tài)度、問題改善教學。
2、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進行互動探究教學。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而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的動力。語文作為基礎學科,由于只是較枯燥,且涉及范圍較廣泛,加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容易使學生失去興趣。因此,為了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所有學生都能夠參加到課堂中,需要合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實現互動探究式學習。創(chuàng)設合理語文課堂情景,吸引學生,營造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提供平臺,發(fā)揮學生主體性,并使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引導教學。例如,在學習《桂林山水》的內容時,很多學生并沒有去過桂林,且對課文中的內容會有所陌生,并無直觀的感受。這就需要通過應用多媒體設備,將桂林山水景觀展現在學生面前,多媒體能夠動態(tài)、直觀地顯示山水景觀,使學生置身于畫卷中,并帶著憧憬進入到課文學習中,從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在學生具有學習興趣的基礎上,鼓勵學生朗讀,教師認真聽學生朗讀,發(fā)現學生存在的讀音不正確問題,給予糾正,但態(tài)度要肯定,避免打擊學生發(fā)言的積極性。
3、精心設計練習,多元化評價學習。在“以學定教”、“先學后教”等教學中,緊扣教材內容的習題是課堂開展的主線,包括課堂檢測題、鞏固練習題、自學思考題等。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根據這些習題指導學自學教材,并結合學生問題了解、分析學生掌握教學內容的情況,及時指導、點撥學生存在的疑點。這樣,在習題的引導下,學生讀懂知識結構,理解課文內容,發(fā)現自學疏漏。同時,在課堂作業(yè)布置中,教師應緊扣當堂的教學內容,以認知目標為主線、以目標為核心設計能夠進行小組交流、集體教學、個別輔導相結合的練習題,培養(yǎng)學生自我學習、探究能力。而在學習評價中,教師應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性,給予學生鼓勵與肯定,如在課堂提問中,多讓反應較慢、能力較差的同學回答難度較低的問題,滿足學生學習需求。此外,通過口頭評價、書面評價、生生互評等方式全面評價學生,如學生互評將評價主動權交給學生,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并通過學生互動促進學生自我反思、教育,在此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新課程倡導課堂教學的民主化、多元化、科學化,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的參與與互動,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創(chuàng)新探索,尋找“教”與“學”的契合點,在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琚秀蘭,教師,現居安徽懷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