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奈達對等理論視角賞析“When You Are Old”的五個漢譯本

      2015-05-30 23:51:45馬鵬青俐
      西江文藝 2015年6期
      關鍵詞:葉芝奈達

      馬鵬青俐

      【摘要】:“When You Are Old”是葉芝最為有名的愛情詩之一,它語言質樸,感情真摯,體現(xiàn)了雖愛而不得,卻矢志不渝的決心。該詩有眾多漢譯本,本文試圖通過奈達的對等理論來賞析五篇譯文,來說明在英詩漢譯的過程中,對等理論的應用更能讓讀者領略原詩的美。

      【關鍵詞】:When You Are Old;奈達;對等理論;葉芝

      Abstract: “When You Are Old”, written by William Butler Yeats,is one of his most famous love poems. The poets strong desire for love is expressed among the plain words. It has been translated by many translators. This paper is going to analyze five versions of translation on the basis of Eugene Nidas equivalence theories, so as to prove that Nidas theories are useful in translating English poems into Chinese.

      Key Words: When You Are Old, Nida, equivalence, Yeats

      一.引言

      葉芝是愛爾蘭著名詩人、劇作家、散文家和神秘主義者,是20世紀歐美文學史上最具代表的詩人之一。他本人曾參與愛爾蘭民族主義政治運動,在此期間,葉芝遇到了他的繆斯女神,岡小姐,后者是他詩歌創(chuàng)作的一大思想源泉?!癢hen You Are Old”這首詩寫于1893年,正是葉芝獻給岡小姐的。本詩語言樸素,韻律優(yōu)美,把葉芝的真摯深厚的情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When You Are Old”是葉芝愛情詩中的經(jīng)典,被人們廣為傳頌,翻譯家如傅浩、袁可嘉、陳黎、楊牧、裘小龍、汪飛白、冰心和余光中等都先后對本詩進行過翻譯嘗試。眾多翻譯界學者對這些譯文的研究成果也層出不窮。區(qū)鉷和蒲度戎、龔家慧、李明、何莎、張英雪、葉菊芳和范佳慧、陳晶和蘭波等等從不同角度對各譯本進行對比分析和解讀,包括采用許淵沖關于詩歌翻譯“真與美”的理論、喻云根的譯文比較評析的五點原則、利奇和肖特的文學文體學分析方法等為理論框架對譯本進行賞析甚至重譯,但尚未有學者運用奈達的對等理論視角對此詩進行分析。

      奈達是語言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理論對西方當代翻譯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在其《翻譯科學探索》一書中提出了形式對等和動態(tài)對等兩個概念。形式對等是指原文形式特征在譯文中被機械復制的翻譯特征。動態(tài)對等則是指從語義到文體, 在譯文中用最恰當?shù)?、最自然和對等的語言再現(xiàn)原文的信息。在動態(tài)對等的翻譯中, 譯者著眼于原文的意義、風格和文化內(nèi)涵, 不是拘泥于原文的語言結構, 而是在語義和文體上的動態(tài)對等(白常山, 2013:91)。在《翻譯理論與實踐》中,奈達將“動態(tài)對等”換成“功能對等”,他強調讀者反應,即譯文讀者讀譯文所得到的反應與原文讀者對原文的反應應該基本一致。九十年代,奈達進一步修正了對等理論,將對等分為最高層次和最低層次兩種對等。奈達提出幾種翻譯技巧:(l) 添加字句。A、填補原文中省略的字句;B、為組織成譯文, 在語法上要求的添加等。(2) 減字。避免重復或不譯連接詞等。(3) 變換。(4 ) 使用腳注。腳注有兩個主要作用: a .指出語言上、文化上不一致的地方, b、補充提出歷史、文化資料, 以利于讀者理解譯。

