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將德育與兒童生活有機融合,并讓其成為能夠改變、改善兒童生活的“因子”,是學校德育研究與品德課程研究共同關注的話題。要改變學校德育碎片化的現(xiàn)狀,需要以“生活德育”為核心理念,并建構以“學生”為主體,“品德課堂”和“主題活動”為兩翼,促進“家庭”“學?!薄吧鐣庇行ЫY合的一體化德育體系,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品德的發(fā)展。
【關鍵詞】生活德育;一體化體系;有機整合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13-0008-03
【作者簡介】方崢嶸,南京市上元小學(南京,211100),南京市優(yōu)秀青年教師、南京市課程改革先進個人、國標版《品德與生活》教材編委。
“不學禮,無以立”,自古以來,“德”是做人的根本,德育是學校教育的靈魂。將道德教育與兒童生活有機融合,并使之成為能夠改變、改善兒童生活的“因子”,是學校德育與品德課程共同關注的話題。
一、背景——走出德育現(xiàn)狀的困境
1.品德課程實驗的追求。
杜威在其德育理論中指出:直接道德教育的品德教學只能幫助學生形成“關于道德的觀念”,不能形成“道德觀念”。這一論斷揭示了當下品德課程教學面臨的窘境:直接的道德教學只能讓學生學到“與道德無關的、對行為沒有影響,即不使行為變得更好或更壞的觀念和片斷知識”。而“能夠影響行為,使行為有所改進和改善的道德觀念是通過學校整體生活才能獲得的”。[1]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國內外的研究者們發(fā)現(xiàn)德育與兒童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綜合性,是品德課程的重要特點。魯潔教授也多次在課程實驗中指出,品德課程是學生全部的生活經(jīng)驗,課內、課外是一個整體,不能相互脫離。品德課堂教學應從兒童生活中來,再回到兒童生活中去。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對于品德課程共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的研究:在第一階段的品德新教材實驗研究中,我們初步感受了生活德育理念在品德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教學貼近學生生活,生活被引進了課堂。但同時我們也發(fā)現(xiàn),在虛擬的生活情境中,學生變成了能說會演的道德演員,他們在實際生活中并不能致知篤行,甚至會言行不一。我們開始認識到:品德教學的成效應該在生活中檢驗,品德教學培養(yǎng)的活性因子應該投放到實際生活中,這樣才能影響學生的生活。于是在第二階段我們嘗試“品德課程向課外延伸的研究”??臻g的放大,時間的延長,課程已從課內走向了課外。然而,隨著實踐的深入開展,我們的延伸活動出現(xiàn)了零散化、不系統(tǒng)、不連貫的現(xiàn)象,并開始與德育處、少先隊布置的各項活動撞車,教師只能疲于應付,活動的實效性大受影響,且單打獨斗的活動,完全依賴于教師的自覺。這時,我們認識到:德育活動必須整合,把一項項零散的、局部的德育活動組成一個嚴密的德育網(wǎng)絡,并盡力形成看得見、可操作、有序列的德育運作機制,這也正是第三階段的研究重點。
2.碎片化德育現(xiàn)狀的訴求。
德育本來是一個整體,但現(xiàn)今的學校德育卻被肢解了。正如涂爾干描述的那樣:“當一個人按照規(guī)定把整個道德壓縮成幾節(jié)道德課”,或者幾個道德活動,并“用比較短的間隔不斷更新”,“他很難滿懷激情地完成這項工作,因為這種間歇性的課程特點幾乎不足以給兒童留下任何深刻或持久的印記,而沒有這些印記,兒童就不能從道德文化中獲得任何東西”。[2]
品德課程的教學與研究由教導處負責,而學校少先隊工作、班集體建設、德育主題活動、校園文化建設、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心理輔導等又分歸德育處、少先隊、校務處等不同部門管理。在學校的日常管理中,你開展你的活動,我進行我的教學,品德教師為找不到讓學生踐行道德觀念的平臺而犯愁,班主任、德育處為尋不到系統(tǒng)化的德育抓手而著急,學校德育處于一種分裂的狀態(tài),德育資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學校德育工作形成不了合力,德育出現(xiàn)了低效,甚至無效的狀況。
基于對前人德育理論的思考,品德課程研究的追求以及小學德育現(xiàn)狀的分析,我們迫切需要走出學校德育的困境,尋找道德教育通向兒童生活的橋梁。
二、思考——更新學校的德育觀念
隨著研究的逐漸深入,我們發(fā)現(xiàn)從課程出發(fā)的德育活動更為科學,且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螺旋上升的特點。于是“幾方面軍”開始坐下來“共商大計”,開始了磨合、迎合、整合,更新德育觀念,為后續(xù)研究形成可借鑒、可模仿的課程體系與課程模式而努力。
1.樹立“整合”的德育一體化觀念。
