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長巖
摘要:許多中學生在學習中國古代文學常識課堂里,往往會犯同一種錯誤,即把某人的作品安在另一人身上,或者把某人所在的朝代弄錯,造成張冠李戴現(xiàn)象。因此,本文就如何學好中國古代文學常識進行探討。
關(guān)鍵詞:古代文學常識《朝代表》
在古代文學教學過程中,學好中國古代文學常識應借助于《中國歷史朝代表》(《中國歷史朝代表》以下簡稱《朝代表》)。為此,我將從幾個方面來論述自己的看法,望方家斧正。
一、熟記《朝代表》
我剛接高一語文課時,在課堂上遇見過這種情況,我提出問題,找三名學生回答,回答的結(jié)果是不同的。我的問題是:陶淵明是什么時期的詩人?甲同學回答:北宋。甲同學的回答顯然是錯誤的。乙同學回答:東晉。乙同學的回答是對的。我接著問乙同學:你能否說一下與陶淵明在同一時期的名人或名篇嗎?乙同學回答:不能。我又對丙同學提出了這個問題,丙同學回答:陶淵明是東晉田園詩人,《歸去來兮辭》是他的代表作。和陶淵明同時期的名人有大書法家王羲之和他的作品《蘭亭集序》,和陶淵明同朝代的有西晉的“竹林七賢”。丙的回答令我很滿意。我問丙同學:你怎么記得這么準確?丙同學回答:我很喜歡歷史,《朝代表》背得很熟,各個朝代的名人名篇我都記得很清楚。
丙同學思路清晰、記得扎實準確并且能廣泛地聯(lián)系,不僅僅是喜歡歷史的原因,更主要是對《朝代表》記得嫻熟而且能夠靈活運用。我從中得到一點啟示:丙同學喜歡歷史,所以重視《朝代表》,能準確地回答問題。如果讓不太喜歡歷史的學生也能把《朝代表》重視起來,那么,他們學習中國古代文學常識不就很容易了嗎?所以,我的觀點是:要想學好中國古代文學常識,首先要借助《朝代表》,并且要熟記《朝代表》。所謂對《朝代表》的熟記,不是讓學生機械地去記憶,而是讓學生相互聯(lián)系地去記憶。記住每個朝代的分支、每個朝代的更替、每個朝代的位置(誰先誰后)。最后達到不用看《朝代表》也能在頭腦中清晰地反映出哪個朝代在《朝代表》的哪個位置上,讓學生準確無誤地把《朝代表》定格在記憶之中。學生頭腦里有了這個《朝代表》做基礎(chǔ),學習中國古代文學常識,既覺得很有趣味,又能學得準確、扎實。
二、科學利用《朝代表》
科學利用《朝代表》是學好中國古代文學常識的重要方法。1.找出位置。(把《朝代表》寫在語文筆記本的第一頁上。)讓學生先把學過的文學常識拿出來加以對照,看看哪些名家、哪些名篇著作出自哪個朝代。然后加以歸類,每個朝代共有多少名人、多少名篇、多少著作。它們在《朝代表》里處于哪個位置上。比如,《詩經(jīng)》:西周至春秋時期的詩歌。學生們馬上就能在《朝代表》找到它的位置。還能找到時間與之大致相同的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孔子,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老子等。再如,《楚辭》:屈原創(chuàng)作的詩歌體裁,屈原,戰(zhàn)國時期楚國人。學生們就知道屈原是處在《朝代表》里戰(zhàn)國的位置上,在戰(zhàn)國這個位置上還有《莊子·逍遙游》、荀況《勸學》《孟子》《孫子兵法》《墨子》《韓非子》等諸子散文。2.放進位置。在語文課堂里,學生們隨時就會學到新的知識,如果與《朝代表》相關(guān),就得馬上把新出現(xiàn)的名人名篇放進《朝代表》里相應的位置上,即把新學到的知識放進位置里。比如,學習《廉頗藺相如列傳》:選自《史記》?!妒酚洝罚覈糯谝徊考o傳體通史。作者司馬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然后讓學生們把作者司馬遷和《史記》放進《朝代表》的相應位置上——西漢。再如,“樂府雙璧”:《孔雀東南飛》和《木蘭詩》,一個漢樂府,一個北朝樂府。