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微時代”對于當今社會而言是一個嶄新的名詞,微博、微信、微視等等都是“微時代”的主要代表。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微時代”的到來成為一種勢在必行的趨勢,如何利用“微時代”的特征,更好地開展民族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值得深入研究。
【關鍵詞】 微時代;民族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 本文系2014年度遼寧省高校統(tǒng)戰(zhàn)理論研究課題一般項目“新形勢下民族院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與研究”(項目編號:2014-GXTZB23)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王紅梅,遼寧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高級講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5103(2015)06-0063-02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網(wǎng)絡在人們生活當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這為人際交流提供了更快捷、更方便的途徑。智能手機普及后,產(chǎn)生了許多短小精練的信息傳遞模式,以方便人們更好地進行信息交流?!拔r代”這個詞匯已經(jīng)進入公眾視野,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方式,信息與信息之間也得到了更好的交換。
一、“微時代”的概念與特征
1. “微時代”概念
微時代即以微博、微信等作為傳播媒介,以短小精練的信息傳遞為特征的時代。其特征是信息傳遞快速,交互性強,內容更具沖擊力和影響力。近年來,微時代可謂發(fā)展迅速,微博是微時代的開端,微信則是微時代的一種延伸,而后逐步發(fā)展到微公益、微電影、微小說等等,為日常的人際交流帶來了便利,也增添了更多的樂趣。
2. “微時代”的基本特征
(1)具備流動性。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手機作為普及率較高的移動終端,其性能也在不斷升級換代,智能手機的推出為人們利用網(wǎng)絡進行信息交流提供了更便捷的平臺。實現(xiàn)高效的信息流動,勢必要提及3G、4G技術,這很好地解決了信息接收終端的空間移動問題。在未來的科技發(fā)展中,信息接收終端將不再被局限于手機或者是電子設備,生活當中的很多設備都開始被賦予智能化與傳播化,終端種類也在不斷增加。這就突出了微時代的流動性,人類的信息傳播范圍被大大擴展,更好地突破了時空的限制。
(2)傳播的微小性。信息傳播終端在不斷革新,各種可攜帶的終端因為體積小、攜帶方便,備受人們青睞而得到廣泛應用。與此同時,人們通過移動終端觀看電影、電視劇、小說、漫畫等等,增添休閑樂趣的同時也改變了人們對于信息傳播的認識。因為微時代的信息傳播的便捷性,人們更青睞于使用這種方式進行交流,在任何環(huán)境及條件下都可以很快地接收現(xiàn)成的信息內容。
(3)傳播的即時性。因為信息內容微小精練,所以微時代的信息傳播速度更快,加快了信息更新的速度。同時,人們還可以通過手機或其他信息終端進行消息發(fā)布,不限制時間與地點。例如微博,人們可通過簡短的文字與圖片快速地在網(wǎng)上發(fā)布信息,信息接收者可以及時對信息進行接收和反饋,這種便捷的方式提高了接收者對于信息的閱讀興趣。
(4)傳播的互動性。除了可以快速地在網(wǎng)絡上發(fā)布信息,人們還可以通過信息傳播終端進行互動,提高了大眾對于信息交換的參與性。例如微博、微信,A某發(fā)布了個人的最新動態(tài),其朋友B某、C某通過微博、微信進行評論或轉發(fā),A某在接收評論后再給予回復,于是發(fā)布者與接收者便產(chǎn)生了空間互動,實現(xiàn)了即時對話,不僅信息傳播交換的時效性增強了,還增進了人與人的情感交流。
二、“微時代”與民族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1. 對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產(chǎn)生影響
我國少數(shù)民族高等院校較多,少數(shù)民族在校大學生總人數(shù)為150余萬,他們的素質關系到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的發(fā)展以及社會的進步。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成長于獨特的民族文化背景中,其思想觀念、行為習慣、價值取向等受本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影響,往往成為他們異于漢族大學生的人格特質。微時代的發(fā)展與進步在改變了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思想交流方式的同時,也為其生活帶來了更多便利,豐富了他們的業(yè)余生活。但是,微時代所展示出來的公眾信息交流平臺,除了信息交換,也給少數(shù)民族青年大學生尚未成熟的心智帶來了一定沖擊。同廣大青少年一樣,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也容易將內心的想法沉浸于微博、微信之中,從而導致其缺乏人與人之間的正面溝通、互助、合作??茖W研究證明,人格需要在長期的群體生活、交流中才能形成。大學階段剛好是人格形成的關鍵期,在這個過程中若把握不好就會為對大學生的人格形成產(chǎn)生不利影響。若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一味沉溺于微世界之中,不愿與人進行正常交流,這將對他們的人格形成造成不利影響。
