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被譽為“清水混凝土詩人”的日本建筑師安藤忠雄,他用極簡的建筑形式、樸質(zhì)而精致的材料、巧妙地融合光與風等自然因素,構建出一個個空靈的建筑空間,將崇尚本真、注重自然、強調(diào)直抵人心禪宗思想及其“空”的理念和超脫于世的精神成功地融入其中,演繹出富有東方禪意的現(xiàn)代建筑空間。
關鍵詞:安藤忠雄;禪;現(xiàn)代主義建筑
日本當代著名建筑師安藤忠雄被譽為“清水混凝土詩人”,他創(chuàng)造性地將東方禪意思想與現(xiàn)代建筑空間進行卓有成效的融合,為現(xiàn)代建筑空間注入了空靈、樸質(zhì)、平寧的文化內(nèi)涵,使簡約至極的建筑空間中充滿禪意。他的建筑空間,成了現(xiàn)代都市人品味生活、感悟人生、逃離城市與人事喧囂的一方“凈土”。如何將抽象的禪宗的精神內(nèi)涵融入具象的建筑空間實體之中,安藤忠雄以獨特的理解,創(chuàng)造性地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結合。
1 極簡形式與空的理念
生活在后現(xiàn)代主義建筑思潮席卷全球的時代背景下,安藤忠雄雖然一再地對現(xiàn)代主義進行精神內(nèi)涵上的深刻批判,大力批判國際主義建筑風格的同質(zhì)化傾向,但在形式上,他無疑仍是現(xiàn)代主義的忠實繼承者,從1976年“住吉的長屋”項目開始,安藤忠雄選擇了現(xiàn)代主義的簡約形式進行建筑創(chuàng)作。在建筑空間構建上,摒除多余的裝飾,突出表現(xiàn)空間體量,還原建筑結構框架,以純粹幾何形式來進行形態(tài)構建。他的建筑語言簡單至極,“屋”徒四壁,空空如也。
但是,這種貌似“國際主義”形式的建筑卻遠非同質(zhì)化的建筑軀殼,其刻意追求的減少主義將傳統(tǒng)日式茶室的簡與空的特征進行新時代時空下的再演繹。密閉、素凈、空靈的空間,將安靜而略帶壓抑的情緒經(jīng)由建筑空間作用于身處其中的人。這種簡與空的茶室在舊時,它是僧侶與學者交流悟道的空間;現(xiàn)代情景下,這是促使當代人進行思考與參悟的空間語言。在空無一物的空間中,人的關注點無所適從,唯有回歸自我,自我是唯一的空間存在。而這一理念,正是日本茶道精神源泉——禪宗所傳導和宣揚的。純凈空靈空間促使人回歸本心與禪宗要求參禪者參悟“空”的理念的修為異曲同工。極簡空間不再是徒有形式感的同質(zhì)化的國際主義風格建筑。經(jīng)由安藤忠雄的再創(chuàng)造,這一極簡形式成為他演繹和延續(xù)禪宗文化的新的載體。禪門所說的空無一物,虛空理念并非真的“無”,而是“無“中之“有”,“無中生有”,讓空無引發(fā)人的思索和回歸,真正安靜下來,從而得到“有”而悟道,這正是安藤忠雄極簡空間的精神內(nèi)核。
2 清水混凝土,光、風自然元素的融入與崇尚本真、崇尚自然的思想
在安藤忠雄之前,現(xiàn)代主義三巨匠之一的柯布西耶就是一位使用清水混凝土的大師。
安藤忠雄毫不隱晦地表達其對柯布西耶的崇拜與敬仰,但在清水混凝土的使用上,安藤忠雄無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在清水混凝土精致化的再創(chuàng)造上,安藤忠雄將混凝土粗獷肌理與日式精致化處理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混凝土材質(zhì)之美,通過對混凝土材質(zhì)表面的精致化處理,他將這種表面的平滑和精致襯托出混凝土本來粗獷的自然美感,使得混凝土的美感得到最大限度地體現(xiàn)。對平凡普通材質(zhì)的深耕式的挖掘和處理,這與禪宗崇尚物之本真有異曲同工之妙。安藤忠雄也是一個運用自然元素的大師,他的建筑空間雖然密閉,但通過玻璃材質(zhì)與獨特布局的采用,將自然界的風、光、自然植摘,進行了意味深長的引導和借用,使人在密閉空間中回歸自然,回歸自然中的自我,這正是安藤忠雄建筑所追求的意境。禪宗繼承老莊學說,提倡“樸素而天下莫能與其爭美”,就是安藤忠雄建筑語言最好的注解。
3 禪宗超然精神上的共鳴