      人們對奈達的翻譯理論褒貶不一,支持的人認為奈達的翻譯論與中國傳統(tǒng)翻譯研究如道安的“案本求信”,傅雷的“神似說”以及錢鐘書的“吪境說”基本一致。(王萍, 2009: 85)動態(tài)對等概念也為多年來相持不下的直譯與意譯之爭提出了一個相對合理的解決方法。但也有人提出詬病,奈達的理論是基于《圣經(jīng)》翻譯而來,因此其適用性具有一定的范圍?!坝g理論家彼得·紐馬克從兩方面提出異議:一方面是在有些情況下等效是不可能的;第二方面是譯文要忠于原作者就不一定能忠于讀者?!保ㄗT曉麗, 2002: 200) 奈達的理論在文學翻譯中是否具有適用性一直爭議不斷。林克難先生認為它不重視原文形式, 用以指導文學翻譯顯然是不合適的;而郭建忠先生在《當代美國翻譯理論》一書中認為文學翻譯主要是要譯出原文的韻味和效果,它是可以用于指導文學翻譯的。(賈云紅, 2009: 139)筆者贊成后者觀點,因為文學翻譯實際是譯者在充分體會原文的意義后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如若不采取動態(tài)對等,把“異域性”降到最低,譯文讀者會云里霧里。雖然劉英凱提出對等理論低估了讀者的認知能力、求真心理、求新求異心理、美學追求,低估了方法論的不斷進展,低估了文化融合的加速度。(劉英凱, 1997)但筆者認為譯文一直在更新,不同時代的譯者都會對用同一文本進行符合本時代的翻譯嘗試,其翻譯過程也是盡量“對等”。本文試圖從對等理論視角對比賞析“When You Are Old”的五個漢譯本(分別是傅浩、袁可嘉、汪飛白、冰心和余光中幾位大家的譯文)來說明對等理論在詩歌漢譯中是可行。

      二.譯本分析

      When You Are Old寫于1893 年,葉芝時年29歲,已追求岡小姐整整6年。這首詩共12行,分為三節(jié),以第二人稱敘述,詩中并無華麗辭藻,全都是樸素平實的語言,透露著愛而不得的憂傷。

      例一:詩的第一節(jié)描繪了一位爐火邊的耄耋婦人,她睡眼朦朧,頭發(fā)灰白。通過淺顯直白的語言,對人物形象的簡單勾勒,葉芝呈現(xiàn)了一幅靜謐的素描畫。該小節(jié)奠定了本詩憂郁的基調。

      (第一節(jié))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down this book,/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傅浩譯) 當你年老,鬢斑,睡意昏沉,/ 在爐旁打盹時,取下這本書,/ 慢慢誦讀,夢憶從前你雙眸 / 神色柔和,眼波中倒影深深;

      (袁可嘉譯)當你老了,頭白了,睡意昏沉,/爐火旁打盹,請取下這部詩歌,/ 慢慢讀,回想你過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們昔日濃重的陰影;

      (汪飛白譯)當你老了,白發(fā)蒼蒼,睡意朦朧,/ 在爐前打盹,請取下這本詩篇,/ 慢慢吟誦,夢見你當年的雙眼/ 那柔美的光芒與青幽的暈影;

      (冰心譯)當你老了,頭發(fā)花白,睡意沉沉,/ 倦坐在爐邊,取下這本書來,/ 慢慢讀著,追夢當年的眼神/ 那柔美的神采與深幽的暈影。

      (余光中譯)當你年老,頭白,睡意正昏昏,/ 在爐火邊打盹,請取下此書,/ 慢慢閱讀,且夢見你的美目/ 往昔的溫婉,眸影有多深;

      原詩第一節(jié)的五篇譯文都體現(xiàn)了動態(tài)對等。該節(jié)的四行中共出現(xiàn)了6個and,五篇譯者的處理方式皆是把連接詞and變換為逗號,而非直譯為“和,或并且”。因為英語重視語法,但漢語重意義,語言雖凝練而意境優(yōu)美,這樣的轉換符合中國現(xiàn)代詩的特點,重視意義傳達,而非形式結構的復制。第二行的譯文中有三篇出現(xiàn)了一詞“請”,而原文中并無“please”,但take down this book的確是祈使句,筆者認為譯者在此做增添是可取的,因為該詩是葉芝獻給他熱愛卻頻頻拒絕他的女子,“請”不僅體現(xiàn)了他對她的尊重,還表現(xiàn)了他遣詞造句的小心翼翼。正如張愛玲所說“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里,但她心里是歡喜的,從塵埃里開出花來?!比~芝因為愛而把自己放低了。

      第三、四行譯文在結構上變換了原詩,這樣的翻譯符合中國讀者的閱讀習慣。譯者都把第四行的“Your eyes”與第三行的“soft look”調換了位置,因為英語前重心,漢語后重心,譯者們的調整符合對等理論。

