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沛
嵩口鎮(zhèn)有許多充滿詩意的村落名,月闕、道南、東坡、玉湖等,月洲也是其中之一。因為溪水在村中曲折彎成“月”字形狀,中間又隔出一個沙洲而得名。說其是月亮落在地上的村落,絲毫不夸張。而支撐月洲詩意背后的文化底蘊,一定要說到兩個人,一是詞人張元干,一是道教信仰神張圣君。
去月洲村的道路非常方便,它就在高速路旁,進村的道路十分平坦,路旁種有竹子,而嫩筍也正當季。帶路人說,月洲村里其實藏有一脈溫泉,但被當?shù)厝四萌ヰB(yǎng)鰻魚了,這是一件趣聞。進村子的路旁蜿蜒著一條名叫桃溪的小河。在往前進,便看見了月洲村的著名景點區(qū)。小小的村子中,不僅鋪好了硬化的水泥路,而且步行的小道還用鵝卵石墊得精致。給人一種月洲村的發(fā)展似乎趕在了嵩口其他村落前頭的感受。
南宋詞人張元幹的故居
為我們做景點講解的是村里的干部,曾經(jīng)參與過月洲村旅游規(guī)劃,也是月洲村張氏家族的人。他對月洲村的一草一木了如指掌。我們先到了一座石橋,叫作蘆川橋,根據(jù)張元幹的《蘆川歸來集》而命名,橋面寬闊轎車能順暢通行,橋下流淌而過的便是桃溪。過了橋,沿著溪邊的竹林緩緩前行,有種書生氣息迎面撲來,混跡于樸實的田園小鄉(xiāng)村中,給人驚喜。張氏宗祠便在道路的盡頭,低矮的圍墻淺淺地圍住。紅墻琉璃瓦是后來人修建起來的祠堂外圍,往里走是舊時建筑的老祠堂,里面掛滿了歷朝歷代張氏族人的畫像,并有詩句描寫在朱紅的柱子上。墻的另一面掛著一張歷代張氏族人科舉考試的成績單,細細數(shù)來月洲村出了四十八位進士,一位狀元。這在這樣的山中小村實在是一件讓人不可思議的事,教育與文化早早地成了構(gòu)建月洲村的基石。
離開宗祠,拐進張元幹的故居,半月居。沒想到這位南宋愛國詞人的起居如此質(zhì)樸,沒有讓人震驚的精湛雕刻,房屋的面積相對與嵩口鎮(zhèn)的那些大厝,也精巧許多。曾有詩句描寫月洲村:誰把玉環(huán)分兩半,半沉江海半浮空。恐怕是這半月居的名字由來。出了張元幹的故居,繼續(xù)沿著桃溪漫步。前面的半坡上修著三間并連著的小屋,叫作雪洞,是古時張氏族人發(fā)奮讀書的地方。雪洞的對面便是被溪水分隔出“月”字形的小洲,叫作桃花島,現(xiàn)在被茂密的竹林占據(jù)。
閩臺農(nóng)神張圣君的誕生地
繼續(xù)前行,一面直直的崖壁迎面撲來。上面刻滿了各種詩詞題字,這里是文化交流區(qū),上面除了保有古時候留下來的“釣臺”二字,還有許多后來人詩意的創(chuàng)作。抒發(fā)山水詩意,感嘆人生的警言,比比皆是。
沿著石板路,拾階而上,供奉張圣君的廟宇便顯露。這是一座在原有廟宇旁新修的建筑。三層的廟宇,顯得大氣,站在樓上可以俯瞰月洲村的全貌,歷歷在目。“張圣君的信徒遍布東南亞和閩臺,修建這座廟耗資七百多萬,都是由信眾籌資。”年初的時候從新加坡來了兩百人的朝圣隊伍,趕來月洲村祭拜。而今年七月張圣君的誕辰,更有東南亞各國的華僑齊聚在此。
游覽月洲村有兩條線路,一條是由張圣君廟開始,從山上往山下走,適合上了年紀的人;一條是從張元幹故居往山上走,適合年輕人。而不管選著哪條道路,最終都會沉浸在月洲的濃濃文化韻味中。
月洲村因依著張元幹這樣的文人,在山中小村中保有濃厚的文化底蘊,又因信仰的力量,變得國際化起來,不得不說充滿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