2. 馬克思主義在民族院校大學生中的影響力被削弱
微時代中的微博、微信等交流平臺是開放而自由的,人們在其中進行交流不存在具體界限,在馬克思主義信仰或是宗教信仰的選擇上也同樣沒有強制性,而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因自身文化背景的特殊性,表現(xiàn)在思想信仰上的差距頗大。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是國家培養(yǎng)的精英,更是民族地區(qū)未來的建設者和發(fā)展的引領者,馬克思主義對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都有著非凡的意義。微世界當中的信息是復雜多元的,言論發(fā)布者各持己見,眾說紛紜,這對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非常不利。民族院校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多是在課堂上由老師教授,載體為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等等。但在微世界當中,諸如“馬克思主義不可信”之類的不良言論也大量存在,這將扭曲大學生正確的思想信仰,對其人格形成產(chǎn)生不利影響。
3. 微時代與傳統(tǒng)的高等教育不能很好銜接
傳統(tǒng)的高等教育教學模式是教師與學生面對面地進行知識傳遞與交流,無論是集體授課還是單一指導都是采取這種方式,單向性較強。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單向地向學生灌輸概念,耗費精力,但教學效果并不明顯。在微時代,大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都變得更為靈活開放,教師通過微博、微信等載體能夠更好地了解學生的想法和需求。但同時也存在新問題,因為新的信息傳播載體容易在青年大學生中得到推廣和應用,而教師往往由于年齡與技術限制,接受新事物較慢,更傾向于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大學生在接受教育時容易產(chǎn)生抵觸情緒,微時代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做到很好的銜接。如今的大學生,成長生活于現(xiàn)代科學文明下,很早就接觸微世界,對單一的、呆板的教學模式容易產(chǎn)生抵觸情緒。若教師堅持傳統(tǒng)教學方法,就不能很好地達成教學目的。
三、“微時代”如何提高民族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
1. 利用微時代的信息平臺,創(chuàng)造新的教學載體
大學生對于微時代越來越了解,應用越來越純熟,所以對民族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應當與時俱進,充分利用微時代的特征,提高教學的適應性。具體應當利用微時代強大的交流互動平臺,努力搭建以社會知名人士、教學名師、先鋒模范人物等為教學主體的綠色教學平臺,為民族高校大學生開創(chuàng)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
2. 利用微時代的信息傳遞速度與內容進行教學
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應當合理利用微時代信息傳遞迅捷這一特點,搜集微世界中有用的教育信息,并加以綜合利用,使學生能夠快速掌握知識點,為大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快速、新穎、時尚的教學平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成教學目的。
3.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與微時代進行銜接
如上所述,對于微時代所提供的信息交流平臺,民族院校應當盡量加以利用,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開展思政政治教育的主體仍是高校教師,所以廣大教師應提高認識,加強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學習,充分了解微時代的特征與發(fā)展趨勢,熟練掌握大學生中流行的各種新媒體。為了幫助教師達成這一目標,民族院校應當適當投入資金并提供技術支持,對教師和輔導員進行專業(yè)培訓,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微時代實現(xiàn)更好的銜接,打造一支更為專業(yè)化、職業(yè)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團隊,以提高民族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
參考文獻:
[1] 馬建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困境及對策研究[J].現(xiàn)代交際,2013,(1).
[2] 胡民.“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文教資料,2014,(1).
[3] 吳華.“微時代”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及對策[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6).
[4] 宋姍.南疆地區(qū)高校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與對策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1.
責任編輯:趙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