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翠菊
一、教師要轉變角色,在教學中要與學生建立平等的和諧關系。
在閱讀過程中,閱讀主體常常表現(xiàn)為:一是讀不懂文本,面對文本,不知講了些什么,也不知道文本為我們提供了哪些信息,作者的意圖是什么等。我認為那是因為缺少必要的文化儲備和資源支持;二是讀不出特色。即使有自己的個人見解,也不能用自己的言語準確表達出來。根據(jù)本人的多年教學實踐認為,這是出于閱讀個體的虛榮心在作祟。
同時,就閱讀的層面上來講,雙方?jīng)]有高低長幼之分,對閱讀的文本,教師能理解的學生未嘗不能理解?教師能明白的學生未何不可明白?只是教師的優(yōu)勢在于首先占據(jù)了教學資源和具有相應的專業(yè)知識。只是“聞道”在先。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角色轉變至關重要,一味地按照應試教育的觀點“傳道”,擔心閱讀教學講不到位,害怕講少了、講漏了,結果文本完美的結構被過多的講解肢解得零亂破碎,豐腴的美感弄得枯燥乏味,學生的閱讀興趣已經(jīng)蕩然無存。真正要達到閱讀的目的,學生的感官必須自發(fā)地調動起來,與文本直接對話,直接交流,讓思想與思想交鋒,觀點與觀點撞擊,這樣大腦中才能留下刻骨銘心的印象。所以保證學生閱讀的時間,提供學生交流的平臺,調動學生閱讀的興趣,刺激學生閱讀的潛能,才是教師進行閱讀教學的終極目的。
二、教師應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使課堂變得生動、鮮活而充滿生機。
語文教學具有多樣性,而閱讀教學尤為特殊,個體在閱讀中既能對文本負載信息的內涵、感悟和發(fā)現(xiàn),又能獨立地進行思考;既有個體閱讀受群體從眾效應的影響,又有閱讀個體獨特視角拓展的可能。因而,課堂上教師應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使課堂變得生動、鮮活而充滿生機,在老師和學生的共同參與下,去完成與文本的對話。因此,教師和學生要建立一種新的關系,從“獨奏者”的角色過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從此不再是傳授知識,而是幫助學生去發(fā)現(xiàn)、組織和管理知識,引導他們而非塑造他們。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和心靈溝通是對接受型學習模式的勇敢反叛。
三、抓好閱讀指導,幫助學生突破重點、難點和疑點。
我們說,任何文本的閱讀重點,都不只一個,有的是思想內容、有的是表現(xiàn)手法、有的是景物描寫、有的是心理刻畫…….。閱讀過程中只有抓住一個重點方能達到閱讀的目的。如:朱自清的《春》,我們暫且不管她是語言大師的手筆,僅從語言技巧上是以讓閱讀者心悅誠服。看似字斟句琢,卻又羚羊掛角,無跡可尋:仿佛信手拈來,但又恰到好處,切中肯綮。如寫“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蔽闹小巴低档亍焙汀般@”寫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擠勁,寫出了不經(jīng)意之間,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驚喜的感覺,同時,這樣寫使無意識、無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識,有了情感。另外“嫩嫩的,綠綠的”放在句末,單獨從句子中拿出來,突出了小草嫩綠的特點,也使句子變得生動活潑,富有生氣,著實讓人感受到那“味道極正而且醇厚”的情致。如果在閱讀本文的過程中抓住對語言的“巧”運用這一重點,就能使學生積累一些語言運用的技巧。當然也不排除學生思維的拓展,在文本中去攝取其他方面的智慧。
四、在閱讀教學中,還要注意閱讀方法的融會貫通。
閱讀,絕不是對現(xiàn)有文本進行簡單的復制,或者對專家教科書中惟一結論的崇拜,而是提高閱讀智慧,更新閱讀觀念,弘揚閱讀精神。讓生活走近閱讀,讓閱讀親近生活,使生活與閱讀相接。如《西游記》塑造了一個無所畏懼的敢于反抗一切封建權威的英雄者的形象,敢于對神的權威和天宮秩序盡情的嘲弄和否定。但結合現(xiàn)實,閱讀者也可以從西天取經(jīng)的過程中看出孫悟空也是當今社會中一個不可多得的員工,他那種恪盡職守的責任觀理應成為我們學習和工作的楷模。這種不以現(xiàn)有結論為定論,不受他人思想支配和左右閱讀,觀點出新,見人之所未見,發(fā)人之所未發(fā),人無我有,人有我新的閱讀也是我們所倡導的。當然,我們的閱讀不能以現(xiàn)代人觀念和思維方式來苛求文本,因為《西游記》那充滿宗教迷信色彩的不足之處是封建時代的產物。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流文化,我們必須尊重時代差異,也應重視時代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