      例二:詩的第二節(jié)是全詩的核心,在這一部分葉芝直接表達了他矢志不渝的愛戀。她曾經(jīng)芳華正茂,令人心生愛慕,然而僅有一人,深愛著她的崇高的靈魂,即使她青絲變白發(fā),對她的愛始終如一,如此淺顯直白,讓人感動。

      (第二節(jié))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傅浩譯)多少人愛你風韻嫵媚的時光,/愛你的美麗出自假意或真情,/但唯有一人愛你靈魂的至誠,/愛你漸衰的臉上愁苦的風霜;

      (袁可嘉譯)多少人愛你青春歡暢的時辰,/愛慕你的美麗,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個人愛你那朝圣者的靈魂,/愛你衰老了的臉上痛苦的皺紋;

      (汪飛白譯)多少人真情假意,愛過你的美麗,/愛過你歡樂而迷人的青春,/唯獨一人愛你朝圣者的心,/愛你日益凋謝的臉上的衰戚;

      (冰心譯)多少人愛過你青春的片影,/愛過你的美貌,以虛偽或是真情, /惟獨一人愛你那朝圣者的心,/愛你哀戚的臉上歲月的留痕。

      (余光中譯)夢見多少人愛你優(yōu)雅的韶光,/愛你的美貌,不論假意或真情,/可是有一人愛你朝圣的心靈,/愛你臉上青春難駐的哀傷;

      第二節(jié)中,五篇譯文有所不同。傅浩、袁可嘉、冰心、余光中對第五、六行的翻譯與原詩在結構上相同,意思上符合。把“moments of glad grace”分別譯為“風韻嫵媚的時光”、“青春歡暢的時辰”、“你青春的片影”和“優(yōu)雅的韶光”,這樣的處理都能表達葉芝對岡小姐美貌的贊美,但余光中增加了“夢見”,筆者認為此處增添實屬多余,因為原詩中未說是“夢”。

      “l(fā)ove false or true”是with引導的介詞短語,放在第六行末,五位譯者也相應的譯為“出自假意或真情”、“假意或真心”、“以虛偽或是真情”和“不論假意或真情”。這樣的翻譯雖然也符合現(xiàn)代詩“自由化”的特點,但筆者認為汪飛白的譯文略勝一籌。他把兩行的順序調整了一下,“多少人真情假意,愛過你的美麗,/愛過你歡樂而迷人的青春”,調整后的譯文更符合漢語重前飾的行文特點。

      四篇譯文對“pilgrim”都譯為“朝圣(者)”,傅浩譯為“靈魂的至誠”。雖然朝圣一詞并非源于中國本土宗教,但由于國與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國人對朝圣并不陌生,因此無論是“朝圣”還是“至誠”都是可行的。

      原詩的第八行“l(fā)oved”的賓語是“sorrows”,其修飾語是所有格形式的your changing face。五篇譯文皆是定語加中心語的偏正短語,但中心語不同。只有飛白的“衰戚”余光中的“哀傷”符合原詩中“sorrows”作為中心的位置,能更為準確地表達葉芝意圖。傅浩和袁可嘉的譯文中心詞改變,“愁苦”和“痛苦”成了修飾詞,“風霜”和“皺紋”成了中心詞,筆者認為這里不宜過度翻譯,譯文讀者的感受可能與原文讀者的感受不同。此外,前后有邏輯重復,因為一般而言,“漸衰”的臉都經(jīng)歷“風霜”;“衰老的臉”也是滿是“皺紋”。冰心也把“哀戚”作為修飾語,“留痕”作為中心語,這樣的譯法減弱了因歲月流逝而造成的傷痛感。

      例三:前兩節(jié)的譯文結構及用詞基本貼近原詩,但第三節(jié)的五篇譯文中加入了譯者自身對詩的理解,所以各有特色。

      (第三節(jié))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 Murmur, a little sadly, how Love fled,/ 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

