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晗萍
摘 要:攻擊行為是常見的一種幼兒不良行為,對幼兒的身心發(fā)展極易造成不良影響。教師要通過對攻擊性行為表現(xiàn)最為明顯的小班進行調查研究,旨在探索幼兒攻擊性行為的主要表現(xiàn)及成因,以期找出合理有效的措施應對幼兒的攻擊性行為。
關鍵詞:攻擊行為;小班;成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G619.28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8-3561(2015)09-0065-02
一、問題的提出
攻擊性行為,又稱侵犯行為,是指個體采取的使他人受損失或不舒服的行為,包括毆打、侮辱和搶奪、損壞他人財物等霸道行為。它是兒童在成長過程中較易出現(xiàn)的一種不良行為,主要表現(xiàn)為兒童與他人發(fā)生矛盾沖突時所采取的不恰當?shù)慕鉀Q問題的方式。幼兒的攻擊性行為不僅會對他人造成身心上的傷害,長此以往,還將對幼兒自身的品格發(fā)展、道德感的培養(yǎng)造成極大危害,不利于幼兒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二、研究目的及意義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民生活條件的改善以及家庭結構的改變(“421家庭”模式逐漸成為主流),越來越多的學齡前兒童出現(xiàn)了大大小小的心理及行為上的偏差。攻擊性行為就是其中一種主要的不良行為表現(xiàn)。
本文針對攻擊性行為,以表現(xiàn)較為典型、明顯的小班幼兒作為調查研究對象,探索了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形成原因,并提出幾點解決措施,目的在于能夠引起家庭和學校的重視,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應對幼兒的攻擊性行為,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三、研究方法
研究對象:昆山市××幼兒園小班幼兒。
研究方法:調查法、觀察法、文獻研究法、案例研究法。
四、昆山市××幼兒園小班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現(xiàn)狀分析
1. 小班幼兒攻擊性行為的主要表現(xiàn)
(1)對父母長輩基本缺乏尊重。案例:晨晨是小二班的一個小女孩,性格活潑開朗,與班上的其他幼兒都相處得很好。一日放學后,奶奶來接晨晨,晨晨非要買門口小商店里的炸雞吃。由于前幾天主班老師剛給孩子們上過一堂健康食品的活動課,晨晨媽媽也一直提醒不能老讓孩子吃些沒有營養(yǎng)的東西,所以奶奶這次沒有同意給晨晨買。晨晨當時就在商店門口鬧騰了起來,一邊踢打著奶奶一邊說:“給我買,不買我就不要你這個奶奶!你給我走!”這時正好碰上班上的嚴老師經(jīng)過,在嚴老師的指責和勸說下,晨晨才不情不愿地跟著奶奶回家了。第二天,嚴老師就在班上嚴厲批評了晨晨打罵奶奶的行為,并教育其他幼兒一定要尊重愛護自己的父母和長輩。
分析:由于父母經(jīng)常忙于工作,無暇顧及孩子,所以晨晨一直是由奶奶照顧的。奶奶對晨晨非常寵溺,幾乎是有求必應,使得晨晨已經(jīng)習慣了自己的一切要求都能在奶奶那兒得到滿足,而一旦哪次奶奶沒有滿足自己的需求,她就會大發(fā)脾氣,甚至對奶奶動手打罵。
(2)較難形成良好的同伴交往。案例:小蕾是個十分聰明的小女孩,但與班上其他小朋友卻相處得不太好。一次游戲時間,小蕾正和同桌的另外兩個小女孩在玩積木。隔壁桌的悅悅因為不想玩橡皮泥,就想加入她們一起搭積木,另兩個小女孩表示同意她加入,但小蕾卻不愿意,她推搡著悅悅,說:“這是我們組的玩具,你不可以來玩!”悅悅說:“老師說了可以一起玩的嘛!這個積木有這么多,我也想搭城堡!”小蕾見悅悅不肯走,生氣地推倒了悅悅搭了一半的城堡,撿起一些積木扔向悅悅,并把剩下的積木全部攏在自己懷里,堅決不肯給悅悅玩。
分析:小蕾是個獨生女,一向在家中獨自享用所有的玩具。初到幼兒園時,她非常不愿意和其他幼兒共同使用玩具。在老師的教導下,情況略有好轉,但仍時不時的會發(fā)生上述的沖突行為。
2. 小班幼兒攻擊性行為的主要形成原因
(1)家庭因素。1)父母沖突的影響。家庭是幼兒性格養(yǎng)成的重要場所,這里有他們最親近的父母、親人,家長的行為方式在很多方面對幼兒的性格行為都有很大的影響,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父母之間的關系。有研究表明,成長在父母經(jīng)常爭吵、發(fā)生暴力沖突家庭中的幼兒,多數(shù)都會養(yǎng)成較為偏執(zhí)的性格,由于缺乏安全感而對他人進行攻擊。有些幼兒甚至模仿父母的行為,對周圍人總是動輒打罵。而父母離異家庭的幼兒,因為缺乏關愛,不懂得該如何友愛地對待周圍的同伴,故而也采取了一些攻擊性行為。2)不正確的教育方式的影響。有的家庭因家長自身性格的原因,采取了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孩子一旦犯了錯,不是溫和地對他講道理,而是怒目相對,狠狠地打一頓,認為這樣孩子就能記住教訓了。殊不知長此以往,暴力的教育方式也會養(yǎng)成幼兒崇尚暴力的性格,遇到問題時只會用拳頭來解決。還有一些家庭,對幼兒的教育則是太過溺愛,有求必應,如上文中的晨晨,就養(yǎng)成了任性、蠻橫、不講理的性格,難以與其他幼兒和諧相處。更有一些家長,生怕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會被其他小朋友欺負,就對孩子說:“要是有別的小朋友欺負你,你就打他!”在這樣的家庭影響下,孩子自然而然地會形成一種認知,以為暴力就能解決問題。
(2)同伴因素。有些幼兒由于缺乏人際交往的技能,在與其他幼兒發(fā)生沖突時不知該如何正確處理,只能簡單地用暴力解決,傷害同伴。造成的結果就是被同伴排斥,變得更難與他人相處,也使自己產(chǎn)生了挫折感甚至敵對情緒,進一步加劇了攻擊意向,從而形成惡性循環(huán)。幼兒之間還很容易對同伴的行為進行模仿。通過模仿一些同齡伙伴,幼兒很容易形成許多不正確的觀念和行為。一個不擅攻擊的幼兒若長期處于一個相互攻擊的群體中,很容易也采取攻擊行為對付其他幼兒。
五、小班幼兒攻擊性行為的應對策略
1. 教師要關注幼兒良好行為的養(yǎng)成
由于認知水平較低,幼兒對于來自同伴的信息的判斷往往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而相對于中大班幼兒來說,小班幼兒的認知水平則更為低下。若幼兒對他人的行為判斷為是敵意的,那么他的行為也會表現(xiàn)得具有攻擊性。因此,教師要注重提高幼兒的認知水平,提高他們的判斷力,教育幼兒以寬容的態(tài)度對待同伴,讓幼兒明白打人、踢人、罵人、搶奪別人的東西是會對別人造成傷害的。如通過角色游戲或者講故事,塑造一個具有攻擊性行為的角色形象,讓幼兒從旁觀者的角度清楚地看到攻擊性行為對他人造成的傷害,明白這樣的小朋友是不會受到老師和其他小朋友的喜愛的。
2. 教師要積極妥善地處理幼兒之間的矛盾沖突
教師在幼兒發(fā)生攻擊性行為后要及時進行干預和制止,批評教育,決不能姑息縱容,要讓幼兒意識到這種行為是不被允許的。但在批評教育時也要注意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不能大吼大叫,呵斥會讓孩子恐懼,結果只能是適得其反。如在玩娃娃家時,若發(fā)現(xiàn)有排斥其他幼兒加入游戲的現(xiàn)象,就可以對他們說,讓這個小朋友做鄰居,到你們家做客,大家一起玩吧!
3. 家園合作,家長要為幼兒提供和諧、健康的家庭生活環(huán)境
(1)建立和諧的家庭關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行為方式對于3歲~4歲孩子的性格養(yǎng)成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各家庭成員之間應建立和諧互愛的關系,互相尊重、互相關心,營造一個積極向上的家庭氛圍。父母要多和幼兒進行溝通,了解幼兒的內心需求。有矛盾沖突時,要盡量避免在幼兒面前發(fā)生爭執(zhí),更不能有家庭暴力,應采取恰當溫和的方式解決,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
(2)采用合理統(tǒng)一的教育方式。當孩子犯錯誤時,家長應及時對其講明事情道理,給予適當?shù)膽土P,不能包庇溺愛,更不能用暴力教育的方法。各家庭成員之間的教育觀念也要統(tǒng)一,以免在教育孩子時出現(xiàn)分歧,達不到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云艷.幼兒心理素質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9.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