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鑫森
超然拔俗富貴花
齊白石《畫墨牡丹》詩云:“不信春風放嫩芽,指頭常作剪刀夸。三升香墨從何著,化作人間富貴花?!彼诹硪环赌档ぁ飞希}款曰:“著色畫四幅,獨此墨花能去卻一絕艷姿,有超然拔俗之態(tài)?!?/p>
所謂墨牡丹,畫家要表現(xiàn)的是深紫色的牡丹?!爱嫾颐枥L深紫常常就用墨表現(xiàn)。用墨去表現(xiàn)紫色,除非用墨程度很高,是不能把艷麗精神畫出來的,程度稍差就畫成‘暗淡的樣子,表現(xiàn)是灰暗,不是深紫了。這是中國畫用墨巧妙的地方。老人很少畫墨牡丹,也就說明,畫墨牡丹是十分可貴,但也很難恰到好處?!?(胡佩衡、胡橐《齊白石畫法與欣賞》)
牡丹,又叫木芍藥、洛陽花、花王。為落葉灌木,高的可達兩米,四月開花,花單生于枝端,花大而飽滿,香氣清雅,花色豐富,有深紅、粉紅、紫、黃、綠、白等色。牡丹歷來被尊為花之王,具有富貴氣象,其他花則成其臣民了。
我國栽種牡丹年深月久?!锻ㄖ尽吩唬骸澳档こ鯚o名,依芍藥得名,故其初曰木芍藥?!笨梢娝某錾聿⒉伙@赫,連個名字都沒有。在秦漢以前,它的歷史不可考,履歷表上是一片空白。它的富貴氣是唐代開元時才有的,那時它盛開于長安,且又天下太平,映照出一派堂皇景象,達官貴人突然青睞于它,由此而產(chǎn)生了許多名貴品種:姚黃、魏紫、文公紅、狀元紅、嬌客三變……到了宋代,洛陽成了牡丹之國,冠領(lǐng)天下。當今山東之菏澤,亦成了牡丹之領(lǐng)地,一時車馬如潮。
文人墨客,常常以牡丹入詩入畫。唐明皇與楊貴妃賞牡丹于沉香亭,并召李白同往,命其作詩。一向清高脫俗的謫仙人,居然寫了三首《清平調(diào)》來歌頌楊貴妃,令千古士子赧顏。其三云:“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干?!?/p>
明代的文學家、詩人、畫家徐青藤,對李白這段影塵舊事似乎一直耿耿于懷。他一生坎坷,十分嫉恨權(quán)貴,充滿著強烈的叛逆精神。他畫牡丹不著色,以墨寫之,并題了一首語含尖刻的詩:“墨染嬌姿成淡勻,畫中亦足賞青春。長安醉客靴作祟,去踏沉香亭上塵?!彼徽f李白是有心“諛上”,卻說是靴子作怪,引誘李白去了沉香亭。
齊白石也是個出身寒苦的丹青大師,他畫過一幅《墨牡丹》發(fā)泄心中的不平之氣,題款曰:“衣上黃沙萬斛,家中破筆千枝。至死無聞人世,只因不買胭脂?!?/p>
新中國成立后,齊白石躬逢盛世,生活安定,心情愉快,目睹祖國從苦難中走出來后百廢俱興,走在通向富裕的大道上,牡丹成了他一畫再畫的題材。
老人到了九十歲以后,往往用極重的洋紅畫牡丹花,更覺得美艷絕倫。或用濃紅點畫花瓣,或用濃紅點后再用更濃的紅色勾出花瓣。畫牡丹花、葉的色彩,有紅花綠葉、紅花墨葉、黃花墨葉諸種。
九十五歲時,他畫的《牡丹》,整個畫面只有一朵用濃紅點畫出的盛開的牡丹花,用赭墨點花蕊;花下是上十片或正或側(cè)、或長或短的葉子,淡墨涂成,用較濃墨勾葉脈,枝莖則省去。題款“牡丹。九十五歲白石”為篆字,端莊古樸,與紅花相互映襯,充滿了喜氣、生機與高貴。他在另一幅《牡丹》上題詩曰:“涂紅抹碧牡丹肥,葉葉花花態(tài)未非??尚Υ猴L還用意,入窗猶向畫中吹?!崩先苏f他的牡丹畫得多么鮮活,連春風都誤認為是真的,趕快送暖催花。
1957年,在老人臨終前,他畫的最后一幅畫,依舊是牡丹,題款為:“九十七歲,白石?!彼膬鹤育R良已在《父親畫的最后一幅畫》一文中說:“這一天,父親情緒很好,興致極高,用墨用色,信手拈來,斗大的花朵比真花大有夸張,筆尖用極重的洋紅,筆根水分又飽滿欲滴,畫得淋漓盡致,顏色美艷絕倫?;ㄈ~由下到上是墨綠至老黃,有墨有色,色墨交替,真是隨心所欲。色未干時用蒼勁的筆法勾的葉筋,時隱時現(xiàn),又筆筆見功,使得茁壯茂盛的葉子能分出陰陽向背和前后的層次來?!备屓伺宸模斑@一幅牡丹,一變過去枝葉分開的畫法,而是花、枝、葉渾然一體。干老花新,迎著朝陽,隨風搖曳,我們似乎聽到了枝葉的沙沙有聲,感到了花間的清香撲鼻?!?/p>
看過這幅畫的人都說,這是齊白石對祖國、對社會主義新生活的由衷贊美和祝福,也是他生命創(chuàng)造力最后一次激情的迸發(fā)!