讓學生們把它放進《朝代表》里相應的位置上——漢朝和北朝。3.脫離《朝代表》演繹練習。俗語說:熟能生巧。學生心無雜念,記憶力好,思維不混亂,只要對《朝代表》反復練習,就能日久扎根。作為語文教師,要經(jīng)常對學生進行引導,把學過的古代名人名篇集中起來,穿插提問,經(jīng)常提問,久而久之,學生就能把筆記本上的《朝代表》深深地鑲嵌在自己的腦海之中,那些古代的名人名篇就會經(jīng)常地在學生們腦海的《朝代表》里進進出出走來走去。他們的眼前就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孔子漫步春秋、莊子逍遙戰(zhàn)國、太史公秉筆西漢、太白詩吟李唐、蘇軾豪放北宋、關(guān)漢卿元朝鳴冤、施耐庵明修《水滸》、曹雪芹清唱紅樓等情境。
三、認識并融合《朝代表》和中國古代文學劃分的關(guān)系
學生背熟《朝代表》后,教師就應該有必要讓學生們知道中國古代文學劃分的情況。也許在掌握《朝代表》之前,學生們對“上古”“先秦”這兩個詞匯很陌生,不知道“上古”“先秦”是個什么歷史感念。掌握《朝代表》之后,學生們對它們的解釋就會頓開茅塞豁然貫通。盡管這樣,教師還得要向?qū)W生們解釋清楚《朝代表》和中國古代文學劃分的關(guān)系:
1.《朝代表》是具體的,它涉及的中國古代文學常識里的人物和著作都是具體的。比如,《資治通鑒》:我國古代最大的一部編年體史書。作者司馬光,北宋史學家;文學劃分是籠統(tǒng)的,它是指中國古代文學在各個時期的主要文學式樣。比如,“上古時期”:專指神話傳說。“先秦時期”:專指散文(歷史散文、諸子散文)。再如,“兩漢時期”:專指辭賦、樂府民歌、歷史散文?!拔簳x南北朝時期”:專指詩歌?!疤扑卧獣r期”:詩詞曲。“明清時期”:小說。
2.《朝代表》是基礎(chǔ),是中國古代文學劃分的依據(jù);中國古代文學劃分是建筑,它能說明中國古代文學式樣在各個歷史時期分布的情況。二者缺一不可。
四、學習《朝代表》旨在借助語文教學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和學生們講清楚,我們學《朝代表》背《朝代表》,主要從文學常識角度看問題,旨在對語文教學有幫助,并不是像學習歷史那樣詳細地了解歷朝歷代所發(fā)生的歷史事件。比如商朝:只講我國出現(xiàn)了甲骨文——最早的文字,有了文字,我們的文學才有了延續(xù)即可。如果再講什么青銅器、武王滅商等就跑題了。再如,周朝:周朝分西周東周兩個時期。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zhàn)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主要是《詩經(jīng)》(西周到春秋時的詩歌)、孔子、老子;戰(zhàn)國時期主要是諸子百家散文著作。如果我們再講什么“井田制”“春秋五霸”“戰(zhàn)國七雄”等,那就把語文課堂真的變成歷史課堂了。作為教師,治學要嚴謹,師德要端正,課堂上不能漫無邊際東扯西拉,否則就會失去語文課堂教學的真正意義,也就無從談起學好中國古代文學常識了,切忌把語文課當成歷史課來講。
五、借助《朝代表》學習中國古代文學常識的必要性
借助《朝代表》語文課堂教學有很大的必要性:能大大增加學生學習中國古代文學常識的興趣。學生都愿意學知識,但是枯燥無味地死學、干干巴巴地背誦,對他們來說就是味同嚼蠟。《朝代表》雖小,可是卻具有無比的魅力。它像一根線,掛滿了千千萬萬個知識點,每個知識點里面都會有學生們所喜愛的東西。在學生們眼里,這些知識點就是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真跡,是真正的知識,不摻雜任何虛假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