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婭
【摘要】學生不良行為的矯正是一個長期困擾教學工作順利進行的問題,如何矯正才能讓學生真正得以轉變,這是廣大教育工作者長期進行努力和思考的一個問題,就以我的觀點來說,最好的矯正方法就是改變認知,感化引導,走進學生心靈。
【關鍵詞】不良行為原因分析矯正方法
學生不良行為的成因很多,并不僅僅是由于一兩個因素造成的。這些不良行為的表現(xiàn)形式也很多,有逃課的、課堂上搗亂的、說臟話的、打架的、偷盜等等,那么我們的教育工作者應該從哪方面入手,使這些學生成為品學兼優(yōu)的人,解決的辦法也肯定有多種,如何找到科學有效的方法,這是本文所要探討的主要問題。
一、不良行為的原因分析
1. 家庭原因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家庭對子女的影響是終身的。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的成長起著潛與默化的作用?,F(xiàn)代家庭中獨生子女家庭增多,大部分家長對孩子往往呵護有加,對子女的關心往往表現(xiàn)為重物質、輕精神,重視子女學業(yè)進步,忽視學生心理思想的成熟。來自不同家庭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無不打上其家庭的烙印,有的家長本身的不良行為也直接影響其子女。另外,家庭結構的不健全也嚴重影響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發(fā)展。
2.社會方面的原因
不良的社會風氣對學生可能產(chǎn)生的侵蝕和影響也不能低估。社會上一些色情淫穢、暴力兇殺、封建迷信的書刊,不健康的錄音、錄像使得一些學生深受其害。當代科學技術高速發(fā)展,互聯(lián)網(wǎng)的好處人人皆知,它的發(fā)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許多便利,而與之伴隨而來的負面影響對青少年造成了較大的危害。
3. 學校方面的原因
作為一名教師,我在這里將闡述的是學校教育應當承擔的責任?!皫熣?,傳道、授業(yè)、解惑者也”,在今天我們依然還可以把這句話定義為:教師就是傳授學生做人的道理,給他們解答問題,引導他們進行學習的人。為什么在亂世里也能培育出英才,在貧困戰(zhàn)亂的年代也有一群人默默地潛心做學問,在傳承著千年的文明,而在和平富強的今天,為什么我們的教育卻有些束手無策,力不從心呢?我想這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學生道德敗壞也好,厭學也好,我們在怪罪家庭教育及社會教育的同時,也應該思考反省我們的學校教育是否科學合理,是否盡心盡力?
二、矯正的方法
矯正品德不良的學生,需要教師付出一定的心血,這種矯正工作是長期的、有相當?shù)碾y度。我想只要我們采取符合學生心理活動規(guī)律和特點的教育,學生的不良行為是可以矯正的,我總結了如下幾種方法:
1、改變認知,轉化態(tài)度
道德認識是對一定的道德知識的掌握,把這些知識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它是道德行為的基礎,一個人有了正確的道德認識和獨立的道德判斷能力,才能有正確的道德行為。否則,就不能正確地調節(jié)自己的行為。品德不良學生之所以會違反道德規(guī)范,產(chǎn)生不良道德行為,正是由于他們在道德上無知,是非觀念不清,缺乏正確的行為導向能力。所以,矯正品德不良學生,就要設法改變他們原有的道德認識,使他們的道德態(tài)度發(fā)生轉化。這就要求教師向品德不良學生傳遞正確的道德信息,提高他們的道德認識水平。
2、創(chuàng)設情境,感化引導
品德不良學生存在著自卑心理,認為老師和同學都看不起自己,往往以懷疑或粗暴無禮的態(tài)度對待別人,但他們的自尊心并沒有泯滅,他們特別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這種既自卑又自尊的矛盾心理狀態(tài),導致他們情緒的多變。要使他們擺脫消極的態(tài)度定勢,就必須創(chuàng)設良好的道德情境,對他們進行有效的教育。教師應用“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方法,主動改善與品德不良學生之間的師生關系,關心、愛護、尊重他們,用一顆愛心去感化他們,使他們親身體驗到教師的善意。
3、鍛煉意志,培養(yǎng)習慣
矯正品德不良學生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學生改變舊的不良行為習慣,養(yǎng)成新的優(yōu)良的品德行為和習慣。學生在由壞習慣向好習慣的轉化過程中,往往會出現(xiàn)“舊病復發(fā)”的情況,這是由于他們本身意志薄弱,不能抵制外部不良誘因而引起的。因此,要使品德不良學生轉化為品德優(yōu)良學生,就必須使他們能夠有效地抵制外部不良影響,鍛煉與外界不良誘因決裂乃至斗爭的意志力。教師可以有意識地給予他們與誘因接近的機會,以鍛煉其與誘因決裂和斗爭的意志力,鞏固新的道德行為習慣。例如:讓曾犯過破壞公共財物錯誤的學生去管理班級財物;讓曾違反過校規(guī)校紀的學生去維持班級秩序;讓犯有偷竊錯誤的學生經(jīng)手班級經(jīng)費收支等。這種考驗,可以使品德不良學生感受到別人對自己的信任,產(chǎn)生一種尊嚴感,使新的高尚的動機戰(zhàn)勝舊的不良動機,達到鍛煉和增強其意志力的目的。在鍛煉他們的意志力的過程中,教師要進行必要的引導和強化,以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道德習慣。如:教師交給品德不良學生某項任務,怎樣才能使之完成得好?這就需要引導。當他們完成了任務,做出了成績,教師就要及時給予他們表揚、鼓勵。品德不良學生原來受到的批評、指責較多,一旦受到表揚,會產(chǎn)生更大的激勵作用,從而激發(fā)起他們迫切要求進步的心理渴望,使之增強與不良誘因決裂和斗爭的意志力。
4、針對個性,因材施“矯”
矯正品德不良學生,要針對其個性特點進行。這是因為他們的不良品德行為表現(xiàn)不同、個性不同,如他們的興趣、能力、氣質和性格各異,所受的家庭教育及社會交往都各有特點。對于有過錯時間較長的學生,要以疏導思想為主,使其逐步在行為上改變;對于犯錯誤時間不長的學生,可以要求其迅速改變行為,伴之以思想教育;對于性格外向的學生,要直截了當?shù)剡M行批評教育,督促其行為的改變;而對于性格內(nèi)向的學生,則要循循善誘,調動其改正過錯的內(nèi)部動力;與此同時,對其進行正面教育,最后達到學生認識上的徹底轉變。
總之,中學階段是青少年形成良好品德行為、樹立正確理想信念和人生觀、世界觀的關鍵時期。矯正品德不良學生,是一個靈魂的再塑造過程。因此,老師一定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工作要耐心,要細心。在教育引導中,不要太多地考慮一次談話一次幫助就能湊效。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化三尺之冰也非一日之功。教育轉化是一個長期艱辛的過程,要反復抓,多一些理解和關愛,少一些冷漠才能最終產(chǎn)生飛躍。
【參考文獻】
[1]吳立崗主編:《教學的原理模式和活動》廣西教育出版社
[2]張大均主編:《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