纖手教儂剝荔枝
在齊白石的大寫意花鳥中,荔枝是他喜愛的畫材,一生中屢屢畫之。墨葉紅果,或累掛于枝葉間,或耀目于筐籃中,生機勃勃,喜氣洋洋。同時他對荔枝贊美有加,以詩文詠嘆,多題于畫上,如:“丹砂點上溪藤紙,香滿筠籃清露滋。果類自當推第一,世間尤有幾人知?!彼诹硪环嬌?,題曰:“東坡詩:‘不辭長作嶺南人。吾亦有句云:‘好夢無由續(xù)廣州。與東坡進一層。白石?!?/p>
宋代蘇東坡因貶官惠州和儋州,得品荔枝之便,故有“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名句。
荔枝產(chǎn)于廣東、廣西、海南島,又因其鮮甜容易變質(zhì),不便長途貯運,在交通困難的往昔,外地人不易品其美味。齊白石當時棲居于湖南,自然不知荔枝為何物。
文藝創(chuàng)作來源于生活,齊白石之所以喜歡畫荔枝,與他幾次到廣州、欽州遠游的經(jīng)歷有關(guān),睹其物,嘗其味,又有許多溫馨的人際交往雜陳其間,激發(fā)了他的創(chuàng)作靈感。1906年春節(jié)后,他先到桂林,經(jīng)梧州、廣州再至欽州,友人郭葆生時任欽廉兵備道;1907年春節(jié)后應(yīng)郭葆生上年之約再到欽州,年底方返鄉(xiāng);1908年2月訪廣州,秋天方歸;1909年2月應(yīng)郭葆生之邀第三次駐留欽州,盤桓數(shù)月。
《白石老人自述》一書中,談到1907年在欽州的許多趣事,在郭葆生陪同齊白石訪肇慶、高要縣、東興和越南芒街后,“回到欽州,正值荔枝上市,沿途我看了田里的荔枝樹,結(jié)著累累的荔枝,倒也非常好看。從此我把荔枝也入了我的畫了。曾有人拿了許多荔枝來,換了我的畫去,這倒可算是一樁風雅的事。還有一位歌女,我捧過她的場,他剝了荔枝肉給我吃。我做了一首紀事詩:客里欽州舊夢癡,南門河上雨絲絲。此生再過應(yīng)無分,纖手教儂剝荔枝。”
在田冰、春寒所著的《齊白石軼事》中,也提到這件事:“她是他(齊白石)初到欽州時有過一面之交的歌女。他看過她的精彩演唱,并和新結(jié)識的幾個文人,一起為她捧過場?!睍羞€寫道:“齊白石從未吃過荔枝。他見荔枝和紅棗相似,捏起一顆,帶皮就往嘴里送。歌女急忙用手一擋,落落大方地笑道:‘白石先生,看來您是第一次吃荔枝。我來教您。說著,拿起一顆荔枝,像雕琢一件微型工藝品,動作熟練地剝著。丹荔美,纖手剝荔枝的姿態(tài)更美?!?/p>
數(shù)年前,我出版過《一個作家的品畫筆記》一書,此中的《南園珍果荔枝先》一文寫到齊白石的荔枝畫:“他畫荔枝喜歡用長條幅,畫一枝帶葉掛果的荔枝,再配以竹筐、竹籃,顯得生機飽滿。他畫果實,先用淡紅畫出果形,再以重紅(有時再蘸墨)點出殼上的斑點,以濃破淡,體現(xiàn)出里面汁水盈盈的樣子,然后以濃墨寫果柄。因長條幅的布局需要,他往往題上長款,以平衡重量,或詩或文,皆有奇趣。”
在《齊白石詩集》中,關(guān)于荔枝的詩,就有多首,試錄之。
荔枝
過嶺全無遠道愁,此行暫作快心游。
荔枝日食三千顆,好夢無由續(xù)廣州。
題畫荔枝與友人分韻,余得“安”字
論園買夏鶴頭丹,風味雖殊痂嗜難。
人世幾逢開口笑,紅塵一騎到長安。
思食荔枝
此生無計作重游,五月垂丹勝鶴頭。
為口不辭勞跋涉,愿風吹我到欽州。
齊白石畫荔枝,多為小幅。在他八十八歲時,他以大幅畫一樹荔枝,主干壯碩,枝莖橫斜穿插,繁茂的葉間荔枝密掛,極有氣勢。題款為:“畫荔枝從來無此大幅。有大幅從此幅始。戊子八十八歲白石?!?/p>
這畫可視作是齊白石個體生命的生動寫照:扎根厚土,老而彌堅;飽經(jīng)風雨,碩果流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