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彥林
【關鍵詞】 自學能力;語文素質;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21—0053—01
語文教學的出發(fā)點與歸宿,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自學語文的能力,使語文教學成為一種高效率的勞動。那么,如何培養(yǎng)自學能力呢?
一、激發(fā)學習興趣
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首先要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鬃诱f:“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也說“興趣是創(chuàng)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huán)境的重要途徑之一”。我認為,把學生的興趣激發(fā)起來,那么,所有課堂教學以及課外作業(yè)就會被學生當做禮物,學生是樂意領受的。尤其對于中學生來說,他們的行為常常受興趣的支配,因而用多種手段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使其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使其思維處于最佳的最活躍的狀態(tài),這就會造成獲得最佳教學效果的有利條件。
二、講究教學方法
講究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授課質量,對于學生課外進行自學有著很大的關系。教師在課堂上第一要把那些困難的、主要的和關鍵性的問題講解清楚,闡述準確透徹,使學生真正地理解。課后不必花費許多時間去重新弄清本來在課堂上就應該明白的問題,留給學生足夠時間進行練習,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不是由老師講出來的,而是由學生自己練出來的。第二要通過課堂教學來啟發(fā)學生的科學思維,使他們具有進一步探討的興趣和要求,要做到一點,就需要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注意學生在學習上對語文知識的掌握情況,哪些類型的問題掌握得比較熟練,哪些還處于似是而非,哪些屬于根本不會。根據學生所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開學生座談會了解情況后,然后對下一步考慮出改進的意見。
三、養(yǎng)成良好習慣
1. 養(yǎng)成選擇有益身心之書自學的習慣;2.養(yǎng)成愛護所讀之書的自學習慣;3.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閱讀習慣;4.養(yǎng)成愛思考、愛探索、愛求疵的探索習慣;5.養(yǎng)成積極參與全國語文各類大賽的自學習慣;6.養(yǎng)成勤學好問,不恥下問的動手習慣;7.養(yǎng)成愛舞文弄墨的寫作習慣等等。這些習慣一旦養(yǎng)成了,將終身享用不盡。
四、交給學生鑰匙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應“將開發(fā)文化寶庫的鑰匙教給學生”。呂叔湘先生也說過:“教學,教學,就是教學生學?!币虼?,交給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是把鑰匙教給學生,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關鍵。只有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閱讀的基本方法是:略讀、細讀、精讀和熟讀。
1. 略讀。主要是疏通文字,了解作者的時代背景和課文大意。這是認識事物的感知階段。要訓練學生的默讀能力,如閱讀速度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2. 細讀。主要是弄清文體結構,明確課文重點,難點,理解課文的內容和中心。這是認識事物的重要階段。著重發(fā)展學生思維,培養(yǎng)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 精讀。主要是學習方法,體會寫作特點,把握立意謀篇的巧妙之處,質疑解難,這是認識事物的深化階段。要揣摩應用,讀寫結合,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
4. 熟讀。目的是加深記憶,將典型階段、精彩描寫、名句妙詞熟讀記憶,做好積累。這是知識的反饋階段。著重培養(yǎng)記憶力和做好知識的升華和遷移。
通過“四讀”訓練,能夠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促進閱讀素質的提高。
五、培養(yǎng)自學能力,在學校的教學實踐活動中,應當處理好三種關系
第一,在教學內容中,處理好科學過程和科學結論的關系。各門學科都有本學科的科學體系,應當根據學科的體系,結合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建立起學科的教學體系。
第二,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知識的獲得和能力培養(yǎng)的關系。知識通過實踐轉化為能力。反之,有了能力,可以獲得更豐富的知識。知識與能力是交織在一起的。
第三,在教學過程中應當處理好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主動性的關系。教學過程是一個復雜的認識過程,認識的主體是學生。因此教學效果的好壞,看是否能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主動地進行學習。教師應善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內在動機是學習的興趣,對某一學科的愛好,求知欲望等等。這兩種學習動機都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但是最持久,最起作用的動力是內在動機。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設計教學過程,進行啟發(fā)、誘導、講解,組織訓練、檢查學習成績等等。一個有豐富經驗的教師,必須善于把自己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動性很好地結合起來。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