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肖冰
【關鍵詞】中小學教育;新國學;德行教育;文化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451.2 【文獻標識碼】B討論中小學教育與新國學之間的關系,前提是要明確學校教育的本質。教育的本質應該是人的教育,是為了人一生發(fā)展的教育。教育是為了培養(yǎng)能夠在未來社會生存與發(fā)展的人。學校教育是把一個“自然人”通過教育,變成為能適應社會,并有強烈責任感的“社會人”。
章太炎先生在《國學概論》中對國學有個粗略的論斷,即“一國所有之學也”,即一個國家所有的學術或文化,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與學術。而“新國學”則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兼具傳統(tǒng)性與時代性【關鍵詞】中小學教育;新國學;德行教育;文化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45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15-0061-01【關鍵詞】中小學教育;新國學;德行教育;文化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45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15-0061-01,從現(xiàn)時的社會條件出發(fā),從中小學生的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出發(fā),因材施教、以人為本、與時俱進,旨在培養(yǎng)適應世界變化的、“有根”的人的一種文化。我們呼喚新國學的到來,希望這一文化精粹能在中小學校園內生根開花。
一、新國學——有根的德行教育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德行的教育永遠放在育人的首位?!暗滦小笔且粋€人的根,更是一個民族的根。中國是禮儀之邦,文明古國,但當今部分國人的素養(yǎng)卻令人汗顏!于是,矛頭直指學校教育。然而放眼當今的中小學教育,沒有哪一個時代會將德行教育放在如此重要的地位!教育者們無論在意識上還是在行動上,都在很努力地做著德育工作,但不得不承認忙忙碌碌、轟轟烈烈之后,卻收效甚微。教育者們也一直在追問,究竟怎樣的德行教育才能真正直達人心,能夠真正提升一個人的素養(yǎng),乃至一個民族的素養(yǎng)。
新國學的出現(xiàn)為教育者們打開了一扇窗戶,讓我們看到了希望。其實孔子、莊子到中國式的佛學禪宗,乃至當代的國學大師,都努力把深奧的學問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深入淺出,循序漸進,通過“知書識字”樹立“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自我人格,修煉自身素養(yǎng)。而新國學正是摒棄了生硬的說教、形式大于內容的活動,繼承弘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粹,將養(yǎng)成個人德行和文化學識巧妙結合,使學習者在尋根、養(yǎng)根中,潛移默化、明理修身??梢院敛豢鋸埖卣f,新國學的出現(xiàn)使學校的德行教育有了腳踏實地、落地生根的感覺。
二、新國學——有傳承的文化素養(yǎng)
學校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的場所,更肩負著傳承文化的重要使命?!坝兄R、沒文化”這句看似矛盾的話,已然成為當今社會無法回避的現(xiàn)象,究其原因還是學校教育過分強調功利性和工具性。以分數(shù)、升學率高低為主要評價標準,來衡量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優(yōu)劣,最終導致的后果就是知識的機械記憶、技能的重復操練以及文化素養(yǎng)的缺位。于是,高智商、高學歷、低素質、無教養(yǎng)的矛盾體就此產生。
而新國學從其學習內容來看,是將經典學識與德行修養(yǎng)融為一體,學習者在增長學識的過程中同步了解“仁義忠恕孝悌禮信”的道德倫理觀。同時新國學的學習形式也是豐富多樣并崇尚人性自然的,學習者在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中,可輕吟淺誦、可潑墨揮毫、可傾情演繹,在不知不覺中既習得學識,又提高整體氣質和修養(yǎng),也就是文化素養(yǎng)。因此,學校若將新國學納入課程設置,將學國學和學做人的模式固化下來,成為一種能夠傳承的、可常態(tài)化開展的教育意識形態(tài),就能更好地發(fā)揮新國學在中小學教育過程中的育人功能及價值。
綜上所述,新時代的中小學教育迫切需要與時俱進的新國學,在國學精粹的滋養(yǎng)下,讓教育回歸本源,讓文化得以傳承,讓孩子們深深地扎下“炎黃根”?!?/p>
(作者單位:江蘇省太倉市沙溪鎮(zhèn)第一小學)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15-00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