在經(jīng)濟經(jīng)歷高速騰飛轉而陷入經(jīng)濟泡沫繼而停滯大時代下的日本,就好比一位短道速跑選手沖過終點,成績斐然而氣喘吁吁,癱坐于地繼而趨于安靜,進而思考接下去的競賽。生活在這樣大背景下的安藤忠雄,正是擔任了日本社會這樣一位思考者的角色,慢與停滯的社會經(jīng)濟現(xiàn)狀為日本人停下來思考提供了時間維度上的前提條件,而安藤忠雄則提供了空間維度的物質(zhì)條件。從這個意義上講,安藤忠雄在一個正確的時間點引入了傳統(tǒng)日本禪宗智慧,并將這種宗教般超脫于塵世的超然精神融入了自己的建筑空間,為經(jīng)濟滯漲時期的日本人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
在安藤忠雄眾多的清水混凝土建筑中,不管是普通的居室建筑——住吉的長屋,還是成羽町美術館迷宮、直島美術館等文化性建筑,抑或宗教式建筑真言宗本福寺水御堂、水之教堂、光之教堂等等,安藤忠雄一如既往地將空間作為生命思索與超脫塵世的試驗地。李清志先生在《安藤忠雄的建筑迷宮》中,將安藤忠雄的所有各種不同功能類型的建筑稱之為“逃城”,這種說法一點都不為過。這些建筑,即使使用功能各異,體量空間各異,但均為無趣味抑或炫目的一切東西的空靈空間,他們只是一間間將人束之密閣的建筑,通過物理性的建筑實體屏障制造內(nèi)閉的虛空空間,將人與喧囂塵世隔絕,使人超脫于繁復的人事,但同時,這些建筑卻又是行駛著人類生活中方方面面、各種各樣的繁復的人事的場所。這與禪宗所提出的“即心即佛”,“平常心是道”的精神內(nèi)涵正是殊途同歸。
禪宗作為佛教的一個宗派,其目的無疑是指向令人悟道成佛,逃離六道輪回,以睿智和修行度越今生,明白一切皆為幻象。而安藤忠雄的建筑,亦是“度人之所”,他們的差異不過是,一個是寄托于言語與精神,一個寄托于建筑空間語言與人的行為。禪宗強調(diào)“即心即佛”,直指人心,頓悟成佛,成佛求之于人的內(nèi)心而不求之于外物;而安藤忠雄的建筑則是指向內(nèi)心的那根手指,非媒介亦非載體,其空間正是這樣一個引子,引導人回歸人的本心,無向外求。因此,安藤忠雄的空靈樸質(zhì)的建筑空間引導人回歸本心,回歸環(huán)境與材料的本真,回歸自然,回歸生命,“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具有禪宗美學特有的靜寂平和的空靈感,直指每個參觀與使用空間人的內(nèi)心。以極簡、直接、純粹之形式,這正是禪師傳道所常用之法,正如六祖“本來無一物”般偈語、黃檗禪師之棒喝般直接。
禪宗強調(diào)“平常心是道”,提出日常生活是道。禪宗提出在塵世的生活中悟道。安藤忠雄的建筑具有各式各樣的具體功能,這是人類生活各種各樣具體需求之所必須。這正是從另一個角度闡釋了禪宗之道。修行無須遁入空門,無須刻拘泥形式,只需認真生活,處之自然,求之內(nèi)心。形形色色的各式功能建筑空間既是生活之功能場所又是修行之場所,意者經(jīng)歷這種空間頓悟得道而坦然于事,行者經(jīng)歷這種空間醍醐灌頂而悟道超然于人世。
安藤忠雄運用清水混凝土的極簡建筑,表達的是其對東方禪宗智慧的理解,其散發(fā)出的禪意正是其精神內(nèi)涵外化的魅力,他一方面為舶來的現(xiàn)代主義建筑形式找到了日本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水之源,木之根;另一方面也揚棄地繼承了現(xiàn)代主義,為現(xiàn)代主義建筑在后現(xiàn)代時代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內(nèi)涵。同時,他也運用建筑語言為滯漲時期的日本提供了思索與參悟的空間,對于具體人而言,那是一方凈土,用于探索自己的人生。正是由于這樣的思想內(nèi)涵,其極簡的形式充滿著魅力,受到東西方人們的喜歡,正如普利茲克建筑獎評審團說,“他用最平凡的建材,創(chuàng)造了最豐富的建筑寓意”。
參考文獻:
[1] 李清志.安藤忠雄的建筑迷宮[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 黃河濤.禪與藝術精神[M].中國言實出版社,2006.
[3] 原研哉(日).設計中的設計[M].朱鍔,譯.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
[4] 李煜銓.淺析極簡主義室內(nèi)設計風格與禪宗思想[J].新材料新裝飾,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