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芳
【摘 要】 閱讀是語言學習者接觸語言知識的主要途徑之一。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往往是其綜合運用英語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據(jù)統(tǒng)計,英語學習者所掌握的大部分英語知識都來自于閱讀。近年來,全國各地中考英語中,語篇閱讀的權重也不斷加大。以蘇州地區(qū)為例,閱讀理解共30分,占到了總分的23%。自2009年開始,語篇也由原先的三篇增至四篇。
【關鍵詞】中學英語;閱讀教學;策略
盡管學生和教師都已經(jīng)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但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就題做題,對文章的把握和理解仍然停留在淺表層次;教師的講評方式和方法過于簡單,只是簡單的翻譯和核對答案,缺乏策略指導。那么教師應該如何幫助學生學會利用閱讀策略,提高閱讀效率呢?通過學習、觀察和實踐,筆者做了些總結和思考,歸納如下:
一、巧用倒讀法
著名語言學家Mackey曾列出了19種不同的閱讀技巧和策略,其中包括了掃讀、預測、猜詞等。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針對教材中不同體裁的閱讀材料,采用不同的閱讀策略,有效指導學生進行相應的閱讀訓練??v觀歷年蘇州市中考試題,都有對新聞、廣告及說明等應用文體的考查。這時,如果學生能正確利用倒讀法,從題目著手,在文章中尋找答案,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以2011年蘇州市中考閱讀B篇第31題為例,該題是一則尋找走失寵物狗的啟示。如果學生在處理這一道題時,能抓住題干中的關鍵詞24hours,就能快速地在第一框題中找到對應的時間anytime。這樣學生能夠及時做出正確的判斷。在此過程中,學生既能避免題中的干擾選項,又省去了閱讀無效信息的時間,提高了解題效率。
二、抓住關鍵詞
英語閱讀理解細節(jié)理解題要求學生能對閱讀材料中的某一具體事實和細節(jié)進行理解。特別是說明文中,更是側重對細節(jié)理解的考查。這類問題多以一系列疑問詞引出,涉及對時間、地點和人物等的提問。這類題目需要學生在看懂閱讀材料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的分析和推理,因此具有一定難度。
以2009年蘇州市中考閱讀C篇為例。該篇文章介紹了星巴克從開創(chuàng)第一家店到近年來連鎖店的發(fā)展狀況。里面出了較多的時間點和數(shù)字,需要學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其中有一道題問及:1999年星巴克新開了幾家連鎖店?學生在處理該題時,應該避開里面的無效數(shù)字,抓住關鍵詞by the year 2000,然后結合后一句中“每天全世界有三家辛巴克連鎖店開業(yè)”的信息。通過簡單的乘法,得出答案應該是一千多個。
三、猜測詞義
在閱讀文章中猜測單詞意思的方法甚多,針對閱讀題型特點和初中生的知識結構,主要歸納為以下兩種:
1.借助詞語后綴猜詞義
在新牛津英語教材的學習技能這一板塊中,對構詞法多有涉及,幫助學生對日常所學單詞進行歸納總結,以便學生更好的掌握并運用。例如8A第三單元中,學生學習了名詞加后綴變形容詞的用法。再如第五單元中,學生系統(tǒng)學習了帶有tion等后綴的名詞。學生通過學習,對后綴有一定了解,這有助于學生在閱讀文章時,有依據(jù)的分析得出詞義,而不是盲目的猜測。
以下題為例。His neighbor is an electronics hobbyist. 讓學生猜測句子中下劃線部分單詞意思。學生對于這類后綴不陌生。后綴ist意為“從事……的人”。學生也學過art和artist,能夠歸納其中的后綴規(guī)律,因此綜合句子后,很容易得出C這個正確答案。此外,在平時教學中,教師也可以有意識的引導學生歸納知識,列成表格來幫助記憶。
2. 結合上下文猜詞義
上面一種方法固然能很有效的幫助學生理解詞義,但是并不是每個單詞都能找到后綴。不管在平時閱讀中還是考試過程中,學生不可能通過終止閱讀去翻閱詞典解決所有生詞問題,這也不利于閱讀水平的提高。因此,根據(jù)上下文猜測生詞詞義,顯得尤為重要。
如下題:The biggest restaurant in London is searching for stars for its team.If you are looking for a job, come for an interview. 學生對于該詞語并不陌生,但是要判斷其在特定語境中的詞義,還需要結合上下文分析。如果學生能注意到第一句中的search for以及第二句中的look for a job,就不難得出劃線部分單詞在此文中應該是對該餐廳員工的一個總稱,是一個員工團隊,故能判斷出正確答案應為D。
四、歸納主旨
在閱讀理解中,主旨概括類試題的考查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掌握所讀材料的主旨和大意也是英語新課程標準以及考綱對學生的基本要求之一。只有通過閱讀掌握了全文的主題,才能正確理解文章,進而根據(jù)文章的細節(jié)推測作者的態(tài)度和觀點。這類考題的形式可以為對文章大意和標題的提問,也可以是對作者寫作目的的考查。這一類型的題目,學生無法直接在文章中尋找正確答案,只有簡化各段的中心句,然后串聯(lián)各段的關鍵詞,才能最終得出整篇文章的主旨。
以2011年蘇州中考閱讀理解C篇第36題為例。該題考查了學生對這篇文章大意的歸納。學生在做此題時,可以先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第一段中心句為酸雨產(chǎn)生的原因,與選項A相一致;第二段的中心句為酸雨對人類的影響,即為選項B;第三段的中心句為我們?nèi)绾晤A防酸雨。因此可知選項A和B只是其中一段的段落大意,不足以作為整篇文章的主旨。如果學生將這三個子標題串聯(lián)起來,并結合文章意思,就不難得出正確答案D。
五、結語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四項閱讀策略不是孤立的。學生在解決一個問題的時候,可能同時用到其中的兩項或更多。著名的英語教育博士王篤勤指出,閱讀應該把策略培養(yǎng)作為閱讀教學任務之一。因此,作為教師應加強學習,才能有能力將策略訓練融入日常的語言教學之中,幫助學生提高閱讀效率。
【參考文獻】
[1]何亞男等著.2010.高中英語閱讀教學設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王篤勤.2012.英語閱讀教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3]祖瑞.2008.關于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J]. 基礎英語教育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常陰沙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