變“幾個部門、幾個人的事”為“全員齊抓共管、全面育人”。雖然我們一直倡導全員育德、全面育德,但如何將思想落實在行動上,并通過什么途徑去實現(xiàn)呢?在實踐探索中我們逐漸構建了以品德課程為基點的“主題式德育活動”,努力促進德育處、少先隊、班主任、學科教師德育工作的有效融合,努力使學校、家庭、社會的教育力量趨于一致,從而讓有限的資源發(fā)揮出最大的效能。
2.構建“整合”的德育一體化課程體系。
一體化的學校德育課程體系以小學品德課程為基點,根據(jù)課程目標和學生發(fā)展需要,設計年段主題系列活動;然后,圍繞主題整合學校德育資源,開展內延外伸的系列主題教育實踐活動,架設起學校德育回歸生活的橋梁;同時建構起家校及社會的多維聯(lián)系,打通生活方方面面的實踐渠道,讓家校和社會成為學生的德育實踐基地;此外,我們還開展多元展示性評價活動,分享學生的快樂,深化學生的道德體悟,提升其道德認識,引導學生過有道德的生活。讓學校的品德研究組、德育處、少先隊、班主任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讓學校、家庭、社會形成合力,讓課堂內外相結合的德育,才是一體化的德育。
3.形成“整合”的德育一體化課程模式。
在實踐研究中,我們發(fā)現(xiàn)在“整合”的德育課程體系下,可以充分地利用家庭、學校、社會的德育資源,形成“一體兩翼三結合”的德育一體化課程模式?!耙惑w”,指的是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生活出發(fā),并引導學生過有道德的生活;“兩翼”,指的是以“品德課堂”和“主題活動”為兩翼,以“多元展示性評價”促進“家庭”“學校”“社會”的有效結合,產(chǎn)生教育合力。在“三結合”當中,學校無疑是德育一體化“大課堂”的主導力量。
4.確立“整合”的德育一體化課程內容。
學校德育一體化體系的運作需要統(tǒng)一的靈魂與活動內容為抓手。我們以生活德育為理念,關注兒童四個維度的生活:愉快積極的生活、健康安全的生活、負責任有愛心的生活、動腦筋有創(chuàng)意的生活。通過課堂教學、環(huán)境文化、主題活動、課間游戲、社會實踐、家庭親子六個篇章的主題活動,整合教材、學校、家庭、社會多維教育資源。以一年級9月份的活動為例:學校營造“快樂學習”的氛圍,在品德教學中,學生獲得適應、喜愛小學生活的道德認知與情感,在系列主題活動中學生深化道德體驗,在生活實踐中形成行為。在這樣的整體建構中,自上而下形成全員育德的氛圍,德育資源得到了有效整合。
三、實踐——開辟德育一體化改革的新路徑
從改變傳統(tǒng)德育課堂,到開創(chuàng)多元主題德育活動,再到構建生活德育校園文化與校本課程,在反思——實踐——再反思——再實踐的過程中,我們創(chuàng)新思路,不斷促進體系的深入建構與成熟。
1.精細化德育管理常抓不懈。
改變傳統(tǒng)德育管理的“粗糙管理臨時抓一陣”為“精細化德育管理常抓不懈”。研究實踐中,我們感到“主題式德育活動”和“多元展示性評價活動”把一項項零散的、局部的德育活動組成一個嚴密的德育網(wǎng)絡,并使得德育主題能夠深入持久。這是對德育課程的深度開發(fā)和因校制宜的個性拓展,久而久之可以形成一種自上而下的積極引導和自下而上的自覺響應的常態(tài)德育管理模式,這有利于促進德育工作走向精細化、特色化。
2.著眼學校文化特質開啟尋“根”之旅。
中華傳統(tǒng)教育之根是美德教育,美德教育亦是學校文化之根。著眼學校文化特質,從校園文化建設到主題活動設計、課堂教學理念、校本課程研發(fā)處處彰顯“尋根”文化,教師、學生、家長一起開啟尋根之旅,讓身體和思想一起行走在意義世界上。
3.改進教學行為全員共育德。
為了創(chuàng)新品德課程的教學模式,我們嘗試用以兒童為主體的體驗式道德學習方式代替?zhèn)鹘y(tǒng)的道德灌輸與道德說教。在品德教學中,我們以“生活德育”為基本理念,通過目標引領、活動引領、評價引領,指導學生關注自主、關注聯(lián)系、關注體驗、關注細節(jié),引領他們行走在意義世界中。
在各學科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努力探尋教書育人的有效路徑,致力于形成全科育德、全員育德的局面。具體而言,我們首先梳理各科教材中的德育話題,然后結合學科教學,開展學科育德的活動。如在“責任感”這一主題下,美術課上通過指導變廢為寶小制作,倡導環(huán)保意識,培養(yǎng)學生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等。
4.以生為本推進校本課程建設。
我校每個月都有德育主題活動,并將在試點年級、試點班級開展成熟的活動,以校本課程的形式予以固化,成為可復制的主題德育活動范式。此外,結合我校的德育資源,我們將品德課程與學校、家庭、社會德育資源整合,設計出由“知”到“行”的實踐式校本德育活動方案及校本課程,并在試點年級、班級逐步推進。
時間的水,它慢慢嘀嗒,如柔綿的細雨落入希望的原野;時間的風,來了又走走了又去,直到吹綠新生的嫩芽。學校德育課程一體化的建構如一場靜悄悄的革命,我們一路追尋,默默耕耘,在生活的沃土中,幸福地靜待心中的丁香盛開。
【參考文獻】
[1]杜威.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43-144.
[2]涂爾干.道德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