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昕
摘要:傳統文化是我國長期優(yōu)秀文化結晶,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不但有助于激發(fā)學生愛國熱情及民族自豪感,同時也能夠促進傳統文化傳承發(fā)展。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傳統文化教育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古典詩詞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同時對陶冶學生的人文情懷,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初中學生要對古詩文作者表達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很好的理解,分析文中作者面對困難的一種積極態(tài)度和不屈的精神,從中看到中國民族的偉大閃光點,因此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有很大的傳統文化教育功能。
一、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初中教學中古詩文是語文教學的重要部分,整個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古詩文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并且也是教學最難的部分。
(一)教師方面
很多學校語文課程中的古詩文教學方法有多種形式,有對語法的分析,對用法的講解,對句法的比較等,教師的這種教學方法很大程度上使古詩文變成了失去靈魂的各種小零件。學生對這些零件進行機械式操作。教師在古詩文的理解上用了很長的時間,但是有很多學生對教學方法還是不得要領,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師需要一定程度上提高古詩文翻譯水平。有很多教師在教學中把句子翻譯錯也是常有的事情,所以,在古詩文傳統文化教育中要提高教師的詩文水平。
(二)學生方面
很多學生對古詩文沒有很大興趣,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覺得沒有什么特別實用價值。古詩文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很低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1.古詩文內容和現代化生活內容相差很遠;2.語法和現代漢語有很大差別,并且難懂;3.古詩文教學方法比較單調,有很多背誦環(huán)節(jié),降低了學生的興趣。
(三)教學方面
現代語文古詩文教學的教材和古詩文的編排有很大的出入,并且教材篇目不夠。初中之前的教學內容和古詩文有很大的脫節(jié),在小學中文言文的學習很少出現,甚至根本沒有出現在課本上,這就使學生在學習之前沒有形成對古詩文的基礎認識,接觸到以后讓學生對教學內容有些措手不及。
二、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實施策略
初中階段不僅是青少年學生長知識的階段,同時也是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階段。開展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在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融入中華傳統優(yōu)秀文化教育,對弘揚傳統文化和傳承民族精神也具有重要作用。下面就詳細分析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如何將傳統文化教育融入。
(一)聯系生活激發(fā)興趣
初中語文教學內容多半來源于生活,充滿著生活氣息,所以很多學生對語文有很大的興趣。教師在進行古詩文時要聯系學生年齡層的生活狀態(tài)來進行講解,激發(fā)出學生對古詩文的學習興趣愛好,比如,學習蘇軾的《水調歌頭》時,教師可以先對蘇軾在寫作時的生活背景進行講述,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跟著他的生活節(jié)奏來學習。這樣不但課堂內容不會顯得非??菰?,而且也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曹操《觀滄?!返慕虒W中,我們應該要求學生將詩中的豪邁、雄渾之情讀出來;情讀要求學生誦讀出自己體悟到的情感,不管是借助節(jié)奏、重音等手段,還是借助語調、語速等手段。情讀過程中要求學生邊讀邊思考邊對意境畫面進行構思。如在溫庭筠《憶江南》一詞的教學中,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對“梳洗罷,獨倚望江樓”和“過盡千帆皆不是”等中所蘊含的渴盼和落魄之情,從而對詞作的情感進行更深入的體悟;悟讀是以音讀、意讀、情讀為基礎將古詩詞的韻律和情感讀出來,從而從深層次體會古詩詞的美,并更為深入地理解古詩詞。
(二)反復朗讀
不管是學習何種知識都需要進行長期的訓練和記憶,這是學習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古詩文的掌握也是如此。對古詩文進行重復多遍朗讀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文的語感。只有通過多遍的通讀和理解才能真正領會到作者要表達的感情。
(三)結合背景理解古詩文
教師在古詩文教學時如果對作者的寫作背景進行詳細的講解,不但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夠方便學生對作者整篇文章的重點把握和理解,比如,學生在學習杜甫《春望》時,教師可以把當時戰(zhàn)亂帶給人們的痛苦進行詳細闡述,以達到學生和作者表達的情感之間產生共鳴,學生通過背景知識對古詩文更加理解。又如,學習陸游的《示兒》時,要了解其生活的時代背景,以及當時南宋大廈將傾、風雨飄搖的局面,國破家亡,民不聊生,才會引起詩人無盡的悲憤,盡管作者已85歲高齡,但那種“北定中原”的決心仍然有增無減,這樣就確定了詩歌的基調,使學生受到了感悟和啟發(fā),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比如,在李白《行路難》(其二)的教學中,“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一句,作者在心境茫然之時忽然想到了兩個人物,通過用典有效排解了自己仕途不順的郁悶情緒,增加了對未來的信心,相信自己日后定然大有作為。在積極入世的強烈要求下,他最終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將自己充滿信心和展望的強音誦讀在我們耳邊。我們要想使學生對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行更好的理解,就必須讓學生對典故的內涵有一個深入的理解。
(四)把握精髓
一篇文章有它的中心思想和中心精髓,詩文中也有中心精髓,通過中心精髓把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細膩地表達出來,比如,“紅杏枝頭春意鬧”詩句中的一個“鬧”表達出了情趣盎然的境界。李白《贈汪倫》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一個“深”字表達出了李白和朋友之間的友情比千尺的桃花潭還要深,很好的利用雙關寫法把桃花潭水的深和朋友之間的有情相結合,表達友情的深厚。又如,《游園不值》教學后,老師可讓學生圍繞“值”積極探討,領會作者到底“值”還是“不值”,體會詩中所蘊含的境界,體會作者對人生觀的取向,在作者的游園過程中,雖然沒有遇到園主人,但是作者看到“一支紅杏出墻來”,并在此基礎上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領略園主人淡泊名利、寧靜致遠的人生價值取向。
(五)強化情感體驗
被傳頌到現在有名的詩作是作者通過對字句進行反復琢磨形成的。學生在對其進行分析時不但要領會詩中的意思,而且還要站在作者的角度細細品味詩作的意境,體會作者表達情感時的心情,比如,柳宗元《江雪》這首詩寫作背景是作者被貶官之后所寫?!扒进B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边@兩句話巧妙的運用了對比的寫作手法,寫出了作者在異地自身的渺小和獨釣的悲涼心境。
三、結語
通過傳統文化教育的不斷努力,來幫助學生更加正確地認識中國的傳統古詩文文化。與此同時,語文教學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有不斷的創(chuàng)新,利用創(chuàng)新來改善生活,從實質上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和能力。
參考文獻:
[1]張元媛.讓傳統文化在語文課堂綻放魅力——古詩文教學初探[J].語數外學習,2013,(08):104-105.
[2]羅博.優(yōu)化古詩文教學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淺談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J].教師,2012,(24):69.
[3]范劍南.播下一粒種,收獲一份情——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知識[J].考試周刊,2013,(75):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