      (傅浩譯)彎下身子,在熾紅的壁爐邊,/憂傷地低訴,愛神如何逃走,/在頭頂上的群山巔漫步閑游,/把他的面孔隱沒在繁星中間。

      (袁可嘉譯)垂下頭來,在紅光閃耀的爐子旁 /凄然地輕輕訴說那愛情的消逝, /在頭頂?shù)纳缴纤従忰庵阶樱?在一群星星中間隱藏著臉龐。

      (汪飛白譯)當你佝僂著,在灼熱的爐柵邊,/你將輕輕訴說,帶著一絲傷感: /逝去的愛,如今已步上高山,/在密密星群里埋藏它的赧顏。

      (冰心譯)在爐柵邊,你彎下了腰,/低語著,帶著淺淺的傷感,/愛情是怎樣逝去,又怎樣步上群山,/怎樣在繁星之間藏住了臉。

      (余光中譯)于是你俯身在熊熊的爐邊,/有點惘然,低訴愛情已飛揚,/而且逡巡在群峰之上,/把臉龐隱藏在星座之間。

      形式上與原詩第九行相似性更高的是余光中的譯文,其他譯者皆有變動。與原詩一樣,余光中也是一句,其它譯文都分為兩個小句,只是冰心的略微有所不同,她把地點狀語前置。在選詞上,傅浩把“bending”譯為“彎下身子”,袁可嘉用“垂下頭”,飛白采用“佝僂”,冰心用“彎下了腰”,余光中的是“俯身”。筆者認為“佝僂”更為形象,一位顫顫巍巍婦人形象躍然紙上,與前文相呼應。

      最后兩行中,傅浩、袁可嘉和余光中在形式上符合原詩,飛白和冰心的稍有變動。“how Love fled”原是第十行的,飛白與第十一行糅合一起,過渡自然。冰心重復了“怎樣”二字,因此后幾句變?yōu)榕疟染洌鰪娏耸闱榈男Ч?,把原文的炙熱的情感表達了出來,實現(xiàn)了“動態(tài)對等”。

      三.結論

      奈達的對等理論確實不能作為所有翻譯的唯一標準,但在詩歌漢譯中可以采用。譯者應通過添加字句、減字、變換甚至使用腳注的形式把原詩的含義及風格再現(xiàn),使讀者更能體會原詩的美,從而起到鑒賞的作用。五篇譯文皆出自大家之手,各有千秋,閱讀他們的譯文,都能有美的感受,本文以他們的譯文為例,來說明對等理論在詩歌漢譯中的適用性。

      參考文獻:

      [1]白常山:《動態(tài)對等理論視角下轉換翻譯法在文學翻譯中的應用—以楊必翻譯的<名利場>為示例》,《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

      [2]王萍:《奈達的動態(tài)對等翻譯理論在翻譯實踐中的應用》,《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第3期。

      [3]譚曉麗:《談“動態(tài)對等”的缺陷》,《湖南環(huán)境生物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

      [4]賈云紅:《論奈達的 “動態(tài)對等”》,《文史縱橫》2009年第8期。

      [5]劉英凱:《試論奈達“讀者反應”論在中國的負面作用》,《上??萍挤g》1997年第1期。

      猜你喜歡
      葉芝奈達
      紫杉醇、奈達鉑聯(lián)合放療治療食管癌的臨床療效評價
      翻譯是科學還是藝術?
      ——再論奈達對翻譯本質屬性的認知
      試論葉芝詩歌的美學蘊涵
      比較培美曲塞或吉西他濱聯(lián)合奈達鉑治療非小細胞肺癌晚期患者的臨床療效
      尼妥珠單抗聯(lián)合奈達鉑和三維適形同步放化療對鼻咽癌的療效、安全性及對TGF-β1、S100A8和S100A9的影響
      “奈達悖論”的默會認識論消解
      外文研究(2015年1期)2015-03-20 10:40:34
      在愛爾蘭,追尋葉芝的英魂
      英語學習(2015年11期)2015-02-01 19:57:13
      我是騎者 策馬向愛
      北方人(2014年10期)2015-01-09 21:16:05
      我是騎者,策馬向愛
      女士(2014年7期)2014-08-01 11:14:31
      我是騎者,策馬向愛
      汝南县| 泗水县| 永登县| 华池县| 温州市| 晋宁县| 南投市| 聂荣县| 岳池县| 信宜市| 呼伦贝尔市| 林口县| 玉龙| 卫辉市| 隆昌县| 雅安市| 昂仁县| 枝江市| 嘉善县| 平陆县| 鹤山市| 冕宁县| 大冶市| 新宁县| 余姚市| 孟州市| 百色市| 平罗县| 博客| 德安县| 湖北省| 东乡| 彭阳县| 隆化县| 秦安县| 增城市| 醴陵市| 崇州市| 正镶白旗| 准格尔旗| 迁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