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
摘 要:語文既是提高學生思想品質、科學文化知識和心理素質的主要課程,又是培養(yǎng)學生能力、發(fā)展個性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因此,發(fā)展素質教育是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也只有如此,語文教學才能改變過去“少、慢、差、費”的現(xiàn)象。
關鍵詞:語文素質;教育能力;途徑;效率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5)09-0091-01
語文,作為基礎學科之中的基礎,既是提高學生思想品質、科學文化知識和心理素質的主要課程,又是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個性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因此,發(fā)展素質教育,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是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換句話說,語文素質教育勢在必行。
既然語文學科的性質、任務決定其要以素質教育的要求指導語文教學改革,那么,語文教學應如何適應這一形勢,將應試教育轉到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從而實現(xiàn)《語文課程標準》所提的目標呢?
首先,語文教師要轉變觀念,樹立“大語文”教學觀。具體點說,就是面向全體學生,把語文學科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的學科去考慮。尤其要緊緊把握“大語文”教學的三個特點:系統(tǒng)性、開放性和發(fā)展性。所謂系統(tǒng)性,就是要求語文教師認真研究《語文課程標準》,精讀全套教材,以期確定具體的教學目標,制訂詳細的實施計劃。所謂開放性,就是語文教學不能只局限于課內,要向課外延伸,聽說讀寫多方訓練,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懂得如何去掌握學習對象的特點規(guī)律,并積極開展各種活動,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所謂發(fā)展性,就是要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靈活地設置課程。就初中語文而言,可以將課文分為講讀課、朗讀課、自讀課、精讀課、閱覽課和鑒賞課等。教師則由“扶”到“放”,有步驟地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多種能力,最后達到“自能讀書,自能作文”的程度。
其次,具體到語文教學過程中,則應力求做到如下三個方面:
(1)結合教學內容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在講課時,根據(jù)不同的課文內容,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幫助學生解決一些日常生活中所碰到的思想問題。如學習《散步》《我的母親》《羚羊木雕》時,教育學生如何與同學、朋友相處,與父母發(fā)生矛盾怎么辦,怎樣看待社會上的一些不良現(xiàn)象等。在批改作文、周記或日記時,更要正確地引導他們,提高他們的認識,增強他們分辨是非的能力。
(2)結合教材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教學生學會祖國的語言文字,培養(yǎng)他們的語文能力,讓他們具有識字、讀書、寫文章的本領。重點則在培養(yǎng)學生具有一定的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學生具備了這些語文能力,就為他們學習其他學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有利于他們全面提高科學文化素質,為他們日后進入社會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要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筆者認為必須遵循下面幾個原則:一是文道結合的原則。語文學科要教給學生知識和能力,但也要發(fā)揮它的育人功能。在加強語文能力訓練的同時,要注意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滲透。如學習《藤野先生》《最后一課》等,就要有意識地滲透愛國主義教育。二是聽說讀寫有機結合的原則。也就是要看到聽說讀寫既相對獨立又有密切關系:教師要很好地了解它們之間的相互聯(lián)結和相互制約的關系,認識它們在教學中的同等重要性。只重視讀和寫,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學生的聽和說,語文能力就不能得到全面發(fā)展,因而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不能適應當代社會的要求。三是堅持語言運用和思維訓練有機結合的原則。不少教師對語言訓練很重視,但對思維訓練重視程度不夠,這會影響學生語文能力及綜合素質的提高。四是堅持精講巧練的原則。由于語文教學內容多、知識面廣,在教學時數(shù)又不夠多的情況下,更需要語文教師在“精講”和“巧練”上下功夫。講授要真正做到“精要、好懂、有用”,要在每一節(jié)的教學中盡可能做到目的明確,重點突出,抓住規(guī)律,舉一反三;練也要講求科學,要讓學生把握類型,掌握方法,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以少勝多。五是堅持課內外互相配合的原則。我們知道,語文是百科全書,語文知識內容豐富,對于語文知識的掌握和語文能力的提高,課堂教學僅僅起到“示范”和“指路人”的作用,真正的功夫還在課堂之外。要學好語文,確實需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并學以致用。
(3)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針對中學生爭強好勝的性格特點,語文教師要努力培養(yǎng)他們的競爭意識。通過開展各種競賽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強烈興趣及其上進精神,同時也可以使他們增長知識并在競賽中認識自我,鍛煉自己,增強心理素質。要有計劃地開展課外活動,積極開發(fā)學生的潛能,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從而鍛煉和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以適應未來競爭社會的形勢需要。
總之,語文教師應該時時想著學生的語文能力,時時想著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語文學科肩負著培養(yǎng)祖國建設者的重任,應該切實貫徹語文能力培養(yǎng)的五個基本原則,組織和開展各種語文活動,讓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從而培養(yǎng)出合格的祖國建設者。近年來,筆者依據(jù)上面的認識體會,在自己所任教的班級實施語文素質教育,取得了令人較為欣慰的成績。筆者所帶班級的學生,已養(yǎng)成預習功課和堅持寫日記的習慣,并基本上達到了“自能閱讀”和“自能作文”的水平。
由此看來,語文教學對于開發(fā)學生的潛能,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和能力,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改變過去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的現(xiàn)象,實現(xiàn)《語文課程標準》所提的目標,培養(yǎng)新世紀社會建設的合格人才,確實起到了語文學科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鶯.初中語文素質教育淺析[J].現(xiàn)代閱讀,2013(01).
[2]趙素曉.語文能力培養(yǎng)要兼顧全面[J